当前日期:

建国初期23位功勋科学家 “两弹一星”其中13位和这位是

 发布时间:2024-04-19 11:48:21

建国初期23位功勋科学家,“两弹一星”其中13位和这位是师承关系,这位是?
我们都知道中国科技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有“原子弹之父”王淦金,有“航天之父”赵九章,有“光学之父”王大珩,知道中国“两弹一星”的科技功臣,知道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知道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等。却不知道这些科学界巨星实际上均和他——叶企孙有着巨大的关联!
叶企孙于清华大学,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物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任会长等,从1925年到1952年,叶企孙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负责人、理学院院长.1948年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往北京大学,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企孙参加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叶企孙在物理学上重要研究成果有两个。一是用X射线精确地测定普朗克常数h,得出当时用X射线测定h值的最高精确度;二是开创性地研究了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这是上世纪20年代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 程开甲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幸”,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23位科学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熟悉这些科学家经历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人,因为这23位科学家中有9人是他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叶企孙,中国科学界的元老之一,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创始人,清华大学长期的校领导核心人物之一。
在23位功勋科学家中,有9位是叶企孙的弟子。第一位就是王淦昌。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第一届(1929年)毕业生,因而是叶企孙的大弟子。1930年被叶企孙推荐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师从迈特涅教授。这位德国女教授曾参与发现铀原子核裂变反应的实验,后来又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原子弹就是在此基础上得以研制成功的。王淦昌的科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与原子核子物理有緣,他后来就成了世界著名的核子物理学家,长期担任中国核子物理学会理事长,由于他对我国的核能事业的重大贡献,欧美报刊曾称誉他为“中国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第二位是赵九章。他是清华物理系第五届(1933年)毕业生。叶企孙在送他出国留学时,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叫他改学气象学。1935年,赵九章赴德国留学攻读气象,193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成了我国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他敏锐地觉察到一个人类探测太空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于1964年写信给周总理,正式建议开展我国的人造卫星研究和空间物理探索,并领导筹建了中科院卫星设计院,为我国的卫星研制立下大功。因此.80年代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申报卫星研制的科技特等奖时,按成就大小的排名为赵九章、钱骥、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等,赵九章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卫星第一功臣”。
第三位是1935年毕业的彭桓武,1938年他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大师玻恩。彭桓武在名师指导下打下了深厚的理论物理基础,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成为扬名海内外的科学奇才。1947年他回国后即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理论权威。
第四位是1936年毕业的钱三强。钱三强于1937年来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专攻原子核子物理并作出了显著成绩。1948年,他决定回国时,约里奥--居里夫妇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自己的得意门生的鉴定书上这样写道:“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近十年来在我们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的!”
第五位是1936年毕业的王大珩,于1938年赴英国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在谈到他自己为什么从物理学改学光学时,他曾这样回忆道:“在设置留学生的专业和名额上先生有深谋远虑。在抗战前中国的光学工业是零,而国防需要光学机械,为此他设置了应用光学这个名额。”王大珩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莫基人之一,他还与两位清华校友王淦昌、陈芳允及毕业于交通大学杨嘉墀一起,倡议开展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其爱国奉献的精神与恩师叶企孙一脉相承。
第六位陈芳允1938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曾在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该所是清华特种研究所下属的五个研究所之一(另外四个研所是理科研究所、农业研究所、航空研究所、金属研究所),而特种研究所委员会的主席就是叶企孙。陈芳允于1945年被派往英国—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于解放前夕回国。他后来成为中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奠基人。
周光召、邓稼先、朱光亚三位与叶企孙是隔代的关系。周光召于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即考取彭恒武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叶企孙一起调到北大,1954年毕于北大研究生院。周光召1957年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诈,1961年请战回国参加了原子弹研制的理论工作,1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邓稼先、朱光亚都于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当时,叶企孙是西南联大理学院的院长。1948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后即回国。他后来是研制核武器的第九研究院院长,被誉为“两弹元勋”。
朱光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西南联大物理系获两个留美名额,叶企孙与吴大猷商量决定派朱光亚和李政道去,朱光亚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后于1950年回国。 1957年,在他的领导下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核反应堆第一歩,后来他又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导人。
于敏和程开甲两位功臣不是清华毕业的,但他们却是叶企孙学生的学生。于敏毕业于北大物理系,1949年攻读研究生,师从张宗燧和胡宁,这两位分别是清华物理系1934年和1938年的毕业生,是享誉国内外的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程开甲是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他的毕业论文导师为王淦昌,毕业留校后当了王淦昌的助教。
屠守锷则是清华大学航空系1940年的毕业生,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留学,获硕士后于1945年回国在清华任教授。当时叶企孙则是包括航空研究所在内的清华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从1957年起,屠守锷成为我国导弹及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人之一。
为了向自己敬爱的老师叶企孙学习,他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于1992年5月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首届授奖仪式上,基金会名誉主任、清华物理系第七届毕业生钱伟长深情地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从不为个人考虑。他终身不娶,视学生如儿女,对所有青年的关系都非常亲切,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我们都不是有钱的人,这笔奖金的钱很很薄,但是,它代表一种心意,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