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邮件
函件函件分为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4种,其中信函为函件的主要业务。信函又分为平常、挂号、保价3种。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通邮界总局成立后,县境大通、县城、凤凰山等地相继开办邮政业务。光绪三十三年大通邮局发售邮票2.4476万元(银钞)。民国初年大通信函业务随着商业的繁荣而不断增加。民国27年(1938年)8月日军侵占大通后,大通信函邮量锐减,而邮件资费却上涨惊人,民国34年平常函件每封由民国24年的0.04元(银元)涨至20元(法币)。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通、县城、顺安等地的函件邮量稍有增加,但函件资费上涨更猛,民国37年,函件每封增至1.5万元(法币)。
建国后,全国统一邮政资费标准,平常函件每件本埠0.04元、外埠0.08元,挂号函件每件0.20元,重量以每20克为一起算点;印刷品每重100克本埠0.015元、外埠0.03元,1957年对现役军人不超过20克的平常信函实行免费寄递。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业务,专寄粮票、布票、油票、户口迁移证、粮油关系及党团组织关系。1966年对服现役的义务兵战士改为按规定资费收费投递。同年9月对毛泽东著作实行免费并作挂号印刷品寄递,1969年5月取消。1981年12月开办贺年明信片业务。1984年6月恢复义务兵战士免费邮寄平函。1987年5月开办国内有声信函业务,每件收费0.80元。1988年5月县局及各支局开办邮政快件业务,资费为100克以内每20克收费0.50元,100克以上每100克收费0.80元,同年6月对给据邮件征收附加费0.10元,印刷品按重量分等加收0.03~0.10元。1990年8月根据国务院决定,提高信函资费,平常函件本埠0.10元、外埠0.20元,印刷品每重100克本埠0.04元、外埠0.08元,挂号函件每件0.30元,明信片每张本埠0.10元,外埠0.15元,并取消各类附加费。
函件业务量1950年为9.26万件,收入0.73万元,1961年分别增至58.99万件和4.09万元。60年代初期,因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函件业务下降。60年代中后期,因受“文革”影响函件业务量下降幅度较大。1967年函件业务量降至25.87万件,收入降至1.91万元。70年代后函件业务量逐年增加。1977年函件业务量增至67.22万件,收入增至5.52万元。80年代前后函件业务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80年代中后期函件业务量复又增加。1989年函件业务量增至87.31万件,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出口函件63.15万件,出口快件508件;进口函件144.65万件,收入9.54万元。
包裹民国年间邮政包裹有保价、普通、快递、大宗包裹等种类。邮寄资费根据交通条件而定,寄达局如通火车、轮船、邮车,邮寄资费则低,如不通车、船,邮寄资费则高。
1950年国家统一邮政包裹资费标准,按邮寄里程计算资费,以每500克起算。1957年4月资费改由100克起算,并开办快递小包业务,限重500克,资费按普通包裹再加收50%。翌年改一局一个资费为一区一个资费。1979年7月起,邮寄包裹价值超过30元的改按“乙类保价”包裹收寄。1987年7月邮寄包裹内属经营性的或超过“民用包裹”规模标准的改按商品包裹邮寄,资费加收50%。1990年全国统一调高邮寄资费,增幅为150%,起算单位恢复至500克,包裹处理费每件增至0.50元;并规定撤销快递小包和航空快递小包等包件业务,包裹全部实行保价邮寄。
1950年全县收寄包裹0.11万个,收入0.27万元。此后逐年增加,1960年分别增至0.7万个和0.43万元。60年代包裹收寄量下降。1967年全县包裹收寄量下降到0.39万个。70年代后包裹收寄量复又增加。1977年包裹收寄量增至1.25万个,收入增至0.71万元。80年代前后包裹收寄量有增有降。1990年包裹收寄量为0.53万个,收入1.37万元;投递包裹1.11万个。
汇兑民国年间大通、县城等地开办汇兑业务,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定额汇票、小额汇票和电汇汇票等种类,其中普通汇票业务量最大;资费按汇到局资金情况而有所差别,汇到资金宽裕的邮局汇费则低,汇费亦不受限制,如汇到资金紧张的局汇费则高,并且兑付时难兑现。汇票为三联式。
建国初期仍沿用旧式三联式汇票,每张汇票收汇费0.20元。1953年邮局和银行分工,个人汇款由邮局负责办理,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300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汇款由银行负责办理。1955年3月废止旧式汇票,取消定额汇票,改用新式剪格两联汇票。1958年又改为二联复写式汇票,邮汇时采用“窗口式”专用汇票,汇费改为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每张汇票最低收汇费0.10元,翌年每张汇票限额改为1000元。1962年汇票改用信封式汇款通知单。1981年7月每张汇票限额增至5000元。1988年5月县局及各支局开办快件汇款业务。每张汇票加收快件费0.50元。同年6月每张汇票加收附加费0.10元。1990年汇费为每张汇票最低收费0.30元,快件费每张增收0.80元。
1950年全县出口汇票0.46万张,收入0.05万元。1961年出口汇票增至2.57万张,收入增至0.44万元。60年代初期和后期,汇票业务量下降。1968年全县出口汇票降至1.39万张,收入降至0.32万元。70年代后出口汇票业务量上升。1975年全县汇票出口量增至4.08万张,创历史最高水平,收入1.07万元。1976~1988年汇票出口量在3~4万张之间。80年代后期汇票出口量下降。1990年全县汇票出口为2.5万张,收入2.37万元,进口汇票为1.57万张。
机要通讯机要通讯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之间密级较高的政务通讯。建国初期由县委机要班直接接收和发送。1957年改由邮电部门接收和发送,县邮电局设机要室,配专职机要员1名,负责机要通讯的接收、分发与投递。当年机要信函由安庆邮电局经转。翌年改由芜湖邮电局经转。1959年后直接到铜陵市邮电局接收与发送。1960年机要函件计进口49200件,出口4200件。此后机要函件进出口量均渐次减少。1980年进口1755件,出口136件。1990年进口1805件,出口仅27件。
发行
民国年间,本县发行外埠出版的报纸主要为《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发行范围主要在大通、县城、顺安等地,发行量不大。民国18年(1929年)后,本县出版发行的报刊有《新大通报》、《鹊江日报》、《鹊大通日报》、《青锋报》、《松青报》、《铜陵文献》、《离草》、《铜陵事》、《松光》、《除夕》等。
1951年县邮局与大通邮局开始办理报刊发行业务。当年报纸期发数为0.11万份,累计数为11.13万份,杂志期发数为0.13万份,累计数为1.8万份。此后报刊发行范围逐步扩大至乡村,发行量亦不断增加。1953年根据邮电部和国家出版总署的决定,开始实行报纸预订、预收款制,并开始办理定期出版刊物发行业务。1955年报纸期发数为0.37万份、累计数为50.48万份,杂志期发数为0.37万份、累计数为5.88万份。1956年元月《铜陵报》出版后,发行工作由县邮电局承担(1961年2月停刊)。1959年报纸期发数为1.03万份,累计数为200.27万份,杂志期发数为0.54万份、累计数为8.85万份,1961年~1962年报刊发行数量下降。1962年报纸累计发行数为66.97万份、杂志累计发行数为3.02万份。1963年后报刊发行量有所回升。1965年报纸期发数为0.53万份、累计数为101.98万份,杂志期发数为0.48万份、累计数为6.52万份。“文革”前期,报纸、杂志停刊较多,发行量下降,尤其是杂志发行量大幅度下降。1969年杂志期发数降至0.10万份、累计数降至1.30万份。70年代后报刊发行业务量又开始回升。1978年报纸期发数升至1.38万份,累计数升至363.61万份,杂志期发数升至1.81万份,累计发行数增至19.27万份。1979年后随着各种报刊迅速复刊、创刊,报刊发行业务量急剧上升。1990年全县发行报纸346种、期发数26.43万份、累计发行数397.69万份,平均1.29人订一份报纸;发行杂志1576种、期发数26.01万份、累计发行数34.23万份,平均1.31人订一份杂志;报刊流转额82.17万元。
投递
网路邮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通邮界总局成立后,对外邮路分水、陆两道。水道邮路有2条,分别为大通至芜湖委办轮船邮路,长124公里;大通至安庆委办轮船邮路,长119公里。旱道邮路有3条,分别为大通经青阳、陵阳、石台县至渔亭邮路,长169.8公里;大通经青阳、石台、太平、旌德、绩溪、徽州(歙县)至屯溪邮路,长214公里;大通经贵池至安庆邮路,长119公里。大通邮局分别负责至青阳段和贵池段。县内有大通至铜陵邮路,长23公里,旱道邮路均为步班。民国21年(1932年)大通至屯溪、大通至安庆步班邮路撤销;大通至渔亭邮路改为逐日昼夜兼程邮班;县内新增邮路2条,分别为铜陵至顺安邮路,长15公里;铜陵至汀洲邮路,长10公里。翌年,开通大通—兴隆镇—铜陵县—获港—朱村—大通步班邮路。民国27年(1938年)8月日军侵占大通后,邮路减少。民国35年大通至屯溪邮路恢复,并改为昼夜兼程逐日班;新增大通至汤家沟间日步班邮路,长57公里。
建国后,铜陵邮政网路逐步转为以城关为中心,对外有铜陵至安庆和铜陵至芜湖水道邮路2条。1963年铜陵至芜湖开通委办汽车邮路,翌年撤销。1971年8月宁铜铁路火车附挂邮厢,铜陵县至芜湖、安庆邮路撤销,改为铜陵县——铜陵市再经火车至芜湖等地。县内干线邮路逐步增加,经多次调整,至1990年,县内有干线邮路10条,单程总长101公里。其中自编逐日自行车班4条,单程长38公里,分别为:县城——碎石岭,长12公里,县城——二冶,长4公里,顺安——朱村,长15公里,钟鸣—山坑,长7公里;委办逐日自行车班6条,单程长63公里,分别为:县城——老洲,长4公里,县城——太平,长12公里,太平——胥坝,长10公里,顺安——钟仓,长13公里,顺安——流潭,长12公里,大通——董店,长12公里。
农村投递线路:建国后,农村投递线路逐步增多,至1958年,农村投递线路已有11条。1960年7月县以下邮电分支机构均下放给公社管理,农村投递线路均调整为以公社为中心。同年底邮电分支机构收回县局管理后,仍恢复1958年投递网路。1963年11月将农村投递线路调整为24条,其中隔日自行车班10条,隔日步班14条,分别为:胥坝——钱湾——铜陵,胥坝——观兴——铜陵,胥坝——安平——太平、太平——姚汪——胥坝、大通——民主——董店、大通——西湖——董店、顺安——凤凰山——新桥、顺安——章亭、顺安——沈桥——朱村、顺安——高潮——朱村、钟仓——顺安、新桥——顺安、钟仓——和平、钟仓——流潭、钟仓——马中、钟鸣——金栏、钟鸣——泉栏、董店——大院、董店——高联、大通——永平、大通——新民、新桥——圣冲、铜陵——老洲、钢陵——西湖,路线总长为795公里。1974年对农村投递路线曾进行过一次调整。后步班邮路逐渐改为自行车邮路。1984年推广“砀山经验”,改自编投递为委办投递,全县改为委办路线的有9条。1990年全县农村投递路线计有27条,单程总长888公里,其中自编逐日自行车班10条,单程长382.5公里,分别为:县城—城郊,长33公里,县城—柴塘,长35.5公里,县城—狮子山,长48公里,钟鸣—马中,长43公里,钟鸣—山坑,长39公里,顺安—湖城,长35.5公里,顺安—沈桥,长50.5公里,董店—蟠龙,长22公里,太平—安平,长37公里,胥坝—新洲,长39公里;委办逐日自行车班17条,单程长505.5公里,分别为:顺安—长山,长44公里,新桥—瑶山,长34公里,钟仓—东湖,长31公里,钟仓—东城,长18公里,大通—新建,长38.5公里,大通—和悦,长18公里,董店—蟠龙,长22公里,董店—天门,长23公里,太平—和平,长37公里,金榔—山坑,长40公里,老洲—光辉,长28公里,朱村—高联,长42.5公里,朱村—草塘,长22公里,流潭—林家,长41.5公里,流潭—水浒,长13公里,永丰—林家,长37公里,蟠龙—西峰,长16公里,另有乡、镇、厂、矿直接投递路线12条,长50.4公里。
城市投递段道:1950—1967年城关市内邮件投递只有1人。1968年起改为2个段道,即红旗居委会(现城东)为1段道,解放、胜利、东风(现城北、城西、城南)居委会为1段道,配专、兼职投递员各一人。1978年城关市内投递线路调整为以人民路为界,路东、路西各为1个段道,配专职投递员2人。1979年城关市内投递段道调整为解放段、红旗段、胜利段、东风段4个,配专职投递员1人、兼职投递员3人。1984年城关市内投递段道又改为2个,城北段不变,城西、城南、城东合并为1个段道,配专职投递员2人。1986年将城西、城南、城东投递段道分为城西与城南、城东2个投递段道,各段道均配专职投递员1人。
邮件接发民国年间,大通邮局水路邮件由轮船带运,邮局派人到和悦洲外江边大、小轮码头接发,旱路邮件在大通邮局内交换。1950年兴隆镇(今铜陵市扫把沟)设小轮码头后,铜陵地区大部分进出口邮件均在此与芜、安小轮押运员交换;大通、董店、新建等乡镇进出口邮件由大通局派员至大通小轮码头与小轮押运员交换。1958年城关设小轮码头,邮件接发移至县小轮码头。1963年本县至芜湖委办汽车邮件开通后,县邮局派员至县汽车站接发邮件,翌年该邮路撤销时,即停。1971年8月宁铜线火车附挂邮厢后,位于铁路沿线的钟鸣、金榔、顺安、新桥、钟仓、七O一、朱村等邮电支局、所进出口邮件由宁铜火车带运,钟鸣、顺安支局派员至火车站接发邮件,金榔邮电所邮件由钟鸣支局经转,新桥、七O一、钟仓、朱村邮电所邮件由顺安支局经转。县邮电局及由县局经转的董店、胥坝、太平、二冶、碎石岭等邮电所的邮件,由铜陵市邮电局派员至火车站接发,县局与市局分检交换。同时县局亦停接芜、安小轮邮件。1982年1月县邮电局恢复接发芜、安小轮邮件。翌年1月,新桥、七O一支局邮件由铜陵市邮局邮车带运。1985年4月1日宁铜线火车不再附挂邮厢,县内进出口邮件均由铜陵市邮局经转。同时,县局亦停接芜安小轮邮件。1987年元月芜湖至铜陵邮车在本县钟鸣、顺安、县局停靠,进出口邮件由芜湖邮车带运,市县互寄邮件仍由市局市郊邮车带运,县内各局、所邮件接发改为:金榔所由钟鸣支局经转,新桥和七O一支局、流潭和朱村所由顺安支局经转,太平、胥坝、二冶、碎石岭所及老洲委办所由县局经转,董店、新建所仍由大通经转。
投递工具民国年间,旱道邮运及投递全靠人挑肩扛;水道邮运均委办轮船代运。建国初期仍无多大改变。1958年起邮件投递逐步实行自行车化。当年,全县有16条投递线路配备了自行车。1974年县邮电局购进机动脚踏车1部,用于县城至太平干线邮路的邮件运递,翌年5月又购置摩托车2部,用于县城至太平、县城经大通、董店至碎石岭2条干线邮路的邮运。1984年全县26条农村投递路线中,有24条实行自行车投递,仅有2条(委办)路线为步班投递。1990年全县27条农村投递路线及3条城镇投递段道均实行自行车投递。
储蓄集邮
邮政储蓄1986年12月10日县局在营业室设储蓄员,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储蓄种类有:活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定期定额、有奖储蓄等5种。当年存款余额为1.45万元。1987年七O一、顺安、新桥、大通等支局亦先后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其余局、所仅办理定期定额储蓄。至1990年,县局共发行有奖储蓄奖券2期,第一期面额为20元,计发行5500张;第二期拟发行1万张,实际发行5138张。另与铜陵市邮电局联合发行有奖储蓄奖券1期,面额50元,计发行6500张,代理发行亚运会奖券1期,面额50元,计发行3977张。4期共计发行奖券2.1115万张,共吸纳储蓄金额78.799万元。
集邮1986年县局营业室开办集邮业务,收入0.37万元。此后,新桥、七O一、二冶、大通、顺安等支局亦先后开办集邮业务。1988年12月20日成立县集邮协会,同时召开县第一届集邮协会代表大会。并在县工人俱乐部举办纪念邮展。1989年9月23日至25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县集邮协会在工人俱乐部举办邮展,共展出45框,计227个贴片。自集邮业务开办后,业务逐年增大,1986年至1990年,集邮收入共计9.21万元,其中1990年为5.32万元。
1951~1990年部分年份铜陵县邮件出口及报刊发行情况表

下一篇:第三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