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电报
网路与设备清光绪九年(1883年)冬大通设四等电报局后,安装旧式莫尔斯机与芜湖、安庆等地收发报。民国27年(1938年)8月日军侵占大通后,仍用原设备与网路对外发报。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话传报路,报路仍为芜湖、安庆两条。民国35年3月增开大通至贵池话传电报电路。翌年3月电报线路改道,大通至芜湖、大通至安庆线路拆除,另挂青阳至大通铁线1对,时大通电信局电报全由青阳电信局转发。民国37年10月因大通电信局电报业务增多,青阳电信局经转有困难,增开大通至芜湖音响机电报电路。
1949年4月县境解放后,县电话管理处开通县城至贵池话传线路,接发县政府政务密电。时大通电信局有大通至青阳话传电路,受理公众电报。县城、顺安、钢官山、扫把沟、和悦洲等地电报通过话传至大通电信局转发。1953年10月县局有铜陵至铜官山(今铜陵市)、铜陵至安庆话传电报电路2条,报务、话务同室工作,报务员亦为话务员。1959年县邮电局安装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开通铜陵县至安庆电报电路。同时报务与话务分室,报务员专司报务。1968年铜陵县至安庆报路停止,开通铜陵县至贵池莫尔斯机报路。翌年为备急用,开通铜陵县至池州无线定时会晤人工报路。1975年8月铜陵县至池州人工电报电路停开,开通铜陵县至铜陵市电传电报电路。同年12月开通铜陵县至铜陵市定时会晤无线人工电报电路。1987年3月全县自动转报网开通,铜陵县出局电报均由合肥转报中心自动转发,同时铜陵县至铜陵市电传电路停开。1988年4月县至铜陵市无线报路亦停开。同年9月县局置电子电传机1部,1990年7月县局置传真机3部,并先后开通县至顺安、县至大通传真电报电路。1990年县局有电传机4部,汉字译码机1部,传真机3部。
资费清末和民国年间,电报资费有本府与外埠之别。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洋电报局规定:本府电报每字银元5分,省内每字银元1角,隔省每字加2分。民国26年(1937年)国内寻常华文明语电报每字收银元1角,加急加倍。解放前夕,因物价恶涨,电报资费也随着朝夕变动。1949年4月每字收金圆券达3000元。1950年11月邮电部规定:电报资费每字为1.5万元(旧币)。1955年3月随着国家币制改革,电报资费亦改为:明码中文电报每字0.13元,译费每字0.005元。1958年1月寻常电报全国统一规定为每字收费由0.13元降到0.03元。1966年4月取消向发报人收取译电费,后于1979年7月恢复。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普通电报每字收费由0.03元提高到0.07元,译费不变。
业务电报业务种类较多,管理严密。民国年间电报分官方、军方、加急、寻常、其它等种类。时大通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商埠,其电报多为商务电报。民国36年(1947年)5~10月大通电信局出口电报计2410份,来报计2875份,月平均交换量881份。
建国后,电报业务量逐年增长,1960年出口电报由1950年的0.53万份增至2.19万份,收入由1950年的0.83万元增至3.06万元。1961年后电报业务有所下降,尤其是“文革”开始后电报业务锐减。1968年全县出口电报降至0.46万份,收入降至0.46万元。1970年后电报业务量增长。1985年出口电报3.28万份,收入5.46万元。此后,电报业务量有升有降,但升降幅度较小。1990年出口电报3.36万份,收入7.67万元,进口电报2.82万份。
国内电报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变化。1985年分为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用电报等8种,以时速又分加急和寻常2种。寻常电报局内处理时限为90分钟,投递时限为180分钟,全程处理时限为360分钟;加急处理时限为240分钟。
电话
长途电话网路与设备:民国22年(1933年)大通电报局利用电报网路开办长话业务,实行长话和电报同网。日军侵占期间长话网路仍旧。县境解放前夕,大通电信局对外长话线路有大通至青阳1路。
建国初期,长话线路仍旧。1953年10月开通铜陵县至安庆长话线路1路,同时,大通至青阳长话线路停开,长话线路移至县城。1959年增开铜陵县至铜陵市长话线路2路。翌年铜陵县至安庆长话线路改为载波电路,铜陵县至铜陵市长话线路增至4路。1961年铜陵县至安庆长话线路恢复,原载波电路仍保留,铜陵县至铜陵市长话线路减至2路。1964年恢复大通至青阳长话线路。1965年增开铜陵县至贵池载波电路,铜陵县至铜陵市长话线路增至6路;原铜陵县至安庆的载波电路和大通至青阳长话线路先后停开。1969年开通铜陵县至贵池长话线路,原铜陵县至贵池的载波电路仍保留,铜陵县至铜陵市长话线路减至4路,铜陵县至安庆长话线路停开。1973年增开铜陵至青阳载波电路,并将铜陵县至铜陵市长话线路减至3路。翌年将原铜陵县至青阳载波电路改为长话线路,铜陵县至贵池载波电路停开。1975年分别将铜陵县至青阳长话线路增至2路,铜陵县至铜陵市长话线路增至6路。1980年增开铜陵县至合肥长话线路1路。1982年铜陵县至贵池长话电路停开。至此,对外长途电话线路有铜陵县至合肥1路、铜陵县至青阳2路、铜陵县至铜陵市6路。1984年10月城关市内电话与铜陵市市话并网开通,本县对外长话线路全部停开。
建国前大通电信局有30门总机1部。建国初仍旧。1950年县电话管理处置5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长话、市话、农话合台使用。1956年市话分出,但长话与农话仍合台使用。1958年置电子管会议电话机一部,为长途或农村电话会议专用。1969年置BH—68—1型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更替原机。1973年置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用于至青阳的载波电路。1974年置5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为长途台专用。从此,长话、农话分台操作。1984年11月长途台停行。
业务:民国22年(1933年)大通电报局开办长话业务,初期仅开办至芜湖、安庆等省内长话业务。抗日战争期间长话业务由日伪控制的大通电话电报局办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通电信局可办理至安庆、贵池、殷汇、荻港、芜湖、南京、无锡等地长话业务。1947年5~10月间,大通局计来长话1868次,加次815次,销退号403次;去话3174次、加次181次,销退号403次。
建国后,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长话业务量不断增长。1950年长话业务量为0.25万张,收入0.63万元。1958年长话业务量增至1.01万张,收入增至1.34万元。1979年长话业务量达4.77万张,收入达4.16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城关市内电话与铜陵市话并网开通后,城关地区挂发长途电话,均直拨铜陵市邮电局长途台,县城以外的乡镇挂发长途电话,经县邮电局农话台转接至市邮电局长途台。1990年经县局农话台接转的长话有0.89万张。
市内电话机械设备:1950年县电话管理处有50门磁石式总机1台,为长话、市话、农话合用。1952年市话杆路长仅1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7.7对公里。1956年置60门磁石式交换机1台,为市话台专用。从此,市话与长话、农话分台操作。同年市话杆路增至3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26对公里,新架设电缆线长0.2皮长公里。1959年市话交换机容量增至150门,有用户单机95部。1964年市话交换机改用2台100门磁石机,实有用户110户,市话电缆线增至0.51皮长公里。1966年新架电缆线0.91皮长公里,电缆线总长增至1.42皮长公里。1974年新增10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市话容量扩充至300门,实有用户143户。翌年5月县局新建综合楼竣工后,为配合机房搬迁,增架电缆线1.3皮长公里,电缆线总长增至2.7皮长公里。此后,市话用户逐年增加。1982年至1983年每年增架电缆线均在2皮长公里以上。1983年市话总机容量为300门,用户单机214部,市话杆路长8公里,电缆线皮长6.95皮长公里。1984年城关市内电话与铜陵市市内电话并网开通,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此后,市话业务统由市邮电局办理,市话台停行。
资费;建国初期城关市内市话用户单机少,年市话收入也很少。1953年市话收入仅0.25万元。1958年1月全国统一调整电信资费,邮电部市话局以机械容量划分3个级别。每级分甲、乙两种用户。甲种为住宅及宿舍电话,其余均属乙种电话。时铜陵县属三等局,甲种电话用户单机月租费3.80元,乙种电话每用户单机月租费5.50元,同年市话收入为0.8万元。1980年8月市话等级由3级改为4级,铜陵县亦改为4等局,乙种电话用户单机月租费为8元,甲种电话县内尚未安装。同年市话收入为1.31万元。1983年市话收入增至2.54万元。1984年城关市内电话与铜陵市市内电话并网后,市话资费统一由市邮电局收取。
农村电话网路与设备:民国年间,乡村电话网路以五松镇(今城关镇)为中心,乡村电话杆路总长为65公里,线路均为单铁线。时县电话管理处有20门旧式磁石交换机1台,各乡镇(除老洲、和悦洲外)均有单机通话,全县计有电话机73部。县境解放前夕,电话机大都被国民党军队撤走,线路亦被破坏。县境解放时电话管理处仅存话机9部。
建国后,农话网路以城关为中心,按一级幅射、二级迟缓接续制定规划。1950年县电话管理处将20门总机更换为50门总机,农话与市话、长话合台操作。1952年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新架设大通至董店、顺安至朱村、顺安至钟鸣、铜陵至太平、太平至犁桥5条电话线路,杆路计长50公里。当年全县农村电话杆路总长为101公里。1956年铜陵至老洲过江飞线架通。至此,县境实现乡乡通电话。同年全县交换机总容量为250门,电话机总数为190部,杆路总长256公里。1958年全县投资7万元,新增交换机200门,新架社、队间电话杆路长170公里。同年全县交换机总容量为470门,电话杆路总长486公里,安装电话机255部,各社、队均通电话。1960年后大队电话及通往大队电话线路被逐步撤除。1972年省邮电管理局拨发单路载波机一套。同年县局至大通和钟仓载波电路开通。1977年又开通县局至大通第2路和县局至顺安载波电路。此后相继开通县局至董店、新桥、太平、钟鸣及大通至董店等5条载波电路,增开县局至顺安载波电路2条。1985年全县有农村电话电路38条,其中实线电路27条、载波电路11条,农话杆路总长691公里,电缆线12.3皮长公里,有电话交换机21台、总容量为1180门,实占475门,安装电话机512部。1987年4月置环六路载波机一套,分别安装在县局和顺安、大通2个支局。1990年顺安地区自动电话网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全县有农村电话电路40条,其中实线电路21条、载波电路19条,农话杆路总长370公里,其中:中续继杆路长142公里;明线线条长572对公里,其中中继线条长286对公里,单线回路长155对公里,电缆线长23.8皮长公里,有农话交换机22部,总容量1290门,实占646门,其中县局170门、实占95门,自办支局、所560门、实占374门,代办所560门、实占177门,计安装电话机776部,其中局经营375部,有载波电话终端机26端。
资费:建国初期,农话资费分为4级价目。1958年9月改为三级价目,实行计时按次收费,每次3分钟,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算。一级空间距离0~25公里,每次0.15元,二级空间距离25~50公里,每次0.30元,三级空间距离50公里以上,每次0.60元,会议电话费按基本收费七折计算,不满15分钟,按5次计算,党政机关、军队和人民团体只收月租费,不收通话费。1963年1月按省人民委员会文件规定,农话资费价目有所下降,一级每次仍为0.15元,二级降为0.25元,三级降为0.40元。同年9月农话资费作如下调整:改三级价目为二级价目,0~25公里为一级,每次收费0.15元,25公里以上为二级,每次收费0.20元;单机月租费正机每月5.50元,合用电话每部每月3.50元;公社自办总机不作为一个交换区。1972年农话资费改为按次计算。1980年4月调整农话资费,恢复三级计时按次计算方法,一级每次0.20元,二级每次0.35元,三级每次0.45元,加急加倍收费;叫人、查号电话话价为一、二级的加收0.10元附带费,话价为三级的加收0.15元附带费;恢复公社交换机为一交换点。1982年8月对农话月租费又作如下调整:普通电话每部月租费甲种为5.50元,乙种为8.00元,同线电话每部月租费甲种为4.00元,乙种为6.50元;合用用户电话每部月租费甲种为3.00元,乙种为5.50元;中继线(回线)费公社、大队交换机每月为15.00元,厂、矿单位交换机每月为12.00元;凡经农话接转长话,在发话局(所)每次加收0.20元农话过线费。1986年4月根据省物价局和邮电管理局通知,对农村电话资费标准,作如下调整:普通电话甲种8.00元、乙种12.00元,合用电话甲种5.00元、乙种8.00元,同线电话甲种6.00元、乙种9.50元,电话付机甲种3.00元、乙种4.50元,普通专线电话12.00元,警铃专线电话8.00元;用户交换机每月每对30.00元,乡办电话交换机每月每对22.00元。同时对机电代维修等费亦作适当调整,通话费恢复按时间计费,一级20公里以内每分钟0.25元,二级20~40公里每分钟0.20元,三级40公里以上每分钟0.25元,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算,超过3分钟按实际通话时间计算,经农话接转长话在发话局(所)收过线费0.30元。1990年农话通话30.6万张,其中计费28.9万张。
传真
1982年县委办公室购国产1类传真机(山燕—112)1台,1983年11月开通使用,通过租用铜陵市邮电局一条专线,与铜陵市委办公室专用传真机对接。此后又购置日本进口3类传真机1台(UF—3)和286B微机各一台。1988年4月县政府办公室购置国产3类传真机1台(UF—2型),因未安装专线而暂未使用。从1983年到1990年县委办公室传真业务量为:年平均收发报1200页,年平均印发文件约250份。1990年收发报量为1240页。
1950~1990年部分年份铜陵县电信业务及邮电业务总量情况表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