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航道
长江县境长江航道上起贵池梅埂下至永丰乡复兴圩拐,由南向北转折东去,全长55.5公里(包括市辖羊山矶至扫把沟的11.9公里江段),夹江航道39公里。
大江自梅埂而下遇铁板洲、和悦洲,分东西两水道,西为干流主航道,枯水期表面流速一般为0.55米—秒;东为大通港水道,可航行小轮及拖轮、驳轮,航道长约12公里,枯水期宽约100米。东西两水道至羊山矶汇为一流,进入铜陵市港区,平均流速1.2米—秒,航道南北走向,深弦线偏于右岸,距左岸900米,距右岸450米。长江至扫把沟遇老洲、成德洲又分为东西两水道,西为土桥干流主航道,宽约700米,蛤蟆滩处航道宽仅400米,为航行险要之处;东为老洲、成德洲东港水道,长约19公里,枯水期宽约100米,水深不足3.5米。从洲尾到土桥镇下约5公里处两水道又汇为一流,在新沟处、成德洲东长江再分为东西两水道,西为主航道,东叉进小港航道,呈“几”字型,围绕章家洲、文沙洲、紫沙洲,长24公里,可行内河轮、挂机船及木船,洪水期可行驶500吨级船,东西水道至金牛渡标上约300米处汇为一流。
县境长江主航道宽0.4~3公里,江底高程一般为海拔3~3.5米,水位差13米上下,水面平均比降0.17%,流速4.75公里—小时,是以径流为主的轻微感潮江段,水流平稳、曲度缓和、维护水深4.2米以上。江水于每年三四月间开始上涨,俗称“桃花汛”,小暑至大暑时洪水位达到顶峰,秋后渐降,冬春之际为最枯水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县境长江水域曾沉船3艘(功德趸船、崇宁测量艇、江凤炮艇)。建国后,为保障水上运输安全,分别于1950年和1951年将“崇宁测量艇”和“江风炮艇”捞起。1958年又多次组织打捞“功德趸船”,终因该船沉点水深未果。
内河清代至民国年间,县境可通航的内河有:玉带河、大通河、顺安河、黄浒河、新河(在顺安镇西)、荻港河、高公河、管山河(后下游改称新桥河)、新河(即汀家洲河,后改称钟仓河)、凤心闸河、夹河、焦家埠河、中心闸河、十里长河等。其中焦家埠河为顺安河的上源,新河、新桥河、钟仓河、凤心闸河、十里长河为顺安河的支流,高公河、荻港河为顺安河的下游,中心闸河为黄浒河的支流。上述河流大都可季节性通航。建国后,经过50年代中期的联圩并圩及70年代初期的顺安河中、下游改道工程后,十里长河、钟仓河、新河、凤心闸河、高公河、玉带河、中心闸河等大都圈入圩内不再通航。1990年县境主要内河航道有:顺安河、青通河、黄浒河3条。
顺安河:源自董店的天门山,流经朱村南洪后合郎坑水至焦家埠为上游,无通航历史;再经羊湖抵顺安桥上,洪水期可行小木船;从顺安桥往下经铁湖嘴会新桥河,至三江口会钟仓河及凤心闸河、三河口会黄浒河,达荻港入江,通航里程25公里,洪水期60吨级木帆船可抵顺安桥下。70年代初期,顺安新河开通后,原河道不再通航,新河道上接朱村焦家埠河、羊湖水源,傍小金山、大笠山,先后会东湖撇洪沟和新桥河(出口处为新河)再经钟仓抵坝埂头(北埂王)处出江,全长14.6公里,均可季节性通航。其中顺安公路桥下12公里为二级河流,桥上2.6公里为三级河流。河床为夏式断面,底宽上游40米,下游渐宽,至河口270米,河底高程为海拔5.5~6米,平均比降为0.22%,主要靠长江回水衬托,可季节通航50~100吨级轮驳船队。为正常通航,1959年曾组织民工对原河道顺安至鸡冠山的上游长8公里河段进行疏浚,后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组织500余人、挖泥船3条对顺安至三叉河河段进行疏浚,使常水位在海拔6.5米以上时保持水深1.5米,利于通行木帆船。1988年至1990年末对顺安新河进行疏浚。先后投资202万元,计围堰土方54.28万立方米。
青通河:有源2支,一发源于南陵县丫山,流经木镇、杨家潭、新河口。建国前,木镇河上源通牌筏,木镇至大通45公里,可常年通航,后经围垦裁湾,开挖的新河段水浅碍航,仅季节通航。一发源于九华山东麓,流经青阳县城和童埠、新河口,称青阳河。新河口抵大通入江段称大通河,合称青通河。70年代对大通至童埠河道几经治理疏浚,使通航期由原不到半年延长至9~10个月,大通至青阳在洪水期可通行百吨级轮驳船队,20吨以下挂机船可通行半年以上。新河口至大通长12公里河段为二级河流,新河口至青阳与木镇河段均为三级河流。80年代后期,铜陵与青阳两县联合投资6万元,其中本县投资2.5万元,对下游12.3公里河段进行疏浚。
黄浒河:南支发源于金榔乡三条冲,流经繁昌县赤沙后成为两县界河,在河傍姚会钟鸣河(河口今新建联圩闸),又在宫商殿会中心闸河,至三河口与老顺安河交汇达荻港入江。70年代初东联圩建成后,中心闸河被圈入圩内不再通航。现该河通航里程15公里,为三级河流,自黄浒公路以下14公里为主要航道,靠长江回水季节通航,为正常通航。1985年省曾拨款对航道进行疏浚。
港口码头渡口
港口县境有港口6个,其中大通、县城、顺安、汀洲等4个港口历史悠久,为县境主要港口;钟仓、铁湖2个港口为1986年新建。
大通港:位于县境西南端,水路北距县城14公里,枕山面江港湾呈新月形,江心内侧有和悦洲、铁板洲、将大江分成内、外江,内江避风,江岸前沿水深,利于停泊和装卸作业,是天然良港;外江主航道常年可通行5000吨级以上轮舶。港区岸线自河南嘴至红庙,长2.5公里,陆域面积0.04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向为长江下游航运港口。楚怀王六年(前323年)即为鄂君启商船队沿江东下的终点港。清末民初,申汉大轮航班、芜安小轮航班均在此停靠,成为皖南山区及沿江一带重要的客货运输港口。建国后先后增建码头、候船室、货场,并添置装卸机械设备。1990年,港区共有码头23座。其中客运3座、货运19座、船台1座,有趸船4艘,候船室1座,面积376平方米;并有露天货场2座,面积54867平方米,80公分皮带运输机13台,共计长210米。港区对外有大朱公路与繁木公路相接,大通煤矿铁路专用线直通港口码头。1949年,港口客运量为1.9万人次,货运量为3.7万吨。1990年,港区的客运量增至22万人次,渡运量达125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69.3万吨。
城关港:位于县城西夹江右岸,港口对面为老洲,洲外为长江主航道,洲内侧为夹江副航道。港区岸线自棉麻公司仓库码头至猫山口(亦称鹊头山),长5公里,水域面积3平方公里,陆域面积0.131平方公里。楚灵王四年(前537年)城北十里长山猫山口即为军事口岸。东汉时期为铜石矿石转运港口。唐咸通五年(864年)设城涖镇后,置渡通土桥,形成港埠。明嘉靖二年(1523年)大通水驿迁至县城。清初设官渡,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铜陵县志》载:全县漕粮正额年约8000担在此入库兑运;并建盐义仓进口食盐储备。民国年间设公渡和班船等水运码头,视江水盈枯停靠俞家桥—县河口—小矶头——带江岸,日伪统治时期“凤翔丸”小轮在此停靠。1956年停靠大通至土桥客班小轮。1958年置趸船,停靠芜安班客轮。此后,港区陆续建码头、候船室、货场等,并添置装卸机械设备。1990年港区共有码头20座,其中客运码头3座,货运码头16座,汽车轮渡码头1座,候船室2座,面积计540平方米;露天货场4座,面积计2.68万平方米;货物仓库1栋,面积400平方米,并有80公分皮带运输机33台,长495米。港区对外有铜三公路与繁木公路相接,并有市县公路和铜金公路与之相通。货物出口以砂石、煤炭为大宗。1990年客运量为34.2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为50.6万吨。
顺安港:位于顺安镇,上水距城关44公里,为内河自然港,季节性通航。唐置临津驿。宋至民国年间,洪水期顺安桥东玉带巷,西三宫殿、下口炎帝庙等处有埠头长约0.5公里,供木船停靠装卸。建国初期有石砌“小稻场”,面积约两亩,堆放和装卸货物。70年代初顺安河改道后,港区移至镇西500米处新河段,上自公路桥、下至红星村兴上圩外,岸线长50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公里,陆域面积0.03平方公里。港区紧靠繁木公路,有浆砌石驳岸码头3处,露天货场4处,面积9300平方米。港口以货物吞吐为主,货物出口以煤炭、片石为大宗。
汀洲港:位于小夹江右岸,与章家洲、紫沙洲相对。南距县城上水14公里。港区岸线自梅洲头至沿船沟,长8公里(含胥坝街码头),陆域面积0.027平方公里;港区以自然岸坡码头为主,长4公里,另小夹江两岸有多处渡口,并有汽车轮渡码头1座。自古为木帆船避风自然良港。60~70年代,大通至胥坝的客班小轮曾在此停靠,后因夹江上口淤沙枯水期碍航而转道。80年代后胥坝等地挂机船航班途经此地带客。港口以货物吞吐为主,传统出口货物为黄豆、棉花等。1982年开始捞江沙外运,港口货运量大增。1987年港口仅发运江沙就达172.9万吨。联接港区的公路有朱胥公路,在朱家嘴与铜金公路相接。
码头清代以前,县境江河沿岸均以自然岸坡码头为主,木帆船可选定有利地点装卸货物或上下客;但各信货栈船、班船均有固定停靠地点,其它船只不得停靠。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美、英、日商和国内招商局先后在大通建“洋棚”。和趸船码头6座,停靠申汉大轮航班。民国27年(1938年)8月日军侵占大通后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通先后建趸船码头2座。
建国后,城关、大通两港码头建设速度较快。1978年全县计有码头16座,其中城关港8座、大通港8座。1979年后随着客、货运量的增加,码头亦日益增多。至1990年,全县计有码头52座,其中城关港区20座、大通港区23座、汀洲港区5座、顺安港区2座,钟仓港区1座、铁湖嘴港区1座。在52座码头中,有趸船码头12座、栈桥码头8座、石砌码头11座、其它21座。
渡口据清乾隆《铜陵县志》载:县内有江口渡、城袱渡、羊山渡、张三渡、沙窝渡、油榨港渡、丁(汀)家洲渡、紫沙洲等8条古渡。清末和民国年间城状渡、羊山渡已废;老洲、安平、()口、坝埂头、新河口、和悦洲、大通等地新增渡口10余处。
建国后渡口设置有所变化,数量亦有增加。1987年与1989年老洲、安平两乡分别建汽车轮渡两道。1990年全县计有渡口37道,其中设于长江沿岸抵达境外的渡口有8道,设于大通及和悦洲、安平、胥坝等县内夹江的渡口有16道(含汽车轮渡2道);设于顺安河、大通河、黄浒河等内河的渡口有13道;有渡船44艘(只),其中钢质挂机渡船21艘、客位1782个,木船与木帆船23艘,客位920个。
1990年铜陵县水运码头情况表



水运工具
木帆船清未和民国初年,县境木帆船较多,均为私营信货栈和船户所有。民国17年(1928年),仅大通镇专事木帆船运输业的就有2236户,船工计10134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船只大量减少。1949年,全县计有木帆船487只,载重2644吨。
建国后,私营船户逐步组织起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6年全县初级合作社有木帆船308只,载重2241吨。此后木帆船数量时有增减。1970年全县有木帆船470只。70年代后,随着挂机船及轮驳运输的发展,原有的木帆船有的被改装成挂机船,有的被淘汰,木帆船数量逐年减少。1978年全县计有木帆船97只。80年代后,木帆船已很少见。1990年全县计有木(帆)船23只,客位920个。
挂机船挂机船始于60年代初,1960年县境仅有挂机船1只。60年代后期挂机船有所增加。1970年县境挂机船增加到4只。70年代后挂机船只逐步增多。1978年全县计有挂机船29只、机驳6只。80年代后,随着水上运输业的发展,挂机船数量大增。1985年全县计有挂机船253只,计载重4541吨,其中个体户(联户)有188只,载重3165.5吨。1990年全县挂机船增至431只,计载11194吨,有客位3140个,其中个体户(联户)有406只,计载重10297吨。
轮驳清末至民国年间,县境大通曾停靠大、小客轮及货轮,但客货轮船均为外商或招商局和境外私营公司所有。
建国初期长江与内河航运公司的小轮与货驳在县境大通、城关等地停靠,县内尚无轮驳。1960年大通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置拖轮1艘,功率47千瓦,货驳3艘,载重240吨,县境始有轮驳。此后轮驳数量有所增加。1971年全县计有客轮2艘,客位190个,货轮2艘,载重43吨,拖轮3艘,功率合194.2千瓦,货驳10艘,载重802吨。1978年客轮减至1艘,客位90个;货轮增至9艘,载重240吨,拖轮增至7艘,功率合757.6千瓦,货驳51艘,载重2756吨,80年代后货轮渐被转卖或淘汰,拖轮货驳、客轮数量逐步增加。1990年有客轮9艘,客位1067个;拖轮15艘,功率合1267.3千瓦,货驳83艘,计载重10175吨。
运输
航线航班大轮:清同治七年(1868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惊异号”大轮侵入长江,营运申汉线,后有“狂怒”、“报应”、“驱逐”、“迎风”、“鸽”5艘大轮在长江营运。时大通和悦洲港是营运点之一。清光绪二年(1876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大通被辟为外轮“寄航港”,有更多的外轮侵入长江,停靠大通和悦洲外江港口的大轮先后有英国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日本的大阪商船会社等,同时,国内的招商局、三北轮埠公司的轮船亦营运申汉线,并停靠和悦洲外江上下客货。民国25年(1936年)招商局在长江营运的大轮有9艘,每星期二、四、五上下水只上下旅客,每星期三、六上下水装货,均在和悦洲外江停靠,有时还增班停靠。民国27年8月(1938年)8月日;军侵占大通后,申汉线大轮航班停营。建国后,县政府接管招商局的航运设备,由长江航务管理局统一经营长江干线的大轮客货运输。1951年10月29日申汉大轮航班恢复停靠大通和悦洲。1957年12月25日大轮由和悦洲改靠横港码头。
小轮:从清末至1990年,曾有17条小轮航线在境内大通、县城、胥坝、西江、汀洲、坝埂头等地停靠或发航。芜安线:全程119.5公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泰昌公司“升发号”小轮营运芜安线,途中停靠大通,后有4艘小轮进行客货运输。光绪二十八年二月源丰轮船局配有5艘小轮营运芜安线,大通是停靠港口之一。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广济轮船公司备浅水小轮“怀宁”、“桐城”号两艘,每3日1班,营运安庆、大通、芜湖沿途各大、小商埠。清宣统二年(1910年)利济轮船公司亦营运芜安线,在大通置趸船,经营客货运输业务。民国27年(1938年)8月日军侵占大通时,上述公司的码头、设施被毁,营运被迫停止。民国28年日伪中华轮船公司在芜湖、安庆设分公司,大通设办事处,营运芜安线客运业务,境内停靠大通和坝埂头,并在大通过夜。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停航。同年冬江西轮船公司开始营运芜安线。翌年泰丰轮船公司(两年后停航)、招商局、省公路局、联和轮船公司亦先后营运芜安线,泰昌轮船局、源丰轮船局(两年后停港)先后恢复营运,上述航班中途均停靠大通。1949年5月,县政府接管国民党省公路局在铜陵的“安庆”、“新芜”两艘小轮,由芜湖航运总站经营芜安线,小轮夜泊大通。同时泰昌、利济、联和等28家私营轮船公司和招商局等4家国营公司受到保护,陆续复航营运。1958年1月建城关小轮码头,停靠芜安线小轮航班。1990年芜安线小轮航班每天有上、下水各1班,县境停靠港口仍为城关、大通港。
池通线:由贵池池口至大通和悦洲大关口,全程30公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贵池汇通轮航公司营运,有小轮“池通”号,当天来回。民国20年改航贵池至王家航线。
通茅线:由大通至贵池茅坦,全程17公里,中常水位则靠童埠。民国23年(1934年)6月开航。主要营运朝拜九华山的“香客”。后因与地方帮船发生矛盾冲突而停航。
通铜线:由大通至铜陵县城,中途停靠扫把沟,全程14公里。民国28年(1939年)开航。民国34年12月“凤翔丸”。号小轮由招商局收回而停航。
京皖线:由南京至安庆,中途停靠大通,全程300公里。民国35年(1946年)三北公司以“河湖”轮开航,每5日1班。民国37年停航。
京浔线:由南京至九江,中途停靠大通,全程425公里。民国35年(1946年)三北公司以“蜀丰”、“寿丰”。号等轮船营运。民国37年停航。
芜通线:由芜湖至大通,全程114公里。民国35年(1946年)8月由芜湖复兴联营轮航局营运,隔日1班,后改由省公路局芜湖站“皖运五号”行驶,夜泊大通,次晨返芜。民国37年停航。
通青线:由大通至青阳,全程28公里。1956年5月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开辟,洪水时抵紫竹棵,中常水位抵童埠,枯水时停航,后停止营运。1979年长航续办通童线,由“大寨4号”和5号轮换航行。1983年停航。
通土线:由大通至土桥,全程30公里。中途停靠扫把沟、城关,1956年由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开辟,1984年停航。
桂土线:由桂家坝至土桥,中途停靠大通,全程50公里。1957年7月由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开辟。1983年停航。
胥通线:由胥坝至大通,全程36公里。中途停靠汀洲、城关,1963年由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开辟,当天往返,夜泊胥坝,后因汀洲上夹口枯水碍航,改为5至11月份通航。1985年停航。
胥童线:由胥坝至童埠,全程50公里。中途停靠汀洲、城关、横港、大通、佘家嘴等。1967年长航营运,每日对开,分别在胥坝、童埠过夜,5~11月通航。1978年后该线划分成通童线和铜胥线。
枞铜线:由枞阳至本县城关,全程55公里。中途停靠大通、横港(后期只抵横港即返)。1971年由长航营运,每天1班往返。1985年停航。
铜胥线:由城关至胥坝,全程22公里。中途停靠西江、土桥。1979年由长航营运,当天往返,夜泊胥坝。1985年7月27日停航。
钢刘线:从城关至刘家渡,全程35公里。1979年10月23日由芜湖内河航运公司运营,当天往返,中途停靠安平、土桥。1990年开航班次仍旧。
铜土线:从无为县土桥至城关,全程20公里。1985年2月由长航经营,中途停靠西江,每天1班,夜泊土桥。1990年开航班次仍旧。
铜刘线:从刘家渡至城关,全程35公里。1985年12月16日由老洲船舶站运营,中途停靠大河口、土桥、安平,当天往返,夜泊刘家渡。1990年开航班次仍旧。
地方客运航线:清末至民国年间,县境地方班船有固定航线约25条。这些航线有大致的开船时间,起点以大通、县城两港口及顺安河、钟仓河沿线为多。货运则无固定航线,按货主要求随时随地开航或停航。建国初,航线仍旧。50年代和70年代,县境先后开展联圩并圩和顺安河改道工程,大部分内河被圈入圩内而不再通航,木帆船航线渐减,内河起点转以顺安新河为主。70年代后木帆船逐渐改装成挂机船,木帆船航线亦逐渐被挂机船航线所替代。1985年县境有挂机船航线13条,此后又先后增加大通至枞阳县营防渡等航线14条。1990年全县计有挂机船航线27条。
客运清代及民国初年,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大通的水上客运业务亦不断增加,各地商贾纷纷乘船至大通开展商贸活动。民国26年(1937年)停靠大通的大、小轮航班就有9个,地方班船亦来回于长江沿岸及内河水系载客于此。此期,县城、汀洲及顺安河、钟仓河、黄浒河、青通河沿岸亦有十几条地方班船往返于长江及内河沿岸载客,但客运量远远小于大通。抗日战争期间,大通及县境其它地区水上客运量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通等地客运业务有所恢复,但客运量已不及抗日战争前。
县境解放初期,大通等地水上客运业务逐渐恢复。1949年7月,芜湖航运总站大通航运站、招商局大通站、联和轮航公司大通营业站等联合组成联营处,继续经营芜安线大通港的客货运输业务,1950年,芜湖长江轮船公司与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共同营运芜安线,双方均隔日开航。1954年4月20日起,大通站只承运下抵芜湖、上至安庆的客货业务。同年县境小轮客运量与客运周转量分别由1949年的2万人次、49万人公里增至16.8万人次、553.5万人公里。1952年至1956年私营地方班船均逐步转由集体经营。1958年9月大通营业站码头、房产及业务均移交给大通航运站,芜安线客货运输业务均由航运站办理。同年7月置城关小轮码头,经营芜安线客货运输业务。翌年水上客运量为29.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40.5万人公里。60年代初期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客运量有所下降,尤其是“文革”初期,客运量降幅较大。1967年客运量降至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降至183.5万人公里。60年代末年客运量恢复增长,1976年客运量与客运周转量分别增至47.7万人次与952.8万人公里。1978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水上个体运输户亦迅速发展,短程客运业务基本为个体运输户所包揽;加上公路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航运部门客运量因之而有所减少。1990年据县航运站和城关、大通2个港务站统计,客运量为44.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095万人公里。
货运清初县境水上运输除农副产品外,每年从县城和大通两地运往京师的漕粮即达2万担。清同治元年(1862年)大通设皖岸榷运局后,每年从大通验关发售的盐票有600张,计7.2万引,折合57.6万担;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增至10.8万引,折合81.4万担,均用木帆船从扬洲十二圩运进。时通和两岸10里江面舳舻相接、帆墙如林。清末至民国年间大、小轮船停靠大通后,大通的水上货物运输更盛。出口物资以粮食、柴炭等农副产品为大宗;进口物资以食盐、煤油、布匹及日用百货等工业品为主。民国8年(1919年)通和两岸由木帆船水运出口的大米就达38万担、木炭8万担。
建国后水上货物运输量逐步增长,运进和运出物资品种基本未变。1960年货运量为59.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3772万吨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5.2倍和28.3倍。60年代初期因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货物运量有所下降,60年代中期复又上升。1970年货运量与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46.4万吨与5697.4万吨公里。70年代后出口物资的水上营运业务逐步由大通港转向城关港,品种亦转为以煤矿、铁矿石等矿产品为主。1978年货运量71.5万吨,货运周转量20335.6万吨公里。80年代后随着陆路运输事业的发展,短途货运业务转以陆路运输为主,水上货运业务有所减少。1990年货运量为53.6万吨(不含个体运输户运量),货运周转量16096.7万吨公里,其中交通系统货运量26.9万吨,货运周转量8053万吨公里;地方船只运量26.7万吨,货运周转量8043.7万吨。
1949~1990年部分年份铜陵县水上运输情况表

港务站县境有城关、大通两个港务站。
城关港务站:1958年7月设城关营业站,办理芜安线小轮航班的客货营运业务。行政与业务均受安庆港务局领导。1965年6月营业站划属铜官山港务办事处领导。1966年3月改称港务站并划属池州港务局领导。1975年1月又划属铜陵港务局领导。1979年港务站的客运量为19.4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72.16万人公里。货运量为13.06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0053.21万吨公里。80年代中期,港务站的货运业务由市局直接运营。1987年港务站客运量为21.5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538.5万人公里。80年代后期,因社会客运船只的增多,港务站的客运量有所减少,1990年客运量降至15.5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降至386.23万人公里。同年港务站有客、货码头各1座,并有候船室、货场、办公楼等设施,有职工13人。
大通港务站:民国19年(1930年)招商局在大通设代理处,办理申汉线大轮航班客货运输业务。民国27年(1938年)8月,日军侵占铜陵时即撤。建国初期芜湖航运总站大通航运站、招商局大通站、联和轮船公司大通营业站联合组成联营处,办理大通港的客运业务。1950年联营处撤销,芜湖长江轮船公司和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分别在大通设代理处(后改称营业站)和航运站,办理本公司小轮航班的客货运输业务。1953年大通营业站改属安庆港务局。1956年3月改称办事处,下辖贵池、梅埂、扫把沟3个营业站,同年12月复称营业站。1958年9月营业站并入大通航运站。1965年6月大通航运站又改称营业站,隶属于铜官山港务办事处。1965年4月又改称港务站,隶属于池州港务局。1975年1月,划属铜陵港务局领导。1979年港务站客运量为22.9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75.78万人公里。8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的发展,加上社会客运船只的增多,港务站的客货运量均下降。1985年客运量为19.8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3.66万人公里;货运量0.53万吨,货运周转量56.66万吨公里。80年代后期港务站的客货运量仍持续下降,1987年货运业务改由市局直接营运。1990年港务站的客运量降至10.0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降至274.95万人公里。同年港务站有客、货码头各1座,并有候船室、货场、办公楼等设施,有职工10人。
水上营运企业选介航运公司:1956年前后,大通、扫把沟、汀洲、顺安等港区分别组成初级社5个,参加初级社的船舶计308只,载重2441吨。1958年8月5个初级社及2个小组合并组成大通港卫星高级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是为公司前身。当时入股船舶263只,载重2132吨,担负境内全部水运任务,年客运量98.5万人次,周转量98.5万人公里;货运量18.2万吨,周转量538.2万吨公里。1961年始建轮驳拖队。1963年3月大通港卫星高级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改称大通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翌年5月又改称大通水上运输社。1978年5月县航运公司成立,为集体水运企业。同年公司拥有各类船只178艘,载重2848吨,客位90个,合862千瓦,年货运量34.6万吨,周转量1581.8万吨公里,总收入87.1万元。1984年实现轮驳拖带化和单船挂机化,翌年有各类船舶109艘,功率合1906.4千瓦,载重计6696.5吨,客位335个,年货运量15.6万吨,周转量4741.9万吨公里,总收入179.2万元。80年代后期,原木质船和水泥钢丝网船逐渐更换为钢质船,船舶质量大为提高。1990年有船舶81艘,功率合1559千瓦,载重计7935.5吨,客位计438个;年货运量16.7万吨,货运周转量4545万吨公里。同年公司下设大通办事处和大通、城关、客运3个分公司及交通综合服务公司,船厂、涂料化工厂、食品饮料厂等,计有职工531名,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50万元。1986~1990年公司收入1141.6万元,其中1990年收入213万元。
轮船运输公司:原为县国营船队,1972年冬成立。时仅有拖轮1艘、水泥货驳3艘,以运载防汛器材及人员为主。1974年正式参加社会运输。1978年秋接收市交通局船队拖轮1艘、货驳7艘,运输吨位增至1252吨。1984年始置钢质货驳。此后又陆续对原水泥货驳作价处理,将其更替为钢驳,实现船舶钢质化。1986年4月船队更名为现称。1990年公司有船舶26艘,功率合543.9千瓦,载重计3016吨,年货运量6.25万吨,货运周转量2425万吨公里。同年公司计有职工135名,有固定资产279万元。1986~1990年公司共计收入468万元,其中1990年收入101.8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公路
下一篇:第四节 铁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