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省道
县境现有省道2条,境内里程长48.68公里,其中渣油路面37.08公里,泥结碎石路面长11.6公里。
繁(昌)木(镇)路:东起繁昌县,自黄浒公路桥进入县境,途经钟鸣、湖城、顺安镇、罗凤安、立新、铜陵市区、新建、牌坊头,至蛤蟆岭分界处进入青阳木镇,全长92.95公里,其中境内长37.08公里(市管路段除外)。该线由原大通—木镇、铜陵—繁昌、铜陵—大通3条公路合成。大木路段于1951年8月建成通车,为境内第一条通车公路;铜繁路段于1957年元月建成通车,境内长36公里;铜大路段于1957年底建成,在朱家坂接大木线,长14公里。该线道于1958年全线通车并被列为省道,改称繁木公路。1964年起,此线15座木桥改建成永久性桥梁。1971年起铺渣油路面,路基由原5~7米拓宽至9~14米,路面宽由原3~5米拓宽至7~9米。1986年境内路基又拓宽至18米。1990年全线有11.84公里路段达到次高级路面。该线道为县境主要干线,起终端连接繁昌、青阳两县,境内与所有干支线相连。
南(陵)铜(陵)路:自钟鸣镇向东分岔,经狮峰、九榔至牧家亭进入南陵县,全长20.2公里,境内11.6公里。该线始建于1964年,时自钟鸣镇联丰村建至金榔乡九榔村,长10公里,称钟九路。1966年续建至牧家亭,全长12.5公里,改称钟牧路。1976年,改道从钟鸣街至狮峰与原路相接。路基宽7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米,1986年分别拓宽至9米和5米。
县道
县境内有支线公路29条,全长200.87公里,其中渣油路面36.62公里,泥结碎石路面164.25公里。支线公路中,县养公路10条,长82.27公里;代养公路4条,长31.7公里;民工建勤公路15条,长76.9公里。
大(通)朱(家坂)路:途经五里亭等地,全长4.5公里。1950年建大木路时为大通端的起点路段,时仅建至天主堂,1962年续建至江边煤建公司。原为泥结碎石路面,1979年对新汽车站至朱家坂的3.35公里路段加铺渣油路面,路基与路面亦分别拓宽至9米和7米。
铜(陵)三(岔口)路:从县城西经城南和鳌首山至三岔路口,全长3.57公里。1956年建繁木路时为铜陵端的起点路段,1957年从东门续建至江边码头。原为泥结碎石路面,1972年5月改建成路基宽9~14米、渣油路面宽7~12米,1986年复将县汽车站至三叉路口的2.5公里路基拓宽至18米。
(铜陵)市县(城)路:从市区长江西路终端至城关东门,全长1公里。1956年建铜大路时为铜陵端的起点段。1959年加铺碎石,1964年拓宽,1972年改建成路基宽9米、渣油路面宽7米,属二级公路。
九(榔)金(榔)路:从南铜路九榔段分岔,南抵金榔。全长4公里。1964年与钟九路同时兴建,称钟金路,路基宽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后路基与路面分别拓宽至7米和3.5米,1986年复将路基拓宽至9米。
顺(安)毛(竹园)路:从繁木路顺安镇段分岔至毛竹园与东凤路衔接。全长3.6公里,1963年建,初为泥结碎石路面,1974年改建成路基宽9米、渣油路面宽7.5米。
东(垄)凤(凰山)路:从繁木路东垄段分岔,向南过下炉铺后循新桥河谷上行抵凤凰山,全长12公里。1958年接顺安至新桥矿石运输线续建下炉铺至新屋岭的简易公路,称顺凤路。1965年由凤矿投资改建成路基宽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5米,并易名东凤路,同时从朱山脚分岔建一支线进入矿区,1974~1976年全线均加铺渣油路面。
牌(坊头)中(矿)路:从繁木路牌坊头段分岔,经板桥冲、董店至天门山中矿,大致为古“东陵大道”走向,全长9.6公里(董店至大通煤矿2.2公里除外)。1958年初建牌坊头至大通煤矿专用公路,长7公里,路基宽5.5米、路面宽3米,称牌(坊头)董(店)路,1961年改建成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米。1962年续建董店至天门山中矿路段,长4.8公里,遂易名牌中路。1985年,由大通煤矿投资将中矿至董店的4.8公里路段加铺渣油路面。
铜(陵)金(小金山)路:从城关东门北经城郊、朱家嘴后东转太平、犁桥、钟仓,再南转一棵松至小金山与繁木路衔接,略呈门形,全长27.5公里。1958年初建钟仓至小金山路段,长9公里、路面宽3米,称顺(安)钟(仓)路。1959年建铜陵至钟仓路段,长18.5公里,称铜(陵)钟(仓)路,晴通雨阻,后两路合称铜金路。1961年路面加铺碎石,1972年,将县汽车站至二冶岔路口的0.8公里路段筑成渣油路面。1973年对钟金路部分路段进行改线,并加宽路面,达到晴雨通车。1975年又将小金山至一棵松3.5公里路段加铺渣油路面。1990年,全线渣油路面长4.3公里、泥结碎石路面长23.2公里,路基宽7.5米,路面宽5米。
湖(城)毛(桥)路:从繁木路白杨坡段分岔,经孙冲王至流潭乡毛桥,全长6.7公里。1961年初建简易公路,1969年改建成路基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米。
狮(子山)半(山里)路:从繁木路罗凤安段分岔,与芜铜铁路平交,经狮子山铜矿、鸡冠山铁矿、朱村、郎坑(该段前后为古驿道)、至半山里,全长15公里,其中罗凤安至鸡冠山铁矿的5.2公里路段属市公路站管养。1958年初建狮子山至朱村路段,1959年续建朱村至半山里路段。原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米。1972年鸡冠山铁矿筹资对鸡矿至罗凤安的5.2公里路段加铺渣油路面,路基与路面亦分别拓宽至7.5米和5.5米。
1990年铜陵县一般县道基本情况表

乡才寸公路
本县乡村公路始建于50年代后期。1958年前后,先后建乡村公路10余条,均为简易公路,晴通雨阻。至1970年又相继建乡村公路10余条,亦为简易公路。70年代前后,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乡村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全县先后建乡村公路50余条,大通、老洲、安平、胥坝等洲区乡镇亦先后建机耕路10余条,路面大都为泥土结构,亦有少数为泥结碎石,至1978年全县除洲区外,其余乡镇、村大都通车。
1979年后,乡村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老洲、安平两乡还分别于1987年5月与1989年5月建汽车过江轮渡两道,并修建配套公路4条,结束了不通汽车的历史。1990年,全县计有乡村公路104条,计长417.32公里,其中泥结碎石路面48.82公里,简易公路368.5公里,绿化里程为31.4公里。乡村公路中,钟鸣镇17条,朱村乡15条,董店乡13条,城关镇10条,西湖乡与新桥乡各7条,和平乡6条,流潭乡与新建乡各5条,顺安镇、钟仓乡与金榔乡各4条,大通镇与太平乡各3条,老洲乡1条。
桥梁涵洞
古桥清乾隆《铜陵县志》载:境内有古桥116座,大都为明代或清初建造的木桥或石桥,主要分布在古大道或乡村道路上。清末至民国年间部分古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1951年后随着境内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分布在公路上的古桥大都被改建或撤建。1990年,县境尚存古桥20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为顺安桥。顺安桥位于顺安镇,横跨顺安老河,居东、西街道之中,明嘉靖年间建,清顺治重修,桥为3孔圆弧拱石拱桥,中孔跨径7米,矢跨比1/3;东西两孔孔径2~4.8米,矢跨比1/2;浆砌石块墩台;全长21.5米;桥面宽5.2米,高8米,净空高6.5米;桥栏石墙式,高1米。1956年修建铜繁路时将其整修加固并作为公路桥,载重量为汽车13吨、挂车60吨。
铜陵县现存古桥情况表
公路桥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新建或改建的公路桥多为石台木面桥或木架桥,耐腐性差,常因腐损而阻碍交通。60年代中期起,对境内木桥先后进行改建,至70年代中期全县公路桥梁实现永久化。1990年全县计有公路桥梁65座(其中县养公路线上27座)。总长1614.26延米,其中省道16座、625.86延米,县道31座、687.4延米,乡村公路14座、201延米。公路桥梁中大型桥梁2座、中型桥梁10座、小型桥梁53座。
黄浒大桥:位于繁木公路16k+500处,跨黄浒河,为钢筋混凝土打入桩桩基,组合式桥台、重力式桥墩、六胁五波段空腹式双曲拱桥。孔径4~30米,全长156.6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2×0.75米,桥头线长710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80吨。该桥原为木桥,1956年修铜繁公路时延长40.75米。1972年改建为石拱桥,长46.4米。1976年黄浒河裁湾取直开挖新河时修建现桥,于1978年竣工。
顺安大桥:位于繁木公路34k+670处,跨顺安新河。1973年5月顺安河改道完工后开始修建,1974年7月1日竣工通车。该桥为等截面、空腹圆弧拱、重力式片石墩台石桥,每3孔为一组,孔径6~15米,中间加强墩上有24个小孔,净空1.2米。全长122.2米,桥面高16.3米,净空高11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2×1米,桥头线长600米,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
湖城桥:位于繁木公路28k+902处,跨新桥河,为等截面空腹式、浆砌重力式墩台石桥,孔径3~15米,全长61.6米,桥高7.3米,净空高5.9米,行车道宽7.4米,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1956年修筑铜繁路时将古桥改建为石台木面桥,长17.2米。1969年公路改线时建现桥,于1970年竣工,原桥毁建为水坝。
钟鸣桥:位于繁木公路20k+445处,跨钟鸣河,为等截面空腹圆弧拱、浆砌片石墩台石拱桥。孔径2~9米,全长39.8米,桥高9米,净空高6.5米,桥面宽7米,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1966年初建石拱闸,长13.2米。1977年10月改建为现桥。
东大桥:位于繁木公路67k+300处,跨敕山冲口,为石拱桥,单孔净跨15米,全长30.2米,面宽8米。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1950年建大木公路时初建,为临时性石台木面桥,长11.7米。1964年10月改建成石拱桥,长11.1米。1981年7月公路改线时在冲口下段建现桥,原桥被取代。
钟仓桥:位于铜金公路18k+140处,跨钟仓河,1961年修筑铜金公路时建临时性桥梁。1975年因联圩需要改建为县境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单孔25米,全长50.3米,面宽5.3米,高15米,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东湖闸桥:原名肖家闸,位于铜金公路25k+732处,跨东湖撇洪沟,为胸墙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7孔,中部孔径3.5~5米,边孔径2~4米,全长55.1米,面宽5米,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1972年开挖通向顺安新河时切断铜金公路而建闸,闸桥共用,闸孔可季节性通航5吨以下民船。
朱村桥:位于狮半公路5k+670处,跨朱村西边河,为石拱桥,有3孔,中孔15米,边孔各13米,全长53米,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1958年修筑狮子山至朱村公路时建临时性木桥。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面桥,孔径2~4米,全长12.5米。因桥孔偏小、泄流不够,于1977年改建为现桥。
1990年县养公路桥梁情况表

涵洞1990年,全县公路线上计有涵洞1740道,总长14024.5米。其中省道279道,计长3487.5米;县道789道,计长6039.5米;乡道604道,计长4048.5米;专用道68道,计长449米。涵道类型有箱涵、拱涵、圆涵3种。
县养公路涵洞情况表

运输工具
人畜力工具轿,又称轿子,为陆路人力客运工具,每乘轿子仅坐1人,由2名轿夫肩抬。轿子有两种:一种形似长立方形小亭,用木材做框架,板底、布帘、篾顶,两侧绑上手杆以便于人抬。另一种形似躺椅,用竹或藤条编做而成,下悬竹瓣踏脚、顶安蔑弓布蓬,乘客可坐起,亦可仰卧,两侧亦绑竹杆以便人抬。清末民初大通有“信货栈”5家,顺安有轿行4家,每家有轿子5~10乘不等。日军侵占大通后,信货栈、轿行均歇业。
毛驴,清末至民国年间,董店乡一带约有毛驴数十头驮运粮食、生姜、杂材等至大通。建国初期仍旧。60年代后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毛驴驮运渐被机动车所取代。
非机动车黄包车:俗称“东洋车”。20年代中期大通招商功德趸船公司投资购置黄包车20辆,向郊区菜农和街道居民赊销,车费从收入中逐月扣还,车价还清后,车属劳方。另街道各方筹措资金购置黄包车12辆。车行范围为从招商大轮趸船码头至大关口,以街道和轮船码头业务为主。日军侵占铜陵时停业。
独轮车:俗称“狗头车”,清末至民国年间金榔、顺安、新桥、朱村等山区部分农民置有独轮车运载货物,间或搭乘妇幼,建国初期仍旧。1956年全县计有独轮车570部,其中钟鸣区290部,大通区10部、顺安区270部。60年代后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独轮车渐被机动车所取代。
板车:1958年县搬运系统始置小板车,单车载重约300公斤,至50年代末,除大通站外其它各站(队)均人均拥有板车1辆,以镇区内或街道内短途货物运输为主。70年代后逐步更替小板车,由原单车载重300公斤更替为单车载量重500公斤。同期,农村社、队、厂、矿单位亦购置板车,自运货物。1979年县搬运系统计有板车346辆。80年代后短途货运转以机动车为主,板车数量有所下降。1990年县搬运系统计有板车260辆,载重130吨。
机动车汽车:1951年大木路建成后,公路运输部门有货车1部,既是“代客车”,有时也装货。1958年增至2部,其中25座小客车1部,代客车(货车改装)1部。时省采矿总场和江淮车队亦派车至县内矿山运输矿石。1959年运矿货车有72辆。60年代初矿山停采时运矿货车转至它地。70年代后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境内客货汽车有所增加,1973年全县有货运汽车107辆,其中驻铜车队29辆,地方拥有78辆。70年代末城乡个体户开始自购汽车,到1984年全县个体运输户拥有的汽车(包括小四轮)由1980年的187辆增至285辆。1985年全县计有汽车390辆,其中国营单位215辆、集体单位91辆、个体户84辆,另驻铜第三车队驻县客车11辆,客位640个。此后客货运输车辆大量增加。1990年,全县计有汽车1181辆,其中货车379辆、载重1895吨;客车50辆,客位2050个,农用运输车215辆,载重322.5吨;小汽车537辆,其中非营业性322辆。
机动三轮车:俗称“小三轮”。80年代初个体运输户开始购置机动三轮车载客。至1985年全县计有机动三轮车96辆,客位768个。1987年增至224辆。1990年,全县计有客运机动三轮车286辆,客位1716个。
拖拉机:1959年春,县首次调进垫托—25K拖拉机5台,主要用于农业耕作。1968年县内开始置手扶拖拉机,农忙用于耕作,农闲用于运输。当年置手扶拖拉机9台。1969年县内购大中型拖拉机4台,以运输为主。70年代后拖拉机数量逐年增加。1979年全县计有拖拉机107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0台,功率合1615.2千瓦;手扶拖拉机1020台,功率合8937.8千瓦。80年代后个体农机户(兼运输)大量涌现,到1985年全县计有拖拉机197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4台,功率合1062.8千瓦;手扶拖拉机1088台,功率合8928.2千瓦;小四轮拖拉机850台,载重850吨。80年代后期拖拉机数量持续增长。1990年全县计有拖拉机2594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0台,功率合661千瓦;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388台,功率合11277千瓦;小四轮拖拉机1141台,载重1141吨。
运输
车站1951年8月大木公路建成通车后,设大通汽车站,是为境内最早的车站。1958年铜大公路与铜繁公路通车时设县汽车站。翌年沿线陆续增设顺安、钟鸣代办站(后改设分站)及湖城、罗凤安、新建等招呼站(点)。1964年铜钟公路通车后设钟仓代办站(后改设分站)。70年代后随着公路客运事业的发展、汽车站(点)逐渐增多,1990年境内设县汽车站1个、大通、钟鸣、顺安、凤凰山、钟仓、天门山等分站6个,新桥、金榔、罗凤安、九榔、东湖闸、湖城、新建、马中、毛桥、朱村、西垅、董店、胥坝等代办站13个,另有招呼站(点)75个;县站及分站计有正式职工181人(含车队及汽车修理人员)。
县汽车站原站址设在城内东街王氏宗祠内,仅有1名售票员。1965年在东门外铜三路左侧建汽车站,面积231.3平方米,设候车室、售票房、播音室等,站务人员增至5~6人。1978年投资51.9万元,在原汽车站对面新建汽车站房,面积1435平方米,并建有停车场。市汽运三队驻县站客车22辆,客位1085个,年客运量276.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700万人公里。
客运清末至民国初年大通5家“信货栈”均用轿子运客,其中:协和、日新、施泰兴3栈轿子主要往返于大通至徽州1府6县,大兴栈主要往返于大通至泾县、旌德、太平3县,刘劳盛栈专营大通至青阳及九华山的业务。时顺安镇的4家轿行,主要营运南陵方面之客。经营方式为:行家出轿、轿夫出力、收入各半;乘客均为官绅、商贾、富户。20年代中期,大通镇的和悦洲有黄包车32辆。车夫往返于招商大轮码头至大关口与和悦街,乘客大都为富商。日军侵占铜陵后,轿行和黄包车客运业务均停。
1951年8月大木公路建成通车后,大通汽车站开办大通—青阳的客运业务,每日往返各1班,由青阳汽车站发车,日均客运量约20人次。1956年客运量为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0.4万人公里。1958年初繁木公路建成通车后,县汽车站开办县城—大通—青阳和县城—繁昌—芜湖的客运业务,每天由芜湖、青阳两站发车,当天往返。1961年大通汽车站开辟大通—石台、大通—贵池的客运班车;同时,境内沿线乡镇及要道口开始设招呼站、点。1964年县站先后开辟县城—凤凰山、县城—钟仓、县城—顺安、县城—钟鸣的农村客运班车,客运量不断增加。1965年客运量为20万人次,货运周转量为441.6万人公里。70年代前后,县站又开辟县城—朱家咀、县城—朱村、县城—金榔、县城—毛桥、县城—董店等农村客运班车。1978年客运量增至9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70.4万人公里。1979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客运线路、班次与农村客运线路、班次均不断增加。1985年县站计有农村客运路线13条、班次32个,大通站有农村客运路线1条、班次1个;由县站和大通站发车及市站发车途经县站的跨省区的客运班车路线计有11条、班次13个,运营里程2311公里;年客运量为212.7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743.9万人公里。1987年后,县站又增开城关至巢湖、城关至合肥、城关至岩寺、城关至屯溪、城关至桐城等跨区长途客运班车。1990年,县站计有跨省区客运线路8条、班次12个,有县内农村客运线路14条、班次72个;总运营里程1900公里;年客运量319.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680万人公里,其中县汽车站分别为276.9万人次和5700万人公里。
另外,80年代后随着个体运输户的迅速发展,县境主要公路线上均有个体三轮车和小客车营运客运业务,运价略高于车站发出的客运班车。上述车辆客运量未作统计。
货运清末至民国初年,县内陆路货物运输主要靠肩挑、驴马驮,独轮车在当时已是较为先进的运输工具。时大通镇5家信货栈均办理肩挑货运业务,各栈有常年挑夫(称栈友)数10名不等。农闲季节各栈在农民中招收挑夫100余人,多者200~300人不等,主要承揽皖南山区客商从大通批发进货的日用工业品及运出的农副产品等,以盐、糖、布匹、煤油、香烟、百货为大宗。金榔、新桥、顺安、朱村等山区,则用独轮车运送农副产品。货运方向:金榔一带主要运向五昌庙或黄浒,新桥凤凰山一带以接运南陵何湾,丫山的货物为主,朱村郎坑以接运青阳界上铺的货物为主,接运的货物均转运顺安镇;上、下炉铺及朱村一带货物亦运至顺安镇。民国27年(1938年)8月,日军侵占铜陵后,信货栈歇业。建国初期金榔、新桥、顺安、朱村、董店等山区乡镇独轮车及毛驴运输货物仍较常见。1953年大通站开始办理从大通至青阳的盐运业务,车由青阳中心站派出,每日一班。当年运量为0.05万吨。后又延伸至太平县和石台县。1956年货运量增至0.58万吨。1958年繁木公路通车后,县站开始办理货运业务,业务范围除原青阳、太平、石台一线外;逐步增至繁昌、芜湖及皖南山区各县。当年运矿专车从矿区运输矿石至城关码头的运量计7.5万吨。60年代后每日正常运营货运班车约在2~3辆。1969年货物运输量为2.1万吨,周转量为51.0万吨公里。70年代后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货物运输量也逐步增加,货物运输业务除车站承揽外,地方工矿企事业单位亦开始购车自运和承揽货运业务。货运范围主要在本县,境内运输占80%,以矿产品为大宗。1978年货运量增至14万吨,货运周转量增至335.8万吨公里。80年代后个体运输专业户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县内货物运输业务基本上由运输公司、地方工矿企事业单位及个体运输户所承揽。1985年起,县站货运业务归并市运输公司货运总站统一安排运营。当年全县交通系统的货运量为63.17万吨,周转量为669.52万吨公里;县汽车站货运量仅0.82万吨,周转量137.82万吨公里;地方车辆货物运输量为16.16万吨,周转量为346.29万吨公里;个体运输户货运量为58万吨,周转量为652万吨公里。1986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运量逐年上升。货源主要有矿产品、建材、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等。1990年全县货运量为157.1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614.8万吨公里。其中交通系统货运量为87.6万吨,货运周转量为821万吨公里;地方运输车辆货运量为69.5万吨,货运周转量820.8万吨公里。
另外,80年代后随着个体运输车辆的日益增多,个体户的货运量亦不断增加,因个体运输业务分散,具体运量故未作统计。
公交班车1963年冬铜陵市公共汽车站(后改称公司)开办3路公共汽车,由解放东村至小轮码头;全程7082米。1972年另从县城东门延伸至市第二冶炼厂,全程7730米,沿途设站10个,后改为正班车只到东门止,全程长5530米;小轮码头路线按小轮抵达时间由长江路车场单车直达;二冶路线则按工人早、中、晚上下班时间由县城东门延伸至二冶。1985年每日88班。1990年班次未变。
1986年11月市公交公司开辟7路车(市义安南路至大通)和8路车(长江路车场至凤凰山)。不久,7路车因与长途客运班车在业务上不能协调而停。8路车每日从县城东门发车,班次14个,中途县境停靠棉织厂、谢家垅、立新、西湖、罗凤安、水泥厂、顺安、苎麻三厂、六八三、八千米、新桥、七O一、明月、朱山脚等站,全程36公里,后改线从县城经市区至谢家垅达凤矿,停靠站点除棉织厂外,其它未变。1987年县汽车运输公司大客车也参加该线运营。
搬运装卸清末至民国年间搬运行业为地方封建把头所把持。时大通搬运行业分“三帮”、“四家半”码头,县城与顺安等地各有搬运工人10余人。搬运装卸全靠人力。
1949年11月大通、城关、顺安、钟鸣、钟仓、胥坝、汀洲等地搬运工人先后组织起来,成立搬运工会,以工代企。1950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废除搬运事业中封建把头制度暂行处理办法》,搬运工人斗倒封建把头,开始当家作主,管理企业。50年代后集镇搬运装卸业务主要由搬运站(队)所承揽。1957年装卸量由1949年的2.8万吨增至37.7万吨,1958年县搬运系统始置小板车,搬运由肩挑变为板车拖运。60年代中期汀洲、大通、城关、顺安等地交管站设置后,亦组织开展搬运装卸业务。1978年全县装卸量为149万吨。80年代后搬运从人力板车为主逐步转向以机动车为主;同时,搬运系统开始建立自已的码头,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效率亦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县交通系统装卸量为198.8万吨。
1949~1990年部分年份铜陵县公路运输及装卸情况表

公路营运企业简介联运公司;1951年初国营华东联运公司在大通设办事处,为木帆船、驳划船、轮船和汽车的联合运输服务,费率为运费的5%,向托方收取。1953年5月大通联运办事处并入大通航(轮)运办事处,为联运股。60年代后联运机构撤销业务停办。1985年2月成立县联运公司,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下设城关、大通、顺安、汀洲等4个联运站,开展联合运输业务。为物资运输单位代办中转换装车船、仓储保管、接收送达等,并为运输企业提供货源。城关、大通两地以煤炭、矿产品等转口为主,汀洲以黄砂水运出港为主。收费标准:货物每吨汽运0.40元,船运0.30元,安平江砂下浮20%。1985年曾去江苏、浙江2省联系业务。并实行运费、时间、搬运质量承包,当年签订运输合同43项,合同兑现率为92%。1987年城关港口、货场规划由联运公司负责,并将原城关江边货物堆场、房屋、财产等作价1.3万元划交县联运公司,7名工作人员亦随同划交。此后陆续在百货公司仓库、农机厂、酒厂等门前建2万平方米的联运货场,可堆货6万吨,建360.86平方米的仓库1栋,并将农机厂—有色水泵厂房的447米沿江公路改建成路基宽10米、水泥路面宽8米,使长航小轮码头至城关的公路相接,达到客货运输相通。1990年公司下设4个联运站,有职工24人,办公楼房410平方米。
汽车运输公司:原为县矿管局汽车队,1969年成立,属地方国营企业。时有货运汽车3辆,以运输矿石为主。1983年7月划归县交通局管理,改称交通局车队。时有房屋3幢,面积2326.9平方米;占地面积8480.5平方米,有职工46名,货运汽车17辆,载重计107吨,年货运量约10万吨,周转量约500万吨公里,翌年置货车10辆,载重计45吨,新增职工16名。1985年车队实行经济承包。同年有货车16辆,载重87.5吨,年货运量2.74万吨,周转量78.32万吨,收入21万元。1986年后,因原接收的货车老化,运输车辆锐减,同时又因矿山货源缺少,货运量下降,至1987年末,仅存货车10辆,载重计45吨,年货运量降至2万余吨。1987年更名为汽车运输公司。1988年7月新购客车3辆、客位135个,开始承揽客运业务,分别开辟铜陵—凤矿、铜陵—大通(后停行)、铜陵—钟仓、铜陵—马中、铜陵—和平等营运路线5条。当年客运量为36.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650万人公里,客运收入22万元。80年代后期,因货源减少加上车况老化,货运量与汽车数量均继续下降。1990年公司有职工73名(含汽修厂职工),客车5辆、客位计225个,货车仅剩1辆,载重4吨。同年公司客运量为4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980万人公里,货运量降至1.1万吨,货运周转量21.4万吨公里,年收入112.6万元。
搬运公司:县搬运公司前身为搬运站,1963年6月成立,下辖大通搬运大队及城关、顺安、钟鸣、钟仓、胥坝、汀洲搬运队。1958年县站迁至城关,改称县搬运管理站。同年县站及下辖队始置小板车,单车载重约300公斤,大通、城关搬运队分别在港口建木桩栈桥与木板平台简易装船码头各1座。1959年10月县站改称搬运管理处。翌年10月钟鸣、钟仓、汀洲、胥坝4个搬运队下放给所在公社管理。60年代初大通搬管站建吊杆机码头,开始使用机械装卸,1964年2月县搬管处撤销,分别成立城关、大通两个搬运合作社(后恢复站)。1975年城关、大通两站各置江淮牌载货汽车两辆,后又陆续购置手扶拖拉机,搬运能力大幅度提高。1978年6月县搬运公司正式成立,下辖大通、城关、顺安3个搬运站,钟仓、汀洲、胥坝3个搬运队。1979年县搬运系统货运量为3.78万吨,货运周转量25.38万吨公里,装卸量67.14万吨。1983年城关、大通两站分别成立汽车队,至1985年全县搬运系统计有汽车16辆、载重59吨,手扶拖拉机5辆、载重5吨,年货运量5万吨,周转量73.7万吨公里,装卸量52.6万吨,全年总收入67万元。80年代后期因社会运输车辆增多和个体运输户的发展,搬运系统的搬运装卸量有所下降,运输车辆亦因老化大都作报废处理。1990年县搬运系统计有农用小货车8辆、载重8吨,手扶拖拉机2辆、载重2吨,板车260辆、载重130吨,并有栈桥码头2座,石砌岸坡码头2座,吊杆机码头1座,自然岸坡装卸点7处。同年县搬运系统计有职工304人,年货运量0.62万吨,货运周转量15.34万吨,装卸量36.07万吨,年收入85万元。
上一篇:第一节 大道
下一篇:第三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