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铜陵没有地质勘探队伍。
建国后,在经济建设的推动下,铜陵地质勘探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铜陵地质工程技术人员有2人,到1985年常驻铜陵的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一地质队、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二地质队和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矿山地质钻探队3个单位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已有379人,增长189.5倍。
在开展大规模的勘查和开发工作的同时,进行了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研究。铜官山是我国研究最早的矿床之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铜官山式铜矿”一词即作为我国矽卡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乃至同义语而广泛见于地质文献中。随着勘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揭示了这类矿床以岩浆——热液作用为主导富集因素的多源复成性质,从而提出了层控式矽卡岩型(层控矽卡岩型)或层控一矽卡岩型的矿床分类方案。这是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并融合了国内外成矿新理论的一个发展产物,在我国东部板内变形阶段构造——岩浆活动区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基于找矿实践经验和成矿规律研究,该区确立了“铜官山式”(通称“一圈一面”)及“狮子山式”(通称“多层楼”)等两个成矿模式,以及包括物探、化探在内的综合找矿模式,并都见实效。
在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方面,这3个地质队不同程度地推广了金刚石小口径钻进、绳索取芯钻进、螺杆钻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不提钻换钻头钻进等新技术、新工艺。
〔重要科技成果选介〕(1)、1955年5月,三二一地质队提交了《铜官山铜矿床地质勘探报告》。1966年该队在全国率先完成1∶5万(铜陵幅)区域地质调查,开创性地将长江中下游三叠系“青龙群”地层划分为5个组。国内地质工作者认为,“青龙群”的划分不仅对铜陵地区铜矿基础地质工作方面是一个突破,而且对区域地层学研究方面也是一个重大的进展。1978年,三二一地质队与地质矿产部物探研究所合作的《长江中下游矽卡岩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项目,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5年9月,三二一地质队对冬瓜山铜矿床进行地质普查工作,于1985年6月提交了《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冬瓜山铜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冬瓜山铜矿床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铜矿床。该队完成的《铜陵大团山初勘报告》,1985年获地质矿产部奖。
(2)、八一二地质队自1957年建队以来,在铜官山老矿区的深部,不断发现新的隐伏矿床,为延长铜官山铜矿的开采作出了贡献。特别是1970至1971年发现马山金(硫)矿床,这是铜陵地区发现的第一个独立金矿,也是我国首次在碳酸盐地层里发现的金矿床,类型特殊,为地质工作者寻找新类型金矿床及在长江中下游开展金矿普查、找矿,开辟了新路子。1984年提交《安徽省铜陵市马山金(硫)矿床评价地质报告》,获冶金工业部地质找矿成果三等奖。
该队与西安煤田地质研究所合作的《低温电镀孕镶人造金刚石钻头》项目,1981年获铜陵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5年,八一二队验证黄狮涝山物探异常时,首钻即见金矿,发现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金矿盲矿体,可望达到中型金矿水平。该成果已被冶金部物化探局和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授予物探异常验证见矿二等奖。
(3)、有色地质队从1979年起,开展了综合研究。对于矿床的开采,掌握了大量的图表编录资料及分析成果,为精确地对矿床进行研究创造了条件。
1977年该队开展“人造金刚石千米立钻”,在钻探技术上,改传统的钢砂钻进为金刚石钻进,效率高,钻孔质量好,最深孔达千米以上,钻头平均寿命70.8米/个(8—9级岩石)。1979年在安庆铜矿采用此法施工1000米钻孔,只用80天,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受到国防科委和冶金部的表扬。1981年获铜陵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1979年该队还开展了井中磁三分量测井工作,在勘探工作中减少布钻的盲目性,提高地质勘探效果。1985年获铜陵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