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有色金属工业科技
1950~1952年是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创建时期,至1957年,建立并完善了铜陵有色金属工业采、选、炼以及机械、电力、运输等工业系统,科技活动体现在学习和推广苏联的经验,并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1958~1965年是铜陵有色金属工业的调整和发展时期,有色金属公司所属厂矿与科研单位挂钩 ,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应用工作,并进行生产工艺改进和综合利用。1966~1975年,有色金属工业及其科技工作均遭破坏。1976~1985年是铜陵有色金属工业的调整和兴旺时期。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直至1985年6月止,有色金属工业在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和合理化建议方面共完成173个项目。其中通过部、省级鉴定的有62项;通过评议的有2项;获省级奖励的有5项;市级奖励的有28项。1985年6月12日,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召开首次科技工作会议,有94项科技成果获奖。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新技术应用与技术改进〕采矿:铜陵有色狮子山铜矿凿岩爆破自1967年以后,逐步由逐排分段爆破改为多排同段挤压爆破。至1985年,用多排同段挤压爆破已采矿石840万吨,约占采矿量的85%,并节省炸药25~30%。1968年9月29日,铜官山铜矿在长沙中南矿冶学院的协助下,采用压气粉状装药器、毫秒雷管、地震波观测、水放充填料等新技术,在小铜官山区35米中段+22#~—22#矿柱回采中,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炸药量为205吨的大爆破,崩落矿岩量72.53万吨,其中矿石量44.13万吨,是国内有色系统中井下最大的一次大爆破。70年代初,凤凰山铜矿在北京有色设计院的协助下,采用尾砂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矿石,使采场生产能力达200吨/日;掌子工效15.2吨/工班,损失率8——13%,贫化率3—5%,采准比10米/万吨。该采矿法的应用,填补了我国采矿史上的一项空白。1985年,狮子山铜矿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在东狮子山—80米运用高效“VCR采矿法(大直径深孔球状药包崩矿法)”。同年9月底已完成采准设计。同年在西狮子山—120米运用“ZT采矿法(Z:柱状药包,T:同段爆破)”,年内已基本完成了采矿准备工程。ZT采矿与VCR采矿一同被列入“七五”国家科学技术攻关课题。
选矿:铜官山选矿厂于1952年9月投产,初期是单一选铜流程,采用一段闭路磨矿、一次粗选、一次精选、二次扫选。1957年初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改为中矿再磨流程。使铜回收率从91.3%提高到93%以上,全年可增产纯铜150多吨。1964年该厂对铜尾砂的硫、铁的磁选——浮选流程改为浮选——磁选——浮选流程,使选硫回收率提高7.32%,铁精矿品位提高3.85%,回收率提高6.73%,含硫降低1.55%。1965年至1970年6月在选硫工程中,将硫酸调整矿浆PH值改为用石灰窑二氧化碳调整,节药了工业原料硫酸。80年代初,铜山铜矿分别进行了选硫、选铁流程的改进,使选硫回收率提高1.04%;铁精矿品位年平均达到61.98%,每年可为国家多创收4万余元。在这以前,铁精矿品位一直未达到60%的国家标准。
冶炼:铜陵有色公司第一冶炼厂1952年底开始试生产,采用下吸式烧结机烧结→全水套敞开式鼓风炉熔炼→卧式转炉吹炼的炼铜工艺流程,为当时国内首次采用。到1985年止,虽然经过不断演变和逐步改进,基本工作原理仍如从前一样。但是炉形、结构、加料、产物的运输等方面都作了很大改进,同时就冶炼操作的大部分繁重体力劳动通过技术改进已逐渐由机械化代替。建厂初期,采用人工铸锭,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北京有色设计总院于1962年为该厂设计了直线型铸锭机,在生产实践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试制了平板机和滚筒运输机,装在铸锭机机尾与铸锭机配套使用,使机械化程度提高。80年代初,采用大模铸锭后,不仅比直线型铸锭快两倍,而且经济效益明显,根据1981年和1982年的统计,平均每吨铜铸锭费下降40%,劳动强度下降70%,维修工作量减少90%,设备能耗下降50%,铜锭飞边减少80%,平均每年为国家节约5~8万元。该厂转炉炉后捅风眼,自建厂以后的20多年一直采用人工操作,每台炉子需操作工4至6人(按15吨转炉计),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炉后高温、粉尘烟害给操作上带来很大困难。为改变这一状况,1969年这个厂提出了试制捅风眼机的大胆设想,经过试制样机及多次改进,于1973年9月制成了我国第一台15吨铜转炉机械捅风眼机,并于1974年元月进行工业性试生产。捅风眼机工作平稳,冲程和行走协调,1979年至1980年底,转炉炉后捅风眼全部采用该机操作,只需一机一人管理,提高了生产机械化程度。
铜陵有色公司第二冶炼厂于1980年正式投产,1984年以前采用密闭鼓风炉熔炼工艺,为制团→密闭鼓风炉→转炉工艺流程。1984年,该厂将密闭鼓风炉改为用富氧熔炼工艺,并在1985年新建了产氧规模为3200立方米/时的制氧站,年底顺利向鼓风炉供氧,从而成为我国有色冶金企业中第一个使用富氧强化熔炼的工业生产单位。
〔科研应用于技术开发选介〕采矿:1963年7月,铜官山铜矿与科研单位合作,对该矿松树山火区高硫矿床开采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解决了矿山火区开采的难题。1964年至1971年,会同科研单位研究成功利用微生物从残留矿石中回收铜的新工艺——细菌采矿。1967年至1982年,利用该工艺产铜287吨。1963年至1966年期间,又与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共同承担了“铜官山铜矿黄泥充填矿房的矿柱回采方法的研究”。用分段崩落法,水力冲运填料后大量崩落矿柱的采矿法及人工假顶水平矿柱回采法回采矿柱,在国内首次试验成功。70年代,铜山铜矿与武汉冶金技术研究所合作,对硫化矿药包自爆原因进行了研究,获得成功,避免了自爆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1980年7月,狮子山铜矿与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合作,对西狮子山Ⅱ—V号矿体开采后的采空区进行监测应用研究工作,在技术,安全和经济上均取得了效果。1981年2月,凤凰山铜矿与铜陵有色设计研究院配合,开展深孔锚索与地压试验研究。根据凤凰山铜矿顶板岩层情况,提出了长锚索、短锚杆和光面爆破联合护顶的方案,采出了难以回采的矿石。1965年至1966年铜官山铜矿与有色中心试验室合作,采用铵油炸药代替硝铵炸药试验成功。每吨炸药节省1000元,当时在国内有色系统属首次推广应用。
选矿:铜官山铜矿是以硫化铜为主的有色金属矿山,但由于地层变动、露头、老洞等原因,构成大量的氧化矿和难选矿。1963年铜陵有色中心试验室提出了离析两段法处理铜官山难选氧化矿的试验研究。该两段法比同时期国外的离析方法,在生产强度与热效应方面有许多优越性,而被列为国家科委12年科学规划中的重点项目。1963年对铜官山矿宝山+95米氧化矿进行离析浮选的小型试验,1965年4月,完成了4吨/每日规模的扩大试验,1966年投入工业试验。1972年,铜山铜矿与铜陵有色中心试验室合作,对该矿的难选氧化矿进行堆浸一萃取一电积 回收铜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并首次在国内应用成功。
冶炼:在冶炼过程中,应用研究的工作从50年代后期就已开展,并且贯穿于各个生产阶段,主要是对炼铜时生产的废渣、废气、烟灰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的研究:1956年有色第一冶炼厂开展了炼铜烟灰、炼铜烧结机返烟制酸的综合利用研究。1959年4月开始进行转炉渣提钴的试验(包括回收铜)。1960年采用塔式法处理烧结机和冶炼烟气混合制酸成功,年产硫酸7万吨。1972年1月,转炉烟气回收制取硫酸投产、年产硫酸3.5万吨。1980年,第二冶炼厂开始进行密闭鼓风炉和转炉烟气混合制造硫酸的实践。1981年至1982年,又进行炼铜电收尘烟灰的综合利用。
在技术开发(包括矿山的机械化及新设备的研制开发)方面,1965年,铜官山铜矿针对人工浇灌混凝土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情况,与武汉安全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铜武—25型混凝土喷射机,用于井筒、马头门、平巷、天井、电耙道的喷射混凝土的支护,具有速度快、省工、省料的特点。
铜陵有色井巷公司于1975年在有关单位协助下、完成了我国冶金矿山第一条竖井机械化作业线配套试验任务,并于同年10月达到月成井88.4米,改变了过去拼体力、成井速度慢的落后状况。国家冶金部于1975年11月在铜陵有色公司铜山矿召开了全国竖井机械化作业线配套试验现场会,对此项成果加以推广,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77年,该公司又在无井架施工法的铜陵有色公司凤凰山铜矿新副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化作业线。在1977年6月21日至7月21日的31天中,夺取月成井115.25米。
70年代后期,进行了设备研制开发工作。1979年铜陵凤凰山铜矿与上海化工装备研究所组成了衬胶砂泵联合攻关小组,研制了125FJ—27和250FJ—35两种型号的衬胶砂泵,经1980年至1982年生产实践证明,其使用寿命达到瑞典同类产品。接着又参照英国产品20SCR—4型调速液力偶合器,同北京有色设计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一道研制出国产JD2240—5型调速液力偶合器,1979年7月投入生产运行。其结构和性能,达到英国产品的水平,基本满足现场生产和自动调速的要求。1984年10月至1985年12月,该矿科技人员自行研制了新型胀管式锚杆,该锚杆具有机械式点锚固和摩擦锚固的双重功能。锚杆结构独特,锚固性能好,点锚固头四片组成,安装胀开后,受力均匀,能立即产生锚固作用,适用于采场护顶及地下的临时支护。现该矿12个采场全面使用,年盈利11.76万元。
〔技术引进〕1964年,国家冶金部决定从瑞典引进采、选全套设备,提高矿山机械化程度,并选择铜陵有色凤凰山铜矿为引进技术建设的矿山。建设规模为采、选2000吨/天,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负责设计,1966年开始建设,1971年正式投产。至1980年底共生产精砂含铜量65630吨,铁精矿(含铁60%)23.58万吨,硫精砂(含硫35%)2.91万吨,上缴利润14083万元,扣除基建投资9286万元,净上缴利润4797万元。
1978年凤凰山铜矿从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引进一套选矿过程自动化装置,具有7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包括选矿过程检测仪表,库里厄300载流X射线萤光分析仪、普洛斯康20/200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引进设备的外汇为220万美元,从而完成了我国第一套选矿过程的自动化。自1981年投入运行到1983年止的三年,自动化平均指标与自动化运行前手工操作平均指标比较,铜、硫精矿品位提高,浮选药剂消耗降低,过去难以稳定的硫精矿含铜基本上被控制在0.3%以下。平均年经济效益57.7万元。1984年1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部组织了评议会,一致认为“该系统已转入稳定化运行,基本上达到了原来引进的目标”。
〔重要科技成果应用选介〕(1)铜官山矿松树山区高硫矿床开采:该矿区是高硫矿床,含硫高达38.3~46.7%,高温缺氧,难以开采。1963年,国家科委和冶金部联合下达攻关任务,铜陵有色中心试验室、铜官山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武汉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参加。1963年下半年开始使用竖向分条崩落法的采矿方法,同时进行了矿床发火规律、高硫矿床爆破技术、高温矿床通风及降温措施,灌浆灭火技术等研究工作。经过2年多的努力,摸索出开采高硫矿床的规律,总结出“强掘、强采、强出”的生产经验。从1963年7月至1965年11月,在13个矿块中共出矿17万吨,并使该区产量达到400~500吨/天,1965年12月该采矿方法通过国家冶金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并于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
(2)铜官山铜矿残留矿石就地浸出——细菌采矿:铜官山铜矿松树山崩散区残留矿石经淋浸后其矿坑水为含铜酸性水。1960年,该矿在东北工学院和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协助下开展了实验研究,后因故而停止。1969年至1972年,铜官山铜矿在铜陵有色中心试验室、北京矿冶研究院、武汉冶金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协作下又开展了这项试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到1976年时,铜官山铜矿已形成日处理500吨浸出液的工业性试验流程,并转入正常生产。从1966年至1982年,从井下残留矿石中回收铜量287吨,产生经济效益57.4万元。该项科研成果于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
(3)西山采空区监测:铜陵有色狮子山铜矿西矿段Ⅱ—V号矿体是一组相邻的矿带,节理、构造不发育,自1970年开采,1975年7月百吨炸药大爆破后,在-40米中段底台以上形成23万立方米的大空区,一直是安全上的大隐患。为了确保安全,1980年7月开始与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合作,采用以顶板深部基点为主的空区监测方法,经过3年的工作,基本查清了空区的形状,垫层厚度,掌握了顶板稳定状态。使用有限单元法对围岩应力进行分析计算,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通过监测工作,肯定了可以继续采用崩落法而改变了原拟定的用人工崩落40万吨废石垫层的方案,节药处理费200万元。该项成果于1982年10月通过省冶金厅主持的技术鉴定。1983年3月获铜陵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9月又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4)凤矿深孔锚索工业试验
铜陵有色凤凰山铜矿-240米中段采场顶板,由于节理发育,岩层失稳,影响正常安全采矿。1981年2月凤矿和铜陵有色设计研究院联合组成采场顶板深孔锚索试验小组,1983年~1984年长沙矿山研究院参加试验,采用长锚索短锚杆联合护顶新技术,解决了凤矿顶板失稳现象。1981年至1984年工业试验期间安全产出铜量2100吨,产生经济效益505.98万元。该技术1985年6月获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
(5)铜山氧化矿堆浸一萃取一电积回收铜:铜山铜矿是一个露天与井下并采的矿山,氧化铜矿含量较高,用浮选法难以回收其中的铜矿物。1973年该矿与铜陵有色中心试验室合作,对难选氧化铜矿用堆浸一萃取一电积方法回收铜获得成功。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1975年设计了一座年产50吨电解铜的堆浸一萃采一电积提铜半工业试验车间。于1979年6月建成试运转,1980年10月试验结束。在一年多的试生产期间,获得一级合格电积铜40吨。利用本工艺处理铜山氧化矿,在我国还是首次,为工业性生产积累了经验。1980年11月通过了安徽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并于1983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纺织工业科技
铜陵纺织工业起步于50年代后期,科技活动仅仅是小改小革。
新工艺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主要始于70年代末。在化纤生产方面:1977年,铜陵市合成纤维厂在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工艺改革,将涤纶脂化改为涤纶连续直接脂化,并完成了中间试验,比原工艺降低成本10%以上,涤纶丝的强度约提高70%,全年可节约人民币74万元。1984年对涤纶絮片I号工艺流程和主要原料配比进行改进,生产出涤纶絮片Ⅱ号,解决了化纤生产中废丝的利用价值,并于1985年创经济效益19.75万元。在苎麻生产方面:1980年,铜陵市苎麻一厂完成了苎麻快速脱胶,使脱胶麻煮炼时间由原来每锅5小时缩短为2小时,从而提高了生产能力。1981年上半年该厂积压麻落棉200吨,同年8月,开展小型试验,重点解决了“绕花”现象,提高浆纱质量和合理的工艺流程等技术难题,终于在年底获得试验成功,纺出了麻混纺纱并织成布。1982年又通过中试和批量生产进一步完善工艺,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水平。1983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形成月产10~14万米的生产能力。自1982年6月到1984年6月,已生产纱300吨,布120万米,获利润106万元。从而提高了苎麻的利用率,也增加了一个新产品。1978年以后,铜陵的纺织工业通过大搞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工艺改革和新产品开发,推动了生产,现已初步形成一个棉、麻、绢、化纤和漂染为主,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工业体系。
〔纺织工业中的重要科技成果应用选介〕从1977年至1980年,在科研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获得市级表彰的1项,奖励的2项。1983年至1985年底,完成了7项科技项目,其中获得市级奖励的4项,荣誊奖3项。其中推广和应用的重要科技成果是:
(1)纟由丝和混纺纟由丝:纟由丝和混纺纟由丝系利用绢纺生产中的下脚料绢落棉进行纯纺和混纺而成的,由于没有纟由丝专用设备,绢落棉未能进行深加工,直接由外贸收购,低价出口。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市苎麻一厂于1983年初开始用普通的棉纺设备纺制纟由丝和混纺纟由丝的试验,经过8个月的探索,解决了绢落棉扭结成团的预开松处理,消除了梳理时产生的静电,确保纤维的顺利转移等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用棉纺设备生产纟由丝和混纺纟由丝获得成功。到1984年6月止已用100%的绢落棉生产25N、30N纟由丝和用55%绢落棉、45%棉生产25N混纺纟由丝共160吨,创利润39万元。该项目获得铜陵市1984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2)纯麻布中试:纯麻布具有挺括、凉爽、吸湿和散热等优点,是理想的夏令服装及装饰用料,在国际市场上深受客户的欢迎。但纯麻纱刚性强,毛羽多,布的织造难度大。市苎麻纺织一厂于1985年初开始试制,经反复试验,于6月试制出纯麻布,填补了内麻类纺织品的一项空白。已批量生产并出口,于当年取得经济效益20万元。
三、化学工业科技
铜陵市的化学工业创立于60年代初。在1964年就开展综合利用等科研活动。70年代,化工行业针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环境及资源流失的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利用和产品开发研究。1983年开发了新桥硫铁矿,目前已成为拥有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和化工矿山的综合性化工行业。科技活动体现在技术改造,改善生产条件及新产品开发方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得到提高。
〔技术改造与技术改进〕(1)1965年铜官山化肥厂(现为铜官山化工总厂)用聚氯乙烯硬塑料代替铅材制造硫酸净化系统的设备,后又用其代替铸铁制造硫酸干燥塔和吸收塔上的酸高位槽以及干燥塔内的分配装置,这在当时都是较大的技术改造。70年代初,磷肥生产防腐设备也普遍用聚氯乙烯硬塑料制作,从而解决了缺乏耐腐蚀材料的问题,稳定了生产。1966年,该厂的磷肥生产用铸石料(耐酸混凝土和耐酸胶泥)浇铸混合器内壁和预制搅拌桨,代替钢材和铅材制作防腐设备取得成功。1978年至1980年,勤奋化工厂和上海碳素厂合作用石墨蒸发器浓缩硫酸铝溶液,同样解决了设备腐蚀问题。
(2)铜官山化工总厂为降低磷肥厂两台风扫磨运转时发出强烈的机械噪音(高达110~115分贝)。1978年至1985年,经多次技术改进,采取隔声、阻尼、吸声等措施,使噪音平均值达到85.75分贝,低于国家标准。
(3)为了挖掘磷肥生产设备的潜力,铜官山化工总厂科技人员对风扫磨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活动。1979年8月,风扫磨热风炉采用往复炉排取代原固定式铸铁炉排,并安装两只时间继电器,可调整炉排开停时间。改造后磨机产量从每小时14.04吨/台,上升到17.94吨/台。提高25%,节约煤耗25.39%。1980年科技人员采用声电转换器,实现了风扫磨进料量的自动调节,使风扫磨进料均匀,每年可多产磷肥3万吨,多创利润30万元。
(4)1980年,化工总厂科技人员又研制成功利用磷肥混化1号搅拌桨电流自动调节混化加酸量,使磷矿与硫酸按一定比例同时连续地投入到混化器中进行混合,改变了以往采用的手动控制。使产品有效磷平均达15.3%以上,每吨磷肥酸耗平均降低13公斤。1981年,又实现了硫酸沸腾炉出口二氧化硫浓度的自动调节,改善了操作条件。
(5)铜官山化工总厂磷肥厂破碎尾气原来采用水膜除尘回收矿粉,1981年改为布袋收尘器后,收尘效率由50%左右提高到99.5%,改善了工作环境,避免了资源流失。
(6)1984年7月,铜官山化工总厂将硫酸转化器进行技术改造后,转化率由92.22%提高到95.96%、每年可增产硫酸9711.9吨,净增利润39.3万元。
〔三废治理及新产品开发〕无机化工方面经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开发的新产品有:白炭黑、水玻璃、试剂氟化钠、磷泥制磷酸、氟硅酸钠、黄磷渣制釉面转、氮磷复合肥料、液体二氧化硫等。有机化工有:铜陵有机化工厂1983年开始对周位酸产品研制,1984年6月正式投产。该产品在试制过程中改变了磺化、硝化设备,增加了脱硝工艺,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1984年10月又研制TL—锅炉除渣剂,同年12月正式投产,使用该产品,可节煤3~5%。
〔新工艺运用〕1974年,铜官山化肥厂完成的磷泥制磷酸是采用热解磷酸一步法,在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磷泥制磷酸的工艺,1975年正式投产,使每年约400吨磷泥的流失得以利用。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市勤奋化工厂用泥浆法代替干法生产硫酸铝,并自制一台14吨的石墨防腐加压反应锅。这一工艺改革消灭了粉尘,缩短了反应时间,原料利用率提高22%,成本降低7%,年增产硫酸铝750吨,年节约煤耗315.7吨,节电10500度。80年代初,铜官山化工总厂硫酸厂硫酸日产量徘徊在270吨左右,科技人员将硫酸净化工序一文(丘里)一泡(沫塔)一电(除雾)的落后工艺流程改为二文(丘里)一器(间接冷凝器)一电(除雾)的较先进的工艺流程,并改造了其它设备,使硫酸日产量增至450吨。1985年7月至12月,该厂的硫酸生产又运用“转化器直接吹气降温停车”的新工艺、取代沿用多年的柴油炉保温吹气停车工艺,缩短了硫酸转化器停炉检修时间,节约了人力及物力,按每年大、中修2次计,节约检修费约12.5万元。
〔推广和应用的科技成果〕截止1985年底,化工行业获得奖励的应用科技项目有16项,其中省级奖励的1项,市级表彰的2项,市级奖励的13项。其中,利用酸性硫铵母液生产氮磷复合肥获1982年度铜陵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技术引进〕铜陵磷铵厂磷铵工程,系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主要工艺装置从罗方引进,部分关键设备从法国、西德、意大利等国引进。
该工程筹建于1979年,1983年4月30日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与罗马尼亚进出口外贸公司在北京签订了12万吨磷铵装置的合同。
四、电子工业科技
〔新产品研制〕铜陵的电子工业自70年代初创建后,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对产品的更新换代及开发新产品方面作出了努力。在仪器设备方面:早在1973年市无线电厂就自行设计研究出PDZC—TI型皮带电子秤,于1976年9月通过省级鉴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当时填补了省内电子工业产品的空白。1981年4月至1982年3月,在原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全集成电路的PDZC—TⅡ型皮带电子秤,1983年3月,通过省级鉴定。1978年又根据国内有关行业自动化配料方面的需要,研制PLDC—TI型配料电子秤,在1981年拿出了样机。在当时,此秤和国内同类产品—机械秤和指针式电子秤比较,不仅准确度高 ,而且显示直观,操作方便。在元件生产方面:市无线电元件厂于1975年组织技术人员研制玻璃釉电容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于年底试制出CI3型低频玻璃釉电容器,并且开始了批量生产。1976年底再试制成功CI型高频玻璃釉电容器,品种由原来的2个扩大到4个。市无线电元件二厂自1975年成立以来,试制并生产CL10型、CL11型箔式有感涤纶电容器;1979年又开始自制关键设备和组织多次技术攻关,于1980年研制成功CL20和CL21型涤纶金属化电容器;此后,又研制出15个各类型电容器新品种。
〔新技术引进〕1982年开始确立项目后,通过消化国外技术资料,出国学习考察,从1983年至1985年先后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共引进7个项目。
〔重要科技成果选介〕1973年至1979年,电子工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有3项,并获得了市级奖励。1980年至1985年,完成的科技成果有4项,其中获得省级奖励的为1项,市级奖励的有3项。
(1)PDS—3型微机皮带电子秤:铜陵市无线电厂于1984年从武钢自动化研究所移植引进微机皮带秤的技术转让,在原样机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和完善。同年11月,移植成功PDS—3型微机皮带电子秤。1985年5月通过安徽省计量测试研究所主持的现场标定,并批量生产。该电子秤技术水平较先进,具有零点跟踪,动态较零显示瞬时流量和累计流量,自动打印等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1985年销售53台,获利润26万元。
(2)高真空镀膜主要备件和辅助材料国产化:铜陵市无线电元件二厂于1985年3月,与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该厂从联邦德国LH公司引进的A500B2型高真空镀膜机生产所需要备件和辅助材料的国产化做了研究性的工作,使5种主要备件和辅助材料国产化。这5种备件,材料都达到西德产品的质量标准,每年节药外汇10万多美元,降低成本每年20多万元人民币。
五、建材工业科技
铜陵建材工业起步于50年代后期,生产品种主要为矿渣水泥,普通水泥以及粘土砖瓦、水泥预制构件、石料、石灰等地方建材产品,生产发展缓慢。1974年以后,开始注重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利用铜陵丰富的建材资源,通过横向联系引进成功的技术,使开发建材新品种成为建材工业科技应用的重要特点。
〔新产品开发〕铜陵建材工业的新品种开发始于1974年,主要产品有焦油油毡。此项产品开发是铜陵市油毡厂于1974年4月,从江苏省如东县拼茶油毡厂引进的设备与技术,同年11月正式生产。到1985年止,累计生产36.2万卷,创利润34.43万元。
混凝土空心小砌块:此项产品开发是铜陵市乌木山采石厂于1983年从广州引进的设备和技术,1985年总产量2556立方米,产值5.48万元。
新型涂料:铜陵市有机化工厂于1984年从上海引进新型建筑涂料生产技术,生产801建筑胶水,803内墙涂料聚合物水泥外墙涂料,777地板漆等产品,1985年共生产建筑涂料223.75吨,创利润8.71万元。
水泥地面花砖:此项产品开发系由铜陵市建华砖瓦厂于1985年在市建材设计研究所指导下进行的,当年生产400平方米,产值0.6万元。
人造大理石:由铜陵市建华砖瓦厂下属综合厂于1985年开发的新产品,铜陵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最有前景的是石灰石和大理石。该厂根据这一优势从中国科技大学引进技术,生产人造大理石。并于当年生产200平方米。
铜陵市天桥钢窗厂1979年开发的“环美牌”32毫米系列实腹钢门钢窗,铝合金百叶窗等新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
〔科技成果选介〕(1)高内燃焙红砖的研究:利用发电厂粉煤灰作内燃料掺入粘土制砖,降低外耗煤,粉煤灰掺量为1.95吨/万块。内燃热值达680万大卡/万块。万块砖耗煤由0.4吨降到0.2吨,一年节煤31吨。该项目由铜陵市建设砖厂于1985年研究成功。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1985年度节能降耗银牌奖。
(2)矿化剂试验:铜陵市水泥厂于1985年进行以地方劣质小窑煤加复合矿化剂——萤石,代替山西阳泉优质煤,锻烧水泥熟料的工业试验,并取得成功。生产出425#水泥,其产量超出原计划的41.8%。锻烧水泥采用矿化剂技术,并全部用小窑煤代替优质煤,在省内尚属首家。该项目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1985年度节能降耗银牌奖。
(3)铜渣水泥:经调查,铜渣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具有一定活性。利用铜陵地区的其它几种工业废渣来补充铜渣中三氧化二铝及氧化钙的含量,经细磨加工后便可生产出水泥。铜陵有色建安公司试验室从1979年到1985年,分两个阶段利用铜渣为主要原料生产275#和325#水泥,并获成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