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地区的农业科研工作起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进行良种的引进和推广主要有:引进中国黑白花奶牛和其他畜禽,推广胜利籼稻种、岱字15号棉种、胜利油菜等良种,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改变了铜陵历史上蔬菜品种贫乏的局面。并进行了细菌肥料,钾镁混合肥和骨肥等土化肥以及从泥煤中制取化肥和除草剂的研究。此外,还进行了经济林,果树栽培,蔬菜高产、病虫害防治及家畜家禽速生多产的研究等。6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引进巴克夏、约克夏、长白、枫经等良种公猪,与本地圩猪杂交育成“巴铜型”猪;“巴铜型”猪与本地土种型猪杂交育成混合杂交型品种。
1974年,开展了水稻单倍体育种的研究与试验。先后培育出水稻新品系“铜花2号”、“南花5号”、“南花11号”等,并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应用于杂交水稻,培育出“汕花62号”新品系。该品系具有株型紧凑、分蘖率强、米质优,产量高等优点。
自1978年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开展了蔬菜、食用菌等32项课题的应用研究。其中“黄瓜快速育苗”、“平菇引种和推广”、“大白菜丰产栽培技术”3项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与省农科院有关部门协作的“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应用研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1981年,市农科所用塑料大棚栽培黄瓜、辣椒、蕃茄、柑桔等获得成功。1984年春,郊区各蔬菜队采用地膜加小拱棚复盖栽培蔬菜219.7亩,使蔬菜上市时间提前15~20天,直接经济效益15.6万元,1985年,小拱棚,地膜复盖面积发展到540亩。
1981年,市农科所和郊区农业科技站从南京引进早XF1辣椒种子。在1982年进行早X甜、四X甜等6个F1的对比试验,据小区试验,6月底,7月底以前,早X甜F1的折亩产量分别达到1049.6公斤,1678.95公斤,比对照组(当地早椒)分别增产123.2%、139.5%。同年郊区五松村第6队示范早X甜F1折亩产量达到2309.65公斤,比对照组增产361.9%,净增值560.9元/亩。从试验小区到示范点,早X甜F1,表现早熟、高产、品质好、抗逆性强、果肉厚实,辣味适中,在铜陵已普遍推广。1985年,种植面积达到434亩,占全市辣椒栽种面积的92.3%。
1980年,市农科所开始进行柑桔栽培的可行性研究,1983年首次挂果,0.5亩高密种植园收柑桔542公斤。
到1985年,市农科所先后为郊县农民培育优质菜苗26万株,平菇菌种1.38万瓶。编印出《铜陵地区蔬菜品种资源调查》、《皖南地区主要蔬菜害虫名录初探》等资料,促进了蔬菜生产发展。
市泡桐科研站自1979年起到1985年共收集全国泡桐的不同种、变种、优良单株、杂交种、不同种源等原始材料2000多个,经繁育成功的达95%。营造良种选育测定试验林 250亩,基因库和人工群落丰产试验林100亩,繁育优良种苗2万余株,优良种根20万根,向全国提供种根近10万根。该站还培育出“桐杂一号”、“桐选一号”、“C001”和Cibi”4个优良无性系泡桐良种,由林业部和中国林科院1984年主持通过技术鉴定。总成果受到国家经委、科委、林业部、财政部的表彰奖励。其中《C001泡桐优良性试验研究报告》获优秀论文奖。
1980年6月至1985年7月,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了市郊区和铜陵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印出《铜陵市综合农业区划》一书。将全市分为5个农业区,即圩粮油牧渔业区;沿江洲粮油特产作物区;中部丘岗粮油桑果经济林区;南部低山林牧多种经营农业区和市郊蔬菜副食品区。农业区划是全国重点科技项目,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棉花良种岱字16—062品系,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用岱字16进行原子能辐射。在市科委安排下,1979年铜陵县棉科所从辐射材料中经过多年选择、提纯复壮,到1982年提供种子,在老洲公社合作大队519亩棉田中进行繁殖示范试验,收到明显经济效果。平均亩产75公斤,共增产12975公斤。1983年起在全县推广。并从中采用系统选育法,又获得了8310号棉种,品质优于岱字16—062号,1985年开始成为铜陵棉花当家品种之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