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诞生
催生产前个把月,娘家母亲要给临产的女儿送1斤红糖、1刀草纸、1把筷子、5个鸡蛋,俗称“催生”。意思是祝愿女儿快生快养,“五子登科”。今已无此俗。
接生旧时,孕妇接近产期,家里要提前请接生婆吃顿饭。临产时要瞒着外人,认为多一个人知道,小孩就要推迟一个小时下地。小孩出生后,接生婆用剪刀剪断脐带,剩下一截盘在婴儿肚子上,洒上明矾,用布包扎好,由它自然脱落。现在产妇多已上医院生产。
报喜孩子生下3天后,婆家要蒸作糯米团子到产妇娘家报喜。娘家将团子分送给主要亲戚、本家,暗示给产妇送月子。
洗三朝小孩生下3天,接生婆来给孩子洗澡、重新包扎,称为“洗三朝”。三朝那天,亲友都来送礼道贺。可送衣服、首饰及其他日用品。主家要办三朝酒招待来客。
送月子旧时,产妇坐月子期间,亲戚朋友都要给她送月子。一般送营养品,如红糖、鸡蛋、老母鸡、猪肉、千张等等。产妇娘家还要送些早已准备好的干马齿苋。如今送月子的礼品日趋高档、适用,有的只送现金(红包)。
满月孩子出生1个月,产妇娘家为孩子送摇篮、窝被、衣服、鞋袜、帽子等。家长请剃头匠为孩子剃满月头。男孩大脑后留一小撮头发,称“看家毛”,有的地方叫“鸭骚子”。女孩则全剃光,连眉毛都剃掉,说这样毛发长得乌一些。
抓周孩子1周岁时,外婆家要为孩子买一些玩具、书笔、糖果等东西,放在孩子面前,让其随便抓取。孩子抓到什么东西就预示长大了会干此类工作。
二、婚嫁
央婚旧时男方父母先要请媒人去央婚。若女方家长同意,即把姑娘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用红字写好,交媒人带给男方。有的人家还将女方年庚八字放在香火上面。若家中近期不发生任何事故,说明姑娘的八字好,再将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请算命先生推算一番,若相合,就请媒人上女方家去商订婚事。今农村少数地方仍有此俗,但程序已无旧时复杂。
纳彩在订婚的当天,男方要托媒人送给女方一些礼品。旧时,一般是18件衣服,16块或24块银元及“四色水礼”(鱼、肉、面、糕)。有的地方还根据姑娘的岁数,另送一岁一担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名目越来越多,农村收取“礼金”数额亦越来越高。
看(送)日子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椐男女生辰八字推算完婚时日,叫“看日子”;将看好的日子用红帖写好,请媒人送给女方,叫“送日子”。送日子这天,男女双方都要散发请柬,宴请亲戚,并给双方媒人共行六礼(钱物),即小礼、大礼、梳妆礼、会亲礼、开门礼、祠堂礼。
送夏完婚前的当年夏天,男方要给女方送些夏令用品,如衣服、阳伞、毛巾等,俗称“送夏”。完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娘家要给女婿送夏。
送嫁妆女方请若干名青壮年,在媒人带领下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去。嫁妆多少、贵贱由家境而定,但每样都是双的。每件嫁妆上都贴一个红双喜字,放上松柏枝。马桶里放5枚红鸡蛋、1把筷子,再加花生、枣子等,意思是早生贵子、五子登科。
行大礼男方婚前给女方送礼。由媒人带人把为女方置办的衣服、首饰、礼金、礼品送到女方家里去。大公圩有送“六色水礼”之俗,即60斤鱼、60斤肉、60斤欢团及糖、烟、酒。
上头男女新人在成婚前要洗澡换上新衣。还得请人为姑娘绞去脸上的汗毛(开脸),把辫子改成发髻(巴巴鬏)。
迎亲旧时一般用花轿迎亲。起轿后,媒人引路,两人扛高照灯,两人提泡子灯,两人挑锡鼓子灯,两人吹喇叭,两人打开锣,两人打火把,一人背捎马裢子(内装蜡烛、鞭炮、红纸包等)。来到女方家门口,要把轿子歇在事先放好的芦席上,因为轿子不能带走娘家门口一点泥土。现在迎亲改用汽车、拖拉机之类。
发亲若是女家同意,就可发亲。新娘由胞兄弟或堂兄弟抱上轿。新娘出门时,女方家里帮忙的拿扫帚跟在后面,一边放爆竹,一边扫地。姑娘刚出大门,就把大门关上,等轿子走了再开。
送亲女方胞兄弟或堂兄弟跟在轿子后面送亲。途中过桥,送亲的要给抬轿的香烟或红纸包,叫“过桥礼”。
拜堂轿子到了男家,搀亲奶奶扶新娘下轿,至“洞房”中稍歇一会,即与新郎拜堂。堂屋正中的大方桌上,点着两支花烛,花烛中间的香炉里生着香,桌子正前面的地下横叠着一床被褥,新郎新娘在上面跪拜。要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灶君,四拜父母,最后拜花烛。今农村少数守旧的人家仍有拜堂之俗。
交杯酒拜堂结束后,新郎新娘由童男童女引进洞房行合枕礼,饮交杯酒。
闹房拜堂的当天晚上,人们闹房作乐。有的要新郎新娘抬着茶盘子倒茶,有的要新娘点香烟等等。还有隔墙偷听新人私语的闹法。
会亲婚后10天左右,男方把女方的祖父、父亲、兄弟或叔父、堂兄弟接来,让双方亲属见见面。开酒席时,女家来的三代人要安排在3个堂屋里,坐3个一席,这叫“三代不同堂”。接着要接来新娘的母亲,请女眷相陪。
双回门新婚第三天,夫妇同至女家称“双回门”,又称“归宁”、“双归”等。
文明结婚民国时期,一些有身份的人家举行“文明结婚”仪式。事先布置好礼堂,请主婚人(所在单位领导)、证婚人(家族中有声望的人)、介绍人、司仪及男女傧相届时光临。结婚那天,新娘乘上贴有双喜字的小轿车去男家,男家鸣放爆竹迎接。婚礼时,新郎、新娘双双步入礼堂,司仪宣布:“婚礼开始”!一对新人面向门外,并立于礼堂中间,男女傧相分立两旁;主婚人立于新人后面,两边是证婚人、介绍人;一般亲友分立后排。新郎着西装,新娘披婚纱,其余人都佩戴一条写有自己充任角色的红绫。司仪依次宣布程序,进行鸣炮、奏乐、主婚人致词、证婚人致词、介绍人致词、来宾致词等活动。最后新人致答词,介绍恋爱经过。在新人致答词时,年轻的亲友向新婚夫妇抛洒红绿纸屑。现在城里一般人家也这样举行婚礼。
三、寿庆
做生日一般每逢10整岁就做一次生日,也有每年做一次生日的。年龄幼小的做生日,只是家里长辈给其买点吃的东西或备办一点衣料或玩具。年龄大的过生日,除家里人合家欢聚庆贺之外,亲友也赶来祝贺,并捎上一些贺礼。
做寿人至50岁开始做寿。“男做九,女做十”,就是说男的到49岁就可以做50岁的寿了。做寿得事先给亲友下请贴,亲友准备寿桃、寿面、寿糕、寿联、寿幛及礼金爆竹等拜寿之物,晚辈还要购买衣料前来祝寿。做寿者家里设寿堂。第一天晚上,所有亲友都来吃寿酒,称为“暖寿”。第二天早晨,做寿者夫妇坐在寿堂正中,面对大门,接受晚辈叩拜。这时,一面放鞭炮,一面吹喇叭,称为“拜寿”。也有把做寿者的衣帽放在大方桌上,让晚辈叩拜的。拜寿结束后,早餐吃寿面,中餐吃寿酒。同姓子丁,一早都要来拜寿,倒蛋茶。
四、丧葬
死亡旧时,人死前要下掉蚊帐,否则,谓死后难以“投胎”。圆气(断气)之后,在死者脸上盖一块白布或黄表纸,胸前竖放一根芦柴。用一枚方孔明眼钱(即铜钱),穿上红线,放入死者口内,称为“含口钱”。
入殓人死后当天或第二天即穿上“老衣”,放入棺材叫“入殓”。用一根红毛线顶中拉在棺材两头,把死者口中的含口钱用线吊在红头绳上,让铜钱对准死者之口,来校正遗体是否放平放正。遗体上覆盖女儿送来的“千斤被”(绸缎被面)。棺材放在灵堂内。灵堂前放一方桌,上置灵牌和一碗饭,饭上竖插一双筷子,竖放一枚鸡蛋,称“倒头饭”、“倒头蛋”。棺材底下点着一盏香油灯,称“长明灯”。
铺孝入殓后,全家及亲属一齐戴孝称“铺孝”。长子戴白色麻布头巾,头巾前沿吊5个棉花球,系白布腰带,穿蒙上白布的鞋,鞋头上加订一块方形麻布。其余的儿子除吊棉花球之外,同长子一样。别的儿辈,男的戴白帽,女的包白包头,孙辈是红的,曾孙是绿的,玄孙是黄的。到了70年代之后,多数已不用白布,改缠黑纱。
吊祭丧事第二天,亲友始来吊祭,送纸箔、纸钱、挽联、孝幛等。孝子等在灵侧答礼,如是长辈,要跪着还礼。祭礼有轻有重,重点的是猪头、鹅等,轻点的是三茶三酒或三饭三筷。现在吊祭一般送花圈、孝幛、挽联等。
出殡旧时出殡前先封棺,将钉子把棺材盖钉起来。8个抬重的把棺材抬起来就地转一圈,说这样死者就不想家。随后将棺材抬向墓地。出殡时,帮忙的敲着锣鼓、抬着挽联、孝幛,长子手持哭丧棒,低着头扶着灵柩前行。长孙捧着灵牌,其他孙子扛着招魂幡。所有家属哭哭啼啼,一直将灵柩送到墓地。
埋葬旧时死了人,有的是出殡后当即埋葬,有的是将棺材停在野地里,若干年后再埋葬。把棺材放在地面,上面用土垒坟叫“堆金葬”;把棺材放在挖好的土坑里,再加土垒坟叫“开金葬”。埋葬时,先让死者的儿子兜一兜土,撒在棺材上,然后大家用土掩埋,并堆垒成坟。
火葬殡葬改革之后,已普遍实行火葬。丧事从简,旧时繁琐仪式大多去掉。只设灵堂供死者的亲友、同事前来吊唁时放置花圈、挽联之用。亲属只佩戴黑袖圈以示哀悼。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