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服饰
衣服建国前,人们大都穿便衣,布料一般是棉织品,很少有丝织品。冬季,男子内穿白布衬裤褂,外套棉袄裤,再外面是长棉袍子加竹布大褂。老年人在棉袍里加一件棉背心。上衣一般都是对襟布扣,棉袍大褂是大衣襟。有的人穿棉套裤,这是两只棉裤管,裤管上端钉带子,系在裤带上。棉裤和棉套裤有大小管之分。大管裤下端是个圆筒;小管裤下端开有5寸长的口子,可以折叠起来,系上带子保暖。春秋季穿短夹袄(两层布做成),比较富裕的人家穿夹袍子,还外罩大褂子。夏季穿短裤褂,乡下有的人却不穿裤子,只围1条围腰布,上身打赤膊。妇女都是大衣襟上衣,裤子样式同男人的差不多。城关妇女有穿旗袍、裙子的。偏僻乡村的已婚妇女有晚上打赤膊乘凉的习惯。婴幼孩童穿和尚领衣服,只系带子,没有钮扣。50年代之后人们大多穿中山服、列宁装等制服和二五大衣。妇女也不穿大襟褂子了。80年代后,人们衣着不断时装化,衣料有各种各样棉、麻、毛、丝、化纤织品。
帽子20年代前后,男人戴瓜皮帽、共和帽、猴头帽、鸭舌帽等。瓜皮帽状如半截西瓜皮,一般用黑色缎料制成,帽上安一红色或黑色顶子。猴头帽又名马虎帽或强盗帽,由黑纱织成,卷起来戴在头上;若放下来可罩到脖颈,双眼处开有洞缺,不影响视物。妇女大多包布头巾,中老年妇女戴“瓜勒片”,即由两片如荷花瓣状的夹布片结成的无顶帽子。小孩戴狮头帽、狗头帽、道士冠帽,帽子前沿都订有4块银质薄片压制成的字,如“开通关煞”、“福如东海”、“长命百岁”等,中间还订个大肚罗汉像,或订个“福”字。狮头帽后面还有个披风,披风下沿订几个响铃,小孩头一动,银铃就叮叮作响。农村人多戴斗笠,又叫箬帽。雨天用苇叶作衬的尖顶小箬帽和圆顶大箬帽。还有睛雨两用的细箬帽,这是新婚妇女的娘家请篾匠特意加工的,由油纸和花布作衬的尖顶帽。自80年代起,冬季人们很少戴帽子,只有年龄大的人戴毛线帽和皮、棉帽。夏天的各种遮阳帽,除草帽外,主要起装饰作用。
鞋袜建国前大多穿布鞋,很少有穿胶鞋、皮鞋的。单鞋有圆口、方口、剪子口、鸭舌口多种;棉鞋以两片瓦式样的为多。妇女穿绣花鞋,一般用黑色面料,新婚妇女穿红缎绣花鞋。农民夏天穿草鞋或打赤脚。雨雪天穿钉鞋,为一种布帮布底、用桐油浸透外层并在鞋底加铁钉防滑的雨鞋。市民一般穿长筒棉纱袜,农村有不少人穿布缝制的长筒袜。建国后,人们逐渐穿上了胶鞋、塑料鞋、皮鞋及尼龙袜。80年代以来,人们大多注重穿各种款式的皮鞋和优质化纤织袜,力求舒适、时髦。
发型、首饰建国前,男子多为分头、平头和光头。城镇青年女子剪齐耳短发,也有少数烫发的,老年妇女仍留“巴巴鬏”。乡村女子出嫁前留1根长辫子拖在背后,出嫁后就将辫子绕成“巴巴鬏”,鬏外套黑丝网子,插上4根银卡子,右上方插一根绿色包包针,再上1根银簪子。首饰是妇女、孩子用的。妇女一般都戴耳环,有赤金、包金、煮金的,也有银或铜的。手上套银或玉镯,也有戴戒指的。小孩戴银项圈、银锁,锁上有“长命富贵”等字样。80年代后,男式发型多样,男青年留长发至后颈,还有蓄须的。女子有披肩长发、烫发,花样繁多。首饰多为赤金,也有白金、珠宝等名贵饰物。
二、饮食
主食粮食以大米为主,也吃一点面粉。部分农村吃一些玉米、山芋等杂粮。一日三餐,中晚餐吃大米饭,早餐吃大米粥或馒头、面条。农村农忙时在下午两点增加一餐,叫作吃“点心”,也有叫吃“茶”或吃“下昼”的。遇到特殊重活,如大旱盘潮(车水),那就再加一顿半夜餐,叫作吃“小下昼”。
糕点大致分为点心和糖食两类。点心有馒头、包子、饺子、油条、花卷等。风味小吃有蟹黄包子、菊花烧卖、糖油桂花包子、春卷、炒面等。城镇居民大多喜欢去茶馆吃早点,而不在家里吃早饭。糖食有交切、寸金、酥糖、玉带糕、豆糖等。糖食一般用于婚丧喜庆或过年过节时招待客人,也可作为馈赠的礼品。
特产50年代,名特食品有采石茶干、黄池筒子瓜和豆糖、查湾裹馅、新桥观音糖、丹阳蓼花和雪枣、湖阳芡实等。今采石茶干和黄池筒子瓜、豆糖仍很出名,其他特产已渐失传或淘汰。
菜肴荤菜以猪肉和鱼为主,也有多种家禽。每年冬季,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咸肉、咸鱼、咸鸭等腊货。比较讲究的人家还做“羊糕”。将羊肉加炒米粉及佐料制成肉冻,切块即成。如果不加炒米粉制成的羊肉冻就叫做“清糕”,也别有风味。螃蟹是较有特色的河鲜,尤以釜山的金脚红毛蟹为上品。70年代以前,煮蟹、炖鳖、蒸河鳗也都是家常菜肴。传统地方菜有葱恍鸭子、蟹黄蹄筋、珍珠圆子、溜鱼头、松鼠鱼、香菇金鱼、金鱼鹅掌、蟹连鱼肚、芙蓉套蟹、雪菜獐鸡等。蔬菜中,大路菜有青菜、萝卜、芹菜、韭菜、苋菜、茄子、冬瓜等,野生的荠菜、萸蒿、茭白、莲藕也是受欢迎的素肴。近些年,西红柿、花菜及各种食用菌等上品蔬菜已经成为家常蔬菜。
饮料建国前,饮料主要有茶、酒两类,富裕人家喝雀舌、贡针、雨前、云雾等细茶及条茶,一般农家喝自制的野山茶,有“杨山尖子”、“细米子花”及“山里红”等名目。野山茶质粗味涩,喝时放在粗茶壶中用开水泡好,再放在火上煨一煨再喝。农家过去只喝自家制作的米酒,只有来客才喝烧酒。有一种米酒叫封缸酒,是等酒酿出浆后,兑些烧酒,再酿几天,才将酒液倒入坛中封牢坛口,过40天以后开坛,即成黄色芬芳的美酒。80年代之后,一般人家喝中低档条茶、曲酒,讲究点的还喝名茶、名酒;有不少人爱喝葡萄酒、啤酒及雪碧、可口可乐和各种果汁等饮料。
三、居住
住房建国前不少农户住草房,有三间一厢的“黄鳝笼子”,有两进两厢的“假八间”,有一进两间的“车筒子”。瓦房中,最简单的是土墙瓦顶,一进两间的“干架子瓦屋”;较好的是两进两厢的“四合院”。城镇有钱人住楼房,楼房外墙用青石条子“做缝”,砖砌封火墙。内里杉木梁柱,大七架,木木落地。铺有楼板、地板。城镇商店的“门面房”,对外的一面不砌墙壁;完全站板,俗称“槽门”。槽门白天全部卸下,好做生意。店面的木柱都立在青石“砣子”上,减少了墙壁,便于装置柜台。到了80年代,农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也一天天多起来。
家具陈设建国前,一般人家堂屋中间挂一幅山水或人物“中堂”画,中堂上方贴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牌位,堂屋中间靠墙横放一张长条案几,上面摆着香炉烛台。靠案几放着一张方桌,几条四腿长板凳。卧室里放一张花板床或宁波床,一张两屉条桌,加上衣橱、木箱、木盆、尿桶之类。夏天,门口还有一张纳凉的春凳(木制或竹制的凉床子)。80年代后,家家都用上了成套家具。家用电器也在城乡普及。
四、旅行及其他
旅行旧时,外出旅行,事先查看时日、方向是否吉利。新正月有“七不出、八不归”之说。初出生的小孩,要由母亲背着或抱着出门。并在锅脐上摸点黑灰,点在孩子的双眉之间,称之为“顶着锅子出门”,以图避邪保平安。
睡眠旧时,睡觉的床铺不能乱开设,“床面前对东,睡睡一场空”,“床面前对西,睡得笑嘻嘻”,“床面前对北,睡睡一场哭”。不能让妇女骑梁睡,就是睡觉时不能和中梁成一直线,否则,家里就会不兴旺。夫妇出门探亲访友,不能在人家同床,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睡一张床,那要在之前用红纸写个租约。小孩晚上睡在床上,要在摇篮里放一条小板凳。白天小孩睡在摇篮时,要在摇篮边靠一把扫帚,说这样可以避邪。将小孩满月剃的胎发加进一些狗毛、猫毛,团在一起,用线吊在摇篮边,意思是小孩会同小猫小狗一样健康成长。
分家旧时,弟兄分家,“大顶香火,小顶灶”,即堂屋的东西应分给老大,厨房的东西应分给老小。如果还有老二老三的话,那就拿其余的家产来搭配均匀,一人一份。如果分家中发生争执,就请家族中有声望的人或舅父仲裁解决,并立下“分单纸”(协议)。分家问题决定以后,三天后即分灶另炊,分单纸生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