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当涂县的学堂有官办、公办和私办3种。官办学堂的经费,一般从国库收入中划拨;公办学堂,除由官府补助少数外,靠校产或庙租收入,有的靠缴公的租税,也有靠士绅派捐或自捐,私办学堂,主要靠私人投资或士绅募捐,官方也给少量补助。民国时期,县教育经费,一是政府拨款,二是地方筹集;三是私人捐款。教会学校的办学经费,由教会基金及学生交纳的学杂费支给。民国11年(1922),全县教育经费中,有田亩附加、米厘,书院学租、串票、茧捐、契税登记费等,统计丰稔之年,岁入共约1.4万元。民国14年,开始收学费,每生每年收大洋2元,计收0.7万元。民国17~26年,全县教育经费仅增长1.62倍。抗战胜利后,县的教育经费仍很困难。民国35年,岁入、岁出均为30816.48万元(法币)。
解放初期,公办学校首先靠国家拨款,其次是学杂费收入,土地改革前还有学产收入;民办公助学校,主要靠集体自筹,辅之以国家补助;私立学校,由办学单位或私人负担,国家也给于适当补助。农村公办小学,一度实行公办民助,教师的薪金不从国家财政中支付,而由群众负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办学经费主要由国家负担。“大跃进”期间,全县学校大都开办了工厂、农场,增加了学校教育经费。1980年以后,全县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采取国家补助、社队自筹、勤工俭学三结合的办法建设校舍、添置校产等。1987年,县人民政府向各乡镇下发当政字(87)154号文件,遵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开始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据统计,从1987~1990年,全县教育基建投资及“三结合”建校经费为894万元,其中省拨款38万元,各级财政拨款267万元,教育内部调剂74万元,校办工厂、农场支持110万元,群众集资405万元。从1987~1990年,农村教育费附加共征收879万元。
建国后,当涂县的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经费高速增长。从1949~1990年,全县教育经费除教育集资、教育费附加等项外,共计支出(1986年支出数缺)8450.33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