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鱼苗生产
建国前,县内养鱼所需鱼苗大多从无为、枞阳等地购买。1955年,新市乡新华村1渔户购置绠网1棚,在金柱关外夹江中张捕鱼苗,当年捕得鱼苗100余万尾,从此打破了“当涂江段无鱼苗可张”的传统观念。1956年,国营县水产养殖场将原在裕溪口张捕鱼苗的绠网移回县境江段作业。同年,城关联合鱼苗社、大桥区鱼苗场、大桥五星农业社、霍里区霍里农业社亦都添置了绠网,在县境江段张捕鱼苗。1957年,全县张捕鱼苗单位增至8个,共设棚19处,有绠网1105条,共张得鱼苗4697万尾。人民公社化后,增网趋势更猛,渔民为争抢张捕埠头常常发生纠纷。为防止事故发生,县政府决定将张捕鱼苗生产统一收归县水产养殖场经营,并作价收买了各社队的张捕工具。将技术工人吸收进场。县水产养殖场张捕规模扩大,计有绠网1500余条,设棚20余处。当年张捕鱼苗20543万尾,不但满足了全县养鱼需要,还销往江苏、浙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1959年共外销鱼苗7323万尾,成交量位居全省第三。
60年代后,由于长江天然鱼类资源减少,鱼苗张捕量开始下降。1962年,全县只张得1849万尾,较1960年减少62%。
人工繁殖鱼苗始于1959年,先在护河水产养殖场鲤鲫鱼人工催产、孵化鱼苗获得成功,孵化鲤鱼苗41万尾。1960年,县举办养鱼技术培训班,有100余人学习掌握了鲤鲫鱼人工繁殖、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的基础知识,人工繁殖鲤鲫鱼苗随即在全县大部分社队养殖场开展。1967年,县水产养殖场进行青、草、鲢、鳙4大家鱼苗人工繁殖,1971年获得成功,繁殖鱼苗60余万尾。翌年规模扩大,繁殖鱼苗2059万尾,1973年增至13968万尾。1985年,全县共繁殖鱼苗4亿多尾,接近长江鱼苗天然张捕盛期的年产量。
二、苗种培育
建国前,当涂采石、丹阳、新市、霍里、银塘等地有10多家农户从事鱼苗培育,有鱼池面积约50亩,每亩培育鱼苗(种)50~60万尾。建国后,生产规模虽有扩大,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全县养鱼的需要。1950年,由皖南行署投资在县创办水产养殖场,既养成鱼又培育鱼种供应市场。1960年,全县大部分社队均建立了鱼苗场,养鱼鱼种实行自育、自养,基本达到丘陵区养鱼购苗不出社、圩区养鱼购苗不出队的要求。县水产养殖场从70年代后期起,改“密放粗养”的老办法为“稀放精养”的新技术,使鱼苗下塘60天左右即长到2~3寸,较老办法缩短周期近2个月。鱼苗成活率亦由过去的15~20%提高到40~50%。由于鱼苗成长快,饲养周期短,节省了饲料,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1980年,全县共有鱼苗(种)塘面积1026亩。1983年培育大规格鱼种15099万尾,除保证了全县养鱼需要外,还运销到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1989年,全县鱼苗(种)塘面积增加到1452亩。
三、成鱼放养
1949年,全县只有养鱼水面3.3万亩,鱼种大多为自然繁殖的杂花鱼。真正人工养殖成鱼是在建国后逐步兴起的。1950年,皖南行署在县无相寺创办养殖场,当时有鱼塘12口,面积800余亩,主要从事鱼种培育,成鱼放养规模不大。人民公社化初期,始将所有跨社队水面统一归公社养殖场养鱼,但当时仍属粗放型经营,收效甚微。70年代后,市场对鱼的需求增加,社队养鱼积极性提高。1978年,马桥公社创建全县第一个商品鱼基地,为马鞍山市提供商品鱼。1979年,全县各跨社队水面纷纷成立联合养管组织。广义圩、花水港、十里长沟、乙字河、乌溪大港、铁骨潭等跨社队大水面先后实行联合养鱼。到1980年,全县养鱼水面增加到9.9万亩。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纷纷要求公社、大队退还原属社队集体使用的水面。是年8月,根据省政府批示,全县开展了渔业“三定”(定水面使用权、定生产责任制、定养鱼计划和集体提留)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养鱼积极性。1983年,全县养鱼面积达到13.8万亩,有2.4万户农民家庭承包养鱼。1989年,全县养鱼水面进一步扩大到15.2万亩。由于养殖水面成倍扩大,养鱼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1980年全县渔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00万公斤的速度递增。1989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062.2万公斤,比1950年增长87.5%。
四、特种水产品养殖
鳖1984年,黄池镇戚桥村几位捉鳖能手根据鳖的栖息习性,建立鳖池2口,面积约2亩,开始进行人工养鳖。由于管理方法得当,当年投放的成鳖即产卵孵化幼鳖。其中1户投放成鳖1600只,繁殖幼鳖1100多只。此后,塘南、西河、查湾等乡镇一些农户亦投资进行人工养鳖。1986年,全县计有14户养鳖。共建造鳖池8口、4023平方米,投放成鳖3139只,繁殖幼鳖1500多只。年底,每只幼鳖体重达到100~150克。
蟹当涂人工养蟹始于1973年,由省水产部门在上海市崇明县购得蟹苗12.5公斤(约200万只),投放在大公圩、一五圩部分沟渠。翌年,又购得蟹苗244公斤(约3904万只),投放于丹阳湖、石臼湖。1975年,全县大部分水域都有蟹群,当年河蟹产量一跃达到2万公斤,较放养蟹苗前产量增加4倍。此后,县里每年均赴崇明购买蟹苗,进行人工放养。1973~1980年共购回蟹苗728公斤。1980年后,崇明县蟹苗资源减少,又改从江苏省常熟市华溪镇一带购买。1984年,在县水产局指导下,沿江渔民在长江中试捕蟹苗成功,由水产部门统一收购,组织供应。为减轻县财政负担,调动农民养蟹积极性,从1986年起,县水产部门不再向大水面投放蟹苗。养蟹改为谁养谁购苗、谁得益的办法。促成了人工养蟹由大水面放养到小水面精养的过渡,蟹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1989年,全县蟹产量达到25.7万公斤,比1986年增加2.2倍。
河蚌育珠当涂河蚌育珠始于1968年。由县水产部门派人赴外地学习人工育珠技术,随后举办短期培训班2期,普及育珠技术。70年代初,县境许多圩区社队先后成立人工培育珍珠组,进行人工育珠。1980年,全县收获珍珠140.5公斤,1989年增至889公斤。1980~1989年,计生产珍珠7233.5公斤,大部分由外贸部门收购外销。
上一篇:第二节 捕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