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嘉庆《无为州志·水利志》记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鲍家桥上游‘神洲’沉船五条旋塌入江又筑两支水矶”,结果“洪流汹涌,万矶不支,伏秋大汛仍北埽,所种沙影被冲附南反为坝害。”“支水矶”即一种石料挑溜工程,“沉船五条”即沉船固基工程、可见安徽长江护岸工程历史悠久。
建国后,安徽省逐步实施抛石、沉排、砌石、植柳等防御性护岸工程,以后采用修建丁坝、顺坎或导流装置的进攻性护岸工程与防御性护岸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防止长江崩岸具有较好作用。
1949年大水,长江南北岸一些地段发生崩岸,有的已危及江堤安全。此后安徽省在一些地区进行小规模、试验性的护岸、护坎工程。50年代中期,安徽开始实施重型沉排工程护岸。
1955年至1956年在马鞍山市恒兴洲实施沉排护岸工程。是年交通部门在兴建芜湖裕溪口港区时,因受水流冲刷、崩塌严重也进行了沉排。1956~1957年在无为县安定街实施重型沉排。1958年至1959年对马鞍山沉排作了加固。1961年马鞍山3号丁坝,原设计沉排护底,因受当时国民经济条件限制而用块石护底代替。这些护岸工程都属单项抢险工程,由于施工组织健全,管理严格,工程质量较好。
1962年安徽省长江修防局成立,每年由省水利厅下达护岸任务(经费数额、块石方量等)。沿江各地(市)县修防部门按下达经费数额,根据水下测图等资料分析或已发生崩塌地段作为当年的施工部位,向省长江修防局报送计划。该局根据全河段水下测图分析河势变化情况,根据当年所测的测图分析岸坡变化、深泓距岸远近、深槽及冲刷坑变化等,经现场查勘后批复,确定施工位置,抛石的长度、宽度、厚度、石方量及单价等。在施工过程中,安徽省长江修防局经常派人到工地检查、了解施工的进度、质量。在80年代成立了安徽省长江水利工程质监站,对护岸工程实行质量监督,工程结束时,对单项工程进行验收。
1963年是长江丰水年,沿江崩塌地段增加。1964年施工护岸地点有望江县老虎口平抛加短丁坝,安庆市广济圩平顺抛石,枞阳老洲头短丁坝、东至县广丰圩杨套、贵池县秋江圩王家缺平顺抛石等。
196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进行长江综合查勘,经现场查勘,当年对怀宁官洲河段实施护岸工程。在查勘马鞍山河段时,认为小黄洲护岸是当时控制马鞍山河段河势的关键,可以使主泓经过渡段平稳到右岸,人工矶头等护岸建筑物能发挥作用,以保马鞍山电厂及港区的正常运用。于是在1969年对小黄洲洲头实施护岸。
1969年新增加的护岸有宿松县汇口段平顺抛石及丁坝,和县金河口码头下的护岸。1970年12月无为大堤惠生堤段大拐护岸属基建工程。
1971年宿松县复兴镇、和县新河口、繁昌县油坊沟平抛。1982年水利部批准《安徽省无为大堤加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和《安徽省同马大堤加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无为大堤、同马大堤护岸工程被列为基建工程。1983年东至县、贵池县的老河口、无为大堤外护圩永定大圩的小江坝实施平抛工程。
堵汊工程通过改变江水流态和流向,对江岸产生影响。1976年贵池县为节省天成圩护岸工程实施了扁担洲堵汊。1979年怀宁县为减轻官洲左汊防汛负担及根治西江内崩岸,在官洲左缘实施了堵汊工程。西江堵汊抓住了西江已趋向衰亡的有利河势,利用堵西江,加速西江口门淤塞,稳定官洲洲头。该工程于1979年元月实施,当地群众自发兴建,自筹经费,出动劳力8000余人,3个月内完成。大坝实施后到1988年,洲头前淤高12~15米,边滩上延5公里,使三益圩的双河闸段原崩塌地段不再护岸。大坝通过1979年、1983年长江洪水考验,安然无恙。
囿于当时的条件,安徽省长江护岸抛护标准普遍偏低,经过多年洪水冲刷,未经加固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受资金投入或抛石时高水位的限制,护岸设计高程偏低。在中、高水位未经护砌的岸坝受水流冲刷大幅度后退,形成水流抄后,使已做的工程孤立于江中失去防护作用。近年来长江崩岸又有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江崩岸的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