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境内长江两岸的堤防,原多系独立民圩,各行政区域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水系分布,在与自然斗争中逐步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为增强堤防的防洪抗灾能力,逐渐将小圩合并联成大圩,形成了目前的长江两岸的堤防体系,即大型堤防6个:同马大堤、广济圩江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芜当江堤、马鞍山市江堤,堤总长472.544公里,保护农田700万亩,人口900多万;中型江堤6个:和县江堤、广丰万兴圩江堤、秋江圩江堤、西联圩江堤、繁昌江堤、麻风圩江堤,堤总长159.42公里,保护农田100多万亩,人口90多万;小型堤防18个,堤总长132.81公里,保护农田46万多亩,人口50余万。
一、同马大堤
同马大堤位于安徽省境内长江左岸。同马堤其名乃昔日沿江首尾同仁堤与马华堤之合称。同马大堤系由零星圩堤逐渐延伸而成,自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成同仁堤起,至民国5年(1916年)完建马华堤止,历时78载,由上而下沿江延续圩堤全长82公里,称同马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年加高培厚同马堤,1956年华阳闸、杨湾闸同时建成,同马堤线随之延伸至望江县合成圩东埂,堤长100公里。1958年皖河下游改道联圩工程建成,同马堤线实际上已沿皖河尾闾延伸至怀宁县官坝头。1963年经水电部批准,正式明确同马堤线范围为上起湖北省段窑,下迄怀宁县官坝头,全长175.5公里,称同马大堤。
同马大堤是安徽华阳河流域圩坂区与皖河下游圩坂区防御长江洪水的重要屏障,它保护着省境范围面积为2308.59平方公里,农田142.38万亩,人口124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建国后安徽省组织人民群众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加高培厚和除险加固工程。
二、无为大堤
无为沿江在三国时期即逐渐淤长成滩。宋朝(960~1279年)圈圩垦殖。明代至清代中叶,沿江圈圩筑堤达到了鼎盛时期。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将沿江许多圩堤圈联成四大段,总长221里,即无为大堤的雏形。以后由于不断坍入江中,乾隆三十六年筑中段月堤,乾隆五十三年起筑七坝、八坝、九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筑张谢月堤,黄丝滩堤,乾隆五十九年筑河湾拦河坝二道。自嘉庆八年(1803年)后,濒江的堤坝“屡筑屡溃。”此后筑堤不断。据统计,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正式筑堤算起,至民国37年(1948年)筑坝退坝68次,共筑堤段94处(尚不包括一般堵口复堤)。
无为大堤位于安徽境内长江左岸,上起无为县的果合兴,下至和县的黄山寺,全长124公里,保护巢湖流域7县2市427万亩农田、600余万人口,合肥、巢湖两座城市,以及铁路、公路、电力、工矿等基础设施,是为数不多的国家重点堤防之一。建国以后,无为大堤的堤防设计标准不断提高,堤防建设不断加强,防洪能力不断增强。
三、其它大型江堤
广济圩江堤位于长江北岸,上起安庆市西门墩头坡,下迄枞阳莲花湖丘陵,全长41.37公里,保护着安庆市和怀宁、桐城、枞阳3县1市的45万亩农田和城市、交通、工矿企业的安全。枞阳江堤位于长江干流左岸,上起枞阳幕旗山,下至无为县洪土庙,全长83.49公里,受益范围有安庆市和巢湖地区的1110平方公里面积,保护耕地58.02万亩、人口80多万。芜当江堤位于长江右岸,上自芜湖市青弋江口起,下至当涂县姑溪河口止,全长36.53公里。通江河堤起于芜湖铁路桥、止于当涂铁路桥,全长50.75公里。整个堤圈保护芜湖市及当涂县的26.15万亩农田,50多万人口和城市、铁路、工矿企业。马鞍山江堤亦位于长江下游右岸,上起人头矶,下至洋河嘴,全长11.2公里。广济圩江堤等4个大型江堤建国后都进行过整修和加固,其中广济圩江堤1995年已有25.6公里的堤防达到设计标准。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