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学前教育
民国期间,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极少。民国29年(1940)分庶乡有一所幼稚园,附设在江村小学,民国35年收有幼童14人。同年,乔安乡青山保国民学校开设幼稚班,收幼童9人。民国36~38年初,县立中正小学设有幼稚园一所。
解放后,幼儿教育发展加快。1952年,开始在条件较好的小学附设全日制幼儿班6个,其中民办1个,入班幼儿306人,教养员6人。下半年又增1班。由于学龄儿童升入小学,入班幼儿减至161人。1957年增至9个班,幼儿231人,教养员9人。1958年“大跃进”,幼儿班激增到130个,在班幼儿2639人,幼儿教师133人。因发展过速,师资水平低,设备、场所缺乏,一些幼儿班只得因陋就简,借用民房。为适应教学需要,遂在各生产大队设幼儿教养员业务辅导站,由中心小学幼儿教师任辅导员,星期日集中学习备课,边学边教,逐步提高。三年困难时期,幼儿班锐减,1961年全县仅剩8个幼儿班,在班幼儿174人。1966年幼儿班增至12个,入班幼儿339人。1971年幼儿班改称“红儿班”,发展到14所(公办6所,民办8所),入班幼儿631人。此后发展幼儿教育以民办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79年6月,县幼儿保教委员会成立。当年幼儿班多达71所,其中民办70所,入班幼儿2081人,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1980年后,县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教学的内容安排等问题都作了规定,对幼儿教师也提出具体要求。1981年,全县有3名幼儿教师出席安徽省保教先进代表会。1985年5月,成立县办“旌德县幼儿园”。当年设5个班,入园幼儿102人,离园幼儿120人,有公办幼儿教师6人、民办幼师2人。1987年,入园幼儿113人,离园幼儿78人,在园幼儿173人,设4个班,有专任教师8人。设有识字、算术、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至年底,全县有幼儿班113个,入班幼儿4296人。其中除5所公办外,余皆乡村或街道、工厂所办。这些民办幼儿班用房都是公房(仓库、会议室),宽敞明亮。师资大多是初中、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经费由行政村集体筹集,国家补助。
二、小学教育
旌德县高、初等小学堂始于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继沈祖懋、江志伊等人改凫山书院为官立旌阳高等小学堂后,又在江村创办公立初等小学堂一所,设男女两班,学生41人。光绪三十三年,三溪镇创办公立初等小学堂,学生20人。同年,乡绅吕珮芬在庙首创办私立正蒙初等小学堂,学生25人。光绪三十四年,在乡绅谭薰等人倡导下,下洋谭氏合族创办洋川私立日新初等小学堂,学生40人。各学堂学制高小三年,初小四年,改私塾个别面授为集中听课,以黑板演示。课程除经学外,增设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算术、格致、图画、音乐、体操、劳作等。
民国初期,学堂改称学校。民国4年(1915),改初等小学校为国民学校。民国7年,全县有国民学校5所,高等小学有旌阳、三溪两所。民国8年,国民学校增至20所(私立18所),学生748人。民国10年,私立国民学校发展至27所,学生802人。民国13年7月,全县学龄儿童6491人,入学儿童2069人,其中男童1890人。民国18年,首创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校,校址在城内叶祠,学生21人,曹雪芬任校长,教师3人,后因经费困难停办,学生并入县立模范小学。这一年,全县共有完全小学7所,初小41所,学生1825人。其布局“乡间教育胜于城区,西北两乡胜于东南”。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地难民涌入本县,全县人口陡增,有些学校学生拥挤,流动性也大。民国26年,全县仅有完小6所,初小25所(私立22所)。民国28年,乡、镇、保小学发展至82所。其中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3所,乡镇长兼任中心国民学校校长,保长兼任保国民学校校长。民国34年,全县共有小学101所,其中保国民学校89所,中心国民学校12所。到民国38年初,全县有小学67所,其中保国民学校55所,中心国民学校12所,学生2130人。学校设有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公民、自然、图画、音乐、体操等课程。
民国期间,本县初等教育除了普通小学,还有短期小学、中山民众学校、省立旌德临时小学和难(义)童学校。
短期小学国民政府为推行义务教育.在各联保设立短期小学,经费由省政府在义务教育专款内列支。民国24年((1935),省指令本县开办短期小学15所,当年仅办11所,各机关、学校奉命附设“短小”班共10处。次年增办榔坑、东板桥、下洪川3所。民国26年,增办陈村、高溪滩、凫溪3所,第二学期增麻岭等18所。至此,全县共有短期小学35所,学生1131人。后经改、并、撤,至民国27年只剩21所。民国28年11月,全县实行政教卫合一新制,短制小学不复存在。短期小学学制多为一年和三年。设有国语、算术和公民训练、课间操等课程,采用短期小学教材。
中山民众学校是国民党当局施行反共教育而特设的政治学校。民国23年(1934),一区白沙村、二区朱旺村、三区大礼村、四区白地村、五区庙首村创办中山民众学校5所,共设儿童班10个,成人班5个,妇女班1个,共有学生591人(儿童413,成人150,妇女28),教师6人。次年,妇女班增至3个,学生总数696人,教师10人。民国29年,学生增至726人。同年,安徽省教育厅根据特种教育与国民教育配合设施原则,将中山民众学校分别改称中山中心国民学校和中山国民学校,到民国32年全部结束。中山民校的课程:成人班设公民、体育、劳作、自卫、算术;儿童班的与成人班基本相同,仅公民改为国语。
省立旌德临时小学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决定每县创办1所省立临时小学,以解决战时失学儿童的就学困难。民国29年(1940)4月,省立旌德临时小学在乔亭村刘氏宗祠成立,教师6人,事务员1人,学生96人,后增至240人。学生除免费外还可享受困难补助。于是东北乡的贫寒子弟及入境难童纷纷就学。民国30年下半年,临时小学奉令撤销,改为乔安乡示范中心国民学校,经费仍由省发。
难(义)童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县救济支会为解决入境难童就学,于民国27年(1938)在县立凫山小学附设难童读书班,招生50余名。由于难民日增,民国29年,县救济会在中市桥东头设难童小学一所,教师2人(女),学生66人。民国30年3月,难童小学改称“义童学校”。同年7月29日,义童学校遭日机轰炸,教师巴庆禧遇难,校长谭倩受伤。民国29年12月1日,在华坦村成立赈济委员会旌德县临时儿童收养所,次年1月1日开学,经费由重庆中央赈济委员会直接汇发。民国31年11月,太平县儿童收养所迁至本县,两所合并。教员7人,护士1人。太平原有难童186人,迁入本县106人。民国33年,儿童收养所撤销。
1949年旌德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东固村首创民办小学。当时完小是公办民助,初小是民办公助。至当年底,全县共有小学76所,比上半年增加9所,入学新生2051人,学生总数6372人,比上半年多一倍。1952年全县共有小学106所,学生3819人。同年,学习苏联经验,城厢小学试办“五年一贯制”试点班。1955年全县完小实行五级记分法,学校自制教具。1957年有小学102所,学生5712人。1958年为贯彻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民办小学由原来的4所发展到66所,全县小学165所,学生增至10738人。这一年,小学全部下放交人民公社管理。在大跃进中,白地公社以白地中心小学为试点,创办一所“四同”学校,从幼儿班到六年级学生一律在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名曰“共产主义学校”。后因秩序混乱,无法管教而停办。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小学奉令停、并、迁、改,充实学额,集中办大学校,距离中心小学1公里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小学均并入中心小学,有的公办小学改为民办。在调整、压缩中,停办了光荣、马岭、芳川、龙潭、桃环、三节6所公办小学,26所民办小学被撤11所,16个民办班保留1个,其余并入公办小学。1962年,公办小学停办4所,着重巩固提高;民办小学积极兴办,恢复22所。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继续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开办“耕读小学”。1963年,民办小学恢复到53所,公办小学附设民办班17个。1965年,小学发展至335所,其中民办小学126所,耕读小学68所,在校学生总数16235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学校“停课闹革命”,提前放假。此后,实行开卷考试制度,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69年,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1971~1973年,上海迁入本县的小三线工厂自办职工子弟小学8所,共有学生270人,教职工百余人,学制5年,1976年改为6年,受上海市教育局领导。1985年三线厂迁回上海,厂办小学随之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恢复学生升学考试制度,调整小学布局,充实、整顿教师队伍,开创了小学教育的新局面。1985年,全县有小学252所,在校学生1487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99%,毕业率达98.3%,普及率达97.5%,都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经省验收合格,由省政府颁发了“旌德县初等教育合格证”。1985~1987年,小学设有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劳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87年全县共有小学247所,在校学生13939人,是解放前夕的6倍多。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年巩固率达99.2%,毕业率达97.2%,普及率达97.4%。1979~1987年,小学毕业生总数25684人,是“文革”前17年总和的2.57倍。
附:旌阳镇第一小学简介
旌阳镇一小在旌阳镇下东门。其前身更名近20次,主要有凫山书院、官立高等小学堂、县立高等小学校、县立凫山小学、旌阳镇中心小学、县立中正小学等。1949年旌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县立中正小学,下半年改为城厢小学。当时设9个班,有学生349人,教职工15人。1956年定为专区重点小学。次年有15个班,在校学生627人,教职工28人。1959年改称旌阳小学。1969年改六年制为五年制。1970年增设分部(后单独设校称卫东小学,现名旌阳镇第二小学),本部附设初中班,后改名向阳小学。1972年设24个班,在校学生1107人,教职工42人。1978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81年改为现名。1979~1987年共有毕业生1579人,超过建国前45年的总和。1987年底该校共设17个班,在校学生734人,教职工3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年巩固率100%,毕业率99.4%,普及率100%;有校舍3643平方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