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普通中学
民国元年(1912),旌阳官立高等小学堂与旌德师范传习所合并成立的旌阳中小学堂,曾设中学班,是本县中等教育的发端。不久,中学班撤销,改设县立高等小学。此后虽曾筹建中学,终因经费无着而未果。民国19年调查全县中学毕业生仅30人。民国27年,宣城宁属六县联立中学迁入本县江村。民国32年9月,旌德县立初级中学开学,设一、二年级两个班,学生88人,教职工9人。校址在城内下东门,与旌阳镇中正小学合用一个操场,共一个大门。次年该校增设简易师范班。民国34年至县境解放,该校一直保持4个普通班和2个简师班。
1949年下半年,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皖南区旌德初级中学”。同年秋,设5个班(普通班4个,简师班1个),学生189人。1950年春,简师班停办,并入普通班。1952年,改名“安徽省旌德初级中学”,仍为4个班,学生217人。1956年末,旌德初中有6个班,学生274人。次年增至327人。1958年该校初中发展为8个班,在校学生有446人,同时增设高中1个班,招生46人,更名“安徽省旌德中学”,在新校址兴建校舍1000多平方米。同年,取消英语,改授俄语。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该校合并班级,充实学额,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1965年,有初中9个班,高中1个班,学生453人。1970年,高中部下迁至双河公社霍家桥原县“五·七”干校。1972年,高中部划出,改为“霍家桥中学”,本校高中班开始招生。到1976年全校有19个班,学生1080人,教师59人。1977~1987年,高中毕业生1929人,考入大学本科191人、专科147人、中专130人;初中毕业生2415人,其中有不少考入高中、中专。1987年全校有高初中各12个班,学生1241人,教职工107人,其中教师73人,校舍面积6952平方米,是徽州地区重点中学之一。该校1978年、1986年高中语文考分居徽州地区第一。
1963年华坦农林学校改为全日制普通中学,易名“旌德县华坦初级中学”。至此,本县计有两所普通中学,共有15个班,学生630人。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部分教师受迫害,并下放劳动,基础知识课大量压缩,高中由三年制改为二年,学校由工(贫)宣队掌管,废除升学考试,实行推荐选拔,班级分设快、慢班。俞村、白地等公社始办初级中学。1969年,改秋季开学为春季开学,外语课停俄语,授英语。当时有“读小学不出小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大学不出县”的口号,不少公社中心小学和大队完全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1970年,华坦、白地、俞村3所初中增设高中班。1972年正式成立霍家桥中学。至1973年,全县有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8处。1976年,小学附设初中班发展到42处,全县恢复秋季开学。同年,上海后方仪表电讯工业公司在孙村公社管家桥开办一所职工子弟中学,招收在旌三线厂职工子弟,全校设初中3个班、高中2个班,每个年级1个班,有学生222名,教职员工80名,均从各厂选调,经费由上海市财政局核定,按各厂学生数分担,后因学生减少,经费改按各厂职工数分担。1977年,完全中学有旌德中学、霍家桥中学、华坦中学、俞村中学、庙首中学、白地中学、乔亭中学共7所;初中有蔡家桥中学(原朱庆农中)、云乐中学、三溪中学、兴隆中学、板桥中学(原向阳农中)共5所;53所小学附设107个初中班。全县共有在校学生9551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948人)。由于小学附设初中班发展太快,师资及经费有限,教学质量受到影响。1978年起,县教育局逐步压缩小学附设初中班,有的就近并入中学,有的另立初中,并先后停办乔亭、俞村、华坦、白地、庙首5所中学的高中班,增设孙村、版书、双河、南关4所初中。1980年秋,霍家桥中学迁至县城西门外,改称“旌德县第二中学”。
1976年后,恢复秋季始业与升学考试制度,中等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全县从1977~1987年,初中毕业15212名,升入普通高中、重点高中、中专、中技的4695名;高中毕业3316名,升入中专381名,升入大学625名,其中入国家重点大学73名。1987年,全县共有14所初级中学,125个班;在校学生6470人;2所完全中学(旌中、二中),其中高中班18个,在校学生903人。1985~1987年,中学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英语、劳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附:安徽宁属六县联立中学简介
安徽宁属六县联立中学(简称联中)是原宁国府所属之宣城、南陵、宁国、泾县、旌德、太平六县联合创办的。校址原在宣城西鳌峰奉公街。其前身依次是:清末之宁国府学堂、宣城蚕桑学校、省立第六农业职业中学、公立宁属六邑初级中学。1936年,宁属六邑初级中学与宣城县立女于初级中学合并,成立宁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设男女两部,由省调委江康世(本县江村人)任校长。次年冬,宣城沦陷。1938年春,该校迁至旌德县江村,易名“安徽省宁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旌德分校”。同年秋增设高中班,更名“安徽省宁属六县联立中学”。本省大江南北二十余县及苏、浙、鄂、冀、粤、沪、宁等外省市青年和爱国侨胞,来联中求读者甚多。1940年发展到17个班,学生829名,成为当时皖南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联中于1946年春迁至宣城县湾沚镇狮子山。联中在旌德八年,有高中毕业生六届,初中毕业生十届,先后就读的学生共计八千余人。
二、师范教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旌德始办师范传习所,附设于官立旌阳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师范传习所并入旌阳中小学堂的中学班。民国17年又创办师范传习所、师范讲习所各一期,共培训师资70余人,后停办。民国19年调查,全县师范学校毕业生34人。民国25年5月,县立凫山小学办“艺友训练班”,受训13人,9月结业,成绩合格者由省教育厅发给合格证书,充任各小学教师。民国31~35年,本县先后3次培训124名小学师资。民国33年,县立初中增设简师部,招新生28名,次年招25名,共设2个班。1950年春,将简师部并入县中初中班。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1958年本县在旌德中学内开办初级师范学校一所,校务由旌中兼管,先设2个班,招生122名。同年10月,增设体育班,学生33名。12月绩溪初级师范学校迁入旌德,两校合并,称“绩溪县初级师范学校”,设6个班,其中1个体育班,在校学生316名。学制分三年、四年两种。1961年上半年,绩溪县初师迁回,旌德初师仅剩学生57名,教师8名,8月停办。学生除了部分由国家安排工作外,余皆转学或自谋职业。
1981年秋,本县在旌德二中内设民办教师师范班,招考民办教师30名,学制二年,1983年结业,由政府分配任公办教师。同年秋连续招考有初中程度、以工代教顶替人员30名,两年结业,于1985年分配任教,师范班即停办。
三、职业教育
本县职业教育始于50年代末期。1958年7月,在华坦建立“旌德县初级农林学校”,设农业2个班、林业1个班,共有学生173人,学制三年,半日上课,半日劳动。学生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1961年停止招生,次年10月改为普通初级中学。1965年,朱庆公社芝林大队创办芝林耕读初级中学。1978年,该校迁到蔡家桥,与朱旺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为蔡家桥初级中学。1966年,本县在板桥公社上阳庵建立向阳农业初级中学,1981年,该校与板桥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为板桥初级中学。1982年,华坦初级中学设立高中职业(农业)班,学制三年,后改为二年。以后又改为“旌德县华坦高级职业中学”,原华坦初中仍为普通中学,挂两块牌子,校务统一领导。除农业职业中学外,1984年县农业部门主办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旌德分校,聘中学教师辅导教学,招收学员(多为农民)55人。学生通过收听广播,学习《化学知识》、《农经管理》、《植物生理学》等8门农学课程,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12月,有22人考试合格,按时毕业。
经上级批准,1984年县在旌德二中附设财会中专班,招生30名,学制三年;次年办通用机械中专班,招生30名,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由本县分配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