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本县中、小学普遍开展勤工俭学,以贯彻劳动教育,树立师生劳动观点为目的。在劳动课或课(业)余时间师生共同开荒种菜,自制教具以及维修课桌凳等。
1957年5月,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开展勤工俭学的方案(草案)》,各中、小学都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师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生产活动。各校按不同条件养猪、种菜、种油料作物、饲养小动物、挖药材、织鱼网、补麻袋、捕鱼、做鞋、打草席艹子、编草帽辫、拾破烂等以增加学校收入。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小学勤工俭学转向办工厂、农场。中学一般停课约半个月,集中县城大搞钢铁生产。小学也组织高年级学生和教师就地参加大办钢铁劳动。是年10月底,全县155所中、小学,共办各类工厂(场)400个,其中:炼铁、炼焦厂24个,农场54个,教具、木工、饲养等厂(场)322个。生产生铁、焦煤、肥料、农药、粉笔、墨水等。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下降,教育战线亦出现“浮夸风”、“命令风”。生产的成品大都不符合质量要求,未久先后停办。
70年代初,水东公社桃潭、新民、联虹等小学用校办工厂或农场收入维修校舍,添置课桌凳、文体器材以及生产工具,学生免费入学。汀溪公社红星大队茶林中学垦植茶园、开展勤工俭学,收到较好经济效益。1975年4月,芜湖地区文教局在水东公社召开全地区“校办工厂、农场座谈会”交流经验,组织参观。
1977年,各校办工厂、农(林)场发展较快,勤工俭学总产值达58928元(其中小学47298元,中学1168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调整、整顿,1980年基本趋于稳定、协调。当年总产值319000元,其中小学274000元,中学45000元。
1984年下半年,县教育局成立“勤工俭学办公室”。1985年,按照《宣城地区1985年勤工俭学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工农并进,以农为主;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以小为主;以一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讲究效益,育人和经济收入并重”的发展方针和目标,进一步改进对勤工俭学的领导,当年实际收入104500元。
1987年,全县勤工俭学总产值615000元,其中工业600000元,农(林)业5000元,其它10000元。其中中学收入245000万元,小学收入370000元。完成《地区规划目标》指标的130%。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