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弓兵、团练
明初在桑坑铺设巡检司1员,弓兵30人。清顺治初两次裁撤至6名。并迁址藤溪市茹麻岭(今榔桥镇),初名藤溪巡检司,后称茹麻岭巡检司,弓兵6名。
嘉靖间,泾县设民兵200人。
隆庆间,各乡设乡勇。
雍正七年(1729)县设把总一员,随丁1名,巡兵34名。
乾隆九年(1744),清兵移城守营于典史衙。
乾隆五十三年(1788),设泾太分防,外委把总一员驻于县西查村(今属查济乡)之前山磅沙洲,乾隆五十九年,署县事县丞徐于此建造营署,共有头门3间,前厅3间,后堂3间,驻扎清兵。各汛点及营房分别驻为数不等的守兵。
咸丰三年(1835),太平军克安庆,沿江而下。泾县王观检、查光润在太平县新丰(今属黄山市黄山区)倡建地方团练。是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以新丰为中心设总局。参加总局的有泾县济阳查、水东翟、顷田李、老滩舒、雁门文、扶风万、南冲张、龙图包、厚岸王以及太平县新丰王等24姓。是年农历8月15日,总局再次聚会,增加太平孙、邵、谢三大姓,计27姓,号称“泾太27姓团练”。
二、自卫团队
辛亥革命(1911)胜利后,泾县设光复大汉保卫团。县属各都均自行成立“光复大汉保甲团防”。
民国成立至民国17年,泾县知事公署设警备队队警50人,地方设武装商团约30余人。
民国5年泾县设清乡团。各乡成立类似地方武装。兵数不详。
民国14年泾县设县团防局。各乡清乡团队归属局管。
民国16年废团防局,设泾县人民自卫团。
民国18年统一地方武装,泾县设两个区队。原茂林团队改为第一区队,小岭团队改为第二区队,各队兵力均数十人。另外,县城商会设商团,有步枪20余支;县三隅公所有自卫队兵10余人,步枪8支。
民国19年改一、二区队为警察大队,警兵约70余人。不久又改警察大队为一、二自卫大队。
民国22年,改自卫大队为保安大队。下设3个中队,共260人。县长兼保安大队长,大队副由省保安处委派。民国24年改派专职大队长。后由安徽省统一编制,改县自卫大队为保安大队,隶属第九专区保安团。全县及各乡镇公所设壮丁基干队共500余人,有步枪385支,驳壳枪43支。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泾县保安团(即保安大队)改为抗日人民自卫军壮丁常备队总队,辖三个独立中队。第一、二、三区区署各设壮丁义勇队,共有步枪95支,驳壳枪4支。原乡(镇)壮丁基于队改称壮丁巡察分队。
民国27年县增设行政警察班,有步枪26支,驳壳枪16支;建泾县游击队,队兵30人,有步枪29支;另建壮丁常备独立中队,队兵100余人,有步枪99支,驳壳枪5支。
民国28年改抗日人民自卫军总队为国民兵团。规定18岁至45岁男丁除服常备役外,均应编人国民兵团。下设常备队,为备兵员补充之用;设自卫队,为地方警卫之用。国民兵团由县长兼团长,副团长、团附、副官均为专职,共有官佐8人,乡(镇)按年龄分预备队、后备队编制。
民国30年常备队改为自卫队,士兵125人。并增设自卫独立分队,士兵45人。共有步枪135支,驳壳枪4支。民国32年县设4个自卫中队;乡镇一度所设清乡队改为警保队。民国33年县成立自卫大队,分建3个中队,1个独立分队,士兵300余人。各乡亦分别组建民众自卫队。民国35年县自卫大队整编,有官佐l1人,下设第一、二、三中队和直属机枪中队、特务中队,各中队分别有官佐5人,士兵101人,共有步枪305支,轻机枪14挺,重机枪2挺,手枪13支。另外各乡镇警保队共有步枪374支。民国37年自卫大队扩编为6个自卫中队,有步枪373支,轻重机枪16挺,手枪、驳壳枪32支。
三、赤卫队、游击队
赤卫队民国19年11月,泾县桃岭材首次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赤卫队。队长王晓南,队员14人,土枪4支,大小刀4把,以松香(松树脂)为火药自制土炮1门。民国20年3月,叛徒吴开棠带国民党自卫队进剿赤卫队,队员9人被捕入狱。
民国21年赤卫队重新组建,次年队员发展到22人。
民国23年10月,红军抗日先遣队途经泾县茂林、水东、查济等地,留李步新在泾县开展革命工作。翌年6月,在赵家岗成立赤卫队。7月,李步新又到丁溪、槽溪等地区活动,以桃岭为中心重新组织赤卫队,队员32名,编3个班,步枪2支,土枪20支,大刀3把。民国25年2月,曾任赤卫队长的王晓南叛变,赤卫队转入秘密隐蔽活动。是年8月,云岭、中村、茂林等地相继组建赤卫队。
农民自卫队抗日战争爆发后,泾县各地以农民抗敌协会名义成立农民自卫队、后备队、锄好队、冬防队、基干队等。其中在新四军军部驻地云岭建立抗日自卫队,队员约300人;在新四军教导队驻地中村建立类似上述组织,队员100多人。至民国29年队员发展到300多人。有大刀、长矛、土枪、手榴弹、步枪等武器。其任务是防好、反霸、保卫地方治安。
游击队“皖南事变”后,在中共皖南地委和皖南特委的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带与边区接壤地带先后组建游击武装,活动范围遍及全县各乡村及邻县宣(城)、宁(国)、旌(德)、太(平)、青(阳)、南(陵)等县部分地区。其中影响较大的游击武装有:
民国30年5月,在本县南容成立的泾旌太游击队,负责人洪林,根据地在樵山,武装力量发展到300多人。
泾青南游击队,负责人朱农,泾县活动根据地在中村乡冰山,武装力量300多人。
泾宁宣游击队,负责人吕辉、王文石,根据地在今黄田乡涌溪和苏红乡桃岭,武装力量200多人。
上述3支游击队直属中共皖南游击队司令部领导。
四、县大队、人武部
泾县解放初期,县设县大队,区设区小队,共10个区小队。1950年底,县大队改编为宣城军分区泾县独立第四营。1952年底撤销独立营,成立泾县公安中队。1966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烃县中队,属泾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4年恢复原建制,改称泾县武装警察中队。
1949年9月,泾县人民武装部成立,隶属皖南军分区。编制10人,配部长、政委、内设军事、政工两股,辖全县5个区武装部。乡设基干民兵中队,行政村设基干民兵分队或小队。1952年划乡建政后,乡设大队部,村设民兵中队部,下设分队和小队。各队均配备正、副队长,村党支部书记兼中队政治辅导员。除区武装部配备部长、军事、政工干事外,其余都是不脱产人员。1954年县设兵役局,与县人武部合署办公,内设组织动员、预备役军官、统计、征集、民兵等5科,撤销区武装部,配武装助理员1人。1956年9月,区武装助理员撤销。1959年11月撤销兵役局。县人民武装部内设组织动员、政治工作、作战训练3科。配政委、正副部长、正副科长及参谋、干事、助理员若干名。全县人民公社配备专职武装部长,生产大队设不脱产民兵营长。1977年县人武部内设作战训练、组织动员、装备、政工等干科。1981年改为军事、政工、后勤3科。1986年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地方建制,设办公室、军事科和政工科。
五、民兵
组建民国18年,本县东乡戴阳、宋村、榆桃岭等山区人民,曾在当时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组建工农民兵,称“工农革命团”。民国21年秘密建立赤卫队。遇有战斗,除以赤卫队为主力外,亦发动民兵参战。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泾县工农群众中除建立各种抗敌协会外,同时发展民兵组织,以云岭、中村、茂林、南容、包合、陈村等西南乡为普遍。据部分资料记载,民国26年至29年底发展的民兵有三四百人。“皖南事变”后,建立泾旌太游击队,民国31年在泾县铜山乡樵山根据地重新发展民兵,建立“武工队”。从此,泾县游击队活动十分活跃,山区各地民兵组织也逐年壮大,至民国35年已发展民兵千余人。民国37年,全县各游击区民兵发展到1500余人。
建国后,泾县县、区人民武装部先后成立,统一建立民兵组织。1950年土改运动中,全县10个区207个行政村和街道均先后建立民兵组织,吸收18~40岁工农青年参加民兵。区设民兵大队,村为民兵分队,下设小队。分普通民兵与基干民兵两种。基干民兵由村单独建立组织,由区武装部统一指挥。1952年泾县划乡建政后,乡设民兵大队。1958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号召,实行“全民皆兵”,全县民兵建制改编为“烃县民兵师”,11个团,110个营,419个连,2051个排,7019个班,编入民兵人数达87950余人。1959年全县行政区划改为人民公社,分别建立公社人武部,生产大队建民兵营,设不脱产民兵营长,1962年,按照毛泽东主席“民兵工作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全县各公社开始健全民兵组织,做到有官有兵,大部分基干民兵配有枪支弹药。
1970年,县人武部另行组建“泾县民兵独立团”。
1976年,全县35个乡和县直厂矿、企业、机关单位民兵组织重新整顿。1977年,全县共组建63个连,基干民兵为45224人,普通民兵37266人。1981年贯彻上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再次整顿民兵组织,规定18~28岁男性公民为基干民兵,29~35岁为普通民兵。年龄比原来下降5岁。全县共组建基干民兵40个连,共有基干民兵6001人。原配备民兵武器先后集中交县人民武装部统一保管备用。1986年全县有基于民兵4201人。
教育训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泾县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发展民兵,并进行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基本知识和纪律教育。民兵使用大刀、土枪、长矛、棍棒等武器,平时各自训练,提高军事素质。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本县发展民兵,间或组织训练和军事会操。解放战争时期,泾县各根据地民兵除武工队经常随军而外,民兵多持大刀、土枪、棍棒等为武器,随时应召站岗、放哨或随游击队参战。不少民兵在实际斗争中提高了军事素质。
建国后,全县民兵训练采取小型、分散形式,于所在乡村进行。50年代,训练以民兵干部基于民兵为主,每年冬季集中7~10大。普通民兵间有短期集训,利用早上操练,人不离村,吃住在家,不误生产。训练内容按《民兵工作条例》确定。
政治教育以时事形势、政策法令、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为主;军事教育围绕战备训练,有列队、射击、投弹、防空、土工作业、单兵战斗等基础技术项目。60年代,军事训练增加近战、夜战、对空射击、防化等科目。70年代,训练对象全为基干民兵,人数减少,时间一般为15~20天,由公社人武部组织集训,县人武部干部实施训练。80年代后,民兵冬训制度化,每年一个月集中到训练基地,县、乡武装干部指导训练、演习。训练内容由单一的步兵训练扩大到专业技术兵训练。并由军分区考核、评比。
主要活动民国24年,东乡赤卫队和民兵参加了红军攻打赤滩战斗。各地赤卫队在地方参加宣传革命思想,为红军收集情报,站岗放哨,掩护红军开展革命斗争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民兵主要是支援和掩护游击队活动,站岗放哨,掩护收税征粮,随游击队参战和运送弹药。民国36年,游击队袭击马渡、焦石等乡的战斗和民国37年茂林小解放战斗,每次参战民兵都达三四百人。
解放初期,民兵配合县大队、解放军部队,搜山清剿国民党流窜武装匪徒,搜查隐藏反动特务分子。土改运动中,各地民兵站岗、放哨,防止地主恶霸破坏,参加控诉地主罪恶。抗美援朝时期,民兵志愿报名参军尤为踊跃。同时在地方布哨防空,多次搜缴台湾国民党军飞机空投传单物品。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学大寨、拥军优属、植树造林、抗旱、防洪、护林防火等工作中,各地民兵都发挥带头作用。1973年,苏红山林失火,民兵投入救火,有男女民兵5名为扑灭山火献身。1980年始,全县在基干民兵中开展“一月一堂政治课”活动,以乡或村为单位,每月集中学习一次,通过“月课”形式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82年,全县又开展“民兵青年之家”活动,当时有三分之二乡村建立“民兵青年之家”,组织民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体活动。县人民武装部以南容乡为点,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以民兵为骨干,带头破除迷信,禁止赌博,搞环境卫生,该乡陵阳村建成全县第一个“文明村”,受到省、地、县表彰。
上一篇:第二节 征集
下一篇:第四节 驻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