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河原本独流入海,史籍记载,河槽深在地面以下,海潮能达盱眙,水位比长江低,因此很少有筑堤和漫溢成灾的记载。黄河夺淮后,使淮河失去入海水路,造成河床淤高,排洪不畅,水位壅高,濒淮城镇和沿淮临近湖洼地区始有筑堤御水之举。但是,这些堤防大都矮小且断断续续,历经各次大洪水,时常溃决倾圮,大水后只能局部堵复或增筑。民国时期,正阳关以下,每经历一次洪水,则以以工代赈修复加固一些堤坊和涵闸。民国20年(1931年)大水后,逐渐修复形成正阳关以下大部分淮河堤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0年大水,淮河中游干支流堤防几乎全部溃决。治淮委员会根据治淮方针和淮河的实际情况,规划了淮河中游防洪蓄泄工程。经过1954年大水后的淮河流域规划,修正和确定了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格局,将淮河中游干流堤防分为确保堤防(含城市圈堤)、一般堤防和行、蓄洪区堤防,并相应规定了这些堤防的标准和任务。这些堤防在防御洪水、减免洪水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干流确保堤防
淮河干流确保堤防,由淮河正阳关以下颍河入淮的沫河口起,至下草湾堵坝的北岸堤防,以及淮南市(含矿区)、蚌埠市等沿淮重要城市圈堤组成。北岸确保堤防即通常所称的“淮北大堤”,它保护淮北平原的1000万亩耕地、500万人口以及华东重要煤炭、能源、电力基地和铁路交通的安全,在安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54年淮河大水,淮北大堤在禹山坝、毛滩两处溃决成灾,损失惨重。1955年、1956年淮北大堤按修正后的设计标准进行了全面加固后,抗御多次洪水考验,但也暴露出大堤薄弱地段和其它问题:主要是部分砂基、砂堤段严重渗水;有的堤脚内侧有深塘;迎流顶冲和河面开阔堤段风浪剥蚀严重;有的穿堤涵闸安全度不够和闸门、启闭机老化陈旧。为了保证大堤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经水电部批准,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列为国家重点基建工程,于1983年开始持续施工了10多年;至1994年底,累计加固大堤长度278.3公里,完成土方1017万立方米、石方46万立方米、砼6523立方米。从1991年大水的实际检验效果看,除险加固效果十分明显,增强了防御设计洪水位时的抗洪安全度。
淮北大堤在50年代先后还经过两次加高培厚。第一次是1950年至1951年春,按1950年洪水标准复堤。正阳关和蚌埠两地设计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分别为6500和7500立方米每秒,以及24.40和20.60米。堤防标准低,堤顶宽6米,超高1米,和一般堤防一起总长712公里,共完成筑堤土方2108万立方米。1954年大水后,淮北大堤进行第二次加高培厚,1954年冬至1955年春,把堤防恢复到1954年洪水前的标准。1955年冬至1956年春,按照淮河流域规划要求,以1954年型洪水标准加高培厚,并有部分堤段退建。正阳关和蚌埠的设计洪水流量分别为10000和13000立方米每秒,设计洪水位分别为26.5和22.60米,约为40年一遇。堤顶距1954年淮北大堤不决口的洪水位高出2~2.5米,堤身高度一般6~8米,最高10米左右,堤顶宽10米。筑堤土方高达8145万立方米。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的要求,国家从1983年起,对涡河以西和涡河以东的淮北大堤,进行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了堤防的抗洪能力。
二、一般堤防
1954年前,一般堤防称为非确保堤防。1950年冬至1951年春复堤时有临王段、庙垂段和正南淮堤3处。1954年后,根据干流防洪规划作了增减和调整。1956年原黄苏段(孔津湖)行洪区改为一般堤防。1957年新建了颍右堤圈自半个店至王岗埠的淮左沿岗堤防。1959年修筑了天河封闭堤。1963年在唐垛湖滞洪区北部圈筑了金孟圈堤。茨淮新河开挖后,原茨荆段行洪区改为一般堤防。这些堤防保护的地区,在一般洪水时没有行洪和蓄洪的任务。当淮河干流出现百年一遇洪水时,运用了有关行洪、蓄滞洪区后正阳关等地水位仍将上涨,为了确保重点堤段安全,要依次放弃临王段、正南淮堤、颍右圈堤和黄苏段。弃守上述各段堤防,需经国务院批准。
三、城市圈堤
沿淮城市圈堤有寿县城墙、凤台县圈堤、淮南市确保圈堤、蚌埠市圈堤等。堤防总长67.37公里,保护面积25.42万亩,人口97.12万人。其中寿县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南、蚌埠列为淮河流域重要防洪城市。
寿县城墙为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都统许俊退却金兵后重建。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相瞻率知州钱雍熙,筑护城石堤。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防外水倒灌,疏排内水,创建涵洞月坝。此后又经多次整修。现城墙周长7.15公里,保护人口5万。1950年汛后损毁严重,进行嵌缝、拆修。1954年大水时北部城墙抢筑加高至26.5米。1970~1978年又进行过整修加固。
淮南市确保圈堤由黑李段、老应段、耿石段、田家庵圈堤及窑河封闭堤组成,全长39.15公里。保护八公山、谢家集、田家庵、大通4个区411平方公里面积,人口77万人。
蚌埠市圈堤在淮河南岸,兴建历史较近,民国35年(1946年)才形成雏形。1950年、1954年大水后都进行过加固整修和加高培厚。保护蚌埠市40万城镇人口和3万亩郊区蔬菜生产基地。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