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河干流在安徽境内长430公里,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48%;耕地4456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68%;人口近35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8%。省境淮河流域物阜民勤,水陆交通发达,京沪和京九铁路纵贯东部和西部,皖北平原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煤炭能源基地。在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历史上,皖境淮河流域曾演出一幕幕悲壮的农民战争的话剧,谱写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壮丽诗篇。
12世纪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通畅,水旱灾害较少,民间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美。公元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的影响,使淮河逐渐沦落为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在近现代,皖境淮河流域绵延不绝的深重自然灾害,激起了有识之士发出治理淮河的呼吁。国民政府也曾组织编制“导淮计划”,但始终未能付诸实施。民国27年,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西侵,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了黄水泛滥再次侵淮的严重恶果。黄河夺淮661年的积患未治,人为的引黄侵淮的新害又增。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安徽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床淤高,为数不多的水利工程被破坏殆尽,失去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年和1950年夏季,淮河连续发生大洪水。当时,美国已经发动了侵朝战争。中共中央在决定抗美援朝的同时,毅然作出了根治淮河的决策。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根治淮河的指示,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做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理淮河的宏伟壮举,在多灾多难的淮河流域大地上蓬勃兴起。
根据新中国的治淮方针,治淮委员会与豫皖苏鲁4省密切协作,先后进行了5次全流域性治淮规划的编制。按照治淮规划要求,安徽省从1950年开始至1957年先后实施了淮河干流和支流治理,修建山谷水库及湖泊洼地蓄洪工程。这一时期建成的淮北大堤、大型山谷水库和蓄洪区工程,初步形成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御了1954年以后发生的多次大洪水。1958年至1978年,中国先后进入“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三年调整”,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这20年内,安徽兴建了一批大型治淮骨干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左”的思想干扰,也使一些治理工程偏离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影响了治淮的进程。这一时期,安徽省在淮河干流上动工兴建临淮岗水库;在易旱的江淮丘陵区兴建了以灌溉为主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在淮北平原开挖新汴河、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以及除涝、井灌和水利配套工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安徽省进一步完善淮河中游防洪规划,对病险水库和淮北大堤进行除险加固,整治淮河干流局部束水河段,清除河道各类阻水障碍物,扩大淮河干流过水量;对淮北地区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引用世界银行贷款,进一步完善淠史杭灌区配套工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行山区小水电建设,并对山区水土流失实行综合治理。安徽的治淮事业从此进入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1949年至1988年的40年间,安徽省淮河流域人民共整治淮河干流河道258条,总长6026公里;修建淮河干流支流堤防7649公里;修筑行洪区庄台402万平方米;兴建大、中、小型水库共1671座(其中大型4座,中型58座),总库容84.4亿立方米;兴建大、中、小型涵闸4219座;发展机电排灌设备11.3万台,装机139万千瓦;打机井10.9万眼;开发水电装机15.8万千瓦,累计发电量103亿千瓦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8平方公里;解决了150万人和27.6万头牲畜饮用水困难;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新增水运里程1100公里,改善水运里程达1080公里。
40年来,安徽省治淮工程共做土方100亿立方米,混凝土500万立方米,国家总投入约42亿元。防洪、除涝和灌溉等主要方面已发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56亿元,其中防洪工程经济效益达204.6亿元,效益与投入之比近为1∶10。此外,发电、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也十分显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