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会
民国时期,泾县各乡、镇曾建立农会组织。民国20年(1931),全县有晏公等11个乡镇建立农会。其后有的农会自行解体,有的改组。民国30年,先后有焦石、赤滩、后山、榔桥、厚岸、马头、汀潭、水东、董村、黄村等10个乡镇建立农会。民国35年先后又有县城镇、孤峰、丁溪、章渡、溪头、湖冲、蔡村、南容乡建立农会。全县省基层农会18个,会员达2479人。同年2月建立县农会。这些县、乡农会组织都未设专职人员,各农会领导成员均系兼职,甚少开展活动。民国36年县政府贯彻国民政府公布新《农会法》,提出农会宗旨为发展经济,增进农民知识,改善农民生活而图农业之发达。虽有《农会法》可循,但未付诸实施。至解放前夕,县、乡农会均自行解体。
二、农民抗敌协会
民国27年5月,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帮助下,茂林建立农民抗敌协会(简称农抗会),入会会员700余人。嗣后,凤村、唐村、高坦、铜山、渣溪、大坑、水岭等地相继建立农民抗敌协会,云岭则以保建立农抗会。在汤村大宗祠召开成立大会时,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到会讲话,指出农抗会任务是:“发展生产,武装自己,保卫江南,消灭日本帝国主义“。随后,水东、包合、中村、章渡、北贡、汀潭、樵山等地先后组建农抗会。农抗会会员在抗日战斗中积极组织群众送水、送饭、送子弹、救护伤病员,支援新四军将士英勇杀敌。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统治区农抗会被迫解散。同年5月,中共领导的泾县山区游击队不断扩大武装,建立了以濂坑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重新发展农抗会组织。游击区内的铜山、安吴等地先后恢复农民抗敌协会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农会,秘密配合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直到解放。
三、县农民协会
1949年5月成立泾县农民协会(简称县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区乡亦相继成立农协会筹备组织。1950年3月,22个区、乡(镇)基层农协会先后成立。并建立村农协会216个。同年9月召开首次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农协会首届委员会。
县农民协会成立后,有216名基层农会主任接受土地改革法和各项政策的学习培训。在土地改革中,各地农协会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反封建斗争,积极协助政府完成土改任务。其时县农协会辖10个区农协会和107个乡镇农协会,会员69904人。县农协会于1954年9月撤销,乡镇农协会随之解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9月成立县农民代表会(简称农代会)。同年10月召开首次全县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改称泾县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与此同时,各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协会相继成立。贫协会曾一度派代表进驻农村学校、商店进行管理监督。1980年3月,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恢复县农协会。各公社、农协会相应恢复。县农协会下辖33个公社农协会。1984年1月县农协会撤销,各公社农协会亦相继撤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