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会
基层工会民国16年(1927),泾县区、乡始有工会组织。是年,北伐军毛炳文旅部进驻县城,提倡“民权”,顿时城乡革命政治空气非常活跃。其时县城木工、砖工、缝纫工、店员、轿行、箩班等行业工人纷纷成立工会组织,宣传革命,声援北伐,但为时不久便先后解体。民国20年,国民党当局召开国民大会,泾县为选举产生国大代表,组织选举活动,先后成立泾县教育工会、砖木、缝纫、纸扎、店员等工会作为民众团体,按指定候选人名单参与选举,选举结束,各类工会先后消亡。民国35年,县政府、县党部按省通令,先后又成立砖木、石匠、纺织、成衣、理发、印刷、手车等职业工会。次年成立县总工会。民国38年,全县基层工会会员528人,会员大多为个体从业工匠,即建筑业、成衣业、理发、筏业、箩班、手车业等。这些工会活动大都限于商订劳动工价及行规等,从不涉及工人福利、劳动保护、劳资关系诸事务,且多数工会头目本身既是工匠,又是小业主,与资方有密切关系,根本不能维护工人权益。基层各工会原先由国民党县党部与县政府社会科(后改民政科)直接领导,民国36年(1947)改属县工会领导。泾县解放前夕消亡。
泾县解放后,1949年7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先后指导县城火柴梗片厂、搬运行业和店员(烟业)成立基层工会。嗣后县城和集镇相继建立基层工会。1956年对产业工人工会组织进行调整。1958年“大跃进”开始,基层工会工作受到影响并减少。次年,全县65个基层工会有61个被宣布撤销,仅保留火柴厂、宣纸厂、邮电局、粮食局4个单位基层工会组织,设有专职工会干部。1959年,全县工会会员2449名占职工总数的10.13%。
1962年,遵照省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县至年底恢复基层工会51个。1963年又恢复建立中、小学教育基层工会45个,会员435人,占教工总数65.3%。到1964年,全县工会会员发展到3445名,占职工总数的28.06%。“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会组织受到冲击。1968年,县工代会常委会发出《关于彻底砸烂旧工会及其所属基层工会的通告》,工会会员证被县三代会收缴。全县基层工会至此全部解体。1973年6月县总工会恢复开展工作,基层工会组织亦先后恢复。80年代始,基层工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7年,全县建立基层工会153个,会员14050人。
泾县基层工会部分年份基本情况表

泾县基层工会组织情况表

县总工会民国36年成立泾县总工会,由国民党县党部指派曹云鹏担任负责人。总工会为官方所左右,不能独立开展活动。
解放后,1949年7月,成立泾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4月召开首次全县工会代表大会(代表由基层工会选举产生),依照工会章程产生总工会主席,正式成立县总工会。内设宣传部、组织部、配秘书和负责财务、妇女工作等工作人员。8月增设国营企业工作委员会、私营企业工作委员会、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9月县总工会更名为泾县工会联合会。基层工会与工作委员会领导成员均由各工会会员选举产生。1955年10月举行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62年1月召开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恢复总工会名称。1964年12月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审议讨论通过各时期工作报告,先后还作了有关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与开展工人劳动竞赛等决议、倡议。“文化大革命”发生后,1968年县总工会被“泾县工人代表会”(当时还建立泾县贫下中农代表会、红卫兵代表会,合署办公,称“三代会”)所取代,工代会于1968年、1970年先后召开两次工人代表大会。1973年恢复县总工会与县工代会合署办公。1980年,县工代会撤销,县总工会工作恢复正常。1973年、1979年、1987年,先后举行第八、第九、第十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县总工会围绕提高工人政治思想觉悟与文化水平,改善工人劳动生产条件和生活福利,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工作。其主要活动是:(1)开展职工教育。50年代初期,县总工会建“工人俱乐部”1座,同时创办职工业余学校,为商店、厂矿等各单位职工提供学习政治、技术、文化及开展文体活动场所。配备专职教师分班上文化课,组织读书会,举办生产技术表演培训班,开展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等。1958年至1964年工会活动随基层组织撤销而减少。“文革”期间,县工代会在缺乏师资无设备的情况下兴办“7·21工人大学”23所,徒具形式。80年代始,县总工会恢复工人俱乐部与职工夜校等活动场所,吸收工会会员学习政治、学习文化、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986年10月新建成“工人文化宫”开放,丰富会员与工人文化生活。(2)组织开展生产竞赛。从1952到1957年,每年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职工提出各项合理化建议达290作余条,其中235条被采纳实施,为国家节约开支3万余元。1964年始,开展“五好”职工、“五好”班组、比、学、赶、帮劳动竞赛,“文革”开始被迫终止。1983年工会活动恢复,又开展以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率为内容的劳动竞赛。自1950年~1987年,全县受省表彰的先进个人96名(女16名),其中有7名职工荣获省以上劳动模范称号。县火柴厂女工张毛宜先后3次被授予省先进生产者称号。晏公煤矿采煤女职工吴菊花1959年被授予全国工交运输战线先进生产者称号;陈村供销社职工翟国恩1983年商业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茂林小学教师蔡继锦1984年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茂林小学校长吴海林1986年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3)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工会组织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1952年,私营升日生火柴厂基层工会开始参与厂内民主改革,修订劳资合同,保障职工劳动权利。1957年正式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制订监督生产、劳动保护和福利等各项制度。1981年始至1983年,全县厂矿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以及中、小学一般都建立职工代表会,并成为制度,通过职代会参与本单位生产、工作民主管理,选举基层干部。(4)维护职工利益,改善职工劳动保护和生活福利。1956年,工会与有关部门开始在厂矿建立劳动保险制度,普遍实行医疗劳保、工伤事故劳保,积极改善工人生活福利待遇。1960年,晏公煤矿新建职工疗养所,继又兴建矿工医院,为职工疗养和治病提供场所。1963年县总工会筹集人民币2.77万元,补助全县124个单位6133名生活困难的职工。1983年后,各单位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先后有宣纸、电机、农机、火柴、钢铁、化肥等9个工厂新建工人宿舍共193000平方米,有8个单位兴办托儿所、幼儿园、男女浴室及其它文化设施,县宣纸厂还兴建了电影院,开办中、小学。1983年泾县遭洪水灾害,部分家居农村职工田园房屋受损失,县总工会拨款1.63万元,补助了512名生活困难的职工。
二、工人抗敌协会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县各阶层曾掀起“抗日救国”热潮。工人、学生、青年与爱国商人展开各种活动形式,提倡“抵制日货”、查禁日货。是年,在中共党组织秘密发动下,水东(今陈村镇)桃潭小学建立工人抗敌协会,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4年5月,中共泾县地下组织遭国民党破坏,工抗会被迫解体。
民国27年春,县政府与国民党县党部改组年前成立的县救亡委员会为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并发动县城各界成立工人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文化界抗敌协会、妇女界抗敌协会等。是年5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队派干部战士在茂林、南容、铜山、安吴、大坑、水东、包村、厚岸、章渡、云岭、孤峰、中村、小岭、田坊、童疃等地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动员民众,救亡图存,指导成立工人抗敌协会。茂林镇设立工抗会办事处,指导周围工抗会开展活动。工抗会开办夜校或识字班,吸收工人会员学文化、学时事,读《 抗敌报》(新四军军部出版发行),促进工抗会迅速发展壮大。工人抗日热情高涨,同仇敌忾,赠送慰劳品、帮助运送弹药、挖筑工事,支援新四军抗日杀敌,有不少工人报名参加新四军奔赴前线。民国28年,章渡工抗会召开有数千人参加的声讨汉奸汪精卫罪行大会,还组织工人展开增加工资保障工人劳动权力及抵制国民党苛捐杂税的斗争。各地工抗会还发动工人会员集资投股,参加兴办本地生产、消费合作社,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以战胜日军重重封锁。
“皖南事变”发生后,各地工抗会被迫解散,有的成员还被国民党当局强迫自首。
嗣后,中共泾县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建立,部分原工抗会员投身革命参加游击队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