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共设施
全县除县城与各乡集镇外,境内有2227个自然村。建国前,全县多数农村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农民谋生艰难,边远山村尤为贫困。建国后生产不断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日益改善,农村除农田水利各项基本建设发展之外,余如文化教育、交通邮电、医药卫生、供电照明、电影放映、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都有较大发展。至1987年,全县已有34所中学,276所小学。除县城没有中学和小学各2所外,有35所中心小学分设于各乡集镇,其余5所职业中学(含县办职业高中)和241所小学均在较大自然村内,便利周围村落少年儿童上学。全县272个行政村普遍通简易公路、林区公路,或有国道、省道、县道通过;60%左右的自然村筑有机耕路行车;有258个村通电话。全县95%以上的自然村通电,供农民生产、生活使用。至1985年已有1716个村民组架通有线广播。乡办电影队常年巡迥较大自然村放映。各乡影剧院建成后,电影放映更为经常。70年代始,多数大自然村还辟建篮球场地,部分自然村设有医疗诊所,便利群众就医治病,近年转为私人开业。这些公共设施一向都由县、乡(公社)、村统一规划,集资建设。自然村组(原先为生产队)适当投入资金、物力和劳力、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兴建,小型设施如篮球场地、医疗诊所等都是自筹自建。
二、农村住房
建国前,泾县西南乡和东乡1带较大村落,民居多砖木结构,一般为三间两厢,堂心居中,部分为四至五间、七间、一进、两进、乃至三、四进不等,有三间两厢、五间两厢四水到堂等款式。仕宦、绅士、地主、富商居宅多为府、第、轩、园,广厦连宇、厅堂阁室,雕粱画栋,装修富丽。宗族祠堂公屋建筑均高大宽畅。贫苦农民则茅屋蓬壁,人畜混居。泾县东北乡茅棚村比比皆是,即使县城、集镇,茅屋蓬壁的贫民窑也举目可见。建国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地分屋。随着生产发展,农村民居不断改观。70年代始,农村新建居宅逐渐增多,普遍为砖木结构,少数土墙为壁,木柱串架,屋面盖瓦。平房款式为一排三间或五间,另筑灶屋,两扇门窗,形式单一、进入80年代,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建房普遍,大多采用水泥混凝砖砌,或钢筋混凝砖砌,注重质量。款式也由单一平房发展为2~3层楼房或水泥预制平顶或盖平瓦,充分利用空间,节约用地。并考究采光通风和里外装饰,注意庭院厅室布局。全县农村自1982年至1987年,新建住宅115.4万平方米。茅屋蓬壁之家几近绝迹。1987年抽样调查,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6.5平方米。农民居宅多数还装置压水井以改善饮水条件。1982年起,县城乡建设局设计室还专门为农村建房提供典型图纸供农民选择。
下一篇:第五节 建筑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