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耕作机具
建国前,广德农田耕作全靠耕牛及人力,沿用旧时传统农具,以犁、耙、耖、锄、锹、钉耙为主。建国后开始改造旧农具和推广新式工具,逐步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过渡。1987年,除境内丘陵山区土地块小、分散不适合机械作业仍用人畜耕作外,全县机耕面积已达28.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
1952年,本县引进了可深耕的新式步犁及双轮双铧犁,因水田土质粘结牛拉不动,未能普遍推广。1954年,省属国营宣郎广农场在城东十里沟和祠山岗一带以苏联制造的斯大林80型及捷克产热特—54型链轮式大型拖拉机牵引十铧犁、五铧犁、园盘耙开荒垦辟茶园。1958年,国营广德县拖拉机站建立,有中型拖拉机9台,设两个机耕队,在大木桥国营农场耕作,并为双河,高湖社队代耕农田。1958年,本县引进3台12匹马力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的双铧犁,旋耕机,实施机械作业。是年,全县机耕面积有0.65万亩。1960年底,本县小型拖拉机增至11台。1961年,誓节公社引进25匹马力中型拖拉机,到1968年,全县农村已有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62台。1973年,各种拖拉机增至141台。1981年,本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自购的农业机械猛增。1987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235台、10576匹马力,机引农具148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2766台、32765匹马力,机引农具2373台。
二、排灌机具
建国前,广德农田灌溉主要使用木制龙骨水车,有两人使用以手拐转动拨轮的手摇水车及4人或6人用脚蹬动木轴拨轮的脚踏水车。
1952年,誓节乡引进了第一台12匹马力1140型柴油机带动水泵用于灌溉,此后沿桐氵内 河两岸机械灌溉设备逐年增多。至1965年底,全县共有机、电动力排灌设备157台/3377马力,灌溉面积3.21万亩。
随着农村电力网的形成,适用于田块小、水源短的小型电动5HL—33混流农用泵被广泛使用,人力水车遭淘汰。1987年初,全县用于排灌的柴油机有949台/13000马力、电动机4363台/18979千瓦、农用水泵6145台。当年全县机灌面积3.28万亩,电灌面积16.3万亩。
三、植保机具旧时,广德农作物虫害严重时,只是在田间灌水,用扫帚驱拂,爪扒梳虫或人工捕捉。建国初期开始使用农药,粉剂则拌沙土以人工施撒,液剂用瓢勺浇泼,以后引进了喷粉器及喷雾器。先后使用的喷粉、喷雾器有:手摇喷粉器,压缩喷雾器,背负式手压喷雾器,担架式弥雾机,背负式弥雾喷雾机等。1981年广德植保站推广喷洒药面宽、高度大、速度快、杀虫效果好的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机的使用技术,取得良好效果,从而荣获1984年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及宣城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操作方便,适于小田块使用的人力喷雾器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有人力喷雾器14815台,机动喷雾器129台。
四、收获机具
建国前,广德农作物收割用镰刀,稻谷脱粒用掼桶甩打,小麦、豆类、红花草脱粒以连枷拍打,或用耕牛拉石磙碾轧,清扬则使用竹筛及手摇风车。建国初期仍无多大变化。1958年县农具厂制作手推割禾器,推动木柄直立操作,因操作时体力消耗大,而未能推广。60年代末,县农具厂制造的滚筒脚踏打稻机,使用方便,工效高且省力,很快就推广使用,掼桶逐渐淘汰。随着农村供电的逐步普及,脚踏打稻机改制成电动打稻机后,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1971年后,先后引进割晒机,及机动轴流式脱粒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型机动打稻机的使用量逐年增加。1987年全县有机动脱粒、打稻机3249台,人力打稻机10781台。
五、运输工具
本县农村传统运输方式以肩挑人扛为主,辅以手推木制独轮车。50年代,胶轮独轮车逐步取代木轮车。1958年,广德主要乡镇已通公路,增加了胶轮平板车及胶轮大车。60年代,人力,畜力平板车遍及城乡,成为短途小量运输的主要工具。70年代带拖斗的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汽车日益增多。80年代,农村运输工具朝着小型拖拉机和大型汽车两极发展。1987年,全县拥有农用载重汽车833辆,大型拖车355辆,小型拖车1378辆,除田头运输有的仍使用手推车、平板车外,农村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六、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本县农村粮食加工的传统工具有木砻、竹筛、石臼、石磨、木榨等,在山区有利用溪流水力的水碓和水磨。1959年引进柴油机或电动机驱动的铁辊碾米机,很快在农村普及。1961年引进园盘磨(俗称小钢磨)后,旧式加工米、面工具基本淘汰。70年代开始使用螺旋式榨油机,逐步取代人工榨油。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各种加工机具逐年增多,制茶机械杀青机、炒茶机、揉茶机、烘干机等,饲料粉碎机,轧花机,山芋切片机,淀粉加工机等均在农村普遍使用。1987年全县有:碾米机1022台、磨面机460台、轧花机16台、榨油机35台、饲料粉碎机162台、山芋淀粉加工机80台,各种机动制茶机械334台。
下一篇:第六节 茶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