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传染病防治
建国前,传染病防治极差,时有发生。特别是天花、麻疹等流行时,死亡儿童较多。有时瘟疫流行严重。明正德四年(1509年)夏秋,“疫疠复大作,民有尽室死者,河傍道侧,积尸如叠,蝇声彻于远近”。清同治元年(1862年)5~8月,瘟疫流行加上战乱,积尸遍野,伤亡殆尽,同治四年(1865年)统计全县人口仅剩10855人。
建国以来,县内发生过的法定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急性结膜炎、白喉、百日咳、麻疹、伤寒、副伤寒、痢疾、疟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狂犬病等,其中以疟疾、痢疾、麻疹为最多,其次是“流脑”“乙脑”、病毒性肝炎。1963年疟疾和1967年“流脑”曾在全县范围流行,其他传染病均在县内局部地区散在发生。
郎溪县5种传染病高峰年份统计表
(表32-4)

1957年4月,“流感”在县城发生并蔓延部分农村,共发病18760人。县里立即组织由县长为主任的防治委员会,狠抓防治工作。1962年“流脑”流行,在疫区设立14个抢救点,在县城交通要道设立6个宣传站,开展群众性预防服药。1966年7~8月份,“乙脑”流行,发病106人,死亡16人。卫生部门暂停“文化大革命”学习,组织县、社卫生人员百余人抢治病人,很快控制了疫情。1967年春季,“流脑”暴发流行,发病879人,死亡39人,是县内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是年3月上旬,县成立“流脑”防治办公室,抽调大批医务人员下乡开展防治工作。1971年7~8月,全县进行两次疟疾预防服药,共233569人次,是年调查有疟疾史者8505人。1972年休止期根治6947人,7月两次预防服药26万人次。1971年后,病毒性肝炎传染多数年份在百例以上,1971~1973年患者达888人。1973年6~7月,岗南、凌笪两公社钩端螺旋病暴发流行,县委与县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防治,经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至7月17日,2389名病人已好转1271人。1982年9个公社出血热发病38例。1983年春季,10个公社出血热发病24例。1982年,为防治2号病,5~10月在地处两边界和交通要道的6个公社卫生院开设了肠道病门诊,共诊治肠道病1233人。同时在梅渚进行水上交通检疫,6个月共检查船队938个,船只3218艘,船员10572人。1983年8月29日发现一例传 入性2号病人,当即隔离治疗,并对所有接触过患者的724人进行认真检查和预防服药,对患 者所到之处和被污染的水域严格封锁达12天,消毒面积21460平方米,有效地遏制了疫情蔓延。1987年犬咬伤473人,注射狂犬疫苗300人。
东夏镇松林村戴家墩,由于房屋拥挤、潮湿,厕所、牛栏、猪圈间杂村内,空气、地面、饮水严重污染,再加上缺医少药,从50年代末起,结核病在村内传染。至70年代,全村31户,157人,肺结核患者达三分之一,农民曹芝来一家3口死于肺结核,过去是全县闻名的“结核村”。在县党政领导和卫生部门关心下,对全村居民进行免费普查、普治。1971年冬和1972年春两次胸透,查出肺结核患者5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3岁。4名较重患者送县医院治疗,其余均由公社卫生院派医生驻村免费治疗,同时进行预防接种,宣传防治知识,帮助改善居住和卫生条件,经过两三年系统治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人基本治愈。
(二)地方病防治
县内地方病主要有血吸虫病、麻风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病)、氟病、丝虫病、钩虫病、头癣、疥疮等。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是县内岗南、凌笪、涛城、十字、东夏5个乡镇及其所属的11个村。1958年起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层层成立灭螺指挥部,抽调卫生人员加强血防专业队伍,大搞灭螺群众运动。当年4月中旬,东夏乡发动万名民工围垦汤家塌螺区。7月,利用暑假组织中小学师生400余人进驻南漪湖滩灭螺。接着涛城、凌笪等乡也掀起灭螺热潮。“文化大革命”中血防工作一度停顿,到1970年才恢复正常。1971~1973年,在岗南、凌笪、东夏连续打了几次灭螺歼灭仗。1957~1987年,累计实际灭螺面积达2358897平方米,累计治病1994人次。1974年起,苏、浙、皖3省的溧阳、宜兴、长兴、广德、郎溪5县建立血防联防。1985年郎溪又加入苏、皖、赣、湘、鄂5省长江中下游江洲湖滩血防联防第一片第一联防小组(当涂、宣城、高淳、郎溪)的联防活动。1958年9月,处于“大跃进”时期,突击灭螺治病,宣布全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73年,内定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根据1977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血防办公室的考核和中共安徽省委(1980)99号文件精神,确定郎溪为接近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县。
1957年6月,全县首次进行麻风病普查,发现城关和7个乡镇共有患者10人。1971年9月,又进行第二次麻风病调查。1973年11月,县麻风病医院建立后,1974年1月从宣城接回了3名病人入院治疗,至年底住院人数增至15人。1975年3月,安徽省新河医院派来7名专科医生协助郎溪县再次进行麻风病摸底调查。县防疫站、马山医院抽调医生配合,组成4个调查组,经过21天调查,发现疑似病人81名,经鉴定,患病者仅2人。1985年统计,发病率为万分之1.31,均为散发性。1973年以来,共收治住院病人31人,死亡4人,治愈15人。至1987年底,仍有7名病人住院治疗。
1978年10月,在姚村公社进行甲状腺肿普查,共查11039人,患者196人。1982年9~10月,对全县7~14岁中小学生曾查48775人,患者7319人。1985年又进行了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普查摸底。1987年12月,对姚村、南丰两个“流行病学调查点”进行了调查,共查5058人,有甲状腺患者79人,患病率1.56%。经过几年防治,坚持病区居民食用碘盐和对患者注射碘油、服食碘油胶丸,于1986年11月经省防病局组织考核验收,宣布全县基本控制了甲状腺肿。
1986年3月,进行氟病调查,共查10485人,患者433人。
1971年,丝虫病血检152779人(占总人口69.75%),微丝蚴阳性11399人,阳性率7.46%,治疗9189人。
1972年,钩虫盐水漂浮粪检120317人,占人口48%,阳性28051人,治疗26906人。
头癣与疥疮是县内建国前农村常见地方病。建国后,经宣传卫生知识,改善卫生条件和预防治疗,逐渐减少,现在这两种皮肤病已经基本消灭。
(三)职业病防治
县内主要职业病有农药中毒、尘肺、慢性苯中毒、中暑等。
农药中毒是少数农民在喷洒农药时没有掌握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或因体质差,身体有病所造成的不太严重,死亡极少的生产性中毒。1974年,全县中毒35人。1975年,全县中毒11人。1976年,全县中毒30人。有些属非生产性中毒,极少数农民因家庭矛盾或亲友、邻里等纠纷而服食、误食农药造成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还有少数农民用农药喷洒蔬菜后,间隔时间太短而烹食或出售给别人烹食造成中毒。1978年,中毒21人,死亡3人。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农药中毒与死亡人数明显增加。1979年,全县中毒111人,死亡1人。1981年,全县中毒人数最多,多达415人,死亡23人。1982年,中毒148人,死亡16人。1984年,中毒94人,死亡15人。1987年,中毒144人,死亡15人。
防止农药中毒主要是县防疫站与县植保站等部门经常广泛宣传农药使用知识,加强生产防护和农药管理。矽肺病查出患者7人,死亡3人,基本是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与从事过坑道作业的复员退伍军人。县防疫站每年都到部分厂矿进行粉尘监测,如发现不符合规定标准,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劳动条件。并建立职工健康状况档案,定期体检。慢性苯中毒1984年发生1人。中暑主要是指在高温条件下从事工农业劳动而发病的患者,每年夏季农村和厂矿或多或少都有发生。卫生防疫等部门夏季都对厂矿、农村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建议调整作息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准备降温物品和防治中暑药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四)其他疾病防治
1954年遭受百年未遇的严重水灾,8月上旬~11月下旬,灾区群众转入山区和丘陵地区垦荒自救,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60余人和上级派来的医疗队30余人奔赴防汛排涝和垦荒生产第一线医疗救 护,共治疗受伤患病的灾民和干部、群众33000多人次。1983年7月,县内又遭受历史罕见的洪灾,县卫生局抽调近百人组成9个医疗队和外地支援的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地区医院、地区卫校、白茅岭农场医院、社渚农场医院、溧阳县卫生局、解放军某舟桥部队医疗队等12个医疗队奔往灾区医伤治病。上级组织空投和绕道陆运救灾药品、器材,总价值40000余元。当年底初步统计,治疗抗洪抢险的干部、群众和灾民共50000多人次。两次大灾都防止了疫病流行。
1959~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加上“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和生产瞎指挥,造成全县经济困难,农村粮食短缺,营养不良,浮肿病普遍发生。1959年统计患者为12638人,1961年统计患者为7946人。全县共设医疗点72个,每个点都办了营养食堂,共治愈7266人。1959~1960年,妇女子宫脱垂1910人,闭经4694人。在治疗中县、社两级医务人员基本全力以赴。
1976年8月5日,郎溪县遵照上级指示,紧急筹组一支15人的医疗队,奔赴当涂县抢救治疗转运来的河北省唐山地震受伤人员,9月18日完成任务回县。
(五)预防接种
建国后,县内公私医院为儿童接种牛痘疫苗,为成人接种霍乱、伤寒等菌苗。民国36年(1947年)3月21日,县卫生院开始对全县中小学学生接种牛痘疫苗。建国后,1950年普种牛痘42516人,霍乱菌苗50643人。至1987年接种的主要生物制品有:牛痘苗、鼠疫活菌苗、霍乱菌苗、伤寒副伤寒菌苗、霍乱伤寒混合菌苗、白喉类毒素、“乙脑”疫苗、“流脑”菌苗、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钩端螺旋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百日咳菌苗、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等,接种累计达293万多人份(不含1967~1976年统计人数)。
接种牛痘,从1950~1980年一直未间断,1980年以后停止接种。1966年,完成注射80000人次的霍乱菌苗和在基干民兵中注射10000人次的破伤风类毒素的巨大任务。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历年都有接种,其中1982年就接种儿童21724人次。1984年,对全县小学一年级学生6143人和初中一年级学生2491人接种了卡介苗。
全县1977~1984年出生的儿童应建卡数31679人,已建卡30576人。1984年,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96.5%,用卡率达95.16%。同年年底,宣城地区抽样检查定埠、涛城、毕桥、飞鲤4乡,建卡率100%,用卡率平均为99%。
郎溪县历年几种主要生物制品接种统计表
(表32-5)


上一篇:第二节 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