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食品卫生
1956年以前,食品卫生由县卫生院公共卫生股负责,主要开展夏季饮食卫生工作,要求城镇饮食、水果店摊设置纱罩,严禁出售腐败变质食品。
1957年,为加强饮食服务行业管理,县人民委员会制订了卫生管理规定,同年12月公布实施。并核发了《卫生许可证》。1958年,要求饮食行业添置防蝇、防尘设备,食品制作须符合要求,组织从业人员学习。一度要求实行公筷。
1960年,大抓饮食、饮水卫生,开展食物中毒和青紫病的防治工作。大队分期分批举办公共食堂炊事员、管理员短训班,钟桥公社半月内,训练了240名炊事、管理人员。梅渚、幸福、毕桥等公社还采取医生坐点包食堂的办法,严防病从口入。1962年,订立饮食服务行业及公共场所卫生公约,防疫站确定专人管理。对食品经常抽样检查。组织城关各饮食服务行业进行12次自查互查。并抽调人员对梅渚、十字、东夏、定埠等集镇饮食服务部门与菜市场等54处进行为期8天的卫生检查。1963年11月,对城关107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有传染病者,工作予以调整。
1964年,县人委制订颁布了《饮食服务行业卫生管理规则》,当年对城关51个饮食服务单位通过检查核发了《卫生许可证》,为182名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在食品卫生检查中,对部分霉变食品予以销毁。对机关食堂、开水炉饮水进行漂白粉消毒。1965年9月,对城关地区河井水采样73份进行检验,对较大单位与饮食服务行业实行饮水用漂白粉消毒。1973年10月,县卫生检查组对城关主要集镇饮食服务行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城关饮服从业人员132人进行体检,对30名患传染病者要求调换工种。
1980年夏季,防疫站对县食品厂、梅渚、涛城、十字、东夏、十字茶场的冰棒生产抽样送到外地检验。1981年对全县部分食品、冷饮生产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和二次细菌学检查,从13个生产单位中抽样检验39份样品。1982年给25个饮食单位,267名摊贩核发了《卫生许可证》。对8个乡镇601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1983年上半年,对各类瓶装、散装酒104个样品进行了采样检验。对不合格产品禁止出售。当年水灾后,先后4次组织食品卫生大检验,对全县11个冰棒生产单位18个样品进行了采样检验,发现均不合格,勒令停产整顿。对75个国营生产经营单位,204个集体生产经营单位,515个个体经营者进行了食品调查摸底。1983年6月以来,举办了贯彻国家《食品卫生法》学习班8期,参加学习的人员320人次。印发《食品卫生法》小册子200本,《食品卫生必读》150本,张贴《食品卫生法》1000张。在食品卫生检查中,销毁污染变质汽水2792瓶,汽酒180瓶,瓶装白酒1334瓶,散装白酒4713斤,红糖500斤,牛肉干160斤,水果糖75斤,麦乳精614瓶,袋装麦乳精15斤,软管饮料584瓶,酱油1340瓶,咸肉4566斤,山芋淀粉1000斤。
1984年,向123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部门转发了《安徽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暂行管理办法》与《安徽省食品出厂、销售卫生合格证索证暂行管理办法》。并印发《不同行业卫生要求》1050份。检查359个单位和个体户。开展食品卫生监测,检测冰棒、汽酒、醋、食品等,销毁了变质的牛肉、麦乳精及部分变质饼干。并对14个酱油坊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和抽样检验,对474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体验,对333人发放《健康证》。1985年配备36名食品卫生检查员,对13个乡镇、两个农场1854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查出不宜从事食品工作的患病者104人,其中部分人员调换了工种。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国营、集体单位颁发了391份《卫生许可证》,对食品卫生经营的个体户颁发106份《卫生许可证》。对冷饮生产经营单位与个体摊贩颁发《卫生许可证》531份。
1987年,县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5次组织检查食品卫生工作,对164个单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经常性巡回监督检查309户次。对违反《食品卫生法》者进行处罚并立案归档。警告、限期改进的7个单位;罚款2个单位;责令停业改进5个单位。对饮食单位41名从业人员举办了3期培训班,对457名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自1984~1987年,发《健康证》共2790份,发集体单位《卫生许可证》共322份,发个体户《卫生许可证》共411份。1973年9月,十字公社广林铺大队与南丰公社新风大队共有23人食用野蕈中毒,经抢救全部治愈。1978年9月,县轮窑厂有61人因饮食中毒,其中43人住院治疗。1987年,对下湖乡4户19名食用野蕈中毒者及时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抢救,无人死亡。
(二)劳动卫生
建国前,县内没有劳动卫生管理。建国后,劳动卫生管理始于70年代。1976年,县防疫站对县水泥厂80名工人进行了体检,其中25名接触粉尘工人予以摄片检查。1978年进行矽肺普查61人。调查73个单位,基本掌握了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厂矿和人数。对县水泥厂47名工人进行了体检和摄片检查,对原来4个矽肺病人进行了复查。1979年调查了全县医用X光机的工作人员的情况,另外对接触铅、苯、三硝基甲苯等有毒物质的厂矿和工人作了初步摸底。继续开展接尘职工的尘肺普查工作,对萤石矿、农机厂、农具厂、锅厂和公路管理站等单位109人首次拍摄胸片,发现肺结核7人,同时对49名工人进行了体检。
1981年,再次对57名水泥厂工人及部分复退军人进行矽肺病摄片复查。1982年,继续对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及从事过坑道作业的复员退伍军人共36人摄片检查,初、复查各18人。县茶厂、县粮油厂、精制茶厂、锅厂、东夏粮站、工农砖瓦厂6个单位进行了测尘。永丰造纸厂、制药厂、机制砖瓦厂、工农砖瓦厂高温车间取12个点进行了辐射热测定。据12个厂初步调查统计:直接接触粉尘者372人,接触苯4人、铅3人,接触其他有毒物质95人,受噪音影响者182人。1983年对13个有毒有害工种的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统计:职工303人接触粉尘,9人接触苯,4人接触铅,155人受噪音影响。开展了尘肺患者建卡的登记管理工作。对从事粉尘作业的180名工人进行了体检与摄片,11个厂矿车间进行粉尘浓度测定。1984年,对18个有毒有害工种的厂矿建立了健康卡,计生产工人2192人,其中接触粉尘253人,接触毒物30人。对接触铅、苯粉尘的82名工人进行了体检,59名工人进行摄片。11名接触铅的工人进行了体检和尿铅、空气铅测定。对全县13个医院X光机状况和放射性工作作了初步调查。1985年为68人举办了防尘防毒知识讲座。进一步整理、完善了19个有毒有害工种厂矿的劳动卫生档案,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职工688人,体检291人。有噪音的厂矿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其中15个噪音点,80人接触噪音。有放射科室的15个医院X光机建立了摸底资料。1987年,对4个单位25名接尘工人摄片检查,Ⅰ期尘肺2人,Ⅱ期尘肺1人。接毒工人体检11人,镀锌车间4人受检均有单发性鼻炎。全县乡镇企业进行了职业危害调查,给100个乡镇企业进行建档。
(三)学校卫生
50年代和60年代,全县各级学校推行早操和课间操,设男女生生活指导。1964年11月,对毕桥、十字、梅渚、城关4所小学1884人进行粪检,有蛔虫1481人,占78.6%。1965年全面推行学生眼保健操。建平小学成立了一个红领巾卫生室。芜湖地区教育局、卫生局曾举办全区中学校医或卫生员培训班。县内3所中学派人参加培训。
1973年,在城关两所小学中坚持做眼保健操制度。1976年上半年,对城关小学学生讲授卫生课。1978年下半年,对3609名中小学生视力作了调查,患不同程度沙眼者2977人,患病率82.4%。同时对63个教室自然采光作了测量。1979年上半年,郎溪中学、姚村中学和定埠中学学生进行了沙眼检查,治疗401人。下半年印发眼睛保健知识材料3000份,并对12所小学5838名学生发育情况作了调查。
1980年10月,为梅渚中学1006名学生检查视力,为157名近视者予以矫治,并上了防止近视的卫生课。11月,对郎溪中学、郎溪二中和梅渚中学1069名女生开展了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并对920名女生上了经期卫生课。印发了1000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1981年3月对中小学教职工1936人进行结核病普查,查出肺结核患者33人。5月为1154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卫生调查。10月对104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同年暑假,还集中40名保健教师举办了培训班。1982年对220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龋齿调查。1983年4月,对梅渚中、小学1111名学生采用足印法进行了扁平足调查,为矫治工作提供了依据。1984年11月,郎溪中学、梅渚中学和城关一小部分班级1057名学生建立了《健康卡》。1985年郎溪中学、梅渚中学、城关一小、二小4所学校建立了学校卫生档案,并为4校的2356名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卡》。1987年对城关地区5所中小学1640名学生进行体检,2346名学生进行了胸透检查。
(四)爱国卫生运动
民国30年(1941年)8月1日,郎溪县各界在北门抗敌剧团举办夏令卫生运动宣传大会。
1951年5月初,全县开展以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主的卫生防疫运动,有11万多人投入运动。组织医务人员为84467人注射了鼠疫、霍乱、伤寒菌苗。1952年5月15日,成立县防疫委员会,9月1日改为卫生委员会,领导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同年下半年,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3年,全面号召机关、学校、城乡居民订立爱国公约,城镇街道划分卫生责任区,开展群众性清洁卫生活动。农村卫生工作结合生产积肥进行。1957年共开展9次卫生突击活动,机关坚持星期三、星期六大扫除制度。1958年,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1959年,共发动4万多人次,灭鼠55万余只,灭蚊2万盒(火柴盒),灭蝇4万余盒(火柴盒),捕麻雀18万余只。填平污水坑2.8万多处,清理污水沟4万多条,清除垃圾643万吨,积肥15万多吨,整修、取缔厕所(露天坑或粪缸)3万多个。
1964年先后开展5次卫生突击月活动,共发动132450人次,清除垃圾215000担,清理污水沟、坑219处,取缔露天厕所48个,灭鼠16700只。
1970年6月,重新成立县革命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3年,城关地区发动15600人次,清除垃圾21300担,疏通阴沟100多条。街道划分37个卫生责任区,在国庆节前连续十天进行卫生突击活动。1977年,按照卫生要求,建立公共厕所206个。
1984年,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进行,首先集中力量搞好城关地区综合治理,改变脏、乱、差局面。在国庆节前,发动3次卫生突击活动,成立灭鼠办公室,开展了1次灭鼠突击月活动。1985年5月10日,召开城关地区综合治理动员大会,要求县直各单位配合城关镇政府搞好综合治理,从治乱入手,把交通、市场、卫生、治安整顿好。县“爱卫会”与城关镇政府联合制定颁布了《城关地区卫生管理暂行规定》,镇政府专门聘请16人负责宣传、监督工作。将原“环保所”改为“环卫所”,对20名清洁工人实行“三定”(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按劳付酬,奖优罚劣。还开展了全民灭鼠活动。1985年郎溪县“爱卫会”工作经全地区检查评比名列第三。
1986年3月初,县政府通知全县开展灭鼠活动。县“爱卫会”办公室与植保站派人深入基层监测鼠情和调查鼠种及其分布,掌握情况,指导灭鼠。分发敌鼠钠盐8000包。初步统计,在春冬两次突击活动中,灭鼠51000多只。1987年在城关、梅渚两镇对旅馆业、浴池业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发证工作,给两镇18个单位建立了卫生档案,其中15个单位颁发了《卫生许可证》,并给103个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颁发了《健康证》102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