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医疗制度
一、公费医疗
全县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度。同年建立了以卫生科为主,有人事、财政、民政、工会、县卫生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郎溪县公费医疗预防实施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公费医疗工作,具体业务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1979年增设公费医疗办公室。公费医疗享受对象为党、政、群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以及二等乙级以上的革命残废军人。1952~1981年实行统管,定点就诊,定期核证,定期互审。1957年曾一度将全县划成27个片,就近就诊,但这种管理办法不久即废。“文化大革命”前,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可在全县范围内就诊,实报实销。从1971年开始,实行就近就诊,定点就诊。为防止浪费,节约开支,1981年下半年实行经费包干,分级管理,即经费分单位包干,专人管理。后因部分人员抵制,至1982年4月又恢复统管。后来又实行经费限额,如超额由病人按一定比例自理。病人出县诊治,须得到县医院和公费医疗办公室批准。出差生病诊治凭医院单据和单位证明到公费医疗办公室报销。享受公费医疗人数逐年增多,1952年为851人,1959年为1930人,1980年为3000人,1987年增至4088人。
企业部门干部、职工生病也享受劳保医疗,医疗费用报销根据各单位经济状况而定。“文化大革命”前,部分单位实行实报实销,到1987年底,基本实行定额包干。邮电、银行等部门的干部、职工家属还可享受一定的劳保医疗。
二、合作医疗
为贯彻毛泽东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从1968年开始,全县农村兴起合作医疗制度。每个大队确定男女赤脚医生各一名,创办卫生室(所)。1974年,全县有40个大队办起合作医疗。94个大队建立卫生所(室),有赤脚医生210名。1975年,合作医疗增加到122个大队。岗南、凌笪、涛城、下湖、飞鲤、南丰、建平、幸福、水鸣、东夏10个公社有赤脚医生323人(女78人),大队均21人,卫生员1053人。全县基本实现了公社有医院,大队有合作医疗,生产队有卫生员的三级卫生网。1977年,全县17个公社152个大队全部办起合作医疗室,赤脚医生总数403人(女,153人),大队均26人,生产队卫生员1001人。1970~1977年,县医院、公社卫生院、“五·七”大学共培训赤脚医生299人。为解决农民缺医少药,提倡“一根针一把草”(指针灸与中药草)替社员治病。有21个大队采挖中草药6000多斤。1972年,县“五·七”大学还在县文化馆举办了有300多种中草药展览。全县种中草药98亩。合作医疗经费来源主要是年终分配时从社员中按人数扣除一部分资金(一般每人2元左右)和从生产队、大队公益金中提取一部份资金,用于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赤脚医生工资由大队记工分付酬,各大队付给报酬不一。
1978年合作医疗开始衰退,1982年基本解体。
郎溪县1953~1987年公费医疗经费统计表
(表32-3)

(二)医疗设备
建国前,私人诊所和县卫生院没有病房和病床。器械只有体温计、听诊器和刀剪、镊子等几件。内科只能看一些小病和少数传染病,对重病、疑难杂症无法诊治。外科仅能对一般疖肿切开排脓和小伤外敷,对腹腔手术不敢问津。春夏两季只能对天花、伤寒、霍乱等预防接种。
建国初,县医院只有4名技术人员和一些简单器材,维持一般门诊,相当于普通诊所。1952年,有病床10张,门诊分设内、外、助产3科。1955年,病床15张,添置一部分小型医疗器械。1960年,病床120张。1963年,添置万能手术床1台,九孔吊式无影灯1具、氧气麻醉机1台。1970年以后建成门诊大楼和病房大楼。1984年,病床200张,新建220平方米老干部病房和500平方米手术室。1987年有病床218张,科室19个。截止1987年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49个(其中医院21个),医务人员488人,病床561张,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1.67人,拥有病床1.92张。
1987年全县主要医疗设备有心电图机17台,动态超声心动图机(M超)1台,超声波诊断仪(B超)4台,动态心电图机1套,心电监护仪1台,脑电图机1台,X光机24台(内有遥控X线电视系统配500毫安X光机1套),纤维胃镜2台,纤维支气管镜1台,心脏食管调搏仪1台,胎儿监护仪1台,25MW氦氖激光照射器1台,30W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器1台,超短波电疗仪2台。
(三)医疗技术
县医院在50年代只能做阑尾切除、痔瘘、肛门息肉、疝修补等手术。60年代,肠梗阻、子宫切除、输卵管结扎、肋骨切除、颅骨骨折复位等一般外科手术都能进行。
到70年代,特别是在肿瘤切除手术上有重大进展。1972年唐慕贤、彭公展等实行食管癌首次切除手术取得成功。1983年12月,首次进行胰腺癌切除手术。1984年首次进行全食管癌切除手术。当年首次进行了脾—肾分流、断流术和首次胸导管颈内静脉吻合术。同年12月,钟桥乡宗守高因车祸胸腹部(脾、肾、肝、肠、膈肌)严重创伤,进行手术后挽救了生命,至今健在。1985年,首次开展P、T、C(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与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1985年,门诊开设肿瘤科,很多肿瘤患者可在县内诊治。至1987年,医疗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外科能进行肺叶、甲状腺、乳腺癌,胃癌、直肠癌切除与硬脑膜外血肿清除等手术及各种复杂创伤处理。同年6月,还为江苏高淳县一年逾古稀的老人张萍丫(女)切除背部重达12公斤的肿瘤。
县医院内科60年代以前只能诊治一般疾病,对疑难杂症难以诊断。70年代以后,心血管病诊治技术发展很快。1982年城建局的水泥制品厂职工韦学庭,脑溢血,深昏迷32天,经抢救治疗未留后遗症,至今犹在。1984年下半年首次举办了有50多人参加的心电图学习班。孙开达、华振华合作的《老年性心功能不全52例临床分析》发表于1984年5月《安徽医学》,被收录于1986年4月《中国内科年鉴》。1985年5月成功抢救了一例出血性肠炎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后由华振华等写成论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引起心律紊乱》发表于1987年4月《安徽医学》。1987年底,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签订了横向联系合同。内科形成了以心脏科为带头学科的全面发展的势头。
特别是1983年抢救1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自发性肾破裂患者获得成功,在国内尚属首例,由唐慕贤、彭公展写成《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自发性肾破裂手术修补成功1例报告》发表于1987年第2期《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此外,五官科进行的青光眼与白内障手术,1986年妇产科施行输卵管重建术2例,均填补了县内空白。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速业务建设,1985以来,县医院先后与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五官科医院、江苏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立医院等开展多学科横向联系,请来专家教授24人次和主治医师多人,进行讲学、会诊和手术示范。其中有上海市肿瘤医院前院长、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家咨询团成员俞鲁谊于1987年4月来县医院讲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