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物普查
1985年5月,县文物普查领导组及办公室成立,组织文化局、文化馆站20名工作人员从5~7月分3片对全县文物开展了普查。基本查清了县内现有文物数量、现状与分布状况,搜集到流散民间的部份珍贵文物。对时代久远,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文物进行登记、整理、归档,归纳为14类:即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器、古陶器、古铜器、古铁器、古瓷器、古玉器、古银器、古钱币、古树木、艺术文物、革命文物。初步统计,登记地面文物329件,其中收集的文物130件。还发现东夏镇的夏氏、王氏、达氏、沈氏和岗南乡王氏及南丰乡严氏、水鸣乡夏氏等宗谱67卷。同年10月,在县文化馆举办全县文物普查成果展览。
(二)地面文物
一、古遗址
(1)乌龟包遗址
位于今建平乡城东村的小李村东南。1981年发现。原面积约1500平方米,后因农田改建,现存约5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烧土结块,灰坑等遗存,收集到石器和陶器近百件。
石器有斧、石奔、凿、刀、簇、铲等生产用具。陶器根据残片可辨认的有罐、盆、钵、釜、豆、鼎、鬲、陶网坠、纺轮等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具。制作方法有手制和轮制两种。磨光石器、穿孔石器、轮制陶器,其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1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早期,该遗址已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磨盘山遗址
位于今幸福乡新法村的磨盘山自然村。范围包括磨盘山村北,新郎川河河床南岸。1981年6月,兴修水利时在新郎川河床中出土了石器、陶器、冶炼土结块等新石器文化遗存。石器以磨光石器为主,有斧、石奔、凿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居多。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000~3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较乌龟包遗址和欧墩遗址为早。
(3)欧墩遗址
位于钟桥乡钟桥村的李家自然村南,1985年5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一不规则多边形台地,高出周围地表约2.5米,面积约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2米以上。发现的遗物除新石器晚期常见的磨光、穿孔石器、轮制陶器外,还有大量印纹硬陶及少数原始瓷的出现,标志着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已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现已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石台寨垒遗址位于白茅岭农场白云山分场以北,白茅岭以西。此处宋时为建康(今南京)至临安(今杭州)必经之地。南宋岳飞曾率兵在此屯营扎寨阻击金兵。当年用土块垒的营盘遗址仍依稀可辨,用山石筑成的寨围部分残垣尚在。土筑营盘一般成方形,每座面积近200平方米,间距不等。石寨围从残存部分可看出,沿山势修筑蜿蜒伸展,规模甚巨,残围高约1米,这里“石台”古称“岳武穆点将台”。
二、古墓葬
(1)土墩墓土墩墓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吴越文化范畴的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其分布范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以南苏、浙、皖等地。县内郎川河两岸的部分乡镇均发现了土墩墓葬。这些土墩墓,平地起封堆土为墩,都成群落,土墩一般呈馒头形,底平面近似圆形,直径一般在10米左右,高1~3米。
1985年,县文物工作者对钟桥乡新华村的白塘埂东南一处土墩墓群试掘,在一座土墩内发现一柄青铜剑,另外两座均出土了部分陶器。这类墓葬据考古研究认为与春秋战国时期兵事有关。
(2)岑村汉墓群位于今下湖乡官桥村的岑村东北约300米处。“文化大革命”时,在其中一座土堆边缘曾挖出一石室墓,该墓室有砖砌墓门、墓道、拱卷墓顶,墓砖上印有对角菱绞、网格状及钱形花纹,还出土了铁剑、铁戈、铜弩机等兵器和东汉“五铢”铜钱等遗物。铜弩机已失落,两件铁兵器现为文物部门收藏。另外在该墓近旁一土堆内曾挖出了部分印纹墓砖。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式分析为东汉墓葬群。
(3)王机墓位于城南乡七里村前王冲镇山之麓。王机,字仲达,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登武爵。后授官骐骥院修武郎,尚永康县主。现墓址仅存土堆,墓碑等已无存。墓址处曾挖出雕有花、鸟、兽的墓砖。
(4)吴应龙墓位于水鸣乡戴桥村大西潘村东南吴村山。为堆土墓,墓高1.52米,墓碑为吴氏后人于清乾隆己卯年(1759年)重立。碑文直行楷书:“宋故直宝谟阁大学士都大提点吴讳应龙同妣赵氏夫人合墓。”墓道两旁分列有四座石雕兽,为石虎、石羊各一对。墓道左首立有一座高2.17米的晕首龟趺(石碑底座为),字迹已无从辨认。已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八角坟位于今水鸣乡新安村境内。据《夏氏宗谱》记载,夏和中南宋时官至兵部尚书,因谏上犯颜遭贬,退隐建平塔山(今中华村),卒后遂葬于此。墓葬地面部分原筑成八角形,取其有八子之意。据知事者介绍,墓周用雕花砖石筑成围栏和阶梯墓道,规模宏大。现地面部分全毁,墓址处尚可见石雕构件。
(6)王祐墓位于岗南乡岗南村北一里处。王,字顺卿,县内四都后(今岗南乡)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墓葬原有墓道、石兽、牌楼等,现已无存。1983年建房时掘出其墓室一端,为双室合葬墓,楠木棺,保存完好,墓室用砖砌并用糯米熬汁浇封。
(7)吕盛墓位于今定埠镇南大园山(现定埠中学处),建校时掩埋覆盖。吕盛,字文郁,定埠人,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云南屯田副史。
(8)沈古林墓位于今姚村乡红山中学西南,坐落于陡峭山脊上。墓前用条石圈起围栏,地面外露部分近10平方米。墓前立碑,碑额篆刻“古林沈公墓表”。近800余字的碑文,记叙了沈古林生平宦迹。沈,名宠,明代宣城人,官至广西布政司左参议。碑文字由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士和撰写,浙江布政使司右布政徐元太书,立于明万历癸酉年(1573年)。已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潘敬墓位于城南乡彭村西北。潘敬,郎溪人,宋代曾任奉议大夫。其墓地面部分已无遗存。
三、古建筑
(1)凤凰墩位于今县委、县政府大院西侧。据清康熙《建平县志》记载,此墩原名凤凰台,在县衙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县张邦政令百姓取土筑墩,高7尺许,见方2丈,建亭于上,亭前立石碑,上刻“凤凰墩”3字。明天启五年(1625年),知县吴中台在墩之四周砌以青石。民国8年(1919年)知事袁励宸拨款修葺。建国后,该墩处形成小院,墩上仅有坐北朝南的3间平瓦房,占地面积70平方米。1985年拆建为凤凰墩宾馆,大门上悬挂安徽前省长王郁昭题写的“凤凰墩”三字匾额。
(2)明代城墙位于县城关东南门郎川河北岸。古城墙原环城而筑,总长近3公里。现仅存城关东门至南门渡口约400米一段,其中以东门向西约90米一段保存较完整。墙体内高2.8米,外墙壁高4.15米,城垛高1.25米,墙基宽6.5米,上宽3.30米。东段内墙脚砌有一块宽2.5尺,高1.6尺建造石碑,碑上阴刻楷书记载了城墙监造阴阳官、督工良民、浙江石匠的姓名,立碑时间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八月,距今已420多年。此墙后世曾多次修缮,1985年县领导指示城建局对东城门90米一段墙体进行了修复加固。1981年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独山砖塔坐落于凌笪乡独山水库东畔,下独山村西北,又名镇妖塔,是郎溪县现存唯一的古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孟夏。塔体呈6角形,5层,高约7米,底边周长6米。砖石结构,内空,塔南壁原嵌有记碑,后下落不明。据知情者回忆,碑文大意为:“此地多疾疫,又匪患不断,恐有山妖作祟,故建宝塔以镇之。”
1981年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与1987年曾两次修缮。是全省最小的砖塔。
(4)侯村祠堂坐落凌笪乡花树村的侯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几次修缮,为郎溪县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建筑。该祠共3进,占地1200平方米。祠内雕梁画栋,除精美的砖雕石刻外,后进南墙保存四幅完好的彩色花鸟壁画(每幅纵70厘米、横210厘米)。此房为排架式挑梁构造,呈徽派建筑风格。现状整体尚好,局部损坏严重。天井院内还栽植两株牡丹,高约1.5米,枝干苍劲,每年初夏开花五、六十朵,花大如碗,艳丽夺目。相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为县内珍稀花木。
1981年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天泉庵位于姚村乡永丰村刘家冲南螃蟹岭(即袍笏岭)上。建于明末清初,为县内现存的唯一古寺庙。该建筑为挑山式穿斗架梁结构,前后两进通间阔11.6米,前一进5步架梁,外正门门楣上横书“天泉庵”3字。中有天井,两边设有前、后进穿廊。后一进为7步架梁。庵内《天泉庵碑记》为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立,记述了此庵建筑的原因和过程。庵内有一古井,井水清甜,井圈6角形,传说为雷所击而成,故名“天泉”。全庵建筑面积约185平方米。
(6)分流庙位于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分流分场。明嘉靖《建平县志》记载,分流庙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重建,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原有2进,后存后进,面阔5间,并经多次修缮改建,占地约120平方米,1954年拆去,改建场房。
(7)文庙又名先师庙、孔庙、夫子庙,坐落在城关南门,外有围墙,占地约7000平方米。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知县宋礼建。正统十四年(1449年),知县李观修葺。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连矿重修。至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修缮。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王仲澍重建大成坊,并立左右二坊,改泮池为青云路。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同治十年(1871年),由县里出资,邑绅夏尚忠、潘仲火英等领修。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进城烧毁文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县长承谷香将文庙所剩部分建筑拆除修成南门街。另剩棂星门、状元桥于1953年拆去。 该庙房屋建筑约110间。棂星门即大成坊,为文庙大门。大城坊后是泮池,上有泮桥又叫状元桥。过泮池是大成门又名戟门,门两侧是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供奉先贤牌位。
主体建筑是大成殿,高约15米,宽约10米,进深约8米,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内供先师孔子牌位,两边供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贤哲。大成殿左右设教谕衙、训导衙。大成殿后设明伦堂,两侧设进德斋、修业斋、号房以及会馔堂等。还有藏书的文昌阁、魁星楼。县儒学、聚奎书院、义学、建平公学、通俗(民众)教育馆等曾设在庙内。
(8)古井
1、白茅井位于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境内白茅岭上电视差转台西侧。该井原在庵内,乡人求饮,故此庵名叫“施水庵”。今此井水仍清冽甘甜。但庵已早毁。
2、寿昌寺古井位于梅渚中学内,又名“八角井”。寿昌寺建于隋代,北宋天圣七年(1029)重建。此井与寺同时。现地面井圈已毁。
3、义井又名“双井”,位于县第二百货商场北,寺巷东,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居民范日进凿。范氏家人三百余口,共汲此井。井上有亭,现亭碑俱废,井存。
四、碑刻
(1)城关南门碑刻位于南门渡口处,现存碑刻4块,嵌于古城墙上。一块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已残破,内容为城建规划整修的有关规定和遵守事项。
一块为“钦加同知代理建平县正堂加十级纪录碑”,立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内容为知县传渡头酆炳泰等人重新定断,每年除拿出六十亩义田田租中九千六百文修船,其余作渡夫工食钱。不准违反旧章,任意需索,行人随到随渡,不得耽延。
一块为“官渡记碑。”今渡口,古名清溪渡。渡有义渡和官渡两种。该碑文内容为记述官渡建立的原因和过程。
一块为“观音阁记碑”,立于民国时期,观音阁已无存。
(2)“闰阳门”石刻现存城关中山街三郎巷孙茂才家院内。“闰阳门”在今城关东门下街头长巷东行出口处,为清乾隆年间城关内区门楼匾额。刻立于清乾隆甲寅年(1794年)春,为县内岁贡生宗槎手书。题刻长1.33米,宽0.46米。
(3)县巷碑廊在城关镇新华街县巷南端。现存碑7块。高约2米左右。其中1块为清乾隆年间江南布政使陈宪签署的文告;4块为清嘉庆年间禁约告示;1块为民国时期修城记碑;1块碑文不详。
(4)义冢碑刻现存城南乡彭村。碑长1.9米,宽0.85米,已断损,碑文直行楷书“金川义冢”,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立。关于义冢,早在明嘉靖《建平县志》已有记载,古时遇大灾之年,饿殍遍地,尸骨盈野,有仁义之民捐私资修坟冢以掩埋尸骨,立碑以记,故为义冢。
(5)内阁奉文碑在毕桥乡供销社老宿舍院内。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4月上旬),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奉旨颁布的法规性文告。内容为各地处理洋教事务的诸项规定。文末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篆字印刻。碑长1米,宽0.65米,保存尚好,字迹清晰可认。
五、革命遗址
(1)建平会议遗址位于今钟桥乡钟桥村蚂蚁山,建平会议是太平天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清咸丰十年三月中旬(1860年4月下旬),忠王李秀成在此主持,邀集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黄文金、吴定彩等皖南各路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制定和部署了二破清军江南大营,数路进兵解围天京的具体战略计划。现遗址可辨。
(2)凤凰墩革命遗址位于今县委、县政府大院西侧,原为一庭院,高墩上建有平瓦房3间。民国16年(1927年)3月3日北伐军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等来此住宿一夜,当晚接见了二军委派的郎溪县长冯素民、中共党员夏雨初和进步青年章向荣等人,对当时郎溪的革命工作给予肯定和指导。1985年原址拆建为凤凰墩宾馆。
(3)建平公学遗址建平公学于民国16年(1927年)12月设在城关南门孔庙文昌阁,是县内最早由中共领导的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阵地。夏雨初、葛琴等中共党员曾参与筹备和主持教学工作。孔庙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被入侵日军烧毁,遗址上已建筑其他单位房屋。
(4)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民国19年(1930年),在以广德王金林为首的皖南红军独立团的影响和支持下,姚村山区造纸工人、农民在陈建富的率领下举行暴动,同年9月,农民赤卫队在夏桥路途村召开成立姚村苏维埃政府代表大会,王金林等亲临大会祝贺,建立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陈建富选为政府主席,兼任姚村农民赤卫团团长。建国后,该房土改时分给农民奚邦禄居住。1987年春,遭雹灾后,房屋进行了修葺,现状尚好。
(5)进出口货物检查处旧址位于梅渚镇搬运站。民国28年(1939年)4月,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与皖南行署为加强苏南敌占区的经济封锁,在梅渚镇设立“安徽省郎溪县进出口货物检查处”。中共党组织通过统战关系将中共党员石云阶派往担任处长。“货检处”成为当时新四军云岭军部与茅山江南指挥部的主要地下交通站和兵站,有力配合对敌斗争。该处的地下活动持续到民国30年(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
(6)新四军一支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梅渚镇东王氏宗祠。民国28年(1939年),新四军在此设立了一支队后方医院。同年3月,陈毅同志曾骑马来后方医院慰问伤病员。在祠堂前的碑石上曾有新四军战士刻写的抗日标语。现祠堂已毁,遗址尚存。
(7)新四军第四兵站旧址位于毕桥乡毕桥村的黄家村毕桥中学。民国29年(1940年)新四军云岭军部为沟通与苏南根据地的联系,在此建立了第四兵站(后迁至飞鲤乡齐村)。民国28年(1939年)秋,谭震林同志曾路过兵站去苏南。原旧式楼房已于1977~1978年拆除,改建为校舍,遗址尚存。
(8)中共广郎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一)民国28年(1939年)8月~民国29年(1940年)6月,驻地设在郎溪县涛城上阳村何济民家,以开设“永盛磨坊”为掩护。(二)民国29年(1940年)6月~民国30年(1941年)6月,驻地转设在山乡安庆滩(今南丰乡傅村祥道园)李邦达家,以扫硝熬硝为掩护。以上两处房屋已拆建,遗址尚存。
六、烈士坟墓
(1)夏雨初烈士墓位于毕桥乡灯塔村的蒋固自然村南。夏雨初原名夏家科,祖籍湖北省当阳县,出生于郎溪县毕桥乡蒋固村。民国19年(1930年)春,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兼南京市委工人部部长。同年7月,在南京因叛徒告密被捕;8月18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民国23年(1934年)经党组织资助,将其遗骨运回家乡安葬,为堆土墓。80年代后期,中共郎溪县委、县政府拨款将原墓重修并立墓碑。
(2)李政纲烈士墓位于钟桥乡钟桥村李家自然村。李政纲,郎溪钟桥人,民国23年(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历任豫、苏、皖边区《拂晓报》记者、连指导员、副营长等职,民国34年(1945年)元月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其墓为堆土墓,有墓碑。
(3)阮维恭烈士墓位于飞鲤乡赵杨村的下杨自然村。阮维恭,广德人,民国29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第十六旅通讯参谋、郎广游击队一连连长和郎溪抗日民主政府三、四区区长。民国34年(1945年)6月23日,在东夏乡夹河口宿营,因叛徒告密,深夜遭日伪军包围,阮维恭率部突围,中弹牺牲。堆土墓,无墓碑。
(四)葛华棻烈士墓位于涛城镇长乐村亭子山麓。葛华棻,江苏溧水人。民国28年(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曾任县抗日民主政府长乐乡乡长兼新四军十六旅长乐交通站站长和山乡乡长等职。民国34年(1945年)6月14日傍晚,在征收公粮返回乡政府途中,突遭伪军围击,牺牲。堆土墓,有墓碑。
附:张大千父母墓
位于凌笪乡侯村东南附近松林场。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之父于民国14年(1925年)病逝,民国18年(1929年)迁葬侯村松林场。其母于民国14年(1925年)迁居城关桑园村,民国25年(1936年)6月病故,民国37年(1948年)移葬松林场与张父合葬。堆土墓,无墓碑。
(三)馆藏文物
县内馆藏文物自建国以来,至1987年底,已有200余件。多为1985年全县文物普查后入藏,时间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及现代。
馆藏石器一览表
(表28-15)

馆藏陶瓷一览表
(表28-16)

一、重要铜器
(1)西周铜鼎十字镇废品收购站拣选,十字铺茶场出土。鼎为立耳,圆形,直口,深腹,圆底,扁锥形三足。口沿上对设两个索状直立耳,内腹壁下有4支舌形箅承。外沿下饰一周云纹,带有扉棱,器底有丫形铸缝,可见为分范合铸而成。高27.5厘米,口径27.5厘米,壁厚0.7厘米,重3.1公斤。1985年在文物普查中收藏。
(2)春秋青铜剑钟桥乡新华村白塘埂东南土墩墓出土。此剑出土时锋尖即已残损,剑身两面有脊,断面扁棱形,表面有火焰状花纹,宽格(护手),格两面模铸成兽面形。剑柄呈圆柱体,长7厘米,上有两道凸箍。喇叭形剑首。残长31厘米。通体除局部破损处锈蚀外,仍光泽闪亮。这类有脊宽格带凸箍的圆柱柄,喇叭形剑首的剑式是春秋晚期吴国的典型剑式。
(3)青铜斗汉或魏晋时军中炊具,又名“刁斗”。军中“昼炊饮食,夜击持行”。器作侈口,口沿处有檀形流,直腹平底,带兽头形长柄,腹下设3个兽状同足,口径17.5厘米,通高25厘米。1984年建平乡经村出土,同年9月收藏。
(4)青铜炉盘白茅岭农场凌笪分场六中队晋墓出土,浅腹,平底微凸,腹底有3个等分兽状矮足,腹部对设2耳,口径32.5厘米,腹深95厘米,高12.5厘米。1981年征集收藏。
(5)铜香炉原图书馆旧藏移交,紫铜质,敛口,器作圆鼓形,兽足,底部有2篆字。口径8厘米,高10.8厘米,年代约为明清。
(6)铜境
1、对置式神兽镜汉晋时期的照面用具。镜圆,直径12.5厘米,面微鼓,背面中为一半球形穿孔钮。连珠纹钮座,座外圈为浅浮雕,对置式神兽纹饰,一圈铭文带,镜缘折凸。1980年南丰乡三湾村晋墓出土。
2、龙凤镜晋代照面用具,圆形,面鼓,直径9.5厘米,半球形镜钮,钮外周饰二龙二凤,再外为栉次纹和锯齿纹,镜缘折凸。1980年南丰乡晏家冲晋墓出土。
3、五乳神兽镜汉代照面用具。圆形,直径10厘米,半球钮,花瓣钮座,座外周纹饰以缠枝花纹作底,间饰五乳(乳钉),五神象,镜缘折凸。1981年从南丰乡收购站拣选收藏。
4、盾形镜唐代照面用具。镜作盾牌形,素面,镜钮残损,方折镜,长11.5厘米,宽9厘米。1980年老郎川河东门河岸地层出土。
5、“”字镜东汉时期青铜照面用具。圆形,方钮,直径18厘米、厚0.5厘米,镜缘略厚,钮高0.8厘米,重825克。镜背内区有方形八卦图案,周边饰日、月、星辰图案,内区饰水波纹;钮项及它的四边各饰一“”字,四角饰四方铭文。1984年建平乡经村出土。
6、福禄寿镜南宋照面用具。圆形有柄,镜背有“福禄寿”字纹和“湖州薛惠公造”字样。镜柄残损,面直径12厘米。1981年南丰乡废品收购站拣选。
7、有柄镜宋元照面用具。镜面圆形,直径13厘米,柄长11厘米。镜背浅雕海涛、天狗、日月星图案。1981年白茅岭农场凌笪分场出土。
8、昭明镜汉代照面用具。质地厚实,桥形镜钮,镜宽厚。钮座外为连纹饰,再外铭文带有“内清质以照明”等字样,面平,直径9厘米。1982年涛城乡管村出土,黄德喜献交。
9、六曲镜南宋照面用具。作六曲葵花形,质地单薄,素面,轻度锈蚀,镜缘方折,镜钮残损。直径15.5厘米。1980年老郎川河床地层出土。
二、重要铁器
(1)炉盘汉晋时用于盛托熏炉等用具。盘作侈口,宽沿,折腹平底,浅腹,3兽足,有两穿耳,口径32.5厘米,高13厘米。1982年征集收藏。
(2)铁牛多见于元、明时期的墓葬,随葬器物,体长25厘米,高10厘米。1984年钟桥乡钟桥河岸地层出土。
(3)铁剑汉代兵器,下湖岑村东汉墓出土,剑已严重锈蚀,残长58厘米。1985年11月征集收藏。
(4)铁戈汉代兵器,下湖岑村东汉墓出土,锈蚀,但基本保持原形。1985年11月征集收藏。
三、铅锡明器明器即冥器,一作“盟器”。古代专用于随葬的器物,一般仿制生活器具。明器始于新石器时代,历代质地均不同。县收藏的这套铅锡明器,出土于明代墓葬,有铅锡制的壶、杯、碗、盆、箸等13件。1983年征集。
四、其他文物
(1)汉“都亭侯”印汉代制印。印面寸方,印钮作龟形。表面鎏金。印面为“都亭侯印”字样。1981年南丰乡小罗村征集。
(2)象牙笏板笏板即“朝笏”。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略弯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也叫“朝板”、“手板”。此为诸候所用象牙笏板,一端局部损坏,长45.5厘米,一端宽6厘米,另一端宽4厘米。1985年从县废品收购站拣选收藏。
(3)玉石花插清代摆饰品。筒形,外方内圆,表面雕人物、花、草、鸟、兽及阳刻篆文。玉质,为杂花玉,质较低劣,但工艺甚为精湛。高27厘米,内圆直径8厘米,壁厚1.5厘米。1981年县图书馆旧藏移交。
(4)宋代抄手砚色乌黑,有手槽,两眉眼,浅池。长20厘米,宽12.3厘米,厚6.5厘米。1985年建平乡韦家埂征集。
(5)张善孖虎画现代国画家张善画。张善为国画大师张大千二兄,别号“虎痴”,以画虎著称于世。其母于民国14~25年(1925~1936年)迁居郎溪,张善曾多次来此省亲游历。“虎画”即为这一期间的作品。画绢表,题款为“伯琴仁兄雅致,虎痴张善”,末署年月。画幅长150厘米,宽70厘米。1981年征集收藏。
(四)胜迹
郎溪自古以来山川秀丽,景色妍美。据明嘉靖《建平县志》载,古代建平有8景,后至清雍正年间知县卫廷璞主修《建平县志》时,又增添4景,共有12景著称。外籍知县明代邵蕃、薛、张、朱之楫,清代卫廷璞,外籍教谕清代王家相,县内文人明代吕盛,清代胡太冲、方聘等人对诸景都曾赋诗赞颂。
一、涛峰远望
又称涛峰秋望。涛峰即大涛山,在县东,距县城17.5公里,在亭子山、龟山之后,与二山鼎足而峙。山势悬崖峻绝,古时遍山古松参天,松风吼如涛声,故称大涛山。古代文人县吏秋高气爽之时登山远眺,欣赏山光水色,赋诗吟秋抒怀。今山上树木稀少,风景衰败。
二、石涧春和
又称石涧春游。石涧系白石涧简称,原出白石,故名白石涧。景地在县东南,距县城17.5公里,即桐河入县境至合溪口一段,位于今涛城镇境内。涧水澄澈,白石沉底。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绿柳依依,桃花盛开,景色宜人,别有佳趣。古为游览胜地,令人流连忘返。今此景不复存在。
三、鸦山古迹
鸦山,又称丫山或雅山。位于县南姚村乡永丰村境内,距县城45公里。此山是郎溪与宣城之界山,山高海拔446米,周围15多公里。山峰高耸,林茂竹翠,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登巅可眺望宣城、广德。主峰东侧有一山口,古名唐猊岭,即今鸦山岭,是古代郎溪通往宣城、宁国、泾县以及徽州的主要通道,古时商贾行旅往来络绎不绝。如今山岭两侧登山石级仍然完好。此路世称“鸦山古道”。
山上多古迹。主峰旁有一巨石,高二丈许,上耸云天,下临深潭,昔传曾有仙人在此垂钓,故名钓台。山顶有庙,已毁,庙碑尚存。境北附近的青苔岭上有一巨石,高二丈许,上有百余弹痕,俗称“弹子石”。此岭上还有舵躬石,高丈余,突兀直立,形如斧劈。山之北麓1.5公里处有鸦山街,从明代起成为县内南乡货物集散地,清代曾列为县十镇之一。
鸦山街至姚家塔途中2.5公里处水沟中有一圆巨石,高二、三丈,四面光滑,难于攀登,据传有仙垂钓于此,也叫钓鱼台。民国时期,九村一戴姓石匠在石上刻“黄金台”三字,于是此石又叫黄金台。台东大路边昔日有晒鱼石,此石已毁。
鸦山出产的绿茶毛尖,色香味醇,享有盛誉,名为“瑞草魁”。因其叶脉横生,又名“鸦山横纹茶。”从唐代开始,曾是贡品。北宋宣城诗人梅询曾写诗赞美:“茶煮鸦山雪满瓯”。其侄诗人梅尧臣也云“昔观唐人诗,茶咏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可见鸦山名茶历史悠久。现此茶生产正在恢复发展,历史名茶已焕发青春。1986年7月,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曾来郎溪鉴定此历史名茶。
四、茅岭凝青
茅岭又名茅山,即郎溪、广德交界的白茅山。据传一和尚曾爬上银杏树梢,不知何故,跌地身亡,于是传说此僧脚踩树端白云飞升仙游。日久,朝阳寺又叫白云庙,白茅山又称白云山,即今之白茅岭,因山产白茅草而得名。主峰海拔292.2米,在县城东南,距城27公里。南宋时为建康(今南京)至临安(今杭州)驿道必经之地。山的两侧狭谷,俗称“老虎口”,是郎溪通往广德的山道隘口。
此山“白茅烟锁凝如泼,古木云深望转青”,谓之“白茅凝青”。山峰高耸如屏,俯临众丘,登山远眺,郎溪、广德两县青山绿水跃入眼帘。山上松竹苍翠,紫藤缭绕,草木葱茏,堆螺叠髻。
元至元二年(1265年),山顶建有施水庵,明宣德年间重建,面积约50平方米,该庵已毁,只剩庵基。庵内有井,乡人求饮,于是便有“施水庵”之名,此井即今之白茅井。施水庵圮后已重建朝阳寺,占地约520平方米,遗址在离山不远的东坡上,1960年后拆除。山顶另有祖师殿,与朝阳寺相连。此处曾立石碑,上刻“朝阳禅林”四字。遗址附近还有1株高约40余米,粗3人合抱的大银杏,历时已600多年。大树两边各有一井,左井已废,右井尚存。山上古时设有白茅公馆,为地方官员来往住所,古诗多有题咏,其遗址不详。在此山的老虎口北边的南宋岳飞抗金的石台(垒石筑台),古称岳武穆点将台。在今白茅岭农场场部与长乐之间的营盘山,高约40米,是岳飞部将牛皋屯兵的“哨马蹋”。相传营盘山北2.5公里处有放马场、饮马池,庙后山有岳飞岭,黑沟山西侧还有牛皋墓(衣冠冢)。
如今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坐落在白茅岭山麓,山顶建有白茅岭农场电视差转台。
五、伍牙飞翠
伍牙山在县东北岗南乡边境,距县城27公里,是郎溪与广德和江苏溧阳之界山,系天目山余脉,主峰海拔440.6米,为县内第一大山。
山势高峻,林木葱茂,岚气氤氲,清人王家相歌吟其山“楚尾吴头第一山,亭亭直上翠微间”,山色凝烟,滴翠欲流,故曰“飞翠”。
伍牙山,又名伍员山、护形山、护牙山。其名由来,皆因伍子胥过境之故。明嘉靖《建平县志》载:“伍员伐楚还吴经此,建牙,因以为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平县志》云:“旧传伍员奔吴避于此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
楚平王元年(公元前528年),楚平王继位后,重用奸佞,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携带公子胜(白公胜)避难,过昭关,向东投奔吴国。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等为副将,率大兵伐楚。传说伍子胥往返两三次皆路经伍牙山。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楚兵追至此,突然天低云暗,岚气缭绕,护住了伍员和桥梁(暗桥)。又流传伍员伐楚经山,有老妇见军前牙旗(以象牙装饰旗杆,故名)奇怪惊叫,伍员认为这是出师不利的征兆,一气之下要在崖石上折断旗杆,这时山神显灵保护了旗杆,即“护牙”,因此又称护牙山。由此留下了暗桥、马覆涧(马至泉涌,因名)、上马石、下马石和龙潭等古迹。后人为纪念伍子胥,于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始建子胥庙。唐开元、天宝年间,移址于子胥脱险处,重修。此庙毁于民国期间之战火。山腰还建有伍相祠。元代县人教谕赵良庆《题伍牙山子胥庙》诗云:“一气如虹万马嘶,想君屯驻此山时。方酬楚冢鞭尸愿,岂意吴门抉目悲。马革未曾沉浙水,越兵先已到黄池。千年血食英雄恨,付与吴人写庙碑”。
据清光绪《广德州志》记载,元军将领阿刺罕曾率兵在伍牙山一带大败宋军,斩杀七千余人。又据明嘉靖《建平县志》与清乾隆《广德州志》记载,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农历正月初八日,虞顺聚集200余人在伍牙山起义,后发展到数百人盘踞山下,被知县连矿诱捕镇压。建国后,于1958年下半年建立了县伍牙山林场。
六、峡岭回峦
又称峡岭叠秀。位于县内姚村乡盛村境内,距县城40公里。原名峡子岭,俗称“虾子岭”,高385米,为郎溪与宣城的界山。这里重峦叠嶂,群崖拥簇,山谷幽深,风光秀美,“群峰突兀呈螺髻,叠嶂高低列翠屏”。谷口险窄,仅一线可通。
七、凤山胜景
又称凤居奇迹,俗传昔有凤凰栖于此,故名“凤居山”、“凤凰山”。在县境东北,距县城21公里,位于今凌笪乡大屋村境内,即毛山顶至凌笪之间的一段山岗,郎(溪)、溧(阳)公路穿此而过。
八、石佛撑云
石佛山,在县南姚村乡境内,距县城35公里,主峰海拔353米,系黄山余脉。石佛山又名石佛岭,山势峻峭,白云缭绕,山巅有三巨石,高三丈许,形似石佛,故名“石佛撑云”。又传说,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后称地藏菩萨)年轻时渡海入唐,出家为僧,云游江南,寻找卓锡。一年金秋,来此见山顶三块巨石,犹如三尊大佛,向一樵夫问讯此山名称。樵夫回答,这大佛手起能撑住33尺云层,这便是“石佛撑云”的由来。
山之北坡悬崖陡峭,山之南坡平缓易登。山顶有一不大平地。山上苍松翠柏,绿竹成林。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其大如屋,比比皆是。山之危石皆年久风化而成,构成奇观。概括为十大石景:“撑云石”、“和尚石”、“活佛石”、“蟾鸣石”、“金龟石”、“木鱼石”、“墙壁石”、“七丈石”、“蟠桃石”、“箱柜石”。山顶石丛中高丈余的“活佛石”,既像仙桃,又如坐佛,倾斜在别的石块上,山风稍大,此石晃动不已,俗称“风动石”。如游人到此轻轻一推,同样晃动不停,又称“活石。”
南坡上巨大长方形的蟾鸣石,又名三脚石,悬临于光滑石壁之上,给人以一触即落之感,但若走近用力推动,则稳如泰山。“七丈石”是登山途中临近山顶一排最大的巨石,形似铜墙铁壁,每当晴和日丽,天朗气清,攀登其上,举首远眺,南漪湖波光帆影,郎溪、广德、宣城的阡陌交通和山丘田园尽收眼底。
山顶曾建有清初的慧明禅寺。庙系砖木结构,前后二进,共99间。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错彩镂金,古朴典雅。在清代和民国年间是皖东南的小佛教中心,俗称“小九华”。一年四季,邻省邻县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香客商贾俱来,昔日庙会已变成物资交流大会。此庙于1958年拆除。
庙西原建古老的戏台,台的正面是梯形戏场。庙门5米处有银杏3株,如今只剩下一雄一雌两株,高十数丈,胸径2尺多,树冠亭亭如盖。树边还有一口泉水,清彻碧透,久旱不涸。
石佛山山峻石奇,风景幽雅集中,是皖东南风景胜地。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宣传不够,过去鲜为人知。1986年,乡政府在山上建凉亭一座,供游人小憩。如今正在修葺整理,将开发为皖东南旅游景点。
九、清溪漾月
“清溪”就是明嘉靖《建平县志》所载“一溪襟带”之溪,即县城之南老郎川河。河口有渡,古名普济渡、清溪渡(今名南门渡)。此处月夜,郎川溶溶,明月娟娟,碧波荡月,碎璧散玉。清风拂溪,宿鸟穿芦,柳影婆娑,轻舟垂钓,氵恬氵恬静谧,诗情画意。古往今来,诗人多有题咏。
十、赤阜蒸霞
“赤阜”,又称赤山。明嘉靖《建平县志》载:“赤山在县西南七里,麓枕大溪,其色赭然。”即今城南乡彭村高岭。这里是红壤,土呈赭色,岗峦壁立,故称“赤阜”。明嘉靖《建平县志》又载:“赤山溪在县西南七里,环绕赤山之麓。”即今新郎川河大桥西原老河道下游一段,古称赤山溪。赤山岗丘,每当朝阳初露,则云蒸霞蔚,丹崖添彩,红日将坠,晚霞远射,映红岗丘,故谓之“赤阜”、“蒸霞”。
十一、平湖拍空
平湖在县境西,距县城15公里,即今南漪湖,古称南石奇湖,俗称南湖。此湖是郎溪宣州两县市最大的湖泊,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西部136平方公里属宣州市),是郎川诸河注入之湖。湖面广阔,极望无垠,湖水浩荡,水天一色。晴日,碧波荡漾,湖水耀金,风帆点点,渔歌晚唱,一派美丽诱人的湖光水色。还有莲、藕、菱、芡和鱼、虾、蟹、鳖、凫、雁等丰富的水产野禽资源,尤以出产银鱼、螃蟹享誉国内外。自古以来,县吏文人到此游览,多有诗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有《南湖早春》、《南湖晚秋》。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于1939年3月4日曾写《由宣城泛湖东下》一诗。
十二、大岩插汉
在县南35公里,位于姚村乡石佛山、大麻山之间。此处又名大岩山,峰峦层出,岩石崔嵬,直插云汉,风景殊异,蔚为奇观。山巅有一水池,冬夏不竭。山下还有妙泉,其水清澈。俗传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有岩石君显灵于此,后筑庙,供祭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