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图书发行
建国前,县内私人书店城关有久华堂、潘集文斋、美新印刷所、时新文具印刷所、郎溪书店、展望文具店。官办书店有新文化服务社。梅渚镇有梅渚书店。
建国后,新华书店皖南分店郎溪支店于1949年5月建立,经理史怀远,职工2人。38年来,县新华书店有很大发展,现有职工25人,城关门市部营业面积240平方米,库房面积150平方米,职工基本上解决了宿舍问题。下属十字镇、梅渚镇(1986年撤销)两个分店。
1952年,城关仅有1个门市部。从1953年起乡镇逐步设立发行经销点。1955年已发展5个,1960年发展到11个(含基层供销社图书发行专柜),1970年发展到15个。1985年有国营书店门市部2个,供销社发行网点16个,集体性发行点3个,季节性个体书摊17个。城关新华书店从1985年以来先后采取送书上门、开展夜市和开架售书等措施,扩大图书发行量,从1986年起连续3年发行增长幅度在全省名列第一。1987年,被县委、县政府和宣城地委、行署分别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郎溪县1951~1987年图书发行与销售利润统计表
(表28-13)

(二)图书管理
据清光绪《广德州志》载,光绪七年(1881年),县内尊经阁(即文昌阁)藏书2637册。民国26年(1937年),县城民众教育馆内附设图书馆。民国期间,此馆藏书逐年增多。抗日战争时,文昌阁与民众教育馆均被入侵日军烧毁。
1958年5月,成立县图书馆,与文化馆合并办公。以后图书馆改为图书室,设在文化馆。藏书约5千册。1979年6月,再度建立县图书馆,仍设在文化馆楼上。1984年,安徽省文化厅拨款7万元,县政府拨款5万元,由馆长汪宏鼎负责,于1986年10月动工在中港路北兴建县图书馆大楼。1987年10月竣工开馆,总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同年藏书1万余册。新馆至1987年底,干部、职工11人(含文物干部2人),其中图书馆馆员4人,助理馆员1人,管理员2人。
1980~1987年10月,县图书馆曾开展一次收集善本书活动,收集各类古书280册。为方便读者,改变原图书馆背架为半开架。阅览室每晚为少儿开放,“六·一”国际儿童节专门为儿童开放。还设置了科技图书橱窗。 该馆常年持证读者665人,其中青少年569人。一年书刊流动量158852人次,接待读者81793人次。
迁新馆后,曾举办过春节知识竞赛和书画、集邮等展览。
郎溪县各图书馆(室)收藏图书报刊统计表
(表28-14)

(三)档案
一、机构
宋代档案机构为架阁库,元代为照磨兼承发架阁司。明清时期仍为架阁库,在县署仪门右(今城关西门菜市场东侧)。民国时期档案由县政府秘书室兼管。
1952年底,县委办公室建立档案室,1953年2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也成立档案室,各配备专职干部1人。1958年11月29日两室合并为郎溪县档案馆,属县人委办公室领导,1959年9月改属县委办公室管理。1963年11月28日,成立郎溪县档案管理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2年底,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设立档案小组,配专职干部3人,清理积存档案。
1979年4月,恢复县档案馆,配备干部4人,由县委办公室领导。1980年12月,成立郎溪县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仍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85)第29号文件,县档案局、馆改属县人民政府领导,现有干部6人。
馆址原在郎步路32号,平房两间。1968年迁至郎步路6号(今县委、政府大院西北角),平房仍是两间。1979年新建馆房12间,300平方米。1987年新建1幢3层符合标准的档案库楼房,新增面积600平方米。可再容纳全县半个世纪的档案。
馆内有档案柜470只,资料橱30张以及灭火器、去湿机、照相机、收录机和静电复印机等设备。
二、馆藏
民国及历朝历史档案毁于兵燹。现藏安徽省档案馆的《郎溪全宗汇集》(即二十一宗)共64卷,已于1985年复印回县,并从《安徽省政府全宗》(即一宗)和《皖南行政公署全宗》(即三宗)择印一部分,填补了县内历史档案空缺。
1959年,建馆初只有县委、县政府两个全宗,共有按旧法立卷的簿卷12846件,后经重新整理为3004卷,1963年又重新整理组装为2500卷。1978年共藏28个全宗、4026卷,1982年馆藏达6863卷。
1983年6月底县内遭受特大水灾,6月26日馆内进水,库房水深1.9米。7月1日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抢救档案,在5小时内将240只档案柜、8200余卷档案安全移至县委大楼。7月13日又雇船打捞,抢救各种图书资料1800多册。接着采用修补、翻晒、晾干、熨烫、复制等整理补救措施。经过3个月紧张工作,水淹资料基本恢复原貌。这次抗洪救档工作受到安徽省档案局通报表扬。但因洪水淹没时间长,馆内积水直至8月6日才退尽,破坏性较大,部分图书资料目录等检索工具被泡成纸浆,桌、椅、橱架被泡变形、胀裂,损失价值万元。全县71个受灾单位中有61个基层档案室进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984年将已进馆的档案划分为78个全宗,1985年修订为150个全宗,其中二级机构55个全宗。1987年底,馆藏共95个全宗,二级机构55个全宗,收藏档案13365卷,其中文书档案10057卷、科技档案29卷、专业档案3279卷。另有照片649张、资料325种,计4301册。
现有检索目录19种143本、卡片11325张。档案工作卓有成效,曾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文明楼院。
三、利用
1958~198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失考)共接待7100人,调阅59813卷,复制4934面,资料提供利用389册。
1983年以后,由于档案对社会开放和编史修志工作的开展,进馆查阅档案人数激增。1983~1987年共接待5263人,调阅57868卷,复制4934页,资料提供利用389册。
1985年5月,利用档案编写系统资料5种,共6万余字,为编史修志提供了方便。
四、基层档案室
1959年县档案馆选择粮食局、公安局及定埠公社等单位进行建立档案室试点,逐步展开清档建室工作。先后共建立局、公社一级档案室29个。到1987年底,全县共建立档案室87个,专兼职档案管理干部87人,用房总面积1247.5平方米,共藏文书档案9539卷、科技档案2225卷(册)、图纸11151张,其他专业档案83721卷(袋、册),其中人事档案19560卷,财务会计档案64141袋,共编制检索工具320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