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基层选举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安徽省都督府令各县选举乡董。根据都督府颁布的《暂行选举章程》规定,“男子年满21岁,于章程不相悖谬者,合选民资格。”3月7日派员到四乡调查,以保为单位进行选民资格登记,办理选举事宜。乡董、保董(即后来的乡长、保长)候选资格为生员以上科第出身,或为有名望的绅士,并应有财产担保。土客杂处之保。选土著、客民各一人。贫民、妇女均无候选资格。
县东南西北设自治议事会,又称自治协进会。东乡自治议事会驻涛城,南乡驻姚村,西乡驻东夏,北乡驻梅渚。乡镇自治议事会分设为议事会和董事会,两会合并召开,所有当选议员由乡董、乡佐召集会议。
民国6年(1917年),《郎溪县街村章程》规定:“街村组织议会,百户以下每户派一名20岁以上男子出席与议,街、村长为主席,常会每月一次,特会随时召集之。居民在百户以上者,应成立参事会,每闾选参事一人。”选举具体情况不详。
民国8年(1919年)1月7日以后,又选举乡董、保董,选举章程与前同。
民国35年(1946年)春,调整划分乡保,登记户口,审查公民资格,颁发《公民资格证明书》。并审定甲、乙两种公职候选人资格,公职候选人应具有一定学历,并有财产担保,申请公职候选人资格者应填《履历表》,上报审查。经审查合格者,发给《公职候选人证书》。甲种公职候选人可竞选乡镇长、参议员;乙种公职候选人可竞选保长、保代表。安徽省民政厅派主任科员吕韵楼来县鉴定、甄别两种候选人资格。全县取得甲种资格者273人,乙种494人。吉原镇甲种候选人黄戆夫、施泽霖因吸鸦片烟并与日军汪伪有勾结嫌疑,资格被取消。黄、施2人上诉至民政厅,后经临时参议会参议长陶然、潘汉平等出面斡旋,2人受到偏袒,取得资格。
民国36年(1947年)4月,各保国民会议纷纷召开,每保选举正副保长2名,全县159保计正副保长318人。同时选举保代表。
同年6月22日,各乡镇国民代表会成立,选举正副乡镇长和县参议员。全县16乡镇共有代表312名:吉原镇30名,碧溪乡20名,钟桥乡16名,王村乡16名,十字乡22名,姚村乡16名,东夏乡26名,岗凌乡22名,定埠乡12名,分流乡16名,高井乡20名,梅渚镇16名,飞鲤乡20名,涛城乡22名,古松乡20名,长乐乡18名。
郎溪解放后,区、乡政权领导人员由县任命。村级政权利用一部分旧保长,选拔一部分贫苦农民。至1950年底,旧保长已全部调整更新。在划乡建政前,乡、村农民代表会是基层政权的一种形式。其次就是妇女代表会、民兵代表会、青年代表会等,这些会议代表均按系统直接选举。
1951年开展划乡建政工作,县人民政府决定以在城区的殷管行政村和钱浒行政村的一部分闾为划乡建政试点。11月1日县人民政府派民政科长刘南屏率工作组3人到殷管村进行试点。改村闾制为小乡制,划分选区,每个选区选举数名代表,召开乡人民代表会,选举乡长、副乡长。并以原村政府驻地歌场,定名为歌场乡。12月份全县展开,到1952年4月底结束。全县共划分72个乡和郎溪、梅渚两镇。由农民代表会过渡到乡人民代表会,选举乡、镇长,组成乡、镇人民政府。
1953年进行第一次普选,6月13日,成立郎溪县选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民政科长易广银兼办公室主任。同时设立第一次人口普查办公室,民政科副科长陈桂远兼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7月份开展全县人口普查,结合人口登记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
1954年6月,全县基层选举工作结束。全县共有选民91318人,有65049人参加选举。在全县161651人中,无选举权者70333人,其中不满18周岁者67903人,被剥夺选举权者2237人,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者193人。选举产生乡、镇人民代表2456人,乡镇人民政府组成人员949人。
1956年和1958年进行两届基层选举,情况附表于后:
郎溪县历次基层选举统计表
(表24-6)

1958年10月份以后,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乡镇人民委员会保留名衔,后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取而代之。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行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公社主任替代了乡、镇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选举制度被破坏,基层选举中断了15年之久。直至1980年选举制度才恢复。
1980年6月,县成立选举委员会,乡镇也设立了选举机构。代表候选人采取推荐和代表提名的方法,按修订后的《选举法》,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1981年6月,全县基层选举工作结束。
1984年进行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月9日成立县选举委员会,具体领导部署选举工作。5月23日至30日,乡镇成立选举委员会。全县培训选举工作骨干1313人,张贴宣传标语37000多份。划分298个选区,设选民登记站534处,备流动票箱123个。分配乡镇代表名额1375人,经过协商提名推荐候选人共2161人,经过选举产生乡镇人民代表1308人,其中:中共党员679人,占代表总数的52%,妇女268人,占20.5%,青年496人,占38%,选举率98.7%。代表总数中有“两户”(专业户、重点户)代表99人。
到11月底全县18乡镇均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正副乡、镇长53人,其中女3人。文化程度比前届有所提高,其中大专文化程度4人,中专10人,高中8人。年龄结构也比原来的降低,平均下降了7.6岁。同时选举产生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调解委员117人。
自1956年以来至1987年,有3个乡、镇召开了10届人民代表大会,6个乡、镇召开了9届人民代表大会,6个乡、镇召开了8届,2个乡、镇召开了7届,1个乡召开了6届。南潘乡召开了2届,该乡于1958年4月撤销,并入其他乡、镇。
(二)县级选举
民国元年(1912年),建平县评议会成立。后改称自治议事会,会址设在城隍庙东侧。据《民国时期档案》,民国2年(1913年),西乡东西保(现东夏镇)选出戴文恒、赵文卿、洪瑞宜、夏焕章为代表。据此,全县各保均选出代表,总人数不详。县自治议事会的议事系采取间接选举,4个区域各产生议事4人,计16人,县城5人,共21人。
民国元年(1912年)1月4日,安徽省临时议会成立,建平县张鸿盛当选为省议员。
同年9月17日,夏焕章当选为众议院调查员。以上两次选举,具体情况不详。
民国2年(1913年),县选举出席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县为直接选举,区域复选。中国同盟会皖支部广建特派员岑述彭当选。因他与安徽省都督柏文蔚、浔军都督李烈钧过从甚密,复选时当选。
民国5年(1916年),张文海、夏梓青当选为省议会议员。
民国8年(1919年),选举情况不详。
民国24年(1935年)6月,第一次国民代表大会竞选,宣城、郎溪、广德3县共选代表1人,以直接选举方式进行,省预先公布候选人名单。郎溪县以5个行政区设柜投票,由各保长率1至几人至柜前圈名投选,即可代表一保选民。民国25年(1936年)春,省公布选举结果,宣城县查筱山当选。后由于东北3省沦陷,又有部分省未进行选举,这次国民代表大会选举宣告破产。
民国32年(1943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令:“全国各县参议会成立之前,得一律成立临时参议会。”郎溪县是全省实施“新县制”的39个县之一,参议会更应按时成立。当时县境陷落,未遑成立,直至民国33年(1944年)10月10日才在姚村的陈梅村仓卒成立。参议员20人均系县党政负责人与各团体负责人以及乡绅磋商指定。
民国36年(1947年)6月2日,国民大会代表郎溪县选举事务所成立,由县长承谷香任主席。全县登记选民共79444人,经资格审查核实为65730人(男39100人、女26630人),其中乡镇区域选民55937人,农会选民8052人,妇女会选民115人,工会选民409人,商会选民600人,教育会选民185人,西医师公会选民10人,中医师公会选民35人,记者公会选民14人,渔会选民373人。划定选区,投票“选举”国民大会代表。竞选人四处活动,请客送礼,持抢拉票。最后陶然当选。
在选举“国大”代表的同时,选举县参议员,以16乡镇和职业团体为选举基层单位。16乡镇各选1名县参议员,农会选举2名,渔会、工会、商会、教育会、自由职业各1名,共为23名。选举前,竞选人争夺激烈,请客送礼,拉帮结派,互相攻讦,造谣中伤,争夺席位。十字乡候选人刘先典与杨树普,吉原镇黄戆夫与施泽霖,岗南乡祁光华与陆乾润,互揭隐私,互相攻讦,甚至持抢威胁,动武斗殴。倪××在其本乡落选,另换一乡改名参选。花样百出,丑态毕露。后又增选候补参议员22人,共为45人。
建国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由各界人民按组织系统选举产生。宗教界代表、民主人士及少数民族代表由县特邀。从第一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起,每届会议均选举产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
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从第一届至八届均以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即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其名额由县选举委员会(后由人大常委会)分配。第九届以后为直接选举。
县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县长、副县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常委和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均按《宪法》、《选举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有关法律,按法定程序与规定,选举产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