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县内公路交通先后由县建设科、交通科管理。1963年,县成立公路管理站,开始配备专职路政员,既管路政又负责运输车辆的监督和管理。1970年后,公路运输事业迅速发展,车辆流量不断上升,由路政员兼管车辆监理工作已不适应新形势,根据省交通局指示,1976年6月15日成立郎溪县车辆监理站,配专职监理员3名,路政与监理分开。1984年10月,设立县交通监理所。
(一)车辆管理
县交通监理部门负责宣传贯彻交通法规,维持交通,开展安全教育,处理交通事故,定期考核驾驶员及检查车辆技术状况,办理车辆“入户”、“转户”、报废和牌证颁发工作。1979年下半年,监理人员开始着监理服,佩带“中国交通监理”胸章。1987年7月1日,交通监理所划归县公安局管辖。同年,改为县公安交通警察队。
郎溪县部分年度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表
(表12-10)

(二)路政管理
路政管理主要是按章征收交通规费,清除公路障碍物和在交通要道、陡坡险段设置交通标志等。
交通规费包括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等。建国后开始征收公路养路费。1984年5月23日起,征收公路运输管理费。1984年8月1日起,征收小型机动车养路费,1985年5月1日起,遵照国务院颁布的《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办法》的规定,开始征收车辆购置附加费。
郎溪县1980~1987年交通规费征收情况统计表
(表12-11)

(三)航运管理
民国时期,县城内设船业公会,理事长及理事均经郎溪县政府审批,船民承运受其支配,官府差役由其摊派。船民加入船业公会后须按时缴纳会费,公会会员承运货物优先于非会员。1951年11月成立郎溪县木帆船航运管理站,隶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下辖毕桥、梅渚和广德境内誓节渡3个航运管理组。1953年6月,改称安徽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郎溪航运管理站,毕桥、梅渚两航管组改为航管站,誓节航管组划归广德县,全县航管干部、职工8人。1957年6月,改称芜湖专区航运管理处郎溪管理站。1960年6月,航运部门体制改变,人、财、产三权归属郎溪县,改名郎溪县航运管理所,增设东夏航运管理站。此后,县航管所归属和名称又有几次变更,至1971年,改为安徽省郎溪航运管理站,先后由芜湖和宣城地区航运管理处领导。1978年4月,撤销毕桥航管站,1982年增设定埠航管站。
航运管理站对营运船舶行使商务和航政管理。商务管理主要是贯彻执行中央交通部“三统”(统一调度,统一货源,统一运价)规定,并教育船员精心装卸避免货损货差,遇有运输商务事故及时处理。航政管理重点是开展航行安全管理,清除航道障碍,设置航灯、航标,培训驾驶人员,检查船舶,核定吨位,登记发证和规费征收等工作。
郎溪县1980~1987年航运规费征收统计表
(表12-12)

郎溪县部分年度水路交通事故统计表
(表12-13)

(四)公路养护
一、民工建勤代表工
建国初期,贯彻民办公助方针,先后发动群众修复双(桥)—界(牌)、郎(溪)—梅(渚)、望(牛墩)—十(字铺)3条公路。此后又依靠群众义务建勤筑成祥(村)—花(鼓塘)、高(湾)—廖(桥)、十(字铺)—姚(村)等9条干线和县乡公路。
50年代后期,县内公路里程增多,养护任务加重。1957年5月,经县人委批准,县工交科在公路沿线组建群众养护组9个,共有建勤代表工50人,在道班工人带领下,负责养护郎梅、十姚两条公路。1959年初,群众养护组增加郎溪至独山、望牛墩至钟桥两条公路养护任务,代表工相应增加到66人。同年7月,县成立专业道班,代表工全部转为正式道班工人,建勤代表工制停止实行。后县乡公路迅速发展,养护任务日益繁重。1970年4月,县革委会决定恢复代表工制,总名额原定152人,后减为99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代表工大部分返回农村,留下的全部实行工资制,至1987年全县尚保留代表工26人。
二、公路管理站
1953年至1959年6月,县境内双界公路由41道班养护,郎(溪)—十(字铺)公路由51道班养护。两道班先属第二管理站(宣城),后属第九管理站(广德)。1959年7月起,县内公路及41、51两个道班归属郎溪自行管理。同年10月,县工交科以两个道班11名工人为基础,将养护组代表工全部转为正式工人,并选留部分作为参加建造郎川河木桥的民工,合计近百人,组成郎溪县公路养护队。下设9个道班和1个工程班,接养公路98.2公里。1961年7月,以养护队为基础,成立郎溪养护工区,1963年,改称郎溪县公路管理站。1965年起,干线公路由道班工人养护,县乡公路下放沿线社队管理。1970年4月恢复建勤代表工制,县乡公路收回,由公路管理站统一养护管理。1978年前,全县共有干线、县乡公路13条,其中除望十、双界两条干线公路路况较好外,其余均为砂石等外路。1978年后,公路管理站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先将4条干线(99公里)改造成省级公路,继又整修县乡公路9条计87.6公里,使公路完好率提高到82%。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公路管理人员107人,其中退休职工20人,下设17个道班(十字铺、方家铺、新发、蚂蚁山、下湖、乌塘、天子门、石槐塔、毕桥、十里岗、幸福、南丰、丁村、凌笪、涛城、长乐、独山),建有道班房13座,建筑总面积3531.61平方米。公路管理机关,包括油库、仓库、车库等,建筑总面积4059.54平方公里,接养公路203.6公里。
1970年以前,养护公路所需砂土石料全靠人力采运,养护工具只有小板车、铁锹、洋镐、钉耙和大扫帚。1971年起,地区公路总站陆续调拨和自购各种养路机具,并在龙须湖畔开办石料场。至1987年底,已有4吨工程汽车4辆,公务车2辆,大小压路机5台,撒夯机4台,洒水车3辆,四轮车18辆,破碎机1台,电焊机1台,打气泵1台,储油罐3台,地磅衡1台。
上一篇:第二节 水路
下一篇:第四节 邮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