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一、郎川河
自欧阳渡起,经涛城、县城、东夏至东湖口,全长45公里,落差7米。东湖口至县城为四级河流,县城至合溪口为五级河流。因受水阳江水位影响,每年通航时间约7~8个月。枯水时,河宽50米,水深1~1.2米,可航行15吨级船舶,主要在东夏以下河段。丰水时,河宽110米,水深5~10米,通行100吨级驳船,1000吨级拖轮船队。洪水季节可上溯至合溪口,座位在50以下的12马力小挂机客船可常年航行于县城至东湖口之间。古时,郎川河水运以漕粮、马草和竹木土产为大宗。明万历年间,郎溪、广德两县运漕粮七、八千担,马草十五、六万包。清咸丰、同治年间,郎溪先遭兵燹,继罹瘟疫,河内船舶消失殆尽。同治九年(1870年)后,清政府陆续从外地移民前来垦荒,其中河南、湖北移民大都乘船而下,部分船民亦随同定居,从事水上运输。清末民初,郎川河水运事业已较兴盛,下行以粮食、竹、木、柴、炭、松板、茶叶等为大宗,上行以布匹、百货、杂货、煤油等为大宗。据民国8年(1919年)《安徽省60县水运调查》记载,郎川河共有运输木帆船一百余艘,约2500吨位。民国15年(1926年),美商用轮船从芜湖运香烟来郎溪推销,郎川河首次出现机动船。抗战前,曾有郎溪至芜湖小客轮航班。抗战期间,水运事业萧条,船只大减。抗战胜利后,部分船民重操旧业,航运事业逐渐复苏。建国后,船运大有发展,货船经南漪湖、水阳江可达长江沿岸各大中城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从事运输的新局面,不仅开展河上运输,还从河中捞取黄砂销往省内外。
二、新郎川河
管村至磨盘山,长25公里,属分洪河道。河床地形复杂,水位落差大,不适宜船只通航。从管村至山脚底11公里丰水时可放排,山脚底至磨盘山14公里可行小船。
三、南漪湖湖区航道
东湖口至磨盘山9公里,可常年通航。1987年底东湖口疏浚,投资13万元。
四、钟桥河
从吼儿桥至后郭,全长15公里,因受吼儿桥桥孔的限制,吨位较大的船进不去。丰水时无篷小船可达钟桥。钟桥至后郭5公里已断航。
五、毕桥河
又名碧溪河,从新沟嘴至毕桥原为三级河流,全长16公里。民国时期是县内西南乡货物进出主要通道。50年代末,流域内树木砍伐过量,植被遭破坏,泥沙严重流失,河床日益淤塞。1967年1月,国家投资24000元,交毕桥公社组织群众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时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期,施工受影响,部分河段新航道未挖通,老河道反被弃土堵塞,致停航近20年。1984年10月再次疏浚,同时在毕桥汽车站北1.7公里处新建码头两个,泊位4个,长162米,设计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1985年冬,新沟嘴至新港段7.5公里又进行疏浚通航。共投资67.4万元。
六、梅渚河
自梅渚镇起,流经江苏溧阳殷桥、新桥至河口乡三尖嘴,注入南河(建国前称胥溪河),全长12.10公里。县境内长1.1公里,河床标高(上海吴淞口)为零,水深1.5~2米。平均底宽14米,能常年通航。可航行50吨级驳船,150马力拖轮,500至600吨级船队单帮行驶。民国时期,河内运输以木帆船为主,多系江苏帮船,本地船民极少。民国5年(1916年)春,梅渚商贾殷源浚集股开办大达轮船公司,河内始有机动船航行。
七、胥溪河
古名胥河。上自江苏高淳固城湖口,下至溧阳朱家桥,全长30公里。经溧阳、宜兴过太湖至苏州。公元前506年(春秋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为西征楚国,命伍子胥凿渠以通军运,故名。此河一段是江苏高淳与安徽郎溪两县的界河。主河道流经定埠,县境内长3.2公里,河底高1米,平均底宽15米,水深1.4米,能常年通航。可航行50吨级驳船、150马力拖轮、500~600吨级船队单帮行驶。明、清时期,郎溪年销浙盐14264引(每引净盐250斤),全从此河运抵梅渚、定埠后销往县内各地。胥溪河,历来被誉为运粮河。民国8年(1919年)定埠厘税局统计,当年县内四乡及高淳、宣城等地经胥溪河定埠段运出米、稻、麦等谷物共479000石,食用油脂及黄豆、芝麻、菜籽等油料共80480石。建国后,高淳县于1968年~1978年对该河进行多次拓宽疏浚,与该县茅东水闸输水配套,干旱时启闸放水,既供两岸农田灌溉,又利船只航行。
(二)港口
一、郎溪港
位于县城南,自东门大桥至西门夏家渡口,长1450米,水面平均宽103米,水域面积148320平方米,一般水位时,平均水深3.28米。建国前,东、西城门外共建简易石级码头3座。建国后,交通部门于1960年6月投资3954元,在南门建浆砌条石台阶码头1座,面积151平方米,泊位1个,码头前沿水深1.8米。1966年12月,交通部门再投资5000元,在新建码头两侧,扩建斜坡码头和块石护坡墙368平方米,增加泊位两个。港口进出物资主要是煤炭、农业生产资料、日用百货、黄砂、粮食、竹木等,年平均吞吐量50万吨。
二、东夏港
位于郎川河下游,东夏街南,建有码头30米,泊位1个。年平均货物吞吐量10万吨左右,其中黄砂居多。
三、梅渚港
位于梅渚镇北端,旧有石级码头1座。建国后,县政府于1967年和1983年,两次投资共23万元疏浚,并陆续投资兴建码头5座,总长88米,码头前沿水深1.5米,最大停靠能力50吨驳船。县萤石矿、白茅岭农场等单位,亦在梅渚建有专用码头和货场。1972年港口安装吊车1台,由梅渚搬运大队工人装卸作业。港口外运物资以粮食、黄砂、萤石为大宗,输入货物主要有五金、百货、食盐、石油、煤炭等。年平均货物吞吐量60万吨。
四、定埠港
位于定埠胥溪河南,与江苏省高淳县定埠港隔河相望,旧有石级码头3座。近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县内新、老郎川河两岸各乡镇所采黄砂,很大一部分运往定埠装船,远销常州、无锡、上海等地。至1987年,港区共建黄砂平台淌斗码头27个,码头前沿水深1.4米。港口年平均货物吞吐量20万吨,以黄砂为大宗。
(三)水上运输
一、县水运公司
地址在县城南门口,为县属集体企业。1949年,县内各港口共有木帆船142艘,1379吨位,其中载重10吨以下居多,载重10吨以上较少。1951年11月,县建设科组织个体船民成立木帆船联营社,按船只大小划分类型,组编船队,以适应货物分类运输。1954年,郎溪、毕桥、梅渚3港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相继成立互助组。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3个互助组分别成立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58年11月,3社合并,成立郎溪县水上联合运输合作社,原3港小社改为大队,实行社、队两级管理。1960年5月改称郎溪县水上人民运输公司,改两级管理为公司统一管理。水运业务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由公司统一管理困难较多,1964年又改为水上运输合作社,仍实行社、队两级管理。1966年2月,毕桥水运大队并入城关水运大队。1980年,水上运输实现机械拖带化,彻底摆脱背纤、摇撸、划桨、撑篙等体力劳动。1982年5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郎溪县水上运输公司,同时撤销城关、梅渚两个水运大队,改以拖驳船队(即原生产队)为经营核算单位。至1987年,公司共有拖轮12艘、1320马力;驳船121艘、5961吨位。
建社以来,职工收益分配办法数次变更。1956年建社时,在运费总收入中,集体提留30%作为管理费用和公共积累。从业人员实行“基本工分、死分活值”加安全航次奖分配办法。1958年至1960年,集体提留60%,从业人员实行“八等三级”(八个等,每等分三级)分配办法。1961年恢复原分配办法。1967年起,取消安全航次奖,实行“死分死值”分配办法。1978年开始,集体提留50%,恢复“死分活值”加安全航次奖办法。1982年水运公司成立后,改为拖驳船队为单位,实行“大包干”经营管理制度。
公司下设郎溪、梅渚、毕桥3个站,各站独立核算,上缴管理费。1987年,水运公司改称航运公司。
二、个体户运输
建国后至60年代初,县内水运货物全赖专业船舶装运。60年代中期,开始有少数农副船参加营运,多属集体经营。1978年后,运输市场开放,个体船舶发展很快,部分农民也自购船只参加运输。至1987年,经考核发证的个体挂桨机船共有316艘,计4344马力、6730吨位,948个座位,当年完成货运量530088吨,周转量达37133130吨公里。
1987年底,全县共有集体船队12个,船只195艘,社会船只417艘,计17011吨、7707马力。水上派出所共签发《船民证》1500多人。
郎溪县水运公司若干年份业务简况一览表
(表12-9)

上一篇:第一节 陆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