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商业发展和市场繁荣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的商业逐步发展,城乡市场逐步兴旺。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展,安徽商业和市场更是一派繁荣景象。建国以来,安徽商业发展和市场的逐步繁荣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商品流通渠道逐步通畅,基本形成较为发达的流通网络。建国初期,全省商业以私营为主,1952年末,全省各种商业经营单位11.3万个,从业人员39.5万人,其中,国营商业单位和人员只分别占5.1%和13.3%。1956年以后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商业机构和商业网点撤并过多,个体私营商业受到极大限制,集贸市场几乎关闭。到1960年,全省商业经营单位中,公私合营商业和私营商业仅占5%,合作化商业占27.7%,而国营商业占67.3%。商业企业一再追求“一大二公”,流通渠道单一,商品流通不畅,经营特色消失,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许多不利影响。1978年以后,从商业体制改革入手,在发挥国有商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和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国有商业和物资公司也逐步转换经营机制,物价逐步放开,不断培育市场定价机制,全省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渠道通达的商品流通网络,城乡市场繁荣兴旺。199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领中,国有商业占33.3%,集体商业占23.8%,个体私营商业占25.9%,联营和股份商业占1.1%,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商业占0.4%,其它商业占15.5%,多种经济成份并相发展的商业流通格局已基本形成。
第二,商品流通量日益扩大,各类消费品零售额普遍上升。随着全省经济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商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商业企业市场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市场货源增加,商品购销两旺,市场十分繁荣。安徽是农业大省,农副产品收购量是生产和市场兴旺程度的直接反映,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量年平均增长率为4.5%,而1978年到1995年17年间,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9.4%,1995年达150.7亿元。主要农副产品收购量也普遍增加,1995年粮食收购665.4万吨,是1952年的3.6倍;棉花收购25.62万吨,是1952年的15.1倍;油料收购55.92万吨,是1952的2倍多;牲猪、家禽、羊、鸡蛋等收购量增长10倍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增长很快,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7.4%,其中,1953~1959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5.6%;1978年以后,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迅速增长,1995年达586.5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6.0%。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1978年以前偏重于吃、穿、用、烧,1978年以后,开始向优、新、好、特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电话已普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第三,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裕,品种逐年增加,供应渠道日益畅通灵活。建国以后,对工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实行计划管理、产品分配调拨,对集中物力保证重点建设和紧缺生产资料的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经济效益不好,越来越不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78年以后,对物资供应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物资供应从指令性计划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供求关系,物资供销从条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向面向市场的开放体系转变,供应渠道更加灵活、畅通,物资供应量和品种都逐年增加,对保证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业生产资料和物资供应方面,从80年代起,全省建立几十个钢材、有色金属、煤炭、汽车、水泥、金属、木材等专业市场,省、地、市的国有物资供应部门改组为物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高了物资供应系统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方面,各级供销社和农资公司积极组织对化肥、农药、拖拉机、农用动力机械的供应,不少地区推行“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形式,为农业发展和市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安徽是内陆省份,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到1957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仅678万美元,只占全国的0.2%,且没有进口。1979年以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安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很快,主要特征是:
第一,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安徽对外贸易的起飞起于1981年,当年进出口总额达1.12亿美元,大体相当于自1957年以来24年的总和,且首次有了进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进出口总额4.3亿美元,1990年达7.4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23.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77亿美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4%,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1%。70年代以后,安徽开办了自营进出口业务,先后建立了芜湖、合肥、黄山、安庆、铜陵、马鞍山等海关,创建并发展了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加快了安徽对外贸易的发展步伐。70年代初期,安徽的出口商品仅数十种,其中工业制成品占20%以下,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换汇能力弱;1995年,出口商品增加到1481种,其中工业制成品占83%,出口商品结构显著改善。出口地区达145个国家和地区,约有三分之二出口到欧、美、日、加等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80年代后期,安徽已有一些先进技术装备出口,1990年技术及设备出口额1781万美元,1995年增加到3200万美元,年平均递增12.4%,发展速度较快,技术出口市场已由发展中国家扩展到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
第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三资”企业越办越多。安徽利用外资起于1980年,当年对外签订协议项目3个,合同金额114万美元;1984年起,对外签订项目逐年增加,利用外资额也不断增多,不少外商来皖兴办合资、合作及来料加工企业(通称“三资”企业)。到1995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1亿美元,“三资”企业达3409家。1981年至1995年,引进外资平均每年增长64.0%。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对芜湖市兴办开发区和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91年,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决定,以芜湖为龙头,全面开发、开放沿江地区,并陆续兴办了芜湖、合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9个省级开发区,为引进外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一批国际财团和跨国公司纷纷向开发区投资,安徽利用外资的形势越来越好。仅1995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53个,利用外资合同额12.96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外资合同额160万美元,引进外资的经济、技术起点明显提高。
第三,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有所进展。建国以后,在国家统一组织下,安徽曾多次派员参加援外活动,但真正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则起于1983年。当年首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1份,金额113万美元。以后,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逐年增多,1990年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6项,合同金额3042万美元,当年完成营业额634万美元;1995年对外签订承包工程的劳务合作合同增加到93项,合同额1689万美元,当年完成营业额3621万美元。对外承包合同主要有伊朗、布隆迪、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等国的水利工程、纺织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劳务合作已达及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伊朗、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突尼斯、马绍尔群岛以及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旅游业的发展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色秀丽,名胜古迹甚多,历来入皖旅游者甚多。但是,旅游业作为产业的兴起,还是在1979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黄山、九华山是安徽旅游业的重点地区,1979年以后,着重加强了旅游设施建设。1979年7月,邓小平登临黄山,对开发和建设黄山旅游区作了重要指示。此后,加快了对黄山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先后建设了两条登山索道,增修和新建了不少景区、旅馆和4万多米登山盘道。对九华山也先后整修和建设了20多处景点,修筑了盘山公路,新建了一批宾馆、酒楼等服务设施。位于皖西南的天柱山、皖东南的琅琊山、广德县的太极洞、皖中的巢湖、黄山的太平湖,以及从北到南的各类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地区,也不同程度地修复和建设。旅游设施和服务条件的改善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安徽的旅游业蒸蒸日上。1995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1732.42万人次,旅游收入8.38亿元,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14.27万人次,创汇4435.9万美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0.6%。该年,黄山市接待旅客269万人次,入境旅游者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亿元,其中创汇1470万美元;九华山全年接待游客98万人次,入境游客9万人次,旅游收入0.7亿元,旅游创汇140万美元。
旅游业的发展对全省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山区经济发展更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国际经济表明,当旅游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5%时,就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995年,黄山市旅游业总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1.0%,九华山旅游业总收入也占其所在的青阳县国民生产总值的9.3%,支柱产业的作用十分突出。由于旅游业的推动,黄山、青阳等市县的交通、饮食、旅店、商业、导游、摄影业蓬勃发展,利用丰富的资源,各地旅游商品开发也逐步发展,通过旅游接待,扩大了对外交流和合作,又促进了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山区许多农民凭籍旅游服务业而脱贫致富,不少乡村也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成为小康村,发展旅游业对安徽的经济意义已越来越大,前景十分广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