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以前,本县中小学教师,均由各校校长自行聘请,多为高中毕业和师范毕业生。自省立第四师范在宣城创办之后,该校毕业生为本县小学教师主要来源。民国19年(1930),推行义务教育,义务教师多来源于县办的师资养成所。据民国23年(1934)《安徽省统计年鉴》记载:本县公立小学28所,教职员113人,其中大学毕业者1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者36人,短期师范毕业者14人,专科以上学校毕业8人,中学毕业者46人,其他8人;中等学校5所,教职员合计94人,其中国外专科毕业者1人,国内师大或大学教育院科系毕业者8人,高等师范毕业者1人,大学本科毕业者29人,专科学校毕业者19人,中等学校毕业者23人,其他13人。
民国时期,教师实行聘任制。每学期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辞聘和被解聘,各校教师流动性较大。民国20年(1931年)10月上旬,县城及郊区10所小学近60名教师因欠薪过多,无法维持生活,于城内中心小学集会,讨论索薪办法,当即组成“索薪团”,公推周崑甫、何本鳌、阮良知等7人为代表,向县教育局和有关方面交涉,结果的答覆是“待阳历年前后补发”。为此,有两位小学校长向县教育局辞职。据民国35年(1946)有关资料查考,本县小学教师月薪标准为: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每人月薪熟米两石左右(折合今176公斤),小学教师每人月薪熟米一石至一石五斗(折合今88—132公斤)。
解放初期,县内原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绝大部被留用。1950年,举办中小学教师训练班,吸收失业的知识分子参加培训,充实教师队伍。土地改革运动后,农村兴办了一批民办公助小学,教师多系就地聘用,称民办教师。1952年下半年,一律改为公办小学,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1956年起,学校数量大增,教师数量不足。除宣城师范和宣城简师的毕业生以及肄业生为教师来源之外,还从社会上招收具有高小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263人经过短期培训录用为教师。
1958年至1965年期间,教师主要来源为大学、大专、中专毕业生.少数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70年至1979年,除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外,从下放知识青年中录用一批任公办学校试用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自1951年起,全县先后选派550余名教师(其中教育行政人员14名)带薪离岗赴巢湖、徽州、宣城、南陵师范学校及芜湖教育学院或轮训或进修,为期一至三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教师主要来源于大学、大专、中专毕业生,其中师范院校毕业的占绝大多数。据1984年2月统计,全县有小学教职员4296人(含民办教师2500人),其中专任教师3897人(民办教师2337人),具有中师(或高中)以上学历的有1964人;中学教职员有1590人(不含代课教师237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001(含民办教师203人),专科以上学历的有308人。高中专任教师有212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者有121人。
1987年,全县小学教师4326人,其中具有中师(或高中)以上学历的有2056人;中学专任教师1478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209人,高中专任教师201人,职高专任教师68人),具有专科学历的有585人,本科学历的有166人。自1977年以来,全县有9名教师参加省教育革命先代会,有49名教师参加芜湖地区教育战线先代会,有1000多名教师先后受到县级表彰。其中有70多人分别被评为地、省、全国先进个人。同时,先后有53名教师(女8名)当选为县党代会代表,2名被选为县委委员;有101名教师(女42名)当选为县人大代表,1名被选为人大常委;有59名教师(女11名)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名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名被选为政协常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