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航道】
▲水阳江航道水阳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系长江一条支流,全长217公里,由南而北流经境内90公里,素为本县主要水运干线。县城以南航道71公里,由句溪逆流而上,至宁国河沥溪镇,水位不稳定,每年六、七月份可通航10至15吨木帆船。1971年安徽省交通厅投资26万元,在水东包村滩建造一座20吨级船闸—佟公坝船闸,闸长25米,闸室宽7.2米,闸口门宽5.2米,闸槛水深1米。由于佟公坝为低坝溢流引水灌溉工程,水量调蓄能力甚微,其水源丰枯变化,受上游流域天然降水制约,坝闸截流开渠引水灌溉后,上游水被引入灌区,坝下无水源,河床又逐年增高,枯水季节即断航。
县城北门三岔河至芜湖县清水河,航道82公里,解放以前,因长期受山洪下泄,江潮顶托,河床逐年增高,加之长期失修失养,浅滩增高并伸长,航道技术状况逐年下降,通航里程缩短31%,通航期减少3至5个月,通航吨位减载40%。解放以后,水阳江航道多次测量和疏浚,1951年至1960年每年在枯水季节航运部门发动船民300—400人,对县城以北航道的关门滩、和尚滩、鲤鱼滩、干家滩进行人工疏浚,保证了在枯水季节宣城港口物资运输出口时大小船衔接的正常通航。1967年,芜湖航运分局投资13.87万元对于家滩、和尚滩、鲤鱼滩进行人工疏浚(由五星、敬亭两公社民工担任),共疏浚13.5万立方米土方。1978年,省航运管理局投资22万元,芜湖长江航运局投资5万元,由县成立宛溪河疏浚指挥部,发动民工2.6万多人次,疏浚宛溪河(北门三岔河至凤凰桥,长3.6公里),8月中旬动工,10月中旬竣工,疏浚土方26.3213万立方米。宣城港池经过疏浚后,洪水期河面宽60米,深5米,可停泊80—100吨级船舶;枯水季节,港区内水深可保持1米左右。1984年5月省航运局投资70万元,调派两艘挖泥船,分期疏浚水阳江。第一期工程从鲤鱼滩至小河口,长7834米,挖土方28.4万多立方米;第二期工程由浑水港至朱桥、马湾,长1466米,挖土方3万多立方米;第三期工程疏浚南漪湖东、西湖口,长3000米,挖土方16.56万多立方米。三期疏浚工程于1985年3月完工,平均标高4.64米。
现今,宣城至清水河82公里航道,旺水期,河宽100—250米,水深4—10米,可通航200吨级驳船;正常水期,河宽80—180米,水深3—7米,可通航100—200吨级驳船;枯水期,河宽15—50米,水深0.2米—1.0米,可通航3—20吨级船舶。
▲青弋江航道青弋江位于本县西部,全长233公里,航道流经本县境内长25公里。解放以前,曾为本县西部水运支线,沿岸可停靠文昌、西河、红杨树、湾沚、方村等集镇。航道由于年久未疏,沙碛日集,河床浅窄,季节通航3吨至20吨级船舶。解放以后,青弋江航道仍为本县境西水运支线。1971年,县域变更,青弋江航道流经本县境内只有文昌乡,航程15公里。
▲南漪湖航道南漪湖位于宣城东北、郎溪县之南,地跨宣城、郎溪两县,周围有7道河流汇入于湖,属水阳江流域水系。每年5月至10月,东湖口水深2.2米,湖心水深4—5米;西湖口水深1.8米。11月至次年4月份,湖水较浅。为境内季节性航道,通航里程33公里。主要航线为西湖口马山埠通往水阳江。旺水季节可通航100吨级船舶,正常水位可通航50吨级船舶。枯水季节只可通航5吨左右小船。1984年航道疏竣后,每年5—10月,日进出南漪湖的船舶多达300多艘。
【港口码头】
▲港口
宣城中心港宣城港为天然港,是水阳江主要港口,港区位于城北三岔河(宛溪河与水阳江汇流处)至东门济川桥止,全长3.6公里。解放前,为本县物资流通进出口的主要港口,客货运轮船均可进入港区。1949年,港口年货运吞吐量为7.6万余吨,年客运量约2万人次。由于长期未经疏浚,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增高,港区内水位较低,旧有码头均已移位。1950—1973年,由芜湖内河航运及地区航运管理部门投资计27.22万元,在宣城港区内新建4座码头、3处货场、2处候船室、2处仓库,以及站房、船员俱乐部、宿舍等,总建筑面积5194平方米。1951—1961年,宣城港口年均客运量4万人次左右,年均货物进出口在10万吨左右。1965年1月,芜湖港埠公司为扩展水运事业,设宣城为中心港,及其下属6个基层港务站或代办站。1978年8月,省航运管理局投资22万元,县政府投资5万元,全面疏浚宣城港区。从港区入口的三岔河起,至凤凰桥止,疏浚3.6公里,河底挖宽20米,挖降至5—4.5米,挖土方26万立方米。港区疏浚后,在中水期,河面宽50米,水深3—4米,旺水期水深可达4—5米,枯水期水深1米左右。
油榨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14公里(水面距离,下同),水阳江东岸,地名油榨沟,为天然港口。1965年1月,设为基层港务站(1980年改为代办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5年,由芜湖地区航运管理处和芜湖港埠公司投资1.85万元,建造站房、候船室、石阶码头,建筑面积245平方米。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200米,常年水深5米,可停靠小轮及50吨级船舶。
仁村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19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仁村湾,为天然港口。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代办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5年5月,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9800元,建造石阶码头和候船室,建筑面积为135平方米。1984年—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50平方米,常年水深7米,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新河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24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新河庄,扼南漪湖出水阳江口的天然港口,地势险要,历为军事要津,明朝曾设“新庄”关和驻兵守卫。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7年12月,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2万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阶码头,建筑面积为235平方米。1981年12月,宣城地区航运管理处投资8500元,建造8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50平方米,常年水深7米,水流平稳,有2处石阶码头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水阳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40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水阳镇,为天然港口。东岸古为龙兴镇今为卫东乡政府所在地,与江苏接壤。水阳港(镇)历为重镇及军事要津,清朝曾设有巡检司巡哨江面。水阳港紧依金宝圩,为金宝圩内的“三乡一镇”(裘公乡、杨泗乡、雁翅乡、水阳镇)工农产品、生活物资等水上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亦是宣城中心港下属的最大港口。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站。同年,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2.2万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阶码头,建筑面积为265平方米。1984年11月,宣城地区航运管理处投资2万元,新建8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楼)。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50米,常年水深8米。水流平稳,有3处石阶码头可停靠小轮及50吨重载船只。港口人口密居,经济较繁荣。东西两岸有3处渡运,日均人流量约3000人次。
雁翅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49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雁翅,为天然港口。东岸与江苏接壤,扼水阳江通往江苏的河流出口处,为水阳江流经本县出口的最后港口。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代办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5年5月,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1.25万元,建造候船室、石阶码头。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20米,常年水深6米,可停靠小轮及50吨重载船只。两岸渡运较忙,日均人流量达600人次。
黄家墩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32公里,即汪联河北岸的南鱼乡政府所在地,靠近南漪湖出水阳江的汪联河天然港口马山埠(港)。1974年曾在南漪湖出水阳江的西湖口大金山设港口。1985年12月,于黄家墩设航监站,由宣城地区航管处投资3.25万元,建造12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楼),同时撤去大金山监港。1984—1985年汪联河疏浚后,马山埠港口水面宽120米,常年水深2米,有石阶码头2处,正常水期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水东、孙埠、双桥、西河、湾沚港水东、孙埠、双桥3港为水阳江港口,1958年水阳江佟公坝截流开渠引水灌溉后,坝下无水,1959年8月3处航运管理站撤销,港口随之废弃。西河,湾沚2港为青弋江港口,中水期通航3—200吨级驳船,1971年随县域变更,2港分别划归南陵县、芜湖县管辖。
▲码头解放以前,宣城港区码头有别士桥、杨泗庙、洋码头、济川桥4处石阶码头,以及东头湾、盐码头、粪码头3处自然坡码头,因河床逐年增高,码头移位。解放以后,旧有码头已不能使用。1950—1962年,由芜湖内河航运、地区航运管理部门投资3.17万元,共建4座码头,面积计556平方米,加上各单位自建码头(其中有些为简易码头)共有10余座,其中港区主要码头如下:
北门老码头位于宣城县北门澄江路150号处,澄江浴室下首。1950年10月,芜湖内河轮船公司投资3500元,于原洋码头处新建12米长、8米宽、面积为96平方米的石阶码头及160平方米小型仓库,作为港区客货运输进出口的主要码头。1951年至1961年,宣城港区的全部客货运输大部分集中于此码头吞吐,年均旅客流量达4万人次左右,货物进出口量达10万吨左右。1963年起,码头吞吐量渐少,现为居民洗涤码头。
东头湾码头位于原东头湾码头(杨家滩1号县搬运公司南,现废)上首,即县航运公司对面。1955年8月,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投资7500元,建造15米长、12米宽、面积为180平方米的石阶码头。后又投资6.6万元兴建420平方米的候船室和250平方米的船员俱乐部。建成后,由于河面狭窄河床浅,客货轮驳船无法调头,而且下游500米处有一浅滩,20吨以上船舶无法通航,致使候船室改为办公室,船员俱乐部改为航运公司职工宿舍,轮船码头变为居民洗涤码头。1973年11月,芜湖地区航运管理处投资2.35万元,兴建50米长、10米宽、面积为500平方米的东头湾货场(三合土结构),同时,投资3700元挖深该码头前沿淤泥,便于船舶靠岸装卸物资。
新码头位于北门澄江路,县搬运公司吊机码头上首(南)。1961年12月,芜湖皖江航管局投资5000元,建造长14米,宽8米,面积为112平方米的条石水泥结构斜坡码头。同时,在该处投资4500元,建造长24米、宽12米、面积为288平方米的三合土结构货场。建成不久,由于河床增高,码头移位,不能使用。
轮船码头位于宣城港入口处,北门澄江路街头,即宣城中心港轮船码头。1962年11月,芜湖长江航管局投资1.57万元,建造24米长,7米宽,面积为168平方米的条石水泥结构石阶码头。1965年间,芜湖港埠公司投资11.6万元,兴建200平方米候船室,120平方米站房,200平方米仓库,2000平方米露天货场,以及240平方米职工宿舍。1968年9月,芜湖长江航运管理局投资3万余元,又建420平方米仓库。此码头专为客轮停泊及上、下旅客使用。
吊机码头位于北门澄江路敬亭医院南侧。1973年,县搬运公司投资10万余元建成。码头石砌,设有3—10吨吊机2台,有400平方米露天货场。旺水期,码头可停泊百吨重载船只,日吞吐量500吨。为宣城县搬运公司自建、自用、自管的专用吊机码头。
宣城县搬运公司在港区内自建码头还有2处。1952年,在济川桥堍自建石砌码头和站房,面积约196平方米,1981年7月该石砌码头崩塌,站房拆除,码头封闭。是年又于江滨路县搬运公司修配厂处自建53米长,16米宽,面积为252平方米的石砌码头。
海棠湾码头位于城北5公里海棠湾处,沿靠宣水公路。河岸有土坡码头,为县搬运公司装卸物资使用。
此外,宣城中心港务站下属的基层港均建有简易的石阶码头。详见下表。
建国后宣城县基层港码头建设简况表

【工具】
▲排筏为本地水上运输形式之一。即将山区砍伐下来的竹木,并列编扎成竹排、木排,放排工人利用汛期或旺水期,沿山溪、河流航道,自上游顺流而下。本县主要是从水阳江、青弋江流域转运流放。抗日战争前,宣城港口有22名排筏工人组成放长排的“钩子班”,从事竹、木排转运业务,主要运往江苏、南京等地。解放初期,宣城港口排筏工人有160多人。1950年起,宣城、双桥、孙家埠分别成立“排筏工会”,排筏工人共达400余人。1954年1月,3个排筏工会合并成立“宣宁水排服务大队”。1950—1954年底,山林竹木大量砍伐,故竹木排筏运输量大增,仅松、杂、坑木于双桥,油榨两地接运流放江苏达12万多立方米,竹排20多万吨。1957年起,双桥、油榨两地的竹木转运由航管部门派船运输。1974年10月,皖赣铁路通车,竹木外运全由铁路承办,水排工人划归宣城县搬运公司,改事陆运工作。
▲木帆船解放前为本县水运主要工具。船型种类有驳船、开稍子、石稍子、西瓜饱子、宣塔子、跳驳子、巴斗子、马亚壶子、乌江子、麻雀子、铲子和网船等13种。均为人力摇橹、划浆和背纤,航速较慢,顺风挂帆,航速稍快。民国26年(1937),宣城港口约有各种木帆船50艘,最小为1吨,最大为35吨。双桥港口约有60艘,最小为5吨,最大为45吨。民国29年(1940),全县有木帆船425艘。
1949年底,全县9个港口(宣城、双桥、孙埠、水东、油榨、新河、水阳、西河、湾沚)木帆船共有417艘,合计4995吨位。至1965年,增加到532艘,合计6474吨位。70年代初期,挂浆机船日渐普及。至1985年木帆船绝大多数改为挂浆机船。1987年,县交通部门有木帆货船68艘,合计5809吨位,个体水运户木帆船541艘,合计129380吨位。
▲机动船1962年,县水上运输公社购置1艘拖轮159#60匹马力,拖带250吨驳船。至1987年,县航运公司有机动船235艘,7288吨位3674匹马力。机动拖船12艘,1594匹马力。此外,境内16个乡镇水运队共有机动船927艘,合计41410吨位,个体水运户共有机动船991艘。
【营运】
▲客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芜宣小轮公司的客班小轮在水阳江通航,往返于芜湖、宣城之间,此为县内小轮客运之始。光绪三十年(1904),芜湖的“泰昌”、“源丰”两家轮船公司客班小轮通航于芜宣之间。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芜湖慎祥公司的“快利”(载客27人)、“新华”(载客24人)和航路公司的“新利济”(载客70余人)3艘客班小轮通航于芜宣之间,在本县境内沿途停泊黄池、陡门、水阳、新河庄、油榨沟等地。民国9年(1920)7月,芜宣航线还有私商李端甫的“宣城”号客班小轮通航。抗战时期,上述客轮停运,由日伪的“中华”、“内河”两家轮船公司小轮在芜宣航线客运。抗战胜利后,芜湖招商分局派小轮客运于芜宣之间。民国35年(1946)3月芜湖“泰昌”“源丰”两轮船公司,恢复芜宣航线客运。是年,本县商绅黄晓恩等集资购置“东阳”、“江晓”两客轮于宣城至芜湖航线营运。民国36年(1947),芜湖私商许伯华的“新苏杭”、“快安”两客轮亦于芜宣航线营运。1950年3月,皖南军分区派两艘小轮担任芜宣航线客运。私营“泰昌”、“源丰”两轮船公司的客轮仍继续营运。8月,国营芜湖内河轮船公司接管芜宣客班航线,并在宣城设立轮船营业站,其它轮船客运全部停业,1953年,宣城内河客运业务由宣城航运办事处接办。1964年2月,芜宣小轮客运,交由芜湖长江航运管理局。次年1月,芜湖长江航管局所属芜湖港埠公司在宣城、油榨、仁村湾、新河庄、水阳、雁翅、小河口等处设港务站及港务代办站,办理宣芜航线客货运输。1974年3月,宣城县水上运输合作社的红星9号客轮,专营宣城—水阳—马山埠之间的短途客运。进入80年代,乡镇水运队、个体水运户日渐增多。1986年起国营航运公司的客运停航。乡镇水运队和个体水运户于水阳江航线上经营客运业。
▲货运解放以前,水阳江航期年均在10个月以上。年货运量约7.6万多吨。船舶周转率较低,时有停靠待装。
1949年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城军分区武装大队的协助下,成立宣城县船舶运输大队。时有船只113艘,1510吨位,下设4个分队,担任支援前线的运输任务。1950年8月起,城关、双桥、孙埠、水东、油榨、新河、水阳、西河、湾沚等港口先后成立民船工会和船民同业公会,协调本港口船工工资、船舶修建、装运业务。同年,宣城联运办事处成立,全县各部门的外运物资由该处统一管理,平衡和安排货源及工具计划。联运物资主要是宁国、广德、宣城山区的竹、木、炭、煤、粮和由芜湖等地进口的石油、建材、百货、化肥、农药等物资。货运无固定航班,除运往县内各乡集镇外,主要将本地公粮和农副产品中转到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和本省江北一带。
建国后宣城县水上客、货运输量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