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道路】
▲铺道明清时期,本县境内铺道共有6条,以县城为轴心,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6路伸展,总长220公里,道宽约1米,路面铺以卵石,路拱较大,路心嵌有近0.3米宽的石条。
东路出县城东门(阳德门)过济川桥往东,经东溪、直溪、佳山、麻姑、洪林、花桥(今百花桥)等6铺,至郎溪县境朱塘铺,全长35公里。
南路出县城南门(薰化门)往南,经绿锦、双牌、毕村、杨柳、高桥、柿木等6铺,至泾县境内的古楼铺,全长35公里。
西路出县城西门(宝城门)往西,经莲塘、乌沙、高岭、寒亭、通津等5铺,至南陵县境的弋江铺,全长30公里。
北路出县城北门(拱极门)往北,经敬亭、梅岭、黄冈、竹塘、焦村、新店、施茶、绍泽、妆武、横岗等10铺,至当涂县境的界命铺,全长55公里。
东南路出县城小东门(泰和门)过凤凰桥往南,经上渡(今夏渡)、长安、寿松、黄渡、杨林等5铺,至宁国县境杜迁铺,全长30公里。
东北路出县城北门(拱极门)往北,经安民、养贤、澄清、永隆、龙兴等5铺,至高淳县境的界铺,全长35公里。
民国时期,6条古铺道,演变为肩舆、车马通行的5条大道。
东路:由县城至毕家桥,东趋广德县,全长35公里,中经双桥、汪佳山、洪林桥。
东南路:由县城至港口镇,全长35公里,中经夏渡、板桥、黄渡、杨林,至宁国县港口镇。
西路:由县城至青弋江镇,全长30公里,中经莲塘铺、长桥、寒亭,以赴南陵县。
西南路:由县城至柿木铺,全长35公里,中经绿锦铺、杨柳铺、高桥铺,达泾县。
西北路:由县城至湾沚镇,全长35公里,中经庙埠、竹塘、西山庙,以趋芜湖、当涂县。
▲公路
干线公路有:
慈张公路由安徽慈湖至祁门张王庙。解放前为京赣公路慈张段,解放后称慈张公路。全长438公里。民国15年(1926)4月,该路芜湖至宣城段通车,此路段时称芜宣公路。民国22年(1933)12月,该路宣城至歙县段通车。次年春,歙县至屯溪段通车。芜湖至屯溪段时称芜屯公路,全长273公里。本县境内路段北起赵家桥,经县城至水东大汪村,长83.5公里。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公路被破坏。抗战胜利后修复。先以土面路及便桥通车,后以混合砂石一次铺成,厚度只有5厘米,路基宽5.5—6米,路面宽不足3米,平曲线及纵坡等技术等级,勉强符合四级公路。路况低劣,坑凼累累,车辆难行。
1950年10月,皖南公路大整修。宣城段路基拓宽到6—7米,路面加宽至4米,对弯道、纵坡也作了相应三级公路标准改造。1951年5月,慈张公路改从本县城外通行(原线横穿城内十字街心)。1966年4月,开始对九连山路段原4米宽的砂石路面改成6米宽的油路面,至1969年10月完成油路面54.9公里。1971年起,由于县域变动,慈张公路在本县境内路段为慈张147K+500米迄205K+500米(宁国县分界)止,全长58公里。1973年6月,宣城段58公里全部完成油路面、改弯、降坡、底层补强等工程,符合三级公路标准,平均每公里耗用人民币4.5万元。1979年3月省公路部门投资90万元,将慈张152K—162K段10公里油路面的路基8.5米拓宽为12米,油路面6米增宽为9米,这段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标准。1980年以后,慈张公路宣城段不断进行拓宽、改弯、降坡等技术改造工程。
双界公路由本县城东5公里双桥至广德县境界牌,全长为63公里。本县境内经双塘、白杨、叶家湾、洪林等村镇至百花桥(郎溪县分界)止,长22公里。双界公路于民国15年(1926)利用废弃的芜广铁路路基改筑成简易路面,通车至十字铺。由于路况较差,乘者不多,不久停业。民国21年(1932)8月重新整修,于次年6月再次通车。民国25年(1936)春,这条公路延伸至广德,并通班车,时称宣广公路。抗战爆发,路段全遭破坏。民国34年(1945)下半年第3次修复通车,路基宽近6米,路面宽近3米,为砂石铺筑的单车道。
1950年11月,双界公路进行全面整修,路基加宽到7.5米,路面宽3米,以泥结砂石铺筑15厘米厚的砂石路面,弯道半径不小于15米,纵坡度在12%以下。1969年10月至1972年5月,结合改降工程将本县境内22公里砂石路面改铺成6米宽的油面路,油层厚8厘米,平均每公里耗用人民币3万元,公路等级为三级标准。
宣泾公路宣城县城至泾县县城,全长48公里(本县境内经绿锦铺、金坝、杨柳、高桥、柿木等乡镇,至泾县古楼铺止,长30.8公里)。民国24年(1935)冬动工修建,路基宽5米。民国26年(1937)4月,路基修筑完成,正待筹铺石子路面时,抗战爆发,路段全遭破坏。民国35年(1946)底重新复修,民国37年(1948)以简易路面勉强通车,路况低劣。
1950年11月,宣泾公路全面整修,路基加宽到7—7.5米,路面宽3米,加铺15厘米厚的泥结砂石路面,弯道半径不小于15米,陡坡降至12%以下。1972年5月,原砂石路面改成6米宽的油面路,当年完成2公里。1977年完成油面路19.4公里,1987年完成境内油面路30.8公里,平均每公里耗用人民币3.77万元。基本符合三级公路标准。
宣南公路宣城县城至南陵县城。由城西慈张公路162K+700米右向岔入,全长39公里(本县境内经金坝、长桥、寒亭、文昌等乡镇,至弋江桥头宣台止,长25公里)。
1958年由当地民工初建路基,1962年县政府发动沿线的金坝、长桥、寒亭、文昌4乡群众,以民工建勤方式,将路基加宽到7米。次年,由国家资助,铺成25公里长,3.5米宽的简易砂石路面,开始通行客班车。1972年5月将砂石路面铺成6米宽的油面路,次年8月完成宣城至寒亭20公里的油面路。1975年4月,路基加宽到7.5—8.5米。1979年10月,完成寒亭至弋江大桥桥头的5公里油面路,至此,宣南公路全线均为油面路,平均每公里耗用3.5万元,为三级公路。
宣黄公路由宣城至黄渡。原从城南慈张公路166K+200米右向岔入,全长19.5公里。1963年冬,由夏渡、峄山、黄渡3乡以民工建勤方式,完成路基。1969年冬,铺筑成路基宽7米、路面宽3米,长19.5公里的低级砂石路面,至华阳河西岸边,与黄渡街隔河相望。1980年10月,黄渡大桥建成,可通车直至黄渡镇。1982年3月该公路并入宣港公路。
宣港公路由宣城至宁国县港口镇省水泥厂。从慈张公路165K+500米右向岔入,全长31.6公里(本县境内经夏渡、峄山、黄渡、杨林,至与宁国县接壤的分界山止,长29.1公里),为新建干线公路。1980年国家建材部决定在宁国县港口镇建设1座大型高标号水泥厂(省属企业),因宣黄公路荷载不能适应运输引进的万余吨重设备,故由国家投资274万元,于是年12月动工,将原宣黄公路进行全面改造和扩建,路线延至宁国县港口镇省水泥厂。以二级公路技术标准测设与施工,仅OK—3K段,路基宽平原为12米,山丘为8.5米。最大纵坡不超过5%,平曲线半径在500米以上。中级砂石路面,宽5.5米,厚15厘米,底层手摆片石承重层厚20—30厘米。桥涵全为永久性。1982年3月竣工通车,始名大件运输公路,后易名宣港公路。
昭亭公路由宣城县城西梅溪路至敬亭山麓。即由慈张公路162K+950米处北下山壑至云盘山村与宣水公路3K+700米处接线。为新建一级公路,全长为直线3.05公里,路基宽24米。第一阶段工程于1985年6月动工,1987年10月完成土方路基工程。投资人民币45万元。
支线公路:
杨华公路由宣泾公路17K杨柳铺左岔,途经邓家湾、周王、宝丰、南湖煤矿、溪口,至华阳,全长30.7公里。路基宽7—8米,中级砂石路面,宽4.5米,厚20厘米,公路等级为负三级标准。1957年以民工建勤方式,完成路基宽6米、3米宽简易砂石路面,次年通车。1972年拓宽、整修。所需经费除国家资助2000元外,余皆由地方自筹解决。为县城通往南部山区的主要公路。
峄宝公路由宣港公路15K右岔,经新田、南湖小号煤矿,至宝丰连接杨华公路15K+300米处。全长19.5公里。路基宽6.5—7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5米,等级为四级公路。1958年大炼钢铁时,民工初建5米宽路基雏形,1976年峄山、新田2乡发动民工建勤,县公路站及小号煤矿投资备料建成通车。
周高公路由周王经扎门至高桥,长16公里。从杨华公路12K+100米岔入宣泾公路19K+500米连接宣泾公路,路基宽6.5—7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米,等级为四级公路。1962年周王、高桥2乡民工建成6米宽的路基。1965年发动沿线民工建勤,国家资助,拓宽整修,建成通车。
宣向公路由宣城至向阳。从慈张公路166K+500米右岔,经双合、八里棚、杨村,至向阳,长11.8公里。路基宽7—7.5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5米。1964年向阳、夏渡2乡发动民工建勤完成路基。1981年,民办公助,铺筑11.8公里的砂石路面并通班车。
洪丹公路由洪林桥经丹山茶林场,至棋盘乡,长7.7公里。从双界公路17K(洪林桥)左岔入山丘。路基宽6.5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5米,路线技术等级为四级公路。1958年前,丹山茶林场通洪林桥为土面便车道,定名洪丹公路。1958年后,增宽路基,铺筑砂石路面,并延长至棋盘乡。1962年冬通班车。今亦称洪棋公路。
洪双公路由双界公路19K右向岔入山丘,经后王村、沙墩、双沟、永安村,至塘埂头水库(即红旗水库),长10.5公里,路基宽5.5—6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米。1958年洪林乡发动民工建勤,将原人行大道路基拓宽,成为土马路,通至双沟。1966年因洪林乡塘埂头兴建红旗水库,国家投资,以混合砂石铺成3米宽、10.5公里长的路面,通车至塘埂头。
宣水公路由宣城至水阳,途经庙埠、大山庵、仙人桥、东门渡、上河口,全长40.7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3米,低级砂石路面(其中起点有几小段为水泥面、油面、中级砂石面)。1958年沿线乡镇以民工建勤方式,国家资助修建。1963年7月1日通车至东门渡,1973年10月,通班车至水阳镇。1984年东门渡路段被洪水侵袭,严重塌方,宣水公路客班车只能到达仙人桥及新河庄。1986年县交通局投资,加宽圩埂路面6—7米,重铺宽3.5米长13.7公里的低级砂石路面(东门渡至水阳镇),1987年冬又恢复通客班车。宣水公路建成,填补了本县有史以来水乡不通汽车的空白。
宣朱公路由宣城至朱桥。从慈张公路170K(过东溪桥)左岔,途经殷嘴、刘福村、五星乡、水草湖农场、青草湖农场、龙王庙村,至朱桥乡小港口(汪联河),全长21公里。路基宽7.5—8米,中级砂石路面宽5—5.5米。1976年双桥、五星2乡发动民工以建勤方式,完成从东溪桥到五星乡的5—6米宽路基,因东溪桥头有80米长、5米高的大填方,路基未与慈张公路接线,形成断头。1985年5月县交通局投资兴工,接通断头,并将6.7公里长路基(东溪桥到五星乡)加宽为7.5米,铺筑5.5米宽中级砂石路面。是年10月通客车到五星乡,初名东五公路。1986年4月,县交通局和青草湖农场投资,修建从五星乡到朱桥乡长14.3公里的路基和路面,1987年12月20日建成通车,为三级公路。
白沈公路由双界公路5K(白杨树)左岔,经丁店、南湖茶林总场,至沈村,全长10.3公里。路基宽6—6.5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5米,路线技术等级为四级公路。白沈公路原为南湖茶林总场、分场进出运输物资公路,1962年通车时,路基只有5米宽,接线是在双界公路5K+200米山边,后由丁店、沈村及南湖茶林场以民工建勤改线(即双界公路5K处左岔),路基加宽至6.5米,并铺筑砂石路面。
小狸公路由宣水公路35K右岔入,经水阳江上河口(又称小河口)人工趸渡至对岸陶器厂,经高立洪止于狸桥街,长16.2公里。1956年狸桥乡发动民工兴建通车。1976年上河口设人工木趸船,趸渡汽车,宣城始发客货车至狸桥。1982年趸船腐朽,停渡。宣城至狸桥客车绕道郎溪,经江苏傅家坛、漕塘到狸桥,增加运程45公里。1987年航运公司贷款人民币10万元,购置机动趸渡船一艘,年底,恢复宣城至狸桥原来公路通车。路基宽6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米,晴雨通车,路线技术等级为四级公路。
狸昝公路由狸桥街至昝村乡止,长10公里。1968年昝村乡发动民工兴建,国家资助铺筑,路基宽6米,粒料加固土路面宽3米,晴雨通车,路线技术等级为四级公路。
狸郑公路由狸桥街经塔山锰矿、白云村、昆山农机站到南湖乡郎街(即郑村),长10公里。1968年狸桥、昝村2乡发动民工兴建,国家资助铺筑,路基宽6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米,晴雨通车。
狸马公路由狸桥街经南渔乡政府到马山埠,长13公里。1958年马山埠铁矿自建,路基宽6米,低级砂石路面宽3米,晴雨通车,路线技术等级为四级公路。
此外,境内先后建有较短距离的支线公路有:孙建公路(孙埠镇兴隆街到建国乡,长4.5公里)、刘仁公路(宣水线16K刘村右岔于仁村湾,长4公里)、仙新公路(宣水线22K仙人桥右岔到新河庄,长4.1公里)、狸漕公路(狸桥至金山,接江苏漕塘公路,境内长4公里)、白建公路(白杨村新河桥右岔,至建国,长4公里)、高卫公路(高立洪至卫东乡,长4.5公里)、寒西公路(寒亭至西河镇,境内寒亭至福定村,长6公里)。
境内专用公路有:
军用公路合计6条,总长45.7公里。(略)
厂矿公路耿村石场(宣水线6K左岔过铁路立交桥至耿村山丘,长3.5公里)、县硫酸厂(宣水线6K右岔至县硫酸厂,长4.2公里)、武山煤矿(慈张公路201K右岔至武山煤矿,长4.2公里)、峄山石场(宣港线12K左岔至峄山石场,长3.8公里)、县水泥厂(慈张线198K水东大葛村左岔至县水泥厂,长2.2公里)、塔山锰矿至马山埠铁矿(长4.3公里)。
农场公路军天湖农场(上海市公安农垦场,由宣泾线13K+300米右岔经焦村8公里至总场,或由宣南线11K+850米左岔7.5公里至总场,两路共长15.5公里)、周王茶林场(安徽省商业厅周王农场,由宣泾线15K左岔至总场,长5公里)、敬亭山茶林场(原安徽省民政厅团山茶林场,慈张线149K总场到团山分场,长7公里,山南分场接敬亭山军用线1K+500米处,至宣水线)、南湖农场(安徽省公安农垦场,由总场至丹山茶林分场,长11公里,西接白沈公路5K,东接洪丹公路5K)、扬子鳄场(在夏渡林场内,由宣港线3K右岔至场部,长2公里)。
旅游公路龙泉洞(由慈张线196K水东镇左岔经凉亭、县水泥厂、红庙至龙泉洞,长6.5公里)、白云洞(由华阳乡政府达白云洞,长2.5公里)。
林场(区)公路国营夏渡林场(由宣港线3K右岔至场部,长2公里)、国营青隐林场(以场部为中心起点,一端长12公里接双界线17K处,一端长8公里接慈张线181K处,共长20公里)、国营杨林林场(由宣港线25K右岔至场部,长2公里)、国营麻姑山林场(由双界线12K右岔入至场部,长0.4公里)、国营林业飞机场(位于国营杨柳林场,有两条公路可通,一由宣泾公路20K右向岔入至场地,长3.5公里,一由宣南线21K左岔至场地,长8公里,两条共长11.5公里),林区作业公路共有69条,长394公里。
乡村公路有:
峄向公路从峄山乡寿松铺左岔经门村至向阳乡窑厂,长10公里,1969年冬修建。
金牌公路由杨华线19K右岔至溪口乡金牌村,长4公里,1958年修建。
祁梅公路由龙泉洞旅游公路1.5公里处的凉亭村岔至梅村,长5.5公里,1961年修建。
华天公路由华阳乡至天竺村,长5公里,1958年修建。
华四公路由华阳乡至四合村,长11公里,1958年修建。
夏金公路从夏渡街经桐子岗、漕塘至周王乡金边村,长20公里。这条公路大部分路段是民国15年(1926)广东人宋华堂在周王乡宝丰开办煤矿时修建的一条简易公路。1958年重新整修加宽。
溪泉公路溪口镇至狮峰,长17公里,1958年修建。
扎龙公路周王乡的扎门村至龙潭村,长8公里,1958年修建。
团岱公路团山乡(慈张线150K处)至岱山村,长6公里,1958年修建。
附:公路绿化县内公路绿化于1955年开始,树苗由县公路站自育自栽。当时在慈张公路147K+500米处九连山道班设有苗圃17亩,育树苗45万株,用于干、支线公路的绿化行道树。干线公路由道班工人自植行道树,株距4米,树苗为白杨、柳、桦树等;支线公路大都是由乡镇发动村民自筹自栽,树苗为刺槐。1963年以后,县公路站投资购树,沿线农民投劳栽植,并实行“谁栽、谁管、谁受益”原则。1966年春,公路部门与沿线乡村签订“包植、包活、包管”的“三包”合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包”合同无形取消。公路绿化重栽轻管,缺株很多,有的路段“年年栽树,公路无树”。1980年起,公路绿化逐渐正规,并将公路行道树列为文明公路的条件之一,同时在慈张、双界、宣泾、宣港、杨华、宣水、宣向、白沈等干、支线各个道班房周围种植各类花果、风景树苗9000多株,美化道班环境。1983年3月,县交通局与沿线乡镇签订公路行道树承包管理合同,人为破坏现象日渐减少。截止1987年,全县干线公路绿化164.9公里,植行道树49.0398万株,总投资57527元;支线公路绿化95.7公里,植行道树3.837万株,总投资5842元。
▲铁路
芜(湖)广(德)铁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安徽省私营铁路公司集股银二百万两动工兴建(由北向东穿越本县)。聘清挪威人薛文与劳克和日本人菅野道三为工程师。宣统三年(1911),仅完成芜湖陶沟至本县湾沚镇的32公里的路基、桥涵工程。因无资续办而中辍。
宁湘铁路民国2年(1913)3月,横贯宁皖赣湘四省的宁湘铁路(自北向南穿越本县)由北洋政府批准兴建。芜(湖)宣(城)段利用原私营芜广线部分路基桥涵(时已收归国有)。1915年宁湘铁路局因向英商贷款未果,次年,铁路遂中止兴建。
煤矿铁路民国12年(1923),由在上海经商的泾县人王达等人合股,从本县双桥河南湾起到水东大汪村煤矿止,修筑一条轻便铁道,全长约27.5公里。民国13年(1924)春竣工并通车,开始专供运煤,不久添挂客车,每日往返8次,上午两班,下午两班。民国23年(1934),大汪村煤矿改为商办后,火车停行。
江南铁路起自南京尧化门,止于本县东南孙家埠。全线长197.05公里。该线原名为“芜乍铁路”(芜湖至浙江乍浦,经宣城),民国22年(1933)2月18日“芜乍铁路公司”改名“江南铁路公司”,5月,经铁道部批准,定名为“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芜湖至孙家埠一段开始施工,次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民国23年(1934)8月24日,京(南京)芜段开工,民国24年(1935)4月建成,5月15日,南京中华门至宣城孙家埠175公里干线通车,次年4月,中华门延至尧化门。“江南铁路”时为国内最大民营铁路,营业额每月达18.6万元。拥有机车11台、客车18辆、货车245辆。客车分一、二、三、四等,每日往来10余次。本县境内设有湾沚、萧垾、桥头汪、宣城北站、东站、孙家埠等车站。货运以米为主,时为南京粮食之运输动脉。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江南铁路”员工奉命破坏芜湖南段路轨及全线所有大桥后,于12月9日撤出芜湖,同时将留下机车、车辆、站屋设施,全部破坏。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南京至芜湖勉强行车。芜湖至孙家埠路段因无力修复,路基废弃。
京赣铁路起自南京,由宣城孙家埠接轨。经宁国、绩溪、歙县、祁门、景德镇,至江西贵溪,全长约410公里。民国25年(1936)5月,京赣工程局开始全线勘测设计,南京至孙家埠利用江南铁路已成线路,孙家埠至贵溪线路新建,分皖境与赣境两段,皖境于民国25年(1936)9月开工,赣境于民国26年(1937)2月开工。民国26年(1937)秋,两段分别铺轨时,抗日战争爆发,是年11月,南京、宣城相继沦陷,已修成的路基、桥涵、隧道全部破坏,轨道被拆除,京赣铁路终未建成。
皖赣铁路起自芜湖火龙岗镇,经湾沚、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景德镇,至江西贵溪,全长551公里。1970年11月破土动工,1974年10月,芜湖至宁国段通车。贯穿本县境内50公里,设有巷口桥、宣城、孙家埠、水东等车站。1975年1月,宣城站开始营运,1981年12月,皖赣铁路全线通车,1984年6月1日,正式交付上海铁路局管理、运行。现今宣城站年客运量34万人/公里,货运量18万吨/公里,日行5对列车,可直达南昌、鹰潭、厦门等地。
【桥梁渡口】
▲桥梁
济川桥位于县城大东门外宛溪河上,俗称“东门大桥”。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历代相继修葺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桥为5孔石拱桥,长二十五丈(约83.3米),宽二丈六尺(约8.7米),傍翼石栏,两端建有石级,民国24年(1935),将桥两端石级改为平坡地。
建国以后,济川桥通行的人、车辆逐渐增多,荷载逐步增大,县人民政府于1978年7月对原古桥进行改造。用钢筋水泥加固和拓宽桥面为净7米,增设1.5米×2的悬臂人行道,空花栏板,直立灯柱等,今桥仍为古5孔石拱,中孔径9.8米,边4孔径各为7.85米,桥长55米,荷载汽15级挂—80。
凤凰桥位于县城小东门外,与下游济川桥同时始建,历代相继修葺重建。清末民初桥身倒塌不能行人。民国23年(1934),在原桥石墩台上铺设木梁桥以通行人,改名“南惠桥”。抗战时损毁,仅存古桥两台五墩。1984年11月动工,于原址重建1座水泥沉井组合式桥台为1孔,跨径60米的装配式水泥桁拱桥,桥长74.5米,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各宽2米,荷载汽20级挂—100。
东溪桥位于城东4公里。慈张线169K+770米处,跨东溪河上。旧称“惠济桥”。始建于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历代相继修葺重建,最后一次重修为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桥为9孔石拱,高四丈五尺(约15米),长四十丈(约133.3米),宽二丈五尺(约8.3米),为本县境内最大一座古石拱桥。民国26年(1937)冬,为阻止日军入侵县城,炸毁第6孔,民国27年(1938),用支撑钢桁架铺木面修复通车。1961年、1969年两次被山洪冲击,桥身大部毁损,难以修复。1969年冬,易位于古桥下游200米处重建,1971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新建东溪桥为8孔跨径20米双桩、双柱T型梁桥,桥长177.6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安全带各宽1米,荷载汽20级挂—100,为芜屯、双界公路的主桥梁。
双桥位于城东5公里,慈张线171K+074米处,跨双溪河上,旧称“李公桥”。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历代相继修葺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为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为公路桥。民国26年(1937)冬,为阻止日军侵陷县城,炸毁中孔,民国27年(1938),以钢架木面维持通车。1956年,拆中孔钢架,修复石拱,不久又被山洪冲倒,仍以钢架木面通车。1969年7月,特大山洪冲倒石桥3孔,无法修复。是年冬,国家投资45.9万元,在古桥上游50米处重建,桥为4孔,跨径20米,重力式墩台,水泥T型梁桥,桥长88.8米,车行道宽7米,两侧安全带宽1米×2,荷载汽20级挂—100。1971年10月建成通车。
新安桥位于城东南5公里夏家渡街头,跨青溪河上,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后历次重修,最后一次重建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桥为5孔石拱,长十六丈(约53.3米),宽一丈九尺(约6.3米),高二丈(约6.7米)。嗣后,当地阮氏后代相继资修,后人颂其义举,故又称“阮翁桥”。1982年前为原宣黄公路桥梁,1982年3月,宣黄公路改建成宣港(口)公路后,为人行桥梁。
洪林桥位于城东35公里洪林乡街头,双界线17K+175米处,跨南漪湖支流河上。始建于明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后历经多次修葺,桥为3孔石拱,长十二丈(40米),宽一丈二尺(4米)。民国时期为公路桥。建国后,原石桥不胜荷载。1975年冬,在原古桥上游100米处,重建1座3孔跨径12米实腹石拱新洪林桥,桥长43.8米,车行道宽7米,两侧安全带宽0.8米×2,荷载汽15级挂—80,1976年10月建成通车。原古桥于1983年7月5日被特大山洪冲毁。
黄渡桥位于宣港公路19K+298米处,跨华阳河上,靠黄渡街边。1979年5月动工,1980年10月建成。为4孔跨径28米重力式墩台,水泥双曲拱桥,桥长132米,车行道7米,两侧安全带宽0.7米×2,荷载汽13级挂—60。
溪口桥位于杨华公路24K+950米溪口乡街头,跨华阳河源头支流河上。1977年12月,建1座1孔跨径61.5米重力式墩台,水泥双曲拱桥,桥长75.8米,车行道宽7米,两侧安全带宽1米×2,荷载汽13级挂—60,为杨华公路主桥梁。
鳌峰桥位于县城南鳌峰东路,慈张公路166K+600米处,跨宛溪河上。1986年10月动工,次年8月建成。桥为1孔跨径60米的水泥双曲拱桥,长80米,车行道15米,人行道各宽1.5米,荷载汽20级挂—100。
南门桥位于县城南,慈张公路165K+799米处,跨宛溪河上。始建于唐,毁于清末,旧称“政通桥”。民国时期于古桥原址建2孔水泥排架木梁桥。民国26年(1937)冬,为阻止日军入侵,拆除木梁桥面,仅有水泥排架。1951年5月,县人民政府以木梁架桥通车,为芜屯公路桥。1954年拆除木梁,改钢架木面桥,桥为2孔,孔径21.9米,长47米,车行道宽4.3米。荷载7吨。后渐不胜荷载,1970年投资16.5万元,在原桥架下游30米处重建1座3孔跨径15米的实腹石拱桥,桥长51.44米,车行道宽7米,两侧安全带宽0.75米×2,荷载汽15级挂—80,1972年元月建成通车。
大葛村桥位于慈张公路198K+600米大葛村处,跨朝阳河上。1955年始建1孔跨径5米,长6米的钢架木面桥,车行道宽4.3米。1962年改建为2孔跨径3米的片石拱涵,面宽8米。后因涵孔排洪不畅,1968年6月,改建4孔跨径8米实腹石拱桥,桥长35.5米,车行道宽7米。两侧安全宽0.5米×2。荷载汽15级挂—80。
大杨柳桥位于城南杨柳乡街边,宣泾公路17K+673米处,跨周寒河源头支流上。1955年建成4孔跨径7米,长32米的石台木梁木面桥,车行道宽4米。1969年7月,山洪冲倒河心桥墩,以钢架维持通车,1970年冬,改为铁路钢轨木梁面加铺碎石。1975年5月,改建4孔跨径8.2米,块石墩台水泥板梁桥,桥长36.8米,车行道宽7米,两侧安全带宽0.8米×2,荷载汽15级挂—80。1983年7月两度被山洪冲倒2孔,1984年10月修复。1986年8月,因原桥4孔排洪不畅,又在泾台向增添4孔。孔径7米,桥共为8孔,全长65.6米。
柿木桥位于城南宣泾公路26K+961米处,跨高桥河源头支流上。柿木桥原为3孔,孔径6米的石拱桥。长23米,车行道宽4.5米。1978年以钢筋水泥加厚拓宽车行道6米,安全带宽0.6米×2。1984年7月毁于山洪,1985年6月拆除原石拱老桥,重建1座3孔跨径12米、重力式墩台、空心预制板梁的新柿木桥,桥长50.4米,车行道宽8米,两侧安全带宽0.6米×2,荷载汽20级挂—100。
通津桥位于宣南公路22K+700米古通津铺。跨高桥河上。原有古石拱桥,始建于明,清代重建,后多年失修。1962年曾为宣南公路桥,时桥中孔塌毁损严重,1963年勉强维持通车。1968年拆除原已毁古桥,重建1座4孔跨径10米、水泥双排架、钢筋水泥板梁新通津桥。次年10月建成,桥长44.4米,车行道宽7.8米,两侧安全带宽0.25米×2,荷载汽15级挂—80。
寒亭桥位于宣南公路19K寒亭街头,跨周寒河上。原为5孔古石桥,长25丈(约83米),建于清代。1963年宣南(陵)公路建成通车后即为公路桥,桥面宽5米。1969年7月,古桥被山洪冲击,桥墩、台基础受损严重。同年底,县公路站进行以水泥钢筋加固桥基、补修拱复、拓宽桥面及增设安全带等一系列技术改造。现桥为3孔,中孔径7.6米,两边孔径各为6.2米,桥长29.45米,桥面车行道净7米,两侧安全带0.5米×2,荷载汽13级。
东门渡桥位于宣水公路27K+100米处东门渡街边,跨青山河上。1968年宣水公路路基建成后,于次年冬兴建东门渡桥。1970年10月建成,桥为3孔,中孔径25.9米,两边孔径各为10.9米,桥长52米。下部为重力式墩台,上部边孔为钢架、中孔为铁道桥梁钢桁架,木面加铺泥结碎石,桥面车行道宽4.3米,单车通行,荷载7吨,为半永久性桥梁。
建国后宣城县新建小型公路桥概况表


▲渡口1958年以前,境内渡口均为私人摆渡,自负盈亏。嗣后,主要渡口由县交通部门统一管理。1985年下放给渡口所在乡镇管理。据1987年实地调查,全县现有渡口总计79处,分布如下:
水阳江渡口有42处:即枣乡、大河、槐荫、鸡头岭、宝胜滩、陈村、西边滩、马义坊、码渡口、贡村、殷村、三岔河、三河口、泥湾、玉山、新村、庙埠、网河、油榨(大河)、仁村湾、茶亭、刁湾、徐村坊、沙石湾、水阳上、水阳中、水阳下、龙王庙、两水庵、天成上、天成下、幸福、管家渡、大河口、小河口、枪浦、鳡鱼、白沙、红窝、慧丰、赵村、凤联。其中主要渡口为:
新村渡古渡今用,位于县城北门外。河面宽200米,水深4米,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2000人次。
码渡口民国时期设立,位于向阳乡东,河面宽200米,向阳乡岸为自然坡码头,孙埠镇岸为石阶码头,水深3米,平均日人流量1500人次。
枣乡渡1983年设立,位于水东镇西,河面宽100米,水深4米,两岸皆为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1100人次。
槐荫渡民国时期设立,位于杨林乡东,河面宽100米,水深4米,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1000人次。
宝胜滩民国时期设立,位于孙埠镇,河面宽150米,水深7米,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1000人次。
中码渡古渡今用,位于水阳镇中街,河面宽150米,水深12米,水阳岸为石阶码头,对岸(卫东乡)为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2000人次。
下码渡古渡今用,位于水阳镇下街,河面宽150米,水深12米,水阳江岸为石阶码头,对岸为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500人次。
鸡头岭渡1972年设立,位于水东镇鸡头岭山边,河面宽90米,水深7米,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500人次。
青弋江渡口计有4处:即岭峰、东梅、沿河、二房。
东洋河渡口计有5处:即季家、刘村、掘港、胡湾、油榨小河渡,其中主要渡口:
油榨小河渡民国时期设立,位于油榨上街头,河面宽60米,水深7米,南岸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500人次。
汪联河渡口计有4处:即莫家咀、马湾、马山埠、小港口。
青山河渡口有7处:即管家、裘公、丁湾、桂家、束家、杨泗、杨泗下,其中主要渡口:
裘公渡古渡今用,位于裘公乡上街头,河面宽150米,水深7米,街边为石阶码头,对岸为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1000人次。
杨泗渡古渡今用,位于杨泗乡街西,河面宽200米,水深5米,街岸为石阶码头,对岸为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500人次。
杨泗下渡民国时期设立,位于杨泗下街头,河面宽80米,水深5米,街边为石阶码头,对岸为自然坡,平均日人流量500人次。
红庙河渡口有4处:即方家滩、钱村、马渡口、双庙。
沈村河渡口计有3处:即章村、沈村、四甲。其中主要渡口:
沈村渡古渡今用,位于沈村上街头,河面宽80米,水深7米,街边为石阶码头,对岸为自然坡,平均日人流量500人次。
雁翅河渡口计有2处:即雁翅、海港。其中主要渡口:
雁翅渡古渡今用,位于雁翅乡街头。河面宽120米,水深6米,街边为石阶码头,对岸为自然坡码头,平均日人流量600人次。
新滩河渡口计有2处:即新滩、施家渡。
寒亭河渡口计有2处:即福定、七里河渡。
此外,尚有宛溪河的船厂渡口、毕溪河的桥头渡口、洪林河的红庙渡口、浑水河的前汾渡口。
【工具】
▲驮运民国初期,县境东、西、南部,多用骡、马、驴等作陆路运输工具。县城东门南市街(今华阳旅社)和南门薰化门外十字路口(今地区水产局处)设有骡马行,经营骡马货运业务。民国8年(1919),货运每人里人力10枚铜元、牲口3枚铜元,按里计算运价。解放初期仍有牲畜驮运,后渐被车辆所代替。
▲轿子民国时期。境内操此业者较多,县城及乡镇均设有轿行,轿夫多为江北定远、无为、合肥等地因遭灾而迁来的移民。抗战前,仅城区就有5家轿行,每家轿行有大、中、小轿数顶至10数顶不等。运价按里程计算,民国8年(1919),每人里运费10枚铜元,民国33年(1944)间,每人里运费20铜元。抗战后,车辆渐多,乘轿者渐少。1949年初,城内只有北门槐树巷口1家轿行营业,不久歇业。
▲独轮车民国初期,境内东、西、南部古铺道上已出现独轮车运输,每辆独轮车可负载200公斤重。据民国29年(1940)统计,全县手车(即独轮车或手推车)有310辆。1949年,手推车有146辆。解放以后,逐被淘汰,仅有少数丘陵山区沿用,并将铁木轮改充气胶轮。60年代末,全县手推车不足60辆,现今为数更少。
▲小板车亦称人力车。最早出现于民国18年(1929),东乡大汪村煤矿用此车运煤,后逐渐普及。解放以后,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1980年,全县共有充气胶轮小板车60331辆;1986年属县交通部门的小板车有437辆,1987年属交通部门的小板车有156辆(不包括民间拥有的小板车)。
▲马车有客运和货运两种,客运马车置有车厢和座位,货运马车只装套平板车。1959年县搬运站城关壮工大队,有3辆马拉客车,每车以3匹马拉行,马车厢设有6排座位,每排可座5人,满车可载客30人,由宣城往返行驶于孙埠、水东之间。每客运价至孙埠人民币0.30元,至水东0.60元。1962年,马车载客停止,货运马车亦日渐稀少。
▲自行车民国9年(1920)间,县城始有自行车出现,时称“钢丝车”。民国25年(1936)间,城区有10余家出租自行车行,每小时租金为铜元20枚至25枚。迄解放前夕,城区仍有自行车出租车行。建国以后,自行车日渐普及城乡。1963年春,出现用自行车搭客,行驶于慈张、双界等公路线上,每公里收费人民币5分。不久,为安全起见,县交通、公安两部门共同予以取缔。1987年全县已登记领证的自行车有172000辆。
▲机动三轮车俗称“大篷车”,因车上装有简易布篷,晴雨均搭客。1980年10月,本县始由江苏的8辆个体大篷车流入城关地区,从事公路客运。继而,县内个体大篷车迅猛发展。1981年11月,县交通局专设“车辆检查站”,对大篷车进行编号发证、发照,以及年终验审等管理,时城关地区大篷车计有82辆。自此以后,逐年上升,至1987年,全县境内验审的大篷车达1270辆。主要在慈张、双界、宣南、宣港、华阳等公路沿线的团山、敬亭、城关、双桥、孙埠、水东、夏渡、寒亭、丁店等乡镇进行客运业务。旺季运费约高于国家规定票价的20%左右,淡季接近或低于国家票价。是年,经县公安交警队登记领取驾驶证的大篷车有2132辆。
▲汽车民国15年(1926)商办芜宣广长途汽车公司购置10辆“福特”、“雪佛兰”牌简易客车,在县城西门设站营业,此为境内有汽车运输之始。1951年底,宣城县私营汽车联合运输营运处购置道奇、万国、雪佛兰牌等客货两用汽车16辆。1955年宣城汽车站配置30座奥斯丁牌客车2辆、格斯牌布篷混合客车4辆。自此以后,全县购置各类汽车日渐增多。据1987年度验审,全县拥有各类大小机动车辆合计3393辆(不含8—10%的缓审与未审的车辆)。其中从事公路运输与专用的汽车799辆。含大货车515辆(全民专业车队44辆,集体专业车队16辆,厂矿企业242辆,行政事业单位18辆,乡村集体41辆,个人154辆)、小货车20辆(全为厂矿企业所有)、大客车76辆(全民专业车队52辆,厂矿企业15辆,行政事业单位5辆,集体3辆,个人1辆)、小客车160辆(集体4辆,其余均为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自用专车),及警车、消防、救护、清洁、油灌、特种专用车共28辆。
【营运】
▲客运本县最早公路客运始于民国15年(1926),营运路线有宣城—芜湖、宣城—广德2条,每日4班。民国19年(1930),宣南宝丰汽车公司亦曾参与客运,线路由玉山—周王煤矿,里程35公里,每日5班,沿途停靠6站。上述客运均于抗战初期中断。1950年,江南汽车运输公司在宣城设立汽车站(今县建筑公司处),由芜湖汽运营业所不定班次和时间发车至宣城。1953年1月,改由江南汽车运输公司发车,宣城汽车站改为宣城汽车运输营业所。1954年改为宣城区汽车站,辖广德、郎溪、宁国3县客运业务,并设宣城汽车队,由江南汽车运输公司拨给宣城汽车队12辆2.5—4吨的格斯、道奇牌货车担任区内客、货运输。1955年,宣城汽车站营运里程扩增为509公里,旅客流量增多,江南汽车运输公司拨派30座奥斯丁客车2辆、格斯布篷混合客车4辆、货车改装木箱客车2辆,驻点宣城汽车站(队),由宣城汽车站发车至各地。1956年公私合营后至1958年,宣城公路汽车营运由国营宣城车站独家经营,每日以固定班次、时间发车。1961年1月,宣城汽车站、队分家,成立芜湖地区交通局汽车三队,常驻宣城。该队共有格斯代客车(即布篷车)10辆,由宣城汽车站发车至各地。1967年,人员流量猛增,宣城汽车站增添7辆40座大客车和10余辆代客车投入客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车的班次、站点不断增多,营运里程逐年扩增。1984年,宣城站共有50座大客车43辆,营运里程为3048公里。1985年开通上海等地营运业务。1987年大客车增至52辆,每日固定发车至50个车站,123班次。其中县外长途23个站,55班次;县内短途27个站,68班次(详见下表)。全年客运周转量1.485亿人公里。
▲货运本县最早公路货运始于民国15年(1926),由商办宣城宝丰煤矿购置10辆“福特”、“雪佛兰”牌2吨载货车,专司运煤。抗日战争胜利后,宣城汽车站承办货运。同时有10余家私营货车介入社会货运。
1950年皖南行政公署交通处(设芜湖市)接管宣城汽车站和周王宝丰煤矿2辆4吨道奇牌货车,经营货运。1951年皖南汽车运输公司宣城汽车站承办客货营运,用车均由皖南汽车运输公司直接安排,宣城站负责组织货源、计划要车。当时的货运路线为宣城至芜湖、宁国、广德、泾县等,里程共长294公里。此外,由王善清等人组成“宣城县私营汽车运输联合经营处”,购置16辆货车参与公路货运。1954年,宣城站设立宣城汽车队,有2.5—4吨货车12辆。年底,站、队合并,车站组织货源,车队调度车辆,经营货运。1956年至1958年,公路汽车营运由国营宣城车站独家经营。1961年,站、队分开,芜湖地区交通局设汽车三队常驻宣城,共有2.5—4吨货车35辆,3吨挂车(拖斗)31辆,担负宣城公路货运。1970年货车增至52辆,挂车38辆,货运点扩展到南陵、湖州、杭州、高淳等地。
1980年起,货运路线延伸到县内丘陵山区和水乡圩区的杨林、塘埂头(红旗水库)、新河、水阳、狸桥等地,里程增至1727公里。1982年完成货运周转量718.7万吨公里,创宣城车站汽车货运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1983年以后,个体运输业蓬勃发展。至1985年末全县从事货运的个体户车有300余辆,超过国营运输企业货车的5倍以上。1985年起国营运输企业深化改革,简化手续,方便货主,将货运点扩大到南京、上海、常州、镇江、无锡等地,共投入货车40辆,货运里程增至4301公里。同时,对驾驶人员实行“三定两奖”(定人、定车、定公里、超产奖、节约奖),货运周转量大幅度上升。1987年度完成货运周转量1196.3万吨公里。
1987年宣城汽车站县内短途客运路线、站(点)、里程、班次表

1987年宣城汽车站县外长途客运路线、站(点)、里程、班次表

建国后宣城县汽车站客、货运输量统计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