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农机具】
▲耕作机械建国前沿用牲畜牵引犁以及人力使用钉耙、锄、锹、耙、耖等农具翻耕。1952年开始推广畜力单轮单铧犁、双轮双铧犁及新式步犁。1956年,全县有双轮双铧犁396部。1958年,首次引进4台捷克产日特—25L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次年机耕土地3600亩。1966年,引进2台工农—7A手扶拖拉机。与拖拉机配套的耕作机械主要有机引犁、机引耙、旋耕机等。1972年全县机耕面积166040亩,1977年达570632亩。此后,机耕面积逐步下降。1979年,全县有机引双铧犁1120部、旋耕机2134部。拖拉机及其配套机械的使用,提高了耕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深受农民欢迎。1985年,全县有各种拖拉机3064台,耕作总动力39758马力,机耕面积178517亩。1987年全县机耕面积298689亩。
▲播种机械播种一直沿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即:撒播(小麦、育秧、芝麻等)、条播(小麦等)、点播(花生、蚕豆、油菜、小麦、棉花等)。1953年及次年,引进北方传统播种农具耩子播种小麦,因不适本地未获成功。1959年,引进BGF—24型播种机及2台BGF—48型施肥条播机,但因不适小田块水田作业,基本未发挥效益,1968年“南机北调”调出。1973年3月,引进2台上海—1型机动水稻插秧机;6月引进2台江淮—71型人力大小苗两用插秧机,后又相继调入江淮—71型、广西65—2型人力插秧机。累计有百余台,全部由国家无偿投入。但因漂秧、伤秧及秧苗不均匀等问题无法解决,1978年后基本未再使用,现已全部报废。
▲收获机械传统以镰刀收割油菜、小麦和水稻;人力使用稻桶(禾桶)摔打稻穗脱谷,以连枷(碌杆)对小麦、油菜、豆类等脱粒,或以牲畜拉石磙脱粒。
联合收割机:1959年,杨村拖拉机站引进3台C—6和C—30型联合收割机,1968年调出。机动脱粒机:1965年,部分农场机站拥有18台机动脱粒机。因其劳动强度低、功效高、脱粒干净,1978年发展到718台。1985年全县有4085台。人力脱粒机:因其移动方便、适于偏远田块作业、成本低,深受农民欢迎;特别是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人力脱粒机更受青睐,1985年全县有21156台。割晒机:1974年在杨泗公社引进1台割晒机,因不适水稻植株矮、易倒伏的特点,推广未成功。
▲排灌机械主要有水桶、孔明车、人力及畜力水车。1951年,全县有畜力水车903部、脚踏水车14507部、手摇水车14573部。手摇水车日溉田3—5亩,脚踏水车日溉田8—10亩。随着机械排灌的发展,各式水车现少见使用。
1950年调入抽水机20台。此后排灌机械不断发展。1975年在杨泗公社使用喷灌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未再使用而报废。1985年,全县有轴流泵、离心泵、混流泵等各型水泵13711台,其中混流泵占90%以上。
▲植保机械建国初,开始引进使用点头喷雾器、手摇喷粉器、单管喷雾器、压缩喷雾器等手动小型器械。60年代开始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以工农—16型喷雾器为主。1974年引进6台机动喷雾器,工效高,每小时可施药30—50亩。此后,逐步推广使用担架式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以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为主。80年代,小型背负式喷雾器因使用方便,适于小田块作业而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有人力喷雾(粉)器48016台,其中99%为丰收—10型背负式;机动喷雾器116部。
▲茶叶机械建国前,采制茶叶均系手工操作。建国初,引进人力单、双桶揉茶机;1956年又推广水力揉茶机和杀青机。1964年,开始使用以柴油机、电动机为动力的四桶揉茶机;1978年后,多数茶农仍使用单、双桶揉茶机。1982年,曾推广采茶机,因对茶棵要求甚高,未获成功。1985年,全县有各种茶叶机械670部。
▲运输机械建国前主要靠人挑、畜驮及木船、筏排装运,山区多用手推独轮车。1958年,引进推广双轮板车,机动车船运输也逐步发展。60年代,大中型拖车以拖拉机牵引作为运输工具。1970年后,小型拖车以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牵引,加入运输行列。1985年,全县有大中型拖车198辆、小型拖车977辆、农用机动运输船1373只、双轮板车21568辆。
▲农产品加工机械传统工具主要有石碾、石磨、臼等。60年代后出现动力加工机械,1963年引进碾米机,1965年引进磨面机。诸如饲料粉碎机、轧花机、榨油机、山芋擦粉机等均引进使用。1985年,全县有各种加工机械2000余台。
【安全监理】1978年3月,县农机局下设县农机安全监理站,负责对全县15千瓦以下农业机械的检验、驾驶员和操作手的审验考核、安全监理及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工作。据统计,1978—1985年全县共检验拖拉机13812台、审核驾驶员4217人次;共发生农机安全事故76起,累计损失3.89万元。1985年起,各乡镇相继成立农机管理服务站,形成县乡两级农机管理体系。
对于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最初以师代徒的形式进行。1974年后,逐年在一些公社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及农机操作手培训班。1976年后,合肥农机学校代培“社来社去”学员5名。1984年,县农机管理站下设培训班,负责全县农机人员培训和技术咨询等工作。培训班配专职教师2名、教学用拖拉机2台及其他仪器设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