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宣城县农作物良种繁殖场】1950年12月,宣城专署农场在怀仁乡(今双桥乡怀仁村)创办。至1951年底,农场有耕地166亩、耕牛5头、职工24人,粮食单产150多公斤。1952年3月,农场由宣城县接办,改称“国营宣城县农场”。是年,农场引进1头约克夏种公猪与当地黑母猪杂交,推广杂交仔猪;同时,办起粉丝加工厂,经营副业。1953年扩场,耕地面积增至630亩。1956年,开垦山地100余亩并创办养蜂场;在夏渡乡开辟苗圃地,培育松苗(后演变为夏渡林场);引进试用双轮双铧犁。1958年,始用拖拉机耕地;下半年,农场划归双桥公社领导。1959年底,全场有耕地762.3亩、耕牛19头、职工85人,养猪1000多头。1962年,改为县示范繁殖农场。次年,全场有耕地1237.2亩(其中水田1161.8亩、旱地75.4亩)、饲料地332亩、耕牛39头,有职工215人(其中技干4人);全年生产良种25万公斤。1971年,改为县农作物良种繁殖场,以示范繁殖良种为中心,开展多种经营,起增产示范作用。1979年,全场有耕地765亩、大小拖拉机4台、农用汽车1辆、排灌动力机械7台,有职工276人;农业生产分为5个生产队,牧业生产设饲养队,副业生产有粉丝厂、综合厂等。各生产单位均实行定人员、定土地、定费用、定收入、统一核算的场队2级管理。是年,全场总产值4.52万元(农业占36.4%、牧业占15.8%、副业占47%),农牧盈余2.34万元。1981年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规模同70年代末。1983—1984年,分别投资13万元和15万元扩建猪场、创办橡胶厂。1985年,全场农、工、副共亏损13万元。1986年1月,将畜牧生产分出。经营管理实行耕地承包到户、定产到人,产量与工资直接挂钩。是年,全场有耕地708亩,有职工211人,年产良种35万公斤。
【宣城县东门水稻良种场】1952年4月在夏渡乡城东村开办,称“城厢区农场”,有土地180亩。1954年改为双桥区农场;次年改为孙埠区农场;1956年10月并入县农场,为县农场东门作业区。据统计,1952—1956年繁殖胜利籼、南特号、陆财号等水稻良种,年产量约5万公斤。1958年冬下放城关公社,称“城关公社试验场”。1961年改为“县委试验场”。1963年仍划归县农场,称“县农场东门分场”。1966年,改为县黄麻场东门分场,有土地356亩;引进浙江萧山青皮长角黄麻种,种植320亩。1972年,麻籽总产70万公斤。1975年改为县东门水稻良种繁殖场,以繁殖双季稻良种为主。1979年,良种总产19万公斤、平均亩产525公斤。1980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良种总产13万公斤,平均亩产650公斤。1987年,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取消工资制。是年,全场有土地200亩、大中型拖拉机1台、旋耕机1台、电动机9台、20马力柴油机1台、粉碎机6台等多种农机设备,固定资产16.7万元;建筑面积2968平方米,水泥晒场3100平方米;有职工78人。
【宣城县棉花原种场】1966年在水阳建立“县黄麻良种场”。1975年改为县棉花原种场。1982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年产皮棉2.65万公斤、平均亩产73.9公斤,盈利1.9万元。1985年,种植棉花433亩,总产皮棉40333.95公斤、平均亩产93.15公斤、高产田块单产达117.6公斤;总收入19.94万元。1986年取消工资制,实行家庭承包制;全场种植棉花422.49亩、总产37433.35公斤、平均单产88.6公斤,提供棉种3万余公斤。1987年,全场有耕地588亩(水田155亩、旱地433亩)、职工128人;固定资产28.4万元;年产皮棉3万余公斤、水稻5万公斤、油菜籽2万公斤、火子麦1万公斤、黄豆0.5万公斤,生产棉花原种4万公斤;盈利2万余元。
【宣城县畜牧场】1986年1月从县农作物良种繁殖场分出。年底,有饲料地48亩、水面10亩,猪舍25栋共34间、7581.53平方米,饲料仓库10间240平方米,饲料加工厂房308平方米,拥有组合碾米机、饲料加工机组、饲料粉碎机、青饲料打浆机、切碎机,以及电冰箱、恒温箱、显微镜、人工授精器材、汽车、拖拉机等设备,固定资产总值42万元;有职工126人(其中牧医技干4人)。全年饲养成年种母猪126头、后备种母猪17头、种公猪6头,有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圩猪等品种;年产仔猪1685头,对外提供种仔猪97头,出售商品肥猪429头,年末存栏963头;推广猪人工授精2470头次。
【国营宣城县敬亭畜禽良种繁殖场】1954年,私营敬亭畜牧场创办,从宣城天主堂接受奶牛6头,并开始养猪。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称“地方国营宣城县敬亭畜牧场”。1958年改称“国营宣城县敬亭畜禽良种繁殖场”。是年,全场有猪舍12排、330间,饲养母猪220头、公猪14头、肥猪100头,常年存栏猪1000头,主要品种有约克夏、巴克夏、荣昌猪、内江猪等,以出售仔猪为主;养鸡3000只,主要品种有来航、洛岛红、九斤黄、澳洲黑、台鸡等;养兔800只,主要品种有力克斯皮用兔、安哥拉长毛兔;养羊60只;养马59匹(从新疆引进,1—2年后淘汰);养奶牛12头;养鸭、鹅800只,以及养蜂、养鱼等。1971年,是场停办,场址等移交安徽省建设兵团第四师,部分人员及饲养家畜移交县农牧场等单位。
附、建国前境内曾创办过的农垦机构简介
归侨创办的垦植农场清末年间(1906—1909)广东新会人黄伯棠,来宣访友时偶见油桐树生长茂盛,因油桐速生、果实畅销国际市场,乃宣传动员一些华侨来宣投资办农垦,遂在茆市冲创办了“研植公司”。继黄氏之后,又有墨西哥、巴拿马、加拿大、马来亚、荷兰等地归侨相继来宣创办农垦事业。至30年代,先后办起研植公司(茆市冲)、广植公司(高立洪)、富华公司(西窑冲)、益民公司、广业公司等,均从事垦植,以种植油桐为主,兼种漆树、油茶、茶叶以及松、竹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垦植农场解体。
茆市冲农场民国21年(1932),黄兴夫人徐宗汉女士选择境内茆市冲(今国营高立洪林场茆湖作业区),创办“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农场。招用各有专长农民近百人,分农、林、牧3组进行垦植;以林业为重点,除大片封山造林外,又在垦地上种植了宣木瓜,同时注重改良技艺与引进新品种,如杂交猪、乳牛、西北绵羊以及兰州瓜、葡萄、法国梧桐、马尾松等。民国23年(1934),农场筑猫子湖大堤,围湖造田,并植菱、藕、芡实等水生作物。至民国25年(1936),农场已颇具规模。抗日战争期间,农场濒于荒芜。及至抗战胜利,黄夫人之子(黄一美)专程来农场考察后,欲将农场交政府开发,却遭拒绝,只好另遣一人来场维持。建国后,人民政府将这一带开辟为国营高立洪林场。
江南铁路沿线的官产垦荒民国24年(1935)前后,正值江南铁路兴建。时境内设有“宣宁官产垦荒局”,管理放垦事宜;对承领官荒每亩官价3角5分,并由省政府发给执照。于是,一、二年内,沿江南铁路两侧丘陵区相继设立20多个垦植公司。在湾沚至宣城一线设立的“美洲华侨农场”,建场初仿效欧美的经营方式,第一年开垦后即大面积种植美棉,结果劳而无功;而直播的油桐和漆树长势良好。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农场均解体不存。
长兴渡垦植生产合作社长兴渡位于青草湖东侧,与申保圩、汪圩毗连,为南漪湖湖水吞吐之口。每当湖水退后,地势平坦,土壤潜育层1公尺有余,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亦宜经营林、牧、渔诸业。民国36年(1947)5月,经县政府批准,“保证责任宣城县长兴渡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根据省令改“农业”为“垦植”),有社员52人。并制定了垦植资金来源及收益分配方法;拟在圈定的10华里范围内,先行圈筑青草湖官荒,同时引进水稻良种种植,抓一季收入,而后逐步发展畜牧、造林、养鱼等业。但是时隔不久,竟以“通匪”罪拘捕1名社经理及14名社员;同年11月,省政府即下令将是社撤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