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的人口变动】见诸史载,北宋时期全县约有6.8万余户,13.5万余人;南宋时期全县约有4.1万余户,10.5万余人。元代人口无考。
明初因应天(南京)、太平、镇江、宁国、广德五地被视为“兴王之地”,采取免赋减租,以表酬劳。洪武二十八年(1395)以前,宁国府几乎每年都受到免租的优待。农业经济得到恢复,从而对人口的繁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全县已有17.8万余人。
清顺治十四年(1657)全县有丁口28650(征收钱粮人口数)。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五年(1727)推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等一系列赋税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发展。自此,本县人口逐年递增,至嘉庆十一年(1806),人口骤增到1076160人。从康熙五十二年以后的93年时间,人口滋生自繁,共增加824860人,年均增加8869.46人。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地处皖南核心的宁国府(即宣城)既是拱卫天京的前哨,也是经济、物资的后方,因此,成为太平军与清军及其地方武装力量争夺的战场。1856—1864年间,曾先后被双方三占三陷,历时共4年5个月又17天。境内人口摧残特重。如湘军在攻陷宁国府城时,“大呼直入,一律斩剃不遗”。由于连年战祸,田地荒毁,人避荒山僻处,饥饿而死,许多地方,室空无人。兵祸之后,大疫又生。“宁国各属军民死亡相连。道殣相望,河中积尸生虫,往往缘船而上,河水及井水皆不可食。”到同治七年(1868),全县仅剩251300人。随后,清政府以“插标划田,据室为家”和开垦的田地“三年不纳皇粮”等规定,鼓励外地移民前来开垦。“宣城因是项原因而移入的外籍农民,估计约有百分之七十”。他们大都来自湖北,河南等地农民。清末,又陆续有来自湖南、江苏、江西、福建以及本省泾县、旌德、太平、南陵、安庆、庐州、徽州等地的客籍商帮举家迁徙,并带来学徒和职工到本县城区、水阳、湾沚、孙埠、水东、沈村、周王、寒亭等集镇定居经商。自此,人口虽见回升,人口规模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仍不及嘉庆年间的二分之一。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民国20年(1931)、23年的先后洪水、大旱灾害,人口再生产出现高出生率伴以高死亡率。据民国24年4月(大旱第二年)县政府训令称:“本县当饥馑之余,灾民倒毙道侧者时有发现,若不加以掩埋,任其暴露腐烂,不惟于人道有伤,且易传疫疠,为此,……应即督工掩埋,……”。民国23年全县人口由民国17年的528709人,减至480078人。民国26年日军侵境,狂轰滥炸和大肆烧杀,居民避难外地,户口移动较甚,据民国29年(1940)统计,全县只有329495人。抗战胜利后,流离人口陆续返里,民国34年(1945),全县人口为391683人,比1937年仍减少118310人。此后,渐见回升,至1949年底全县合计539984人。
【建国后的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建国初经过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极为明显。50年代出现了第一次生育高峰,年均出生率为25.92‰,其中1954年和1957年的出生率分别高达44.29‰和38.04‰。1959—1960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对粮食生产提出高指标,并进行高征购,致使农村社员口粮奇缺,病、饿、逃荒、死亡现象严重,人口锐减12万余人。1960年的自然增长率为-205.8‰。自1961年初开始,国民经济得到正常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人口出生率回升极快,出现了第二次多年连续生育高峰。1962年至1969年各年人口出生率分别高达57.17‰、49.08‰、46.01‰、48.39‰、44.84‰、45.00‰、45.81‰和45.14‰,其中1962年自然增长率达到47.31‰。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后,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控制,出生率从1970年的41.5‰,逐年下降到1980年的12.91‰。80年代,由于1962年后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已相继进入婚育时期,出生率又出现高潮,并逐年递增。1987年为13.30‰。据统计,1949年到1987年的38年间,全县共出生647294人,死亡280676人,自然增长366618人。总的趋势是逐步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方面转化。
▲机械变动解放初,河北省完县、望都、唐县籍一批干部随军南下到本县从事革命工作,据统计,有40人留居在县境,子孙繁衍甚多;1950年8月,经省决定将本县原第九区贻新行政村、岭丰行政村的两个闾(西梅村)及汤家蓬划归南陵县,计划出1204户,5388人,南陵县划入本县41户计267人。相比,划出1163户、5121人;1952年,由于宣城专区与徽州专区及巢湖专区的部分县合并,署治迁芜湖市,人口有所机械减少(数据失考);1962年,上海市劳改局在县内建军天湖农场,户口划属本县,人口遣入8299人;1962年至1965年期间,先后接收安置上海下乡插队人员1317户、5502人;1968年至1978年接收上海、芜湖、马鞍山等地到本县插队落户的上山下乡知青共7491人,下放到本县的江苏省和芜湖市居民共1382人。1971年,划出8社2镇(西河、和平、红杨、三元、新丰、赵桥、花桥、黄池8个公社,湾沚、西河2镇)30330户,共127184人,属芜湖县辖。70年代后期,因下放人员落实政策回城,以及升学、参军、招工、顶替陆续离县外,仍有少数留在本县定居或安置就业。1974年由于皖赣铁路建成通车和1982年3月宣城行署机关由芜湖市迁治宣城县城后,人口机械增长较快。
建国后宣城县人口自然增长情况表

宣城县近百年来若干年份人口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