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人口溯源】据境东南孙埠镇和境西北团山乡先后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已是村落遍野,多为古越遗民集居。秦时,正式置县。自西汉起,县城历为郡州治地,向为兵家所争,由于战乱所及,致使生灵涂炭。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北人南迁,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在境北水阳镇侨置逡遒县安置移民。自此,随着商业的发展,宣城遂为商贾并凑之区,人口流动甚多。唐末,藩镇间割据争地的混战,宣城也遭祸极烈。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杨行密围宣州,城中食尽,人相啖……行密入宣州,诸将争取金帛,徐温独据米囷,为粥以食饿者。”由于民难果腹,人口锐减。至宋崇宁元年(1102),全县共41993户,105176人,其中土著仅有19585户,计48876人,占总户数的46.64%,总人口的46.47%。鉴于本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优越,外地人(客家人)移居渐多。其中影响较大,人口较多的有南乡溪口李姓,原籍甘肃临潭,为唐兴元初(784)西平王李晟后裔宗庄迁此。嗣后世代为官都在此定居,其氏族之广,在溪口地带居各姓之首;宣城梅姓,唐光化年间(898—900),其始祖梅远由吴兴来宣城为官,因爱宣城的风土淳厚,遂筑室定居县城南郊双羊山下九溪河畔(今九同碑)。自此,其子孙世居于此。至南宋嘉泰时期,因族属已繁而分支,成为本县名门望族,今县东南境内众多的大小、上下、东西梅村,皆为梅氏后裔集居地,素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之说;西乡徐姓(金坝乡及团山乡以南)多系江苏东海县籍,南唐升元年间(938—942),魏王徐知证任宣州刺史,卒于官,墓葬团山乡丁山,其后裔遂在此繁衍。明南京右通政使徐元气、南京刑部尚书徐元泰兄弟即其裔孙;南湖贡姓,原籍河南长垣,北宋末,贡祖文以武德大夫扈从南渡,其家人徙居宣城南漪湖畔,后裔即在此定居繁衍。北乡唐姓,原籍湖北江陵,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枢密唐太岳节制宁国军,因与元兵力战采石不利,退守宣城,德祐元年(1275)拒降就义,葬于城北昆山,其子辈因祖墓在宣不忍离去,遂定居于此,其后裔分居在今雁翅乡之星斗、卫东乡之石坟头、里桥乡之金山和南湖乡之昆山,共有四支。李、梅、贡、徐、唐等姓氏成为境内望门大族。以致逐渐形成了本地人口规模庞杂、土客各半的特点。
【人口分布与密度】由于全县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从人口垂直分布看本县的人口分布,基本情况是:从南至北呈逐增趋势,人口大半集中分布在圩区、沿河及平原地带,山区人口占全县10%强,丘陵地区人口稀少。民国22年(1933)《宣城风士志》记载:全县总面积2774.50平方公里,108005户,人口51341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85.05人。人口分布甚为紧密。民国38年(1949)2月户籍统计,全县19乡4镇,共有432877人。按乡镇人口分布:宣州镇3295户,16947人;孙埠镇2139户,21949人;湾沚镇978户,7121人;水阳镇3416户,23724人;玉山乡2053户,24033人;姑山乡1481户,14314人;佳山乡2355户,12121人;洪林乡1824户,14507人;水东乡3298户,21379人;黄渡乡1600户,17658人;南华乡3327户,32212人;薰化乡1594户,13651人;怀杨乡1872户,13947人;人和乡3055户,23435人;西红乡2055户,25554人;团山乡1321户,12027人;芳山乡1799户,16546人;贤麟乡2114户,18260人;敬亭乡3453户,18762人;汪溪乡2971户,19759人;新河乡2432户,17153人;杨泗乡3064户,25417人;昆山乡2763户,22401人。全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56.02人。
建国后,因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以及人口非正常死亡等情况,乡镇人口分布多有变化,现将若干年份全县人口密度列表如下:

宣城县1987年人口分布与密度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