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近代工矿业的兴衰
安徽的近代工矿业起步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经历了大约60余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到民国26年(1937年)日军侵略安徽,工矿业历经摧残而迅速衰落。兴而慢、衰而快,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安徽近代工矿业演变的基本特征。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头目曾国藩办起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第一个近代机械工业企业,但这是个军事工业企业,很快由安庆迁到南京、上海,对安徽近代工业矿业的发展几乎没有产生推动作用。光绪三年(1877年),使用机器生产的池州煤矿的兴办,标志着安徽近代工矿业的起步,但发展却很缓慢,直到20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的推动,安徽近代工矿业才开始发展,清末民初曾形成兴办的工矿业的热潮。到宣统二年,全省兴办的近代工业企业达40余家,行业涉及面粉加工、织布、造纸、肥皂、发电、砖瓦、榨油等,其中织布业居多。企业分布在全省南北近20个县市,但大多集中在芜湖、安庆。这些企业分官办、商办、官商合办三种形式,其中商办居多,标志着安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企业的投资规模均不大,如商办的芜湖益新面粉厂是安徽省第一家机制面粉加工企业,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堪称当时最大的企业,资本也只不过21万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而无暇东顾,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期间,安徽工矿业又有一定的发展。在工业方面,到民国23年(1934年),全省60个县已有36个县办了各类工厂160多个,办厂最多的是芜湖、安庆、合肥、蚌埠、凤阳、泾县、怀宁、宣城等,主要是纺织、造纸、碾米和发电行业,但资本较弱,规模较小。据对民国23年新办的26个使用动力机械的工厂统计,平均资本规模仅3.5万元。在矿业方面,到民国16年全省已有144个矿业公司,其共领有211个矿区,其中煤矿181个,铁矿30个。民国26年,全省煤炭总产量100万吨,铁矿石总产量7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0%和12.9%,其中,繁昌县境内的桃冲铁矿在全国七大铁矿中位居第三。
在此期间,安徽的民族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受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官僚资本的排挤而发展艰难,每年都要倒闭一批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加紧了对安徽的资本渗透,重点是掠夺安徽的矿产资源,安徽的矿业受到严重打击。如当时安徽最大的铁矿繁昌桃冲铁矿,自1918年创办以来就被日本公司控制了销售权,以低价全数收购铁矿销往日本,桃冲铁矿蒙受了重大损失。本省的官僚资本也以官矿兼并、官办垄断、官商合办、重税盘剥等手段排挤商办工矿业,利润尚可的商办企业或是被官矿兼并,或是强迫与官合办,一般性的企业往往因资本小、成本高、赋税重而时开时停,惨淡经营,不少企业被迫破产。如民国18年,省实业厅就以拖欠矿税为由,一次注销了64家商矿,占当时全省注册商矿的44%。
民国26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安徽后,对占领区的工矿业进行疯狂破坏和掠夺,安徽的工矿业急骤衰落。民国28年以前,日军以破坏为主,芜湖、蚌埠、合肥、安庆等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工业企业或是被炸毁,或是被拆除,或是被没收,或是被改为日军伤兵医院,大部分企业受严重摧残而几乎不复存在。民国28年以后,为达到“以战养战”的企图,日军采取军管理、委托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手段,对安徽的工矿资源大行掠夺,能源、矿产等重要企业多被“军管理”,其他企业或是被“委托经营”,或是改为“中日”合作,或是强行让日本公司、浪人兼并、租赁。无论何种形式,安徽的工矿企业都被完全置于日军的严格控制之下,工业品大多成为日军的军需品,矿产品大多被运往日本。民国28年、民国31年,日本人还先后开办铜官山铜矿和马鞍山制铁所,加紧对铜、铁等战略资源的掠夺。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退缩到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为军需民用也兴办了一些纺织、造纸、机械、卷烟、榨油、制革、印刷、化工等企业,主要集中在金寨、岳西、屯溪、阜阳等地,但规模很小,惨淡经营,民国32年以后,大部分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以“接收”为名,大行夺占日伪企业,如淮南煤矿被宋子文独占,铜矿山铜矿被“川军”霸占;对一些重要的民族资本企业,国民党政府竟以它们在抗战期间曾被日军所占为由视为“敌产”而强行没收,民族工矿业受到很大打击。民国35年以后,由于国民政府积极内战,蒋管区经济陷于崩溃,通货恶性膨胀,物价日日飞涨,安徽蒋管区的工矿企业纷纷倒闭。到民国38年5月解放前夕,全省工业企业只剩“三个半烟囱”,经过近百年曲折历程的安徽近代工矿业,终于急骤走向衰落。
二、手工业的凋落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加紧对安徽的商品倾销和经济侵略,安徽传统手工业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状况:有些手工业受洋货的冲击而逐渐衰落,有些手工业受外国资本对安徽资源掠夺的刺激而得到畸形发展,有的手工业因具有洋货所不及的传统工艺优势而保持一定的发展。这种格局大体维持到抗日战争前,安徽的传统手工业有兴有衰,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
在洋货倾销中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手工棉纺织业。安徽农民向来是穿自产的土布,但自芜湖开埠以后,大量洋纱洋布涌进安徽市场,土布市场逐被占领,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其次,手工冶炼业在洋钢的倾销下也逐渐走向衰落,芜湖手工冶炼作坊为与洋钢竟争,曾同业合作,但终不敌洋钢竞争而纷纷歇业。其他如造纸、制革、制钉等手工业,也由于洋货的倾销而败衰。
在这期间,因受外国资本对安徽资源掠夺的刺激而有所发展的手工业,主要是手工丝织业和手工制茶业。19世纪后半叶,由于丝绸、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销路不衰,外国资本对中国农产品的掠夺就是以丝、茶为大宗。皖南、皖西地区盛产蚕茧和茶叶,外国资本一打开安徽市场就注目于纺织品和茶叶,因而刺激了安徽手工纺织业和茶叶的发展。以丝织业为例,滁州、安庆等地的不少农民也到外地购桑养蚕,缫丝之风渐开,皖南绩溪等地也像种茶一样重视养蚕业和丝织业。安徽的茶叶绿茶居多,但国际市场上绿茶销路不好,光绪二年(1876年)“祁红”改制成功,国际市场销路甚旺,外商相继订购,从而促进了手工制茶业的发展,甚至连向不产茶的芜湖郊区,也在因战乱荒芜的土地开垦茶园,兴办手工制茶作坊。此外,洋货中一些简单易造的商品输入内地后,一些手工业者择而仿制,也带来了一些手工业的发展,如肥皂手工工厂在芜湖、安庆等地的出现就是一例。
具有洋货不及的传统工艺优势而仍有发展的手工业,主要有著名的“文房四宝”和一些前店后坊的名家老店。文房四宝的手工制作在近代已由皖东南地区推展到安庆、六安、阜阳一带,如安庆的胡开文墨店,六安的一品斋毛笔店等,都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业以后经久不衰。此外,糕点、酿酒、卷烟、榨油、桐油、轧花、油漆等传统手工制造业也在各地有所发展。
抗日战争以后,安徽的手工业同近代矿业一样,因受战火破坏、官僚盘剥和入侵者的掠夺而急趋衰落。在日伪区,日本侵略者推行严格的经济统制政策,对手工业多方限制;在蒋管区,手工业更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抗战胜利后,手工卷烟、棉纺、土酒、小土矿等手工业曾一度有所发展,如民国37年蚌埠曾有107家手工烟厂,皖西有407户土酒制作户,芜湖有700余家土布机坊。但是,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外国商品的倾销和物价飞涨,这些手工业也由短暂的复起而很快趋向破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