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原始农业的初兴
1955年和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肥东县大城墩和五河县濠城镇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发现有早已炭化的稻谷凝块和烧焦的稻粒,说明在5000年之前的江淮地区先民,就种植水稻,标志着在新石器时代,今安徽境内就有了原始农业。1955年考古工作者还在安徽北部的亳州钓鱼台遗址发现种植于西周时期的炭化麦粒,说明安徽的先民很早就种植小麦,原始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是得益于人类对劳动工具的制作与使用,在安徽中、北部地区陆续出土的多种多样的石镰、蚌镰和石刀等石器工具,标明新石器时代的安徽先民就可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种植粮食。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还出土了不少作为盛酒器皿的陶杯、陶鬶之物,人们可以用粮食酿酒,可见粮食出产甚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生产已处于相当发展的水平。
从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再到铁器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安徽地区的原始农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二是水利的兴起。在灵璧县七里乡曾出土战国时期的铁犁铧两件,在长丰县庄墓出土的可以从低地向高地灌水的农具“桔槔”,说明在春秋时期,安徽地区的先民已可制造和使用较为复杂的农具,以更方便的耕作和浇灌农作物。春秋楚庄王(前613~591年)时期的楚令尹孙叔敖,在寿县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座水库。据《水经·肥水注》称,芍陂“周一百一十许里”,陂的东、西、北部开闸门5个,各有渠道以作灌溉和泄洪,可灌溉农田万余顷。芍陂建在淠河下游,陂的西南有子午渠,引淠河水入渠,既保证了芍陂有充足的水源,又可调节淠河水量,减少其在雨季泛滥为灾,有利于淠河两岸人们的农耕和安居。这种周密的设计和宏大的工程不仅体现了安徽先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安徽地区的原始农业在水利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芍陂今称安丰塘,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在发挥灌溉作用,今天的寿县农业仍分享古代水利工程之益。
二、古代冶炼业和手工业
中国的古代冶炼业起于青铜器的铸制。考古资料表明,在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末商初,今安徽境内就有青铜的冶炼。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含山县仙踪镇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属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一只炼铜用的坩埚,以及许多铜矿石和铜矿渣。到了商代,青铜冶炼又有发展,从出土的商代铜器看,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既有鼎、尊、壶、觚等生活用具和礼器,又有戈、镞等兵器和镰、锯等生产工具,且造型端庄适用,纹饰清晰深厚,并采用了两次铸造、多块范组合的成型铸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的地域范围不仅扩展到长江以南,而且冶炼规模也有扩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江南的铜陵、贵池、青阳等地发现了这个时期的青铜冶炼遗存。如铜陵凤凰山春秋遗址和笔架山战国遗址发现的铜坯、铜渣,贵池徽家冲发现的铜锭,南陵戴镇等地发现的大量铜渣,都说明这些地方的青铜冶炼规模非同小可。从技术工艺上看,这一时期的冶炼技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从出土的缶、镜、带钩等器物造型及其纹饰看,不仅进一步发展了深铸、分铸法,而且还出现了焊接技术。经分析,贵池徽家冲出土的铜是用硫化铜矿冶炼的,这种矿石需经焙烧、精选后才能冶炼,技术要求比纯铜矿更为复杂,可见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禹贡》、《诗经》和青铜器铭文对此都有赞喻,称之为“南金”,并作为贡品输入中原。由于青铜冶炼技术较高,安徽地区曾成为楚币铜贝的铸造基地。
从考古资料看,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是商代的烧瓷业和绢织业。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来安县邓丘山商代遗址出土了青黄色的釉瓷罐残片,在肥西县大墩孜出土了青绿色的釉豆残片,1959年在屯溪西周墓葬品中也发现大量的原始青瓷器物。这些器物造型新奇,色泽纯正,质地坚硬,说明当时安徽境内的青瓷制造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又据《禹贡》记载,安徽境内的古代绢丝器曾作为“贡品”而称艳天下,不仅北部地区有,江淮地区也有。如1959年在舒城县龙舒公社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粘附着许多绢布残迹,绢布经纬均匀,每平方厘米内经线25缕、纬线17缕,可见那时的江淮地区已有水平不低的绢织业。
三、早期商业和水运
随着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也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成为早期商业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从考古资料看,青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的商业就比较活跃。前已提及,安徽地区曾成为楚币的铸造基地,货币的大量制造和使用,亦反映了当时商业的活跃程度。1958年在寿县丘家花园出土了楚怀王六年(前323年)由国王签发的商业运输通行证“鄂君启节”,其铭文称:“屯三舟为一舿、五十舿”,即水上的商业运输以150舟为限;铭文还规定,陆上商业运输以50车为限,若牛马驮货或人力肩挑,还要按规定折合成车,一批不能突破50车;铭文还注明商业运动路线经过今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地。由国王名义规定商业运输的车船限额,且达及范围如此之广,可见当时的商业贸易已达到相当规模。由于商业的发展,当时已出现若干商业城镇,在今安徽地区,最为著名的商业城镇是作为楚都的寿春城。据近年来考古勘察,战国时的寿春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周有相当密集的陶管水井,可见其规模之大、商业之繁荣。
商业的发展又带动水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的水运也甚为发达。从历史资料看,古代安徽的水运依托水道大体分为南北两大区域网:南部地区自然河流多,春秋时期,吴国采纳伍子胥的建议,曾在今江苏的宜兴、溧阳、高淳及今安徽的宣城、芜湖之间,利用自然湖泊开挖一条运河“胥溪”,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沟通了太湖与长江的水上运输,不仅使吴国能控制长江,与楚国争雄,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商业贸易。在北部地区,春秋时代的吴国先在今扬州一带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的水运,继又从淮河开一条运河到宋鲁(今苏北和鲁南)两国,北通沂水,西通济水,形成了淮、沂、济、泗相连的水道网。到战国时期,魏国在今河南东部开凿运河鸿沟,在今河南荥阳县北分黄河水东流,经今开封、淮阳,在沈丘入颍河,而颍河又流入淮河,从而沟通了黄河与淮河的水道联系。正由于有沟通各大江河的水运网,所以,“鄂君启节”所载的商业运输路线,才广达黄河、长江流域,楚都寿春是当时重要的水运中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