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民国时期,革命战争在安徽频起,江淮大地系革命人民推翻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战场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至极,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光绪二十年(1894年),随着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新中会的建立,安徽地区纷纷成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辛亥革命一发生,安徽人民即响应革命,组织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安徽广泛传播,相继建立共产党组织。民国13年,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指导下,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积极发展农民运动,推动和参与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驱赶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扫除封建势力。民国26年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安庆和芜湖先后制造“三二三”和“四一八”反革命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力量,实行白色恐怖。大革命失败后,安徽共产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进行人民革命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清末,安徽是辛亥革命活跃的省份之一。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和三十四年,先后在安庆两次爆发起义,武装推翻清王朝统治。光绪三十三年夏,光复会(简称会党)会员、绍兴大学堂督办秋瑾,秘密来安庆,与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制定皖、浙起义行动计划。不久,光复会会员陈伯平、马宗汉先后来安庆巡警学堂任职,徐锡麟遂与其日夜布署军事,拟在巡警学堂学生毕业盛典时举行起义。五月二十六日上午9时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徐锡麟乘呈学生名册之机拔出手枪刺杀安徽巡抚,宣布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徐锡麟等40余人被俘,就义于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革命党人、安庆新军炮营队熊成基与辎重营范传甲举行起义,率马、炮营起义队伍攻打安庆城。安徽巡抚朱家宝下令紧闭城门,急从太湖调来援军。泊在江心的清军舰艇,也向起义军阵地开炮,起义失败。徐锡麟、熊成基领导的两次安庆起义虽告失败,但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大鼓舞了安徽革命党人的革命斗志。它是全国性意义的武装推翻清王朝起义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安庆两次起义,启辛亥革命之先声,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八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安徽各地纷纷响应。安徽巡抚朱家宝为防止革命发生,除令巡防营加强戒备外,急电两江总督张人骏调江防5营来皖,防范与镇慑革命力量。九月九日,革命党人吴春、管鹏、韩衍等决定当晚组织新军第62、第61标和马、炮、工兵营起义,事机不密,起义半途而废。九月十日下午,第62标队官史沛然,率全标官兵进攻安庆。第61标闻讯,随即参加战斗。朱家宝急遣江防5营和巡防营镇压。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军败退桐城。朱家宝下令解散安庆城内新军马、炮、辎重、工程等5营,起义即告失败。九月十五日,寿州地区革命党人张汇滔、王庆云、袁家声、岳相如等人,率领民团举行起义。知州魏业辂见大势已去,遂放弃抵抗,知县孙绍英、总兵李定明弃城逃匿。起义军兵不血刃占领寿州。张汇滔以总司令名义通电各地,宣布寿州独立。起义军改名为淮上国民革命军(简称淮上军),推举王庆云为总司令。然后分兵4路,进军皖东、皖西、皖北,光复定远、凤阳、蚌埠、怀远、五河、泗县、灵璧、天长、六安、霍邱、颍上等地。九月十八日,安庆革命党人与咨议局联合,迫朱家宝宣告安徽独立。九月十九日革命党人孙万乘与练首袁斗枢率领庐州团练举行起义,宣告庐州独立,在淮上军西路军配合下,光复无为、巢县、舒城、含山等地。九月二十日,革命党人吴谷、吴振黄、刘醒吾等人,率领驻芜湖、当涂、宣城、广德巡防营举行起义,宣告芜湖独立,光复繁昌等地。九月二十七日,颍州程恩普率领颍州团练举行起义,宣告颍州独立,与淮上军北路军会师后,光复太和、涡阳、蒙城等地。十月二日,黎宗岳率浔军沿长江东进,占领大通,宣告大通独立,光复石埭、屯溪等地。安徽独立与各地光复,将武昌和南京联成一片,对推动辛亥革命在东南地区获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徽独立与各地光复后,正当建立新的革命政权,调整革命秩序时,以倪嗣冲、张勋为代表的军阀势力,疯狂进行反扑。在这一新旧交替,南北交替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与反革命争夺战在安徽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中旬,正在南京与江浙联军进行激战的清江南提督张勋,闻淮上军占领皖北,恐后路被断,仓皇弃宁北撤。淮上军直趋蚌埠小南山阻击。张勋部受重创北逃固镇。十月二十日,袁世凯遣武卫军左翼长倪嗣冲率部阻击淮上军西征豫东,后兵分两路进攻颍州。其弟倪毓率2万地方武装支援,城被攻破,张汇滔率淮上军突围至颍上。十一月,安徽革命党人段云、管鹏在安庆组织北伐队,共马、炮2营,取道芜湖、合肥,驰抵正阳关,与柏文蔚援颍支队卢慈普汇合,合击颍州倪嗣冲。庐州孙万乘亦遣刘文明率1团部队参加北伐。民国元年(1912年)1月27日,安徽北伐联军先锋队抵达颍州东四十里铺,与武卫左军相战,武卫左军败退十八里铺。次日,北伐联军又发起猛攻,武卫左军再遭惨败,倪嗣冲险遭俘获,退回颍州。北伐联军兵抵颍州城下,攻城不止。时倪毓又率大队从北伐联军背后杀来,因北伐联军腹背受敌,退回正阳。与此同时,淮上军在杨穗久率领下,参加南京革命政府北伐固镇张勋的战斗。激战一日,淮上军从中路突破,将城攻陷。张勋率残部逃往徐州,北伐联军乘胜追击,旋克徐州。2月24日,南北和成,安徽北伐军奉命班师。安徽北伐之战,沉重打击了清反动势力,对稳固安徽新政权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地的武装反清斗争。但颍州被倪嗣冲所占,为袁世凯实现夺取安徽,进而夺取东南地区的野心建立了前哨阵地,创造了条件。
民国元年3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倒行逆施,疯狂进行复辟。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安徽都督柏文蔚与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联袂而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二次革命”讨袁之役。6月,袁世凯遣兵南下,直指南京。其中一路,以冯国璋为江淮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率2个旅及张勋、雷振春、倪嗣冲等部,沿津浦铁路南下,向蚌埠、浦口、安庆猛扑。7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紧急会议,决定兴师讨袁,并指定龚振鹏负责安徽。龚振鹏受命后,即赴正阳关,召集张汇滔、袁家声、岳相如、管鹏等人,成立安徽讨袁总司令部,推举冷锜、柏文蔚为第一、二线总司令,发表讨袁檄文。7月19日。庐州、凤阳、临淮、正阳、寿县等地,纷纷宣布独立。7月20日,各路讨袁义军,纷纷向皖北集中,摆开讨袁阵势。随着安徽讨袁军兴起,袁世凯也加紧了南下的军事步伐。倪嗣冲在阜阳(即颍州)集中20个营,1万余人,分东西两路并进。东路军在凤台顾桥败讨袁军毕少山团,西路军在颍上败讨袁军卢慈普部,继与岳相如部激战于沫河。7月21日,讨袁军正在前线鏖战之际,安庆发生兵变,黄兴将柏文蔚从前线调回,令其赴安庆维持局面。倪嗣冲乘机组织敢死队强渡淮河,直扑寿县。讨袁军在寿县城外激战数日,败退庐州,安徽讨袁之役遂陷入困境。柏文蔚虽极力维持安徽局面,调兵遣将作最后决战,但因徐州、蚌埠失陷,黄兴突然从南京离走,陆军第一师师长胡万泰在安庆叛变,致使安徽讨袁军惨遭失败。8月28日,倪嗣冲军占领安庆,进而武力统一安徽。“二次革命”战争在安徽战场之败,江淮防线遂溃,东南各省讨袁之役相继溃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度趋于低潮。
倪嗣冲及后来更换的安徽北洋军阀首领主皖,皆穷凶极恶,镇压革命,鱼肉百姓,残酷统治。安徽人民为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纷纷举行起义。民国2年(1913年)9月间,驻寿县北洋军一次集中400余人,窜至朱家巷进行枪掠。群众手持刀枪棍棒打死北洋军数十人,并乘胜攻打寿县城。群众推举原参加光复寿州和讨袁军的水百川为司令,宣布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到2万余人。第二天,倪嗣冲调兵遣将、大举反攻。起义遂告失败。继水百川起义之后,相继爆发了桐(城)怀(宁)潜(山)农民起义,嘉山蒋善人、黄秀山起义,涡阳黄二成起义,蒙城三义集起义,滁县李三杰起义,颍州大刀会起义,合肥吴山庙起义。民国13年1月,河南西部白朗教起义军从金寨进入安徽。酝酿已久的安徽反北洋军阀势力志同道合,纷起举事,配合白朗教义军攻占霍山,直捣六安。北洋军守军王传禄营几被全歼。而后转战于六安、霍山、英山间。江淮地区多举事响应,全省震动。倪嗣冲大为惊慌,急电袁世凯派大军围剿。白朗教义军遂撤离安徽折回河南。白朗教义军在皖西转战一个月,歼灭大量北洋军和地方武装,尤其是连克霍山、六安两城,致使北洋政府“大为震动,中外骇然”,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民国15年7月,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共产党的促进下,国民党中央通过了出师北伐案,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兵分东中西3路,进军东南。民国16年(1927年)1月1日,由蒋介石亲自兼任总指挥的中路军,领江右军(程潜)和江左军(李宗仁),自鄂赣沿长江两岸向安徽挺进,进攻安国军副总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部。2月20日,江右军由广德、祁门长驱直入,进抵芜湖,五省联军望风溃逃。继而攻占当涂,在采石一带,将前来增援的直鲁联军5个旅大部歼灭。3月15日,江左军沿长江北岸进抵潜山、太湖、合肥等地,五省联军北路军陈调元部倒戈归顺。截至3月18日,中路军彻底肃清了皖南及长江沿岸的五省联军,为实现与东路军合围南京创造了条件。民国16年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宁汉分裂。4月上旬,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乘北伐军布防未定之机,遣军进驻和县、巢县,以切断北伐军芜湖与合肥的联系。4月12日,又遣军进攻合肥,企图夺取安庆,切断北伐军长江后援之路。北伐军独立第五师师长兼合肥城防司令马祥斌率部顽强抵抗,经26天激战,终于将直鲁联军击溃。5月1日,国民革命军兵分3路,渡江北伐。第二路军连克和县、全椒、滁县等地,直鲁联军节节败退。8月3日,北伐军9个军合攻徐州失利,向淮河一线撤退。孙传芳部尾追不放,在固镇与北伐军激战。北伐军将孙传芳军击退后,乘隙撤至临淮关,据淮防守。8月9日,孙传芳率3个师迫近淮河北岸,从临淮关和五河两个方向,向北伐军展开进攻。北伐军因腹背受敌,奉命撤至长江南岸,利用长江天堑,扼险固守。民国16年11月初,孙传芳龙潭战役失败后退守蚌埠,以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兵力,在明光、临淮关、蚌埠一带防守。国民革命军乘胜继续北伐,实施战略追击,攻占红心铺、明光、凤阳等地。孙传芳组织力量反扑,国民革命军全线向后撤退。11月12日,国民革命军继续向孙传芳军发起进攻,又连克临淮关、蚌埠、怀远、固镇等地。孙传芳军节节败退,向北逃窜,国民革命军兵不血刃收复涡阳、蒙城等地。继而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全面胜利。
民国16年(1927年)4月,在一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北伐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公然叛变革命,先后在上海、武汉和芜湖、安庆等地,制造反革命事件,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发动与领导全省人民逐步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全省各地先后爆发64起武装暴动,参加人数达57万余人。民国18年5月6日,中共党员徐子清、周维炯等人,胜利地领导了商南(今金寨)起义(又称立夏节起义),夺取丁家埠、竹叶庵、福禄庵、文昌宫、徐王庙、中食畈等民团长短枪67支,在斑竹园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共200余人枪。不久发展到300余人枪,赤卫队5000余人。创建了以南溪、斑竹园、吴家店为中心,纵100余里,横70余里的革命根据地。11月8日,根据中共六安、霍山、寿县、英山、合肥等6县党的代表会议决定,在六霍暴动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在独山举行了六霍暴动,西攻麻埠,东攻苏家埠,与红军第三十二师取得联系,在独山西河口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相继爆发了霍山西镇、桃源、白塔畈、尧渡起义。民国19年1月20日,以六霍地区起义队伍为基础,成立了红军第三十三师。在六霍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民国19年2月4日,爆发了请水寨起义,成立了红军潜山独立师,计100余人枪。消灭了水吼岭五庙民团,占领了潜山咽喉要地。开辟了以天堂寨为中心,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与皖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队伍迅速发展到千余人。3月中旬,红军潜山独立师改为红军第三十四师。不久,成立红军第一军,将皖西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师,改编为红军第一军第二、第三师和独立第一、第二师。在皖西爆发武装起义的同时,皖南武装起义的烈火亦熊熊燃起。民国19年3月,在中共党员王金林的领导下,举行了广德武装暴动。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广德独立团。
安徽武装暴动,震动了国民党当局,连续派重兵对皖西、皖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围剿”。民国19年(1930年)1~2月,国民党对皖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皖西红军奋起还击,取得了金家寨、鹅毛岭、苏家埠、韩摆渡、麻埠、香火岭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4个团和4个营,俘国民党军5000余人,缴枪近3000支,彻底粉碎了“围剿”。与此同时,国民党于4月间,对红军广德独立团进了“围剿”,终因众寡悬殊,广德团于次年8月失败,团长王金林英勇就义。民国20年1月3日,红军第一军除留第三师第七团在皖西活动外,余部向豫南转进,与红军第十五军合编为红军第四军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4月,国民党乘皖西红军兵力空虚之机,向皖西红军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第四军迅速东下,在独山一带全歼国民党军1个团,毙俘国民党军2000余人,缴枪1200余支。当国民党军反“围剿”重心转向东线时,红军第四军迅速西进,在浒湾一带,歼灭国民党军近千人,彻底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10月,在麻埠成立红军第二十五军,原红军第十五军第十二师改为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11月,在七里坪成立红军第四方面军,辖第四、第二十五军。是时,国民党集中15个师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红军第四方面军除留第十二师在河南省潢川、商城地区牵制国民党军外,主力向东南进发,求歼国民党军主力。民国21年3月22日,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发动苏家埠战役,采取围敌打援战法,全歼苏家埠守敌,痛击六安、霍邱、合肥等地国民党援军。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生擒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和5个旅长、12个团长,创造了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空前的大胜利。民国21年5月,蒋介石灭共之心不死,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竟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屈辱性的《淞沪停战协定》,亲自出马,担任鄂豫皖3省剿匪总司令,集中26个师又5个旅兵力,共30万人,兵分3路,对鄂豫皖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张国焘,开始思想轻敌,无视第四次反“围剿”形势的严峻,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方针,坚持不停顿地进攻。当国民党军大军压境,出现前堵后追的严重情况时,又惊慌失措,悲观失败,实行逃跑主义。7月8日,国民党军右路军徐庭瑶部向霍邱展开猛烈进攻,红军第二十五军旷继勋奉张国焘之命,率警卫营和县独立团死守,因众寡悬殊,城被攻破,除旷继勋率百余人突围脱险外,城内红军千余人英勇牺牲。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七、第七十五师和皖西地方武装,在南起英山,北迄麻埠的地区内,与进犯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虽经郭子店、黑虎尖战斗,给进剿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但未能彻底改变第四次反“围剿”局面的被动。8月底,由于国民党军占领鄂豫皖根据地大片地区,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遂告失败。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将分留在各地原红军第七十五师3个团,集中起来,重新建立红军第二十五军,共2万余人,就地坚持游击战争。民国22年7月,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从9月10日至23日,红军第二十五军继续采取内线单线防御战略方针,进行反“围剿”。由于寡不敌众,致使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失利,奉命进行长征。
民国23年(1934年)11月,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后,中共鄂豫皖区委将留下来的人员和地方游击队集中起来,迅速成立红军第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殊死斗争。采取“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转战鄂豫皖3省45个县,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四次大“清剿”,取得了葛藤山、太湖县城奔袭战、奇袭花凉亭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由于敌众我寡,红军第八十二师转战长山冲时,突遭国民党第三十八团等部袭击,损失惨重,师长周世觉壮烈牺牲。在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皖西大别山斗争的同时,皖南革命战争的烽火也不断兴起。民国23年(1934年)8月21日,中共太平中心县委根据太(平)黟(县)祁(门)地区广大农民对地主催租逼债的不满情绪,领导柯村农民举行了武装暴动,建立了皖南游击队,先后与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了10余次战斗,毙、伤、俘国民党军13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12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转战至柯村,临走时,留下1个侦察营与皖南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独立团,以黄南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继柯村暴动之后,中共江南特委于民国24年中秋节,领导贵(池)秋(浦)东(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举行了武装暴动,参加人数5万余人,持续时间4个月之久。后因国民党重兵进攻,起义队伍遂分散游击,以保持革命力量。由于安徽,尤其是皖西大别山区的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3年的游击战争,不仅有效地保卫了皖西革命根据地,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三大主力红军和红军第二十五军胜利进行长征,为安徽后来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造了条件。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共鄂豫皖区委和红军第二十八军主要领导人高敬亭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与国民党鄂豫皖剿共督办公署签订合作抗日协议,将红军第二十八军整编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共1700余人。民国27年2月以后,中共领导的安徽部队陆续整编为新四军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在安徽沦陷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正当全省抗日斗争深入发展的时刻,蒋介石和国民党的顽固派,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下,竭力制造摩擦,连续掀起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企图消灭积极抗日的新四军、八路军。民国29年3月,驻苏北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为配合驻安徽国民党军桂系李宗仁部,向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乘新四军第五支队西进之机,集中8个团兵力,突然袭击新四军第五支队半塔中心区。第五支队留守部队和民兵在刘少奇指挥下,激战3昼夜,击退了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10余次进攻。后第五支队主力东返,将韩德勤击溃,歼其3000余人。民国30年1月,在抗日战争最残酷阶段,蒋介石竟置抗日大局于不顾,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集中7个师兵力,于1月4日,制造“皖南事变”,向正在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皖南部队发起猛烈进攻。在叶挺军长指挥下,新四军将士奋力反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先后突围外,其余大部壮烈牺牲。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分驻各地新四军部队改编为7个师,驻安徽部队改编为第二、第四、第七师。蒋介石在制造“皖南事变”的同时,于1月下旬,密令苏鲁豫皖边区总司令兼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调集9个师兵力,进攻新四军第四师。历经1个多月的激战,新四军第四师力不能支,日趋困难,即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将主力撤出豫皖苏边区,转移皖东北地区。面对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共高潮,接二连三制造摩擦的现实,新四军忍无可忍,在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指导下,展开了反磨擦斗争。10月,新四军第二师迎头痛击进攻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定远东南中心区之国民党军李本一部,全歼其2个营、2个连,收复大桥等地。民国31年11月下旬,国民党集中兵力6000余人,向淮南津浦铁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分路进犯。新四军第二师坚决还击,在藕塘、常山岭、古城一带,歼灭国民党军团长以下1500余人。民国32年7月20日,国民党军第八游击纵队司令龙炎武率5个团兵力,进攻巢无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区槐林嘴,新四军第七师殊死奋击,在磨盘山、岱山一带,歼灭国民党军1000余人。民国33年4月,为发展河南抗日局面,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率5个主力团西入豫皖苏边区。蒋介石不去打日军,却令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王毓文率部聚歼新四军第四师,抢占萧(县)宿(县)永(城)地区。新四军第四师将士奋起反击,经夏邑八里庄、芒砀山等地激战,将涡河北岸的国民党军全部歼灭,彭雪枫在八里庄战斗中英勇牺牲。由于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在安徽地区积极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从斗争中求团结,多次击败国民党制造的磨擦性进攻,因而维护了安徽团结抗战的局面,保卫了淮南、淮北、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使之成为全国抗日中坚力量之一。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调兵遣将,积极准备向解放区进攻。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统一,建设新中国,努力实行《双十协定》,主动撤出南方8个解放区,其中包括皖南、皖中解放区。民国35年6月26日,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公然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内战,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以5个师兵力进攻淮南铁路东解放区,以8个师兵力进攻淮南铁路西解放区,以15个师及12个旅兵力进攻淮北解放区。7月18日,国民党军以4个师兵力向解放区灵璧进犯。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等19个团,在陈毅指挥下,乘国民党军立足未稳之机,在朝阳集、渔沟一带突然实施反击,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九十二旅全部和第六十九旅大部,共5000余人。7月23日,国民党以7个团兵力猛犯天长,另遣一部由汊涧向北,企图造成对人民解放军淮南军区部队两面包围之势。淮南军区部队激战3昼夜,终于打破国民党军的包围,摆脱了国民党军围歼之险。在淮南、淮北战场上,由于众寡悬殊,人民解放军淮南、淮北军区主力部队奉命撤至苏北和豫东解放区。淮南、淮北军区主力部队撤走后,国民党军采取“梳辫子”战术,进行残酷“清剿”。坚持各地的游击队,在白色恐怖下,历尽千辛万苦,积极开展反“清剿”斗争。民国36年1月,坚持在凤阳山区的游击队,采取高度分散,来回旋转等战术,历时35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残酷“清剿”。5月,坚持在皖西大别山区的皖西人民自卫军,在国民党军的残酷“清剿”中,采取外线作战的战术,连续歼灭岳西、潜山、太湖、桐城、舒城、霍山等地国民党乡公所30多个,歼灭国民党军900余人,新开辟庐北、潜太3个游击区。2~6月间,皖南游击队,先后进行64次反“清剿”战斗,摧毁国民党据点30余处,乡公所40余个,缴获长短枪350余支。8月2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又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向国民党军展开了战略反攻,先后解放了六安、霍山、岳西、桐城、庐江以及鄂东、豫东南等23座县城,歼灭国民党军7000余人。10月3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在六安东南张家店全歼国民党军第62旅,毙俘国民党4000余人。蒋介石对此惊恐万状,急调33个旅的兵力,以国防部长白崇禧为指挥,对刘邓大军进行疯狂“围剿”。刘邓大军采取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战法,经1个月苦战,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剿”,使之陷于进退维谷之中。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又称陈粟大军),为配合刘邓大军作战行动,挺进豫皖苏边区,实行战略展开。仅1个月时间,先后攻克涡阳、蒙城、亳县、太和、临泉、阜阳、颍上、灵璧及河南新蔡等24座县城。民国37年春,刘邓大军从战略全局出发,实行战略转移,跳出大别山,配合陈粟大军在汉水、淮河和陇海、津浦铁路之间进行更大规模作战。国民党军乘刘邓大军转移之机,集中5个师兵力,对皖西解放区疯狂进行“三月清剿”。中共皖西区委和皖西军区领导皖西军区部队,采取时分散,时集中,时内线,时外线的战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月围剿”,夺回了大部被国民党占领的县城。在此期间,淮南军区打碎了国民党军13个团的“围剿”,取得了43天的反扫荡的胜利。淮北军区与国民党15万“围剿”部队展开了“拉锯战”,终于将淮北解放区和游击区坚持下来。皖南游击队灵活机动地与国民党军第十三旅周旋,取得了皖南反“清剿”的全面胜利。民国37年11月,华东和中原野战军,为实现战略反攻,发起了淮海战役。11月上旬,江淮军区独立旅、第三十四旅配合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将国民党军黄伯韬兵团阻困于碾庄、曹集一线,进行围歼。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第三、第九纵队和江淮军区部队,攻占宿县城,切断了徐州国民党军退路。11月25日,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共9个纵队,将国民党军援军黄维部第十二兵团,全部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不到10公里的范围内。11月25日至12月4日,将徐州南逃的国民党军杜聿明兵团,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同时击退了从蚌埠、武汉方面前来的国民党援军。12月13日,人民解放军向双堆集发起总攻,全歼黄维兵团,计4个军,11个师,31个团,1个快速纵队,共10万人。而后,又歼灭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彻底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民国38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遵照毛泽东、朱德的命令,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1000余里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800里皖江成为渡江战役的主战场。4月21日拂晓,人民解放军中集团第七、第九兵团在芜湖至贵池间,一举突破国民党军江防,在繁昌、铜陵、荻港、澛港等长江南岸登陆,强渡30万部队。4月21日晚,人民解放军西集团在九江、安庆地区突破国民党军江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等地。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在安徽战场取得的胜利,对全国战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初期,人民解放军主力撤离安徽后,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力量,对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防御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中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西扼武汉,东瞰南京,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对全国各解放区的战略反攻起到了极大的支援作用。后期,在安徽地域实施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歼灭国民党军95万余人,对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安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皆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它以雄辩的历史史实,载入了光辉的革命史册,永放光芒,教育后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