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市街巷早期没有路灯,唯有官府和少数富户门前悬挂灯笼照明。1876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煤油(时称洋油)大量进口,商户居民曾在通衢街巷和店铺门前,悬挂煤油灯照明。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始设城区清道队,扫洒街道兼管路灯。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明远电厂建成送电,从长街到大马路(今中山路),安装白炽灯为路灯。1945年间,全市设有路灯409盏,但无人管理,大多损坏不明。1946年4月,明远电厂新装环塘路(镜湖)路灯,使全市路灯增加到469盏,雇用一、二个电工维护路灯。至1949年,全市路灯达500余盏,均是25白炽灯泡,大多安装在街巷交界处,通衢大街依赖商户自安门灯照明。
1949年4月,芜湖开始有计划地维修改装路灯。是年底,全市有路灯801盏。建国后的七年间,全市新装街坊路灯924盏,并对北京路等主要街道灯具改装为灯臂长7.5米的弧形灯。1958-1962年为节约用电,支援工业发展,实行通衢大道间隔照明,减少原有路灯。1962年新装陶家山、卜家山、泗水园等居民集中地区和新建弋矶山路、黄山路等处路灯194盏。
1965年路灯换修更新,以国货路白炽灯9盏改装为高压汞灯,是芜湖市使用高压汞灯的开始。全市路灯总数上升至2032盏。
1966--1975年间后期新装路灯106盏;并将二街、中山路、华兴街、新芜路、吉和街、镜湖等处的白炽灯改为高压汞灯811盏,至1975年,全市共有照明路灯2138盏,线路总长94.8公里。
1979年再次更新市区路灯,将人民、中山、黄山、康复、九华山和轮渡路等七条线路灯,总长10.25公里,改为支架长7.5米弧形、单双叉、琵琶形钠灯及金属杆水泡灯206盏。在镜湖安装三挂悬铃荷花形汞灯96盏。在中江桥上安装单双光源琵琶形高压汞灯16盏,人行道两侧护栏上各建灯桩16座,安装四叉小水泡高压汞灯128盏和顶灯16盏。团结新村映月桥两头四个灯座,安装五叉玉兰花灯20盏。
1985年底止,全市有路灯线路286条,总长120.45公里,各种灯数2945盏(其中:钠灯138盏;汞灯1310盏;白炽灯1497盏)。总功率达292.16瓩。
一、路灯网络
全市路灯主要分布在新芜区、镜湖区、马塘区、四褐山和裕溪口区,构成五个路灯网络系统。
主要街道路灯线路有61条,全长64.19公里,共安装路灯1585盏,其中:钠灯6条,全长6.18公里,计138盏;汞灯线路40条,长47.48公里,计1185盏;普通灯线路15条,长10.53公里,计262盏。
新芜区路灯线路73条,全长19.28公里,共装421盏,其中汞灯17盏。
镜湖区路灯线路114条,全长25.6公里,共装615盏,其中汞灯18盏。
马塘区路灯线路30条,全长8410米,共装白炽灯181盏。
四褐山区路灯线路1条,全长400米,共装7盏,其中汞灯之盏,白炽灯5盏。
裕溪口区路灯线路有沿江路、裕溪广场、街口广场、江淮路、新裕路、裕口街、工房村等7条,全长2510米,安装136盏。其中汞灯88盏,白炽灯48盏。
二、控制系统
芜湖市区路灯有4条控制系统,一座控制钟和56座开关。主要在镜湖、新芜、马塘三个区,有2条控制系统;四褐山、裕溪口区各有一个控制系统。
主要城区在工农路路灯管理所控制钟一座。控制三条线路,51座开关,由路灯所管理送电。
从路灯所向南至劳动路,在市用电管理所设开关2座。从用电管理所向东至北京路在铁山宾馆设开关1座,在鸠江饭店设开关2座。
从鸠江饭店分出4条线路:向东至黄山路的自来水营业所处设开关1座;向东南的镜湖新村、市政府、柳春园、湖滨街、北门口各设开关1座;从北门口向东公署路、第五中学、东外街、仓巷口各设开关1座;从仓巷口向东的面粉厂、袁泽桥各设开关1座;弋江桥北、桥南、中江桥南各设开关1座;从北门口向北的市二院、芜湖饭店、市防疫站、九华山路广场各设开关1座;从市二院向西的镜湖观岚亭设开关1座;从芜湖饭店向东的曹家山设开关1座;中江桥设开关1座。
从鸠江饭店向南在教育局设开关1座;新芜路口设开关2座;中山桥南、木材厂各设开关1座;从中山桥向西在富民桥设开关1座,向东在南寺设开关1座;从鸠江饭店向西在申元街设开关1座。
从新芜路口向西在芜湖酒家、吉祥寺、吉和街各设开关1座;从劳动路用电管理所分出第二条向南在陶沟饭店、货运站、造船厂各设开关1座;从路灯所向西至长江路、在陶家山、市新华印刷厂、团结路口、民生锅厂、印染厂各设开关1座;从团结路口向东在团结四村、向西在轮渡路各设开关1座。
从路灯所向北至团结路,在市蓄电池厂、胜利桥、赭山影剧院各设开关1座。另外,还有芜湖钢铁厂路上的市染料厂设开关1座,由染料厂控制送电开关实施。
四褐山区变电所、砌块厂各设开关1座,由变电所控制送电。裕溪口区在轮渡码头、区政府各设开关1座,由格溪口港务局控制送电设施。
上一篇:第四节 防洪
下一篇:第六节 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