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迁入、迁出
芜湖历史上人口迁移活动比较频繁,这与芜湖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11年和110年的两年内,西汉政府先后将南越王国和闽越王国的越人,大量迁徙至长江下游两岸居住,芜湖一带就有大量山越移民。三国时孙吴招来江北流民十余万人,安置在芜湖一带的湖沼低地上,参加围湖造田。晋代时,前后数百年间,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南下,兵革迭兴,战争频繁,北方上层统治阶级和众多百姓纷纷南渡,并在江南侨立郡县,芜湖则成为南渡的重要地区。如东晋咸和四年(329)有豫州侨立于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又有上党百姓南渡,侨立上党四县于芜湖。元代时,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又有南迁至芜。此后,各个朝代均有人口迁移来芜,虽不再是大规模集群迁移,但就个体而言,也为数不少。
据1920年调查资料记载,芜湖人力车夫就有2000余人,有约半数来自山东省和江苏省徐州、安徽省颍州、寿县等地;理发工人有1200余人,其中以湖北省人为多,本省安庆人也不少;木工1000余人,绝大多数来自本省含山、和县、无为等地,其中以含山县人为多;砻坊雇工中多半来自江北的贫苦农民。此外,倘若遇到灾异年,芜湖四周外县农民流入就更多。
解放后,人口的迁移绝大部分为省内迁移,但省外迁移亦占有相当比例。除此之外,还有国际迁移,人数虽不算太多,但从人口学上来讲,则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部门记载,1915年,城区有外籍侨民83人;1941年有1222人;1949年有146人。1978年后,市区人口中经审批出国定居国外的人数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百人。
市区自1954年起,开始进行人口的迁移统计。当年迁入共有12580人,其中市外农村迁入7905人,其它市、镇迁入4675人;迁出共有11266人,其中迁往市外农村3714人,迁往其它市镇7552人。
1954年至1959年,市区6年内共迁入246466人,迁出181527人,迁移增加64939人1960年至1966年(缺1967年至1969年的迁出、迁入数据),市区7年内共迁入194644人,迁出282663人,迁移减少88019人;1970年至1979年,市区10年内共迁入136714人,迁出83684人,迁移增加53030人;1980年至1985年市区6年共迁入78788人,迁出46922人,迁移增加31866人。从1954年至1985年(缺1967年至1969年的3年迁入、迁出数)市区共计迁入656612人,迁出594796人,迁移增加61816人。其中1959、1961、1962、1964、1965、1966、1976年等8年均系迁移减少人口年份。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为市区人口迁入、迁出的大起大落阶段,从市区人口总数来看,所占比例较大;七十年代后迁入、迁出逐渐趋于缓和;八十年代,迁入、迁出处于相对平稳阶段。从市区总人口来看,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除了上述常住人口正常迁移外,市区还有一定数量的非常住人口的自由迁移。1949年底,市区共有流动人口40537人,1953年有流动人口10882人。此后年代,流动人口日趋减少。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流动人口大幅度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猛增。据有关部门调查,市区的暂注人口和流动人口有10万人左右。
附:市区人口迁移变动统计表
市区人口迁移变动统计表
表12

二、分布、密度
解放初期,市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17733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11人。1958年将原归和县管辖的裕溪口镇划归市区管辖。1960年改设裕溪口区。此后市区下辖有镜湖、新芜、马塘、郊区、四褐山、裕溪口等6区。现6区共有203平方公里。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大普查资料记载,镜湖区面积为9.44平方公里,人口为148324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15712人;新芜区面积为6.29平方公里,人口为141269人,人口密度为22459人;马塘区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为40274人,人口密度为12585人;四褐山区面积为5.52平方公里,人口为17557人,人口密度为3180人;裕溪口区面积为2.21平方公里,人口为14459人,人口密度为6524人;郊区面积为176.49平方公里(含大桥乡),人口为117481人,人口密度为665人。在6个区中,以新芜区人口密度为最高,镜湖区次之,马塘区位于第三,裕溪口区为第四,四褐山区为第五,郊区为最低。
1983年至1985年,市区人口分别为485333人、491725人、502188人,3年中,市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分别为2390人、2422人、2473人。
附:1982年市区人口分布密度表
1982年市区人口分布密度表
表13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