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出生、死亡
我市从1954年起,正式实行人口统计年报制度。
1954年市区出生人数为8500人,出生率为39.63‰,出生率较高。除了1954年的出生率超过30‰以上外,还有1962年、1964年和1965年,出生率分别为36.9‰、37.1‰和30.3‰;出生率超过40‰以外的有1957年和1963年,出生率分别为42.00‰和50.1‰,1963年为出生率最高年份,共出生人口16775人。出生率最低年份为1974年,共出生人口3533人,出生率为9.4‰,其余的年份都在9.4‰以上和30‰以下之间徘徊。
1954年至1985年,市区共出生人口236350人,平均每年出生人口7502人,年均出生率为20.23‰,平均每天出生人口20.2入。
1954年市区死亡人数为4100人,死亡率为19.11‰。死亡率最高年份为1959年、1960年和1961年,死亡率分别为19.8‰、32.1‰和22.1‰,除了上述四年外,其余年份死亡率均在10‰以下。死亡率最低年份为1975年,死亡人口1977人,死亡率为5.2‰。
1954年至1985年,市区共死亡人口98739人。平均每年死亡人口3086人,年均死亡率为8.32‰,平均每天死亡人口8.5人。
附:市区出生、死亡统计表
表3芜湖市区1954年至1985年出生、死亡统计表

二、自然增长、减少
市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自然减少,自1954年实行正规统计以来,到1985年止,总的来说不够平衡。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54年至1958年为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峰阶段;1959年至1971年为升降阶段;1972年至1985年为下降阶段。
五十年代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最低年份是1959年,净增人口为1854人,自然增长率为5.2‰;最高年份为1957年,净增人口为8443人,自然增长率为32.8‰。高低年份之间相差6589人。
六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更是不够平衡,升降悬殊过大,最低年份中不但没有自然增长,反而出现了负增长,1960年和1961年自然增长分别为-12‰和-7.4‰;最高年份为1963年,净增人口13974人,自然增长率为41.7‰,这也是解放以来市区历史上的最高年份。
七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趋于下降,最高年份为1970年,净增人口6139人,自然增长率为17.9‰;最低年份为1974年,净增人口1498人,自然增长率为4‰。
八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趋于下降,高低年份之间相差不大,基本上处于平衡期。最高年份为1982年,净增人口为4664人,自然增长率为10.41‰;最低年份为1980年,净增人口为2234人,自然增长率为5.1‰。高低年份之间只相差1665人。
从以上人口自然增长数据中可以看出,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减少和一定时期的各种因素有关。1954年的水灾,导致了1955年的自然增长数的减少,1956年后,人口自然增长数又呈上升趋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自然减少,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196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补偿性生育增多,人口出生率陡然上升,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致使1963年净增人口13974人,超过正常年份的四、五倍。从1973年起,由于推行计划生育,这项工作得到逐步加强,生育无节制的状况逐步得到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相应平衡。
附:市区人口自然增长数列表表4
市区人口自然增长动态数
表4(1954年至1985年)

三、性别、年龄
1、性别
男女性别构成高是解放前芜湖城区人口的一大特点,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早在明代,芜湖便有了初具规模的各种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业作坊众多,仅手工业钢坊就有数十家。嘉靖年间,歙县商人阮弼来到芜湖经商致富,后开办钱庄业、旅店业、码头运输和郊区农业等,其一家佣工就达数千人之多。到了近代,芜湖被迫列为通商口岸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芜湖,划定了租界区,开办了洋行、商场、公司,仅沿江一带就有英、日、美等国开办的多家轮船公司。此外还有本国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三家轮船公司,仅码头工人、职员等就达近万人。芜湖成为米市后,加工粮食的砻坊、碾米、面粉等大小作坊林立弋江两岸,手工业染织机坊最盛时多达千余处,十里长街的各种大小店铺多达五、六百家,形成了城区的各行各业工人、店员多达数万人之多。据统计,解放前城区的各业公会就有七十七个。
这些店员、工人大都来自沿江两岸的乡村,由于城区的生活费用甚高,他们在城区成家、安家不易,形成男子单身在芜谋生者众多,妻子儿女则大部在农村生活,造成了城区的男女性别构成特别高的这种状况。据1915年、1928年和1949年的三年人口资料所载,以女性为100,城区的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132∶100、162∶100和130∶100,高于全省同期的任何地方。
解放以后,性别构成高的状况有所缓和。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男女性别构成基本上趋于平衡。但是,个别年份又有所上升。1949年,性比例为117,1959年为133,1960年为135。自六十年代中期至今,性比例趋于平衡,基本上保持在110左右。
附:民国部分年代性比例表芜湖城区部分民国年代性比例表

表5市区人口性比例表
表6(1949年--1985年)

2、年龄
根据市区1964年和1982年的两次人口大普查资料中年龄状态情况,并按照1982年的21个年龄档次的统一规格,依照国际标准作一分析、比较。
附:两年人口年龄状态表
两年人口状态表
表7

表8两年人口年龄对比表

表9桑德巴模式

按照国际上一般采用的桑德巴模式,市区1982年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1964年明显下降,只达22.69%;下降16.1%,未达到稳定型的26.5%标准。5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达17.25%,上升5.79%,但尚未达到稳定型的23%标准。15-49岁人口占市区总人口比重也明显上升,达60.05%。超过稳定型的50.5%标准,上升了9.91%。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市区1982年人口类型较1964年发生明显变化,正在向稳定型人口过渡。人口再生产正在从五、六十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着今后的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过渡。但是,人口老龄比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很快出现,应引起各界的足够注意。
四、平均寿命
据资料记载,明清时,芜湖对年过80岁以上的老人则称之为“老寿星”。在长达六百多年之间,芜湖只有“百岁寿星”14人,而过“八秩以上寿星”只有25人。上述长寿者大都生长在殷实人家,不愁吃穿,而讲究“养生之道”。而绝大多数的百姓由于养家糊口,劳累过度,生活条件低下,平均寿命则是很低。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繁重的强体力劳动已大都为机械化而代替,市区的人口平均寿命则大大提高。据市有关部门测算,市区1981年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68.58岁,女性为73.17岁,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期望寿命的男66.43岁,女69.35岁的数值,也超过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对发展中国家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58岁的数值。
1982年,市区(缺大桥乡数)80岁以上的老人有2166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1618人。具体是80岁至84岁男性有437人,女性有1196人;85岁至89岁男性有95人,女性有356人;90岁至94岁男性有16人,女性有59人;95岁至99岁女性有7人。市郊区马塘乡敬老院曾为该院“百岁寿星”王福喜(男)老人祝寿,孤寡老人也能健康长寿,足见市区人口平均寿命的大大提高。
芜湖市区与部分省、市平均寿命比较表
表101981年

表11芜湖市三年人口年龄状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