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凤阳文艺创作以明代为鼎盛。在此之前,唐、宋、元代颇具声名的有女诗人薛媛,画家崔白、丁贶、李升,戏曲家杨景辉等。明代,除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后裔40余人喜爱文艺创作外,还有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陶辅、盛世鸣、侯进忠等。清代,严端、张建翮等人在文学创作上多有建树。民国时期,考城王德柄、王传燮父子致力于文学艺术创作,在县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建国后,县内的文艺创作日趋活跃,文学艺术新人新作不断涌现。1952年,县成立文学艺术小组,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文艺创作活动,至1957年,创作整理的文艺作品近千篇,并有一部分发表。1958年11月1日凤阳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正式成立。1960年元旦,县文联编辑发行《凤阳文艺》,3月23日,召开县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有会员300余人。1962年,县文联撤销,由凤阳文化馆成立创作组,具体负责全县文艺创作。同年,县文教局组织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1965年,县委宣传部召开全县文艺创作会议,与会35人,多系业余作者。先后创作出一批文艺作品,有的在地、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参加会演、展览。“文化大革命”初期,创作活动中止。1971年11月,县宣传小组成立创作组,成员6人,下分3个小组,即城西乡报告文学创作组、武店东方红连环画创作组和梅市乡白山凌中篇小说创作组。半年后完成初稿,人员减至4人,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1973年,先后在《安徽文艺》(试刊)发表短篇小说3篇。次年5月,创作组解体。1975年,县文化馆召开治淮文艺创作会议,次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800多篇(幅)。1977年,县文化局成立创作研究室,创作队伍逐步扩大。1982年2月,县文化局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有71名作者参加,到年底,在省、地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1篇。1985年8月20日,重新成立凤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至年底,全县文学艺术作者增到180人,其中加入县曲艺、凤画协会65人,加入地区文联各协会32人,加入省文联各协会14人。广大会员和文艺爱好者,沿着党的“双百”文艺方针和“两为”文艺方向,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使县内的文学艺术创作取得新的成果。
一、文学创作
1、诗歌
凤阳诗歌创作已知最早的是唐代女诗人薛媛,传世的有《写真寄夫》诗。明代,朱元璋及其皇室亲族能诗者达数十人,其中朱棣,曾作《元宫词》百章,其子朱有著有《诚斋录》、《诚斋新录》、《诚斋牡丹百咏》、《诚斋梅花百咏》和《诚斋玉堂春百咏》等。此外汤胤勣为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十才子之一,著有《东谷集》10卷;郭登亦颇有诗名,所作《保定途中偶成》入《元明清诗一百首》(1982年版)。盛世鸣著有《空谷居土诗集》和《太古集》二卷,其诗《题岳阳酒家壁》,被清人收入《明诗别裁集》。清代尹端博学能文,尤善诗歌。清末民初,王德柄为江苏常熟“虞社”社员、武进“苔芩社”名誉社长,著有《友行堂诗钞》二卷。
50年代中期,县内涌现了许多青年诗歌作者;70年代末,诗歌作者队伍又有所扩大。至1985年,全县专业和业余诗歌作者在地、省以上报刊发表诗歌30余首。
2、散文
散文创作,明初以太祖朱元璋亲撰的《皇陵碑》为代表。郑振铎称皇陵碑“是篇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了一切记功的夸诞的碑文。他以不文不白,似通非通的韵语,记载着他自已的故事,颇具浩浩荡荡的威势。”清末民初,宫尔铎、张骞撰写的碑文,亦多有存世;王传燮曾鬻文沪上,著有白话《中国大旅行记》、《男女学生尺牍》等。
建国后至1985年王澄华、姚志康、陈顺泰、孙祥宽等人的散文,先后在地、省以上刊物发表40余篇。
3、小说
凤阳小说作品不多,明代以陶辅作品最丰,著有文言小说《桑榆漫志》一卷、《花影集》4卷。清末民初,王传燮作有白话小说十数部。
70年代开始朱世信、王祖玲(竹林)、于家乐、葛皋、桑培初等专业和业余作者,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短篇小说作品10余篇,1982年至1985年,梅桑榆、陈顺泰、杨士忠、严曦夔等人,在地、省以上报刊发表短篇小说数篇。
4、戏剧
元代戏剧作家杨景辉曾被列为元代36位“知章善歌者”之一,所作戏曲尚存一首《小令》。至明代,仍以朱元璋的后裔朱权、朱有、朱宪为最盛。朱权一生著述甚丰,创作杂剧12种,现存《冲漠子》、《卓文君》两剧;又著《太和正音谱》2卷,它是一部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和戏曲史料的巨作。朱有作杂剧31种,现均存,以《曲江池》、《义勇辞金》等较著名;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被推为明代第一杂剧作家。朱宪的剧作有《误玉期》、《玉栏杆》、《金儿弄丸记》等。清乾隆年间,民间艺人演唱的剧本《花鼓》,被收入戏剧名著集《缀白裘》。民国17年,杜仲和以南京“一一、二二复城桥惨案”为题材,创作的话剧《复城桥畔》公演轰动一时。
建国初期,戏剧创作主要是业余和专业文艺团体自编的演唱材料。1955年改编的《凤阳花鼓》节目,参加全国群众业余会演观摩演出会。1958年业余作者胡朝文创作的《玉皇搬家》、县泗州戏剧团集体编写的《战斗在凤阳山》、小溪河公社业余剧团自编节目《全家乐》等,参加专区戏剧会演评价极高。1961年至1965年,成守忠创作的戏剧《雷锋》、《青山凯歌》、《三人行》、《巧遇》等,先后在县内外公演或参加地区会演。1974年至1985年,专业作者成守忠创作的《李红梅》、原因创作的《母子情》、《米半仙小传》、《真假凤姐》、《凤阳人的梦》;业余作者柯文辉创作的《顶梁柱》,周其芳创作的《相亲》、《你不是我丈夫》等,在省内获较大的影响,先后参加地、省以上会演,或在地、省以上刊物发表。此外,肖森昌、郑以镁、卞长如、吴德椿、原因、周其芳、程景源、苏汉红等专业和业余作者,先后创作的20个歌舞节目,参加地、省以上会演,其中有的获创作奖。
5、曲艺
清末民初,凤阳曲艺创作主要是民间艺人拟出提纲,由演员自编台词。民国期间,县内进步组织及抗日文艺团体,多以曲艺形式表演自编节目,唤起民众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国思想。建国后,曲艺作品多为民间艺人自编的演唱材料,创作队伍始终保持6—7人。1968年起,专业和业余作者开始曲艺创作。据不完全统计,至1985年底,有曲艺作者15人,在历年地、省文艺会演中,先后有30多个曲艺节目参加会演,部分节目获创作奖;在县、地、省以上发表曲艺作品达400件。其中,艺人胡朝文发表的自编作品近300件,被誉为“高产作者”,1962年和1979年两次任县曲协副主任,1981年,为滁县地区曲协理事。业余作者于家乐发表的各类曲艺作品20余件。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部分文学作品表
表26—1

续表26—1—1

续表26—1—2

二、艺术创作
1、音乐
凤阳音乐创作,明代以朱权、朱载堉影响最大。朱权所著的《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刊印最早的琴曲集。朱载堉积毕生精力,著成《乐律全书》。它包括《律吕精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数学新说》、《六代小舞谱》等等。其中《律吕精义》,通过精密计算与科学实验,创造“新法密率”,是音乐史上最早用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系统阐明十二平均律理论的声学论著。此外,张野塘是一位对北杂剧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清初蔡以伦、清末民初的王传燮,都通晓音律。
60年代县内参加地、省会演的戏剧、舞蹈,多由吴长俊、马兆骏等编曲或作曲。70年代起,涌现了夏玉润、刘宝田、胡春源、孙尚奎、李长华等专业和业余音乐作者。夏玉润从1974年至1985年间,先后编曲、作曲100余首(部),其中《凤阳新歌》于1982年参加省会演和全国独唱、独奏、重唱、重奏音乐会演出,《凤阳飞起金凤凰》于1981年春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家乡相思豆》于1982年被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选为每周一歌播放,《凤阳花鼓》、《巧老婆》、《月儿弯弯照柳梢》、《王三姐赶集》、《怎么不是的》等6首歌曲,于1982年被中国唱片公司灌成盒式磁带和唱片。
2、歌舞
凤阳的歌舞创作,建国前主要是加工和改编民间歌舞艺术“三花”。建国后,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县内专业和业余作者于60年代开始,在“三花”歌舞的基础上,创作了歌舞和歌舞剧。自1963年至1985年,相继创作了《花鼓新声》、《全家乐》、《绿秧红心》、《丹凤朝阳》、《传艺》、《凤姐与阳哥》、《赶会》、《花鼓声声送园丁》等优秀歌舞和歌舞剧。这些歌舞和歌舞剧分别参加了省、地文艺会演并获演出奖和创作奖。涌现出陆中和、原因、周其芳等编导和词作者以及夏玉润、吴长俊等曲作者。
3、美术
凤阳美术创作以北宋著名花鸟画家崔白的作品宏富。其弟崔悫,也工画花竹翎毛,尤擅作兔,自成一家。其孙崔顺之擅长花鸟画,保持祖父遗风。
元朝,李升擅墨竹,亦能窠石及平远小景,代表作有《送冲真湖送别图卷》等。据《中国画家大辞典》载,太祖朱元璋及其子孙后裔,能书画者多至49人。其中,宪宗朱见深擅长人物,孝宗朱樘尤工书画,宣宗朱瞻基善山水、花鸟、人物以及草虫,其画技往往与徽宗赵佶、高宗赵构不相上下;宗室八大山人朱由桵,以水墨花卉、鸟最为著名,存世作品颇多,为世所宝之。此外,邑人侯进忠工画梅兰竹石,而石尤佳;姚仲祥工墨梅,吴孟熙善山水,吴钊与许雪梅并善草虫花鸟。
清代,画家亦颇多。尹埜善画驴。其子画驴能胜其传,作有《运粮图》,曲画形态,人亦以尹驴呼之。尹并工人物、山水,画《策蹇图》,人物生动,意致清远。尚滨亦工画人物、山水,今安徽省博物馆藏其所作《山水人物扇》。孙容善画山水、草虫。许守仁精于人物,常作大士罗汉像。单涧所绘人物精细,神采奕奕,今省博物馆存有他的《深柳读书堂图》。董纪擅长画菊。民国时期,朱鸣冈于民国28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战协会》,创作的木刻有《三代》、《食摊》、《朱门外》等进步作品。他继承发扬了中国木刻的传统,构图简洁,寓意深刻,黑白对比强烈,富有金石韵味。
建国后,凤阳美术创作有两个高峰时期,分别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以后。1964年,曾广轩、崔思久、钱如征、马希林、崔贵琪等合作的国画《祖国颂》,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同年吴文军的《欢乐凤阳山》,入选省建国十五周年美展。1975年,已故凤画艺人李凤鸣遗作《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在《安徽日报》发表。之后,凤阳美术创作以凤画题材为主,再度达到高潮。1976年至1985年,先后有59幅作品在地、省、全国级报刊发表、展览,其中杨鼎、王海、吴晓泉、王金生、张太平、常金强等一批新秀脱颖而出。
4、书法篆刻
凤阳书法,明代最盛。太祖朱元璋能榜书,纯以气胜,气魄雄伟。朱有工真、行书,刻有《东书堂帖》。朱瞻基工书画,妩媚精丽,为帝王中之能书者。朱翊钧好为大字,曾序《草韵辨体》,颇备古今翰墨之度。朱由检所作草书,遒劲雄浑,意态生动。另外,盛世鸣书法“王右军帖”,行书《重修龙兴寺记》及草书数刻为后人争相拓印。此外,宋梅善篆隶飞白,候进忠工草书大字,金焯长于书画。清代,王鼎工篆,所书“花甲重周图”远近宝之;宫尔铎苦临王羲之父子法帖,成为晚清书法名家之一。民国时期,擅书的有潘藜青、亢锡龄、杨雪庐、王子直等人。
建国后,业余书法工作者也从事了大量的创作。70年代起,部分作品参加省、地展览,少数获奖。年青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至1985年,书法作者参加书画协会的有46人。其中,马希林的行草,崔贵琪的隶书,戴灵芝的小楷,陈连山(陈竹溪)、陈祖尧的楷书,高绍宽的行书,孙祥宽的隶书等在县内较有名气。硬笔书法较有名的有戴灵芝、苏汉平等。
凤阳篆刻作者不多,清代以李宗白、孙容的篆刻较为出名。70年代起,孙祥宽以孙仲毅笔名在地、省以上报刊发表篆刻作品50余方,并数次在地、省展出。
5、摄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阳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结合新闻报道,县内摄影艺术兴起,涌现了一批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并有部分作品在地区和全国报刊上发表。1984年,程玉钧的《雏凤新声》,葛皋的《年年有余》、《农专学生》、《外国朋友与花鼓女》,刘国安的《牛娃》、《凤阳的笑声》、《又添一个好帮手》等摄影作品,被选送到北京参加王府井《皖东新貌》展览。到1985年底,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已达48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