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图书
(一)发行
民国时期县内仅有4家私营书店。南生书店(位于县城东大街,在现文化馆斜对面),光明书店(位于丁字街口),志丰书店(位于炉桥美人巷口),光明书店(在炉桥裤裆街口)。这四家私营书店都是经营图书文具。1953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均并入供销社系统。另外,大桥、仓镇一带,还有以串乡为主的书挑子,主要经营书画、教材和簿本文具。
1949年元月份,定远设江淮书店四分店,不久改为定合新华书店,后随县政府迁至定城,改为定远县新华书店。1950年4月,分散经营的县新华书店并入皖北分店统一管理,书店改名为新华书店定远支店。县以下有三和、张桥、藕塘、老人仓、大桥、池河6个分销处(私营),一般只有经理、会计、营业员三人。1951年7月,县新华书店与农村基层供销社建立了图书经营代销关系,学生课本从秋季开始使用统一版本,由新华书店统一征订供应,人员增至6名。当年发行了大量的《婚姻法图解》、《镇压反革命图解》、《土改手册》等书。1952年增设了炉桥门市部。杜集、站岗、海清等七个区各配一名发行干事,后改为农村流动员,送书下乡主要靠肩挑身背,十分辛苦。主要发行领袖像、《华东农民画报》、《工农画报》等。
1956年县新华书店划给地方,由县文教局管理。年末职工增至16人,并增设了池河门市部。
1958年乡乡办起民办书店,全县共办40个。由于管理工作未跟上,进货不对路,造成严重积压。1962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县新华书店财务由省新华书店统一管理,实行省店和地方双重领导,人员充实稳定。
1969年县书店管理权复归地方,并入宣传站。由于领导和部分骨干下放,书店损失严重。1966年至1974年,书店工作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图书发行量和营业额徘徊不前。1979年在藕塘购买文化站6间草房,筹建藕塘门市部,9月1日开门营业。至1985年全县6个区皆设书店。
1982年自筹资金在定城新大街北端新建仓库、办公室、宿舍共952平方米,用款69827元;同年,发展个体书店8处,集体书店2处。1982、1983年两年县新华书店销售利润均超额完成计划,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86年8月,省政府规定县新华书店升格为正区级单位,经理按局级配备。1988年元月份开始分级承包,县书店和地区书店签署合同,4月实行经理负责制。同年10月,举办书市11天,销售额达2万余元。1989年3月,进一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由单位承包销售指标扩大到库存、批发、折扣、图书损耗等项,年底,全店五项指标完成良好,被省书店评为先进单位,奖授锦旗一面。1990年,书店在定城增设了廉价书门市部,常年推销旧存书。同时将书店待业知青从混岗使用分离出来,成立新华书店知青书店,属大集体性质,下设定城、炉桥2个门市部。同年,配合政治学习和职称评定及时供应理论书籍等14800册,售额49700元。1990年,全店有职工31人。
发行方法主要有:门市部供应、缺书登记、租借书业务。农村基层供销社始终是新华书店农村图书发行主要渠道。全县图书发行网点及发行量分别见表:
全县图书发行网点一览表

历年图书发行量一览表

(二)馆藏与借阅
民国5年(1916)县图书馆设在城隍庙东小街南面,占地面积约10多亩,有馆长1人,馆员5人。经费由国家拨款。馆内藏书千余册,约700种,另有《新闻报》、《大公报》和杂志10余种。既是图书馆又是讲学堂,抗日战争爆发后自行取消。
1950年春,文化馆内设图书室,有图书2000多册,另有连环画等少儿读物600多册,分借书处和阅览室。
“文革”期间,图书损失严重,许多有价值书籍被拉到蚌埠造纸厂销毁,余下部分堆在保管室无人管理,大多被人拿走或霉坏,图书借阅停顿。
1973年县文化馆内恢复图书室。1979年2月,图书室从文化馆中分出,成立定远县图书馆,馆址仍在县文化馆内。设馆长1人,馆员5人,馆藏图书约3000余册。1980年盖4间简易儿童阅览室,每周开放5天,每天接待小读者约400人。大书每天接待读者近80人,报刊杂志平均每天有阅读者50人。持证读者1200人,持临时借书证30人,持阅览证80人。每月购新书一次,每半年开一次读者座谈会,每月出一期“新书介绍”专栏、举办一期“读者园地”,节假日全天开放,并定期举办故事会 、朗诵会、数学比赛、英雄人物录音报告会等。1981年被地区文化局评为先进集体。1982年被省文化局评为先进儿童阅览室,得奖金500元。
1986年,4层图书馆大楼在北城河河沿落成,面积1400平方米。1988年,新购图书2000册,图书馆开设了“文房四宝”门市部、录像室、老干部活动室等。1989年,增购图书2000册。“六一”期间举办了儿童书法比赛、儿童故事会,为迎接建国40周年举办了诗歌朗颂会。1990年,购书2000册,举办了儿童诗歌大赛和学雷锋事迹报告会,专门购置了录像带免费为儿童播放。1986—1990年,每年订报刊200多种,持证读者在1500—2000左右,每天接待100多人次。每年流动书籍在5万6千册次左右,每年接待外借6万多人次。至1990年,馆藏图书达48000余册,有工作人员13人。
建国后乡镇机关、学校、工矿等,纷纷自办图书馆(室),这些馆(室)时办时停。“文革”期间大部分图书馆藏书都被焚窃一空,图书室名存实亡。1983年藕塘建立图书分馆,使用面积60平方米,设图书架5个,购新书1000余册,开展正常的图书借阅工作。1985年,全县有乡镇图书馆(室)28个,大队图书室10个,街道图书室3个,工厂图书室7个,机关图书室9个,学校图书室4个,部队图书室2个,家庭图书室3个,共计66个。藏书共达19851余册。至1990年,全县乡镇图书馆(室)22个,工矿企业图书室10个,机关图书室6个,学校图书室20个,部队 图书室3个,家庭图书室15个,共有76个,藏书近20万册。
二、档案
(一)机构和设施
1952年,中共定远县委、县人民政府各建一个档案室,选配2名专职干部。1958年11月,两个档案室合并,成立定远县档案馆,属县委、县人委双重领导,配专职干部5人,有平房4间约60平方米,木橱10个。1962年有库房5间,约90平方米。1963年8月,成立县档案管理科,配3名专职干部。“文革”期间,档案机构名存实亡,专职人员被下放,档案损失严重。1973年2月,档案馆改名为档案小组。1975年,在原库房东侧扩建通风库房7间,共有库房12间,面积185平方米。1980年4月,正式成立定远县档案局和档案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干部5人。同时,各区、乡和县直机关也设立了档案室,共有89个。1990年,档案馆(局)人员增至9人,有平房14间,约220平方米,其中库房7间120平方米,铁柜70套,木橱30套,资料架15个,库房安有报警装置,配消防设施、档案装具等。当年全县档案室增至150个。
(二)馆藏与利用
自1958年建馆以来,经常组织人员进行档案收集整理,建立卷宗,馆藏量逐年增加。1960年,有6个全宗2764卷,1965年增加到8个全宗4774卷。“文革”期间,档案受到焚烧、破坏,损失严重。1980年,档案局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整理,并由单一的文书档案,发展到文书、科技、人事、声像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档案馆。 据1985年统计,馆藏72个全宗14495卷。此外县档案馆于1964年和1976年,先后二次对馆内卷宗和县直机关、有关区、社档案卷宗进行了鉴定和编研,拆卷整理,分门别类重新组卷,计整理和立卷1600余卷,加编案卷目录索引81册。至1990年底,馆藏全宗72个,15945卷(340.8米长),其中文书档案6224卷,科技档案6卷,人口普查档案2731卷,“四清”档案521卷,纪检档案4423卷,林业“三定”档案457卷,无头档案496卷,死亡档案187卷。另有各种资料10582卷(册),其中明清县志、大事记、疆域划分、二十五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是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自1958年至1990年,共接待查阅者5545人次,调阅案卷、资料11814卷(册),复制26814面,为编史、修志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
县档案馆调阅情况统计表

1966~1976年档案馆被封锁、专职人员被下放


下一篇:第七节 新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