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学创作
本县明、清两代均有不少学者,文学著作甚多。如明代苗衷著《雪窝稿》、《史阁记闻》、《归田录》;黄金著《皇明开国功臣录》20卷、《东涧集》;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兵书和诗集,其子戚祚国著《戚少保年谱耆编》12卷;刘若愚著《酌中志》24卷、《酌中志余》、《辽左弃地》、《内版经书纪略》、《明宫史》8卷;陈校参与纂修《定远县志》10卷;章宪文参与纂修《定远县志》4卷;陈王介著《七经待回录》、《群史集要》、《依永一知》、《古今文字记》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十大兵书,县人戚继光著作占两部,《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
清代“寿(县)字、怀(远)诗、定(远)文章”为大江南北之秀,定远的陈、凌、何、方四族文墨各领风骚,以方氏三兄弟(方浚颐、方浚师、方浚益)更为出类。方浚颐著《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方浚师著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管录》、《传鹑觚集补遗》、《 退一斋文集》4卷、《退一步斋诗集》6卷、《蕉轩随录》12卷、《随园先生年谱》等。方浚益著《缀遗斋彝器考释》30卷。方燕昭著《红牙吟馆诗余删存》3卷、《十万琳琅阁文赋诗词删存》11卷、《十万琳琅阁诗续存》3卷、《十万琳琅阁诗存四卷续》3卷、《十万琳琅阁律赋存》等。马绍周著《唐宋间十国志》、《对山回部稿》等。凌和星参与纂修《定远县志》12卷。
民国时期,杨炳坤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著作,作为安徽大学的教材;并翻译了阿拉伯文《古兰经》被连载在《北京晨报》上;另外还编纂了民国时期《定远县志》。
建国后,为了推动全县的文艺创作活动,县文化馆不定期举办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如1970年,县文化馆举办50人参加的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为期10天,边学习理论边创作,学习期间每人编写1~2篇曲艺演唱材料 。1976年上半年,县文化馆举办了故事创作和故事员学习班,共有80人参加培训。
1984年,县馆组织加工提炼的黄梅戏《玉洁兰香》,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录像调演,获全国三等奖。
通过县馆对全县业余作者的积极辅导,热情培养,使全县文学、戏剧、曲艺等方面的创作活动日益活跃。有400多篇业余作品,除在本县文艺刊物选登或演出外,有的还在地、省及全国报刊上发表,有的被录像送中央文化部参加全国农民戏剧创作会演。
80年代,全县由一批业余文艺骨干组成的创作队伍,以新的风采活跃在城乡各条战线上,群众性的文学组织不断涌现,桑涧乡的业余“文学社”、东兴乡的“文学社”、七里塘乡的“蓓蕾文学社”、定远二中的“花园湖”诗社、吴圩区的“风铃”诗社等,都是业余作者自己组建的。
二、艺术创作
建国前,本县的艺术创作无记载。建国后,本县的艺术创作日趋活跃,一方面是业余爱好者的自学成才,另一方面通过县文化馆与县图书馆培训。1974年3月,县文化馆举办爱好书画人员学习班,时间8天。1979—1990年,利用学校假期为中小学教师、学生、农村知识青年举办音乐、美术、摄影培训班,培训骨干7000余人。县图书馆利用假期举办儿童书法比赛,举办美术学习班等。由于全县专业和业余艺术工作者艰苦创作,在美术、音乐、摄影、书法等方面均结出硕果。专业美术工作者郭庆银,1986年加入省美术协会,擅长国画与版画,国画《峨嵋一线天》,1986年获两省九县书画展三等奖。音乐工作者吴文奎,创作歌曲《赶集》获省首届艺术节优秀创作奖,1986年成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业余书法爱好者赵其圣,自50年代,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书法、美术、金石展览,1986年加入省书法家协会。后起之秀张敬平、周维龙、杨之和、方洪等人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以上展览,部分作品获奖,尤以硬笔书法成绩突出。定远籍女青年书画家杨兴玲,从未进过学堂,自学成才,1990年4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
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文艺作品一览表


上一篇:第四节 电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