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商户
明嘉靖年间《定远县志》记载:“嘉靖年间定远商税12725贯260文”。清朝末期,定城的大商家王包拥有巨额资产。王包以经营酱园厂起家,厂址在现在定城东门,有酱油缸一千多只,生产、批发、零售,资产象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门面日益扩展。定城东门半条街都是他家的经营门面,因此享有“王半城”之称。后期发展为酱油、百货、日什等多种经营,各乡镇都设有分销店。王包自诩:“驴驮钥匙,马驮锁,哪年你能饿着我。”王包后期大量购置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仅拂晓乡就有360个佃户。王四个儿子皆染上鸦片瘾。家产资财败光,连酱油缸也全被换了烟土。
丁字街谢家是清末民初定城规模最大的私商,谢氏兄弟3人开布庄、糕点店、综合商店、一字排开。从现在的定城镇办公楼以西,到现在新华书店沿街皆为谢家经营门面,房屋前后几进,向北至现在粮食局。谢祥丰布庄坐北面南,五间门面,两帮牲口,十几个伙计专门从明光、临淮、管店、滁县进货。十几名店员专门经营。糕点店从外地聘请名师,有几十名雇工。3家商店各有一名记帐人员,另设一名总管。谢家的老板、师傅、伙计近百人。后因日军多次侵占定城,为避战乱,纷纷外逃,从此衰败。
清末民初,全县私营粮行286户,定城百家,较有名的粮行有东大街的“杨墨池粮行”,“杭少庭粮行”、“高林云粮行”等,其余粮行主要分布在炉桥、池河、藕糖等地。炉桥最盛,63家,日集散粮500石左右。当时定城内坊肆林立,市廛鳞集,多以经营生产资料、生活用品为主,钢材、煤炭、木材及金银首饰也有商家经营,有些商品形成专营性公司。东大街较有影响的店铺有:孔祥裕大布店、吴泰康布庄、王顺兴综合商店。西大街较大的商家有:韩祥泰杂货店、张幼生南货店;还有以经营钢材、煤炭、日杂为主的周和兴广货店,以及李协盛、花仁济布庄等。丁字街有:杨义泰、杨汉源、陈仲化三家杂货批发店;还有裕盛祥、谢祥丰布庄、施焕章布庄、穆同泰布庄和广货店、吕同泰糕饼店、忽南林文具书店等。南大街穆义和煤油公司(地点在清真寺对面),十间门面,批发、零售,雇十几名伙计,从嘉山进货,除销售煤油以外,还经营糕点。定城最大的煤油专营公司是杨汉源开的煤油公司。位于南大街中部坐东面西,3间营业间,批发零售,并在嘉山设一经销点。南大街另一较有影响的商家是王盛兴,经营木材粮食生意。从皖南一带进木材,批发零售,并加工成棺材销售。午、秋两季收粮食,仅粮仓就有几十间,资产丰厚,后因儿子嗜赌,将家产输光。
金银首饰店有山东张氏兄弟二人开的“双河盛”店。地点在现在的邮电局对门。三间门面,经营金银首饰、玉器古玩之类,该店聘请师傅徒弟若干名。
清末民初定城有几家较有影响的中药店铺。规模最大的是南京王氏的“广和堂药店”批发零售,师傅徒工20多人。此外窦子善办的“同德堂”药店、陈友林的“陈恒春”药店。胡启如的“同春堂”中药店,均有一定的规模。炉桥镇的“潘正康”药店、“福丰药店”“仁寿”和“存寿”药店皆较有影响。
1949年初,全县各种工商户2736户,其中,商业1813户,各类牙行349户。
1952年全县有商业户1509户,3037人,仅行商拥有资金6329万元。在建国初三年恢复时期,本县私营工商业恢复很快,贸易额迅速上升,1952年私营商业社会零售额达1085万元。1954年根据中央提出的“总的踏步,着重改造”的方针,开展了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查。1955年开始对农村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据调查,1955年全县共有工商业3481户,其中,纯商业1362户,从业人员1633人,私营商业零售商品比重占50.08%。经过对私改造,私营商业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到1958年私营商业仅占3.6%,1958年私营商业的社会零售额104万元。国营与集体商业已占主导地位。
1958年农业高级社转为人民公社,个体商业户绝大部分加入人民公社,参加农业生产,手工业中的能工巧匠也纳入社队企业参加集体劳动与分配。城镇的个体商业锐减,只准许无能力参加集体农业生产,生活无着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经商,暂允许以小买卖为生。1962年市场开放,个体商业复苏。1963年清查出无证经营的个体商贩836户,1286人,资金131050元。“文革”期间,个体商业不许发展,无证者不准经营,准许持证经营的小商贩也多半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且只准经营瓜子、糖果之类的小买卖。
1979年以后,国家宪法重新肯定了个体经济的地位、作用,并连续颁发了《关于城乡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农村个体商业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个体经济才有了合法的地位,并得以健康地发展。据统计,1979年全县有证经营的个体商贩137户。到1980年底,全县个体商户已达378户,其中饮食业28户、服务业73户、手工业28户、其它行业218户。1980年以后,本着开放搞活的精神,加快了发展个体经济的步伐,尤其以服装经营、饮食服务、交通运输行业更为活跃。1983年底全县个体商业者已达7102户,从业者7875人,自有资金408万元,营业额1495万元。其中零售额777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26.3%。到1985年又有新的发展,全县有个体工商户8598户,从业者12042人。1986年各工商所通过核查,实际经营的只有5992户9345人。1987年至1988年,每年申报核发执照均为1000户左右。1990年全县实际经营活动的个体商户6131户,从业人员9865人。其中从事商业4158户,6528人,占个体商户总数70%;其次是饮食服务业1206户,共2225人。据不完全统计个体商户自有资金560.8万元,总产值1716.2万元,营业额10555.96万元。
二、国营公司商店
(一)百货公司
1951年滁县百货分公司临淮办事处委派陈宝财、朱跃华等7人在定远创办百货营业所。所址在定城十字街口,房屋是没收的私房120平方米,前店后仓,隔一间作办公室。营业所内分花布小组和百货小组,主要经营棉布、棉针织品、布鞋、胶鞋、文化用品、煤油、食糖、医药、五金、电器、化工、大小百货等,批发零售兼营,从滁县、临淮等地进货。1953年该所更名为临淮百货公司定远办事处。同年炉桥办事处成立,隶属蚌埠百货公司。
1955年3月,定远县百货公司成立,嗣后,花纱布公司独立。1956年5月、8月,文化用品经营处、医药经营处分别从百货公司分离出来独立。
1957年11月,百货公司与县商业局合并办公,1959年,食糖业务划出,交糖酒公司经营。1969年元月再次恢复百货公司。1979年,析出五交化公司。
至1985年,百货公司有干部、职工232人。下设两个批发部、4个零售场、一个分销处,共有仓库4700平方米,营业房面积2800平方米,三个综合性零售大楼沿定城曲阳路均匀分布。县公司所属百货大楼,从1973年7月开业后,一直是本县的购物中心。炉桥百货分销处是全省保留的28个分销处之一。1985年百货公司共有固定资产83.4万元,完成营业额1907.6万元,创利润59.3万元。1990年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30.3万元,职工318名,营业额2790.9万元,实现利润80.4万元。
(二)糖业烟酒公司
1951年7月,税务局内设酒专经营股,专事酒类收购、调拨、批发和、销售,业务上隶属滁县分公司临淮办理处。有房屋6间,约100平方米。经营的多数是濉溪大曲,原先从临淮关和炉桥运入,后改为全从炉桥中转。1951年底,经营股有12人,下设定城、池河、炉桥3个分销处。1953年撤销酒专经营股,更名为专卖事业批发处,又增设藕塘、张桥、朱湾分销处。1954年,卷烟业务划入。同年,机构更名为专卖事业批发部,实行独立核算。至此,专卖事业批发部除经营酒类和卷烟批发业务外,还设立了炉桥烟草收购处,负责经营全县的烤烟收购和调拨业务。
1955年初,专卖公司成立。1956年4月县政府决定烟酒批发一律由专卖公司“一鞭到底”,不再委托其他单位批发。1962年,接收百货货公司划交的糖酒公司。
1969年元月再度撤销专卖公司,与百货并为百文小组。1972年恢复各公司时仍归百货公司。1973年,从百货公司分离,恢复糖酒公司。
1982年,卷烟批发业务划出成立烟草公司。糖业烟酒公司只能零售卷烟。1984年在吴圩、观寺、张桥、藕塘新设4个分销处。1985年,糖业烟酒公司已有职工87人,拥有固定资产39.5万元,年营业额653.7万元,利润12.7万元。至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69.2万元,有职工206人,营业额2077.1万元。但利润比1985年却大幅度下降,仅有1.2万元。
(三)食品公司
1953年4月组建定远食品收购组,后更名为食品营业所。当年收购生猪7200头。1954年12月成立“安徽省食品公司定远县公司”。业务上,初期受明光收购站指导,委托供销社代收生猪。1955年,本县被定为生猪收购重点区,全县派购任务55000头。1956年以后,汽车增多,改为通过炉桥、三界中转外调或直调蚌埠、合肥。此外,还经营牛、羊、禽、蛋以及野兔、山鸡等。1956年,为了配合除“四害”运动曾一度收购麻雀,加工后销售。
1958年,撤销县公司并入商业局。1962年成立商业局副食品采购经理部,受商业局农副产品采购股领导。经营范围包括:猪、牛、羊、禽、蛋、野兔、山鸡、瓜果、调味品等。1964年,食品公司辖定城、炉桥、吴圩、朱巷、海清、池河、张桥、藕塘八个区食品站。1964年收购生猪62744头,本县销售21836头;鲜蛋964169公斤,本县销售74969公斤。
1969年商业站成立,食品公司撤销,划片设置机构,炉桥区站划归商业分站。1972年元月,食品公司再次恢复。
1978年以后,农贸市场放开,家禽、鲜蛋、生猪先后取消派购。个体屠宰户增多,国营食品公司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区、社食品站濒于倒闭,一些食品站为了寻求生存,随机应变,经营扩大到粮食、油料、化肥等。至1985年,食品公司有职工549人,拥有固定资产207.9万元,年销售额2353万元,利润25万元。
定远县食品公司于1984年获商业部授予的生猪、鲜蛋收购先进单位,同年又获省人民政府授 予的生猪、鲜蛋收购先进单位。至1990年食品公司职工572人,固定资产219万元,年营业额2276万元,利润1.1万元。
(四)饮食服务公司
1955年6月定城饮食业、旅社业、照相业和浴池业组织起来,成立服务经理部。1956年,服务经理部所属的合作饭店过渡为地方国营食堂,照相馆转为私营照相馆,原浴心池和佑心池合并组成公私合营健康浴池。1957年由供销社移交商业局管理。1961年划回商业局成立饮食服务公司。
1965年,饮服公司管理国营食堂、合营照相馆、国营旅社、人民旅社、新华旅社、定城酱园厂、豆制品厂、寄售商店等9个单位。1969年并入商业站。1972年恢复公司,归属商业局。
1985年,饮服公司下属向阳饭店、向阳旅社、红旗照相馆等13个单位,有职工170人,固定资产57.5万元,利税5.6万元。至1990年该公司职工217人,固定资产62万元,年营业额584.2万元,利润11.6万元。
(五)木材公司
1953年从煤业建材公司析出木材公司,并成立炉桥木材推销组。1958年改炉桥木材推销组为木材分销处。1962年改为定远县木材支公司。“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定远县木材公司。1953年至1978年公司地址设在炉桥镇,1978年后迁至定城南门。1980年公司在内部设立二级机构,成立业务股、炉桥木材储运站、定城木材分销处、定城木材加工厂。公司人员从1956年的11人发展到1985年100人,主要经营木材、毛竹之类。建国初期,国家对木材销售没有实行计划控制,凭区乡政府介绍信敞开供应。年销售木材约7000立方米,销售额约50万元左右。1964年至1984年属封闭式经营,政府部门下达计划,公司按计划供应,年销售计划内木材约6000立方米,计划外木材约1000立方米,销售额约70万元。1985年销售计划内木材1000立方米,计划外木材5000立方米,销售额260万元,年利润8.5万元。1986年销售计划内木材600立方米,计划外木材6200立方米,销售额302万元,年利润12.3万元。1987年利润最高,为36.66万元。
(六)农机公司
定远县农机公司成立于1972年,初建时有职工32人,主要经营农业机械及农机配件。当年销售额133.8万元,利润1.03万元。1977年销售额为328.6万元。1985年公司职工98人,销售总额198.3万元,实现利润8.11万元。1985年以后农机销售额逐年增长,1990年销售额已达1800万元,利润34万元。
(七)药材公司
建国初期,中药材经营由县合作总社代购。1955年县供销社成立中药材经理部。1956年药材公司成立,只经营中药材,西药归百货公司药品经理部经营。到1960年中西药皆归药材公司经营,品种达780余种,其中西药560种,中成药150余种。到1985年经营品种有较大增加,营业额成倍增长。1985年销售额384万元,利润8.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3万元,职工95人。1990年有职工145人,年销售额687万元,年利润10.7万元。
(八)蔬菜公司
1976年至1982年设盐业蔬菜公司。1983年从盐业蔬菜公司中析出蔬菜公司,职工11人。1983年至1986年经济效益不好,连年亏损。1987年后扭亏为盈,但起伏波动较大,至1990年公司有职工37人,固定资产3万元,年营业额33.8万元,利润1000元。
(九)五交化公司
五交化公司于1979年从百货公司中分出。初建时47人,固定资产4.1万元,年营业额180.9万元,利润2.9万元。随着高档家用电器需求量增大,1985年公司在定城设有几处专营商店与专营大楼。1990年,该公司有职工174人,固定资产470万元,年营业额1322.4万元,利润1.5万元。
(十)石油公司
位于定城西缘定炉路南侧,成立于1963年8月,归属于商业局。1979年石油与煤建分立,各自成立独立公司,石油公司仍归属于商业局,煤建公司更名为燃料公司归属物资局。
分立时,石油公司有职工70人,固定资产39.1万元,年营业额250.8万元,利润14.5万元。石油原是计划控制的物资,1979年以后,开始供应计划外议价石油。营业额、利润逐年增加,1990年该公司有职工172人,固定资产167.6万元,年营业额1244.2万元,利润60.2万元。
(十一)盐业公司
位于环城路南侧。1973年从土产公司划出,单独成立公司,有职工10人,固定资产1.7万元,年营业额49.5万元,年利润3.1万元。1976年—1982年曾与蔬菜公司合并。1983年蔬菜公司从盐业公司中分出。盐业公司从1976年至1987年营业额增长幅度不大,徘徊在130万元左右,以后3年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有职工89人,固定资产48.1万元,年营业额374.6万元,年利润11.1万元。
(十二)燃料公司
位于定远汽车站北面。1953年设立了炉桥经营处,1959年成立煤建公司,为蚌埠专区分公司。1961年5月公司迁至定城。1963年成立定远县石油煤建公司,归属商业局。1971年恢复原名,下设煤建小组。1979年石油和煤建分家,成立了定远县燃料公司,归属物资局。1986年,全公司有职工110人,固定资产49万元,调进煤6.9万吨,销售5.96万吨,实现利润近3.8万元。从1989年开始实行承包。1989年共调进煤7.78万吨,销售6.07万吨,实现利润21.69万元。1990年调进煤8.61万吨煤,销售7.69万吨,实现利润35万元。上交税收也逐年增加。
三、供销合作社所辖公司、基层社
(一)土产公司
1950年5月“定远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前身是土产公司。1955年11月,成立日什经理部,职工14人。1965年3月,在原来“日什经理部”的基础上成立县土产公司,1969年春并入商业站。
1973年,食盐业务从土产公司中划出。1976年土产公司划归供销社管理。1984年县供销社将炉桥、三界中转站的一部分划给土产公司管理。1984年12月成立家禽服务公司,由于资金困难,缺乏技术人员,出现严重亏损,次年撤销,土产公司综合厂接纳其人员、业务、债权、债务。
1985年,有职工86人,固定资产40.45万元,流动资金23.04万元,仓库112间,营业用房49间(全是租赁),经营茶叶、陶瓷、铁锅、毛竹、裱纸、饭碗、麻、竹席、建材等九大类1500余种商品,并进行农副产品收购。1985年购进总额729.56万元,销售总额872.50万元,利润7.09万元。1985年—1987年连续三年获供销系统先进单位。1989年、1990年两年皆亏损。
(二)生资公司
建国初生产资料由县供销社组织供应。1955年11月成立生产资料供应经理部。1965年3月正式成立“定远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当年完成商品供应总额103.1万元,利润3.6万元。
1969年,生资公司并入商业站。1971年12月恢复原建置。1984年,县供销社将原县社直属管理的炉桥、三界中转站一部分划归生资公司管理。
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化肥、农药等需求量不断增加,生资公司从1978年起扭亏为盈,1979年盈利89万元。1984年以后,购销渠道增多,化肥经营混乱,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影响了生资公司的经济效益,1985年,全县生资公司销售化肥仅31626.7吨,与1979年基本持平。1985年,全公司有96人,固定资产71.4万元,流动资金34.5万元,经营品种有化肥、农药、中小农具等。1985年销售总额1055.73万元,利润17.8万元。1989年、1990年两年受市场疲软影响,销售下降,出现亏损。
(三)棉麻公司
本县供销社从1951年起为滁县国营花纱布公司代购棉花,当年收购212担。1954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设立7个棉花收购点,仓库27间。
1958年在县南门成立轧花厂。1963年轧花厂定编为35人。1964年全县换购棉花13.31万斤。1965年轧花厂与日什公司合并。1971年成立县棉烟公司。1981年成立县棉麻公司。棉麻公司成立后举办棉检员培训班9期,培训棉检人员995人次,供应棉种7800万斤,其中优质棉种200万斤,加工棉短绒107.6万斤,棉籽饼248万斤,棉籽油49.3万斤。
1985年,棉麻公司拥有固定资产77.76万元,流动资金20.2万元,职工127人。年销售额448.9万元,获利润6.01万元。1989年兴办棉油厂、预制厂。公司有车间70间,生产机械139台。1989年购进棉花358万斤,获利润4.9万元。1990年棉麻公司与区乡配合,抓棉花收购与市场管理工作,收购、销售、利润皆有大幅度增长。1990年收购棉花172.42万斤,销售额351.7万元,实现利润9.7万元。
(四)贸易公司
1981年成立定远县贸易货栈,经济上实行半独立核算,属土产公司领导。1983年贸易货栈与土产公司分立,1984年正式成立县贸易公司。公司成立后,积极参与经营和调节市场活动,在多家经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逐步拓宽经营渠道和业务范围。1985年,公司有职工55人,拥有固定资产17.14万元,流动资金9万元,1985年销售额90447万元,利润534万元。1989年贸易公司有干部、职工117人,固定资产46.56万元,货物购进额923万元,销售额1473.75万元,获利2万元。1990年因销售不畅,出现亏损。
(五)回收公司
1985年3月成立。仅有干部、职工14人,固定资产4.8万元,流动资金2万元,后将畜产品、羽毛、废旧物资等业务从土产公司中划入。1985年销售额30.48万元,利润2957元。1987年下半年,公司开展有奖回收废品物资活动,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到1988年2月份,10万张奖券全部放完,共回收30万元废旧物资。1988年被省、地供销社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至1990年公司有职工88人,固定资产2.44万元。1990年因废旧物资收购市场混乱,收量、利润皆有所下降。
(六)供销合作社基层社
1950年春,在支持农民恢复生产战胜灾荒的过程中,组建基层供销社,到1951年7月,全县建起池河、藕塘、大桥、老人仓、天长集、三和、桑涧、定城、朱湾、西卅店、永康、靠山、能仁、炉桥、水家湖、朱巷、吴圩、张桥等18个基层社。
1952年秋,将水家湖基层社并入炉桥供销社,在陆桥设立分销点,天长集并入池河供销社,天长集改设分销点。1953年,商业网点扩展,建立了25个分销点,1956年根据省委指示,200户以上的高级农业社内普遍建立供销社部,把代销店扩大,加之新建的供销部,共有53个供销点。1957年精减机构,在交通方便的较大集镇,如西卅店、永康、朱巷、朱湾、老人仓、藕塘、池河、张桥等共设立8个基层供销社,并建立杜集、吴圩、大桥、三和、桑涧、天长集6个供销分社,分别属基层社领导,统一核算。
1965年,杜集区供销社以及所属供销站。随着杜集行政区划的变动,划归长丰县所辖。1972年底全县办代购代销店154个,基层群众在5华里以内便可买到生活必需品。到1976年代销店又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办了398个亦商亦农代销店。1978年对代销店进行整顿,辞退了126名供销员。到1986年全县代购代销皆转变为经销。
1977年元月将公社供销站改为供销社。全县除经济上有6个区供销社外,还有公社供销社45个。经济上以社核算,自负盈亏,至今未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